书城文化康熙教子
26159700000007

第7章 养性(2)

这两段话的意思是:在人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应该严于律己,宽厚待人,这样才能少犯错误,多交朋友。如果有了过错而能够痛改前非,这样仍然是一位君子;如果有了过错不知道悔过自新,还因循姑息,那就是小人。林逋认为,作为一个正人君子首先应该做到知过改过,有自知之明,而不能讳疾忌医。林逋说:“人有过失,己必知之;己有过失,岂不自知。”又说:“制水者必有堤防,制性者必以礼法。”意思是:人有过失,自己必然知道,自己有过失,哪能有不知道的。要治理水患,就要修堤筑坝,要制性就要符合儒家的道德规范,就要按儒家道德规范去做。

刘少奇(1898-1969)是我们党和国家杰出的领导人,他写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一书,用共产主义理想、道德教育了整整一代人。同时,他也用《修养》的原则,教育着自己的子女。1955年5月6日,刘少奇给正在莫斯科学习航空专业的儿子刘允若写了一封信。当时刘允若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加上与同学关系不融洽,闹着要转学。刘少奇知道后,对儿子进行严肃的批评和中肯的规劝:

你必须学会虚心听取同志们的批评。你必须了解同志们对你最重要的帮助,就是当面指出你的错误和缺点。拒绝同志们的批评,就是拒绝同志们的帮助,就不能做一个共产党员。你应该下决心成为这样一种人。决心改造自己,加强这方面的锻炼,经常注意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一有错误立即改正,否则,你将不会成为一个真正对人民有用的人。最后,希望接受我的意见,真正改正错误,与同学们搞好关系,长期坚持地学下去,经常注意克服个人主义思想,培养自己成为国家的一个有用的人。希望你这样做,而且必须这样做,不要辜负祖国和我们对你的期望!

这封信,施教措词严厉而又婉转,讲理而又动情,对儿子温和爱护而不放纵,严肃而又说理。做家长的,要站在理性的立场上来对待子女的过失,不是迁就,更不是纵容,而是态度明朗地及时予以批评和教育,及时帮助子女改正各种缺点,克服各种错误。

高俨,字仁威,是北齐武成帝的第三个儿子,《北齐书·高俨传》中记载:“初封东平王,拜开府、侍中、中书监、京畿大都督、领军大将军、领御史中丞,迁司徒、尚书令、大将军、录尚书事、大司马。武成崩,改封琅邪。”琅邪王天生聪明,武成帝和明皇后都很爱他,他穿的衣服,吃的食品,都与太子一样。武成帝每次一见到他,都要当面夸奖他一番:“这孩子聪明,以后一定会有所成就。”到太子高纬成为皇帝以后,琅邪王移到了北宫居住,礼仪的等级很优待,与诸王不一样。胡皇后还说不够,经常提到这件事。10岁左右,琅邪王骄横放纵,没有礼节。他的用具、服装,以及喜爱的玩物,一定要像皇帝一样。他常去朝见皇帝,看到主管膳食的典御给皇帝进献了新结的冰块,主管果园的钩盾给皇帝进献了早熟的李子,回宫后便也索要。但得不到,就破口大骂:“皇上已有,我为什么没有?”不知本分界限,大概都像这样。了解他的人,很多都在背后用“段叔”、“州吁”(段叔、州吁都是春秋时因从小被偏宠坏了,最后招致杀身之祸的人)来讥议他。后来,琅邪王对宰相不满,就假传皇帝的命令把对方杀死。又怕有救兵来,就率领着部下的军士,防守殿门,他这样做,本来并不是有心造反,不料,竟因此囚禁而亡。

上面这个事例,从反面说明了教子严以律己的重要性。

要想让孩子养成严于律己的习惯,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应做到以下两个方面:

遵守生活规则

父母应教育孩子用完东西放回原处,玩完玩具要收拾好,做完作业要把书籍放整齐等等,这会使家庭环境整洁舒适,生活有条理。而立下的规矩,全家人都要尽力遵守。还有如果进别人的房间先敲门,借用别人的东西要打招呼,别人为你做了事要道谢;不经允许不拆阅他人的信件,不乱翻他人的抽屉;无意中打搅了别人要说“对不起”等等。这些既是家庭里人人应当遵守的规矩,也是文明人的行为规范。

从小培养

如果从小不加管束,孩子养成懒散无羁的习性,长大要改则会非常困难。但看满口国骂,随地吐痰成为国人这痼症,可见从小养成的习性有多么顽固。所以说提高民族素质必须从幼儿开始,从自律着眼,从小处着手,以培养文明礼貌、新生别人为基点。

善喜善念,去恶去凶

康熙教子经

凡人处世,惟当常寻欢喜。欢喜处自有一番吉祥景象。盖喜则动善念,怒则动恶念。是故古语云:“人生一善念,善虽未为,而吉神已随之;人生一恶念,恶虽未为,而凶神已随之。”此诚至理也夫!

