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艺术小百科
26160400000039

第39章 舞蹈艺术(5)

水中芭蕾

花样游泳是女子体育项目。原为游泳比赛间歇时的水中表演项目。由游泳、技巧、舞蹈和音乐编排而成,有“水中芭蕾”之称。花样游泳是一项具有艺术性的优雅的体育运动,它也需要力量和技巧,需要许多年不断的训练来掌握。有十个裁判关注她们的每一个动作,运动场必须作出许多组推举、旋转、弯曲,所有这些动作都不能借助于池底的地面。还要在不呼吸的情况下作伸展,常规动作要持续五分钟,同时进行表演。即使在最紧张的常规动作要求里,水上芭蕾运动员们还要努力保持轻松的想象。

(1)历史起源

花样游泳起源于欧洲,1920年花样游泳创始人柯蒂斯(Katherine Curtis)将跳水和体操的翻滚动作编排成套在水中表演。1930年后传入美国和加拿大,在原有的基础上又逐渐配上舞蹈、音乐和节奏。起初仅作为两场游泳比赛的场间娱乐节目,后来逐渐融入舞蹈和音乐,成为一项优美的水上竞技项目。1934年在美国芝加哥万国博览会上举行首次表演,从而使其名声大噪。1937年考斯特成立世界上第一家花样游泳俱乐部。1942年美国业余体育联合会确认花样游泳为正式比赛项目。1952年被列为奥运会表演项目。1956年得到国际游泳联合会承认。1973年举行第1届世界花样游泳锦标赛。1984年第23届洛杉矶奥运会上,成为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有单人和双人两项,1984年花样游泳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设女子双人和团体两枚金牌。

(2)技术动作

常规技术动作的要求是严格的。虽然运动员们可以选择自己的音乐伴奏,但她们必须按照规定做出一套动作组合。指定动作每四年由水上芭蕾运动技术委员会重新制定。一名运动员必须在10秒钟内完成常规动作,双人组合也就要在20秒内完成,一个大组要在2分50秒里完成。

(3)自由表演

八人组和双人组在自由表演中选择自己的音乐和动作。她们的目标是创造出一套动作,这套动作有创造性并且要可被鉴别,这套组合还需包含高难度的动作。一套这样的组合应包含有情绪和速度的变化,以及创新的动作复杂的组合和组合变化,还有壮观动作。自由表演的时间:双人组4分钟,八人组5分钟。

(4)水面停留

在所有的动作中,运动员有10秒钟可以浮在水面上,如果运动员选择它的话。这个动作可以给裁判和观众一个好的印象。虽然这个动作不被列入打分范围内,但它可以造就一个好的第一印象。

(5)技术价值

技术价值是看运动员在做特别动作中完成的情况。它包括三个部分:执行、协调、难度。

执行:执行要看游的方式、推进技巧和形态。运动员在水中应该轻松自如地做动作。裁判还要看运动员的耐力,一个顶尖的运动员从比