译文

人们在为人处事时,应当追求内心的喜悦安详。内心的喜悦安详是一种非常美好的境界。如果,心中充满喜悦,就一定会产生善良美好的念头;心中充满忿怒,就会产生凶险恶毒的念头。因此,有句古话这样说道:“一个人只要产生一个善念,即使还没有去付诸实践,吉祥之神已在陪伴着他了;如果他产生了一个恶念,即使还没有去行恶,凶神已经与他相伴了。”这话真是至理名言啊。

成功教子黄金法则

美国著名教育家哈·斯宾森指出:“爱心是美德的基础,也是美德最直接的表现。”

富有爱心的人,很少计较个人得失,只是一味地不停付出,并不奢求太多的回报。然而,“世间自有公道,付出总有回报”。他们往往会在不经意间得到曾经被他们付之爱与关怀的那些人常常地感激之情,哪怕只是一终年小小的贺卡,他们也能聊以自慰。所以,在他们的生活里,几乎每一天都是乐观而积极的。

现在,有许多家长一提起孩子来就很伤心。他们总觉得自己很委屈,为什么自己对孩子那么无私无怨地奉献,而孩子却不领情?孩子们没有责任感,不懂得关照父母,更不懂得体谅父母。拿破仑·希尔说:“当一种习惯由于反复地练习而变成容易的时候,你就会喜欢会做。你一旦喜欢去做,就愿意时常去做。”父母要积极培养孩子关爱他人的习惯,鼓励、尊重孩子去关他他人。一个怀有善念的人,才能得到更多的人的关爱,才能获得更多的机会,也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功。

1870年列宁出生于俄国辛比尔斯克(今乌里扬诺夫斯克)。他的父亲是省国民教育视察员,非常重视培养孩子们的爱心。父亲以身作则地教导他们:要学会关爱他人,不论别人身份高低贵贱;小朋友要是说话发音不准确,不要讥笑他,而要帮助他纠正平时要多体谅别人,多替别人着想;要乐于助人,给老人妇女让座;别人帮了忙,一定要道谢;自己有了错,也一定要请求别入原谅……正是在这潜移默化的熏陶下,列宁从小便对别人以礼相待,真心相助。他小时候经常到乡下外公家去玩,和贫苦的农村孩子们相处得如同和自己表兄弟一样亲密无间。有一次,他见到一位农民的大车陷到了泥里,赶忙上前,不顾泥泞帮着把车推了出来,把这位农民掉在地下的手套拾起来,恭恭敬敬地递过去,很尊敬地和人家交谈,最后还愉快地握手道别。不论是老师、朋友,还是纤夫、洗衣妇,小列宁始终以尊敬的态度对待他们。这种谦逊真诚的本色他保持了终身,即使在他已成为一名领袖,工人、农民、士兵都更乐意接近他,他始终没有脱离过群众。

列宁的父母以身作则地教导孩子,鼓励孩子们从多方面加强修养,努力成才的同时,也时刻注意引导他们发现缺点改正过失。以赢得别人的信任和喜爱。他们在这一方面的教育方法与众不同:不是揭穿、处罚孩子,而是启发他的觉悟,唤起他的良知,使他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在内心善与恶、美与丑、真与假的斗争中反省自己并取得进步。

正是父母的精心的教诲,也使列宁受到了众人的喜爱和拥戴造就了一位历史伟人。列宁的父母以身作则地教导列宁要关爱他人,这是一个人在社会上立足并取得世人尊敬的先决条件,只有这样,才能取得别人的信任和支持,成就自己的事业。

父母培养孩子的爱心时,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让孩子多交朋友,珍惜友谊。

学会主动关心帮助他人。

培养孩子拥有一些基本的美德,如尊敬师长、尊老爱幼、同情弱者等。

让孩子多参加公益事业,通过耳濡目染,培养他们的爱心。

需要提醒的是,教育孩子懂得奉献爱心,靠单纯的说教是不可能达到目的的。所谓“言传不如身教”,我们家长自己首先要富有爱心。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你的一言一行,都会在他的身上反映出来。特别是爱心教育,父母必须把身教和言传结合起来,才能收到预期效果。

心存善念,天报福禄

康熙教子经

凡人存善念,天必绥之福禄以善报之。今人日持珠敬佛,欲行善之故也。苟恶念不除,即持念珠,何益?

译文

只要一个人心中存有善良的念头,就一定会善有善报,给他以福分和禄位来安抚他。现在,人们每天手持念珠,口念佛号,也是想做善事的原因。但如果心中的恶念不消除,即使是手拿念珠、口诵佛号,又能有什么好处呢?

成功教子黄金法则

教育子女想问题,办事情,与人交往中,都要有一个良好的与人为善的心境。这是一种高尚的修养和体现人道主义精神的道德品质。它大量地表现为,在个人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心地纯洁,为人和气,与人为善,不怀任何恶意,诚实守信,互助友爱,扶弱济贫,热心助人等。孩子们一旦树立了与人为善的优良品格,对于他一生的心理、事业、身体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欧州人有句名言:“一颗善良的心就是一席永恒的筵席”。古人说,“爱其子而不教犹为不爱也,教而不以善犹为不教也。”

与人为善,总不负人,没有精神的包袱和压抑,有利于保持积极的心境,愉快的情绪,是自尊自爱、独立的、精神健康的人。与人为善就会总希望别人做出成绩,并能以自己真诚而实际的言行为自己的同事、朋友或偶然相识之入,提供在原则允许,自己经过努力又能达到的一切条件并不企求别人的赞许或财物的报偿。帮助别人成功后,即使别人弃而去之、忘思负义,也不抱怨,也不会伤感——“原来的帮助是不必要的”,而且一旦他人再需要帮助时,仍一如既往。

俗话说,行善必有天佑,但必须是心存真善。人们为了追逐名,追逐利,就视周围的所有人都为自己的对手。这是激烈竞争下,人们的进步。但似乎其中少了一份关爱。行善也是福,一颗善心很可能给你带来一个天大的机会。一位青年由于自己的善良,帮助了卡内基的母亲,为此而得到事业发展的大好机会。

一个下雨天的午后,一位老妇人走进了匹兹堡的一家百货公司。一看她就知道不打算买任何东西,只不过是为了避雨而随便逛逛罢了。大多数售货员只是朝她看上一眼,就继续去整理货架上的商品了。有一位与众不同的男店员,当他看到这位老妇人时,就立刻主动和她打招呼,停止了整理货架的工作,并很有礼貌地询问她是否需要什么帮助。

这位老妇人如实告诉他,自己完全是进来躲雨,并不打算买任何东西。

这位年轻人并没有任何失望的感觉,而是对老妇人说,即使如此,她也一样受欢迎,并且主动陪她聊天,以表示自己的确欢迎她。当她离去时,这个年轻人还陪她到街上,帮她撑开了伞。这位老妇人回过头来冲年轻人微笑着,除了向年轻人讲了一些表示感谢话,还向他要了一张名片。

第二天,天气就晴了。进店里来的许多人,全是为买东西而来的,人们谁都忘记了昨天下午男店员热情招待老妇人的事情。日子一天一天过去了,尽管有时还会下雨,但没有想起那位避雨的老妇人,其中包括这位男店员。

后来,这个年轻人几乎已经完全忘了这件事。一天,他突然被公司老板叫到办公室去,老板向他出示了那位躲雨老妇人写来的信。这位老妇人点名要求这家百货公司派一位销售员前往苏格兰,代表该公司接下装潢一所豪华住所的工作。

原来,这位老妇人就是钢铁大王卡内基的母亲。几个月前,因为受到这位年轻店员的善待,一直希望能给这位出色的年轻人提供一个出人头地的机会。

试想,如果这个年轻人不曾好心地招待过这位并不想买东西的老妇人,他的生活中也将不会有这种惊喜了。

据记载,北宋时期的赵叔平“易厚善人也。平生做工夫,欲验心善恶之多少,以一器盛黑豆,一器盛白豆,中间置一虚器。才一善念动,则取白豆投其中;恶念动,则取黑豆投其中;至夜,则倒虚器之豆,观其黑白,以验善恶之多少。初间黑多而白少;久之,渐一般;又久之,则白多而黑少;又久之,则和豆也无了,便是心纯一于善矣!”

这段话的意思是:为了检验自己的善恶之心,赵叔平曾找来三个器物,用一个器物装黑豆,一个器物装白豆,中间的器物空着。头脑中若有一善念萌生,他就取一粒白豆投入中间的空器中,若有一点儿私念或恶意,就取一粒黑豆投入中间的空器中。到了晚间,再把空器中的白豆和黑豆倒出来数一数,以检验一天中的善念和私心杂念各有多少。

第一天过去了,赵叔平数了数空器中的白豆和黑豆,结果是黑豆多而白豆少。知道自己克己修养功夫还差得远。

第二天。赵叔平又数了数白豆和黑豆,仍然是黑豆多而白豆少,但和第一天比起来,黑豆少了一个,白豆增加了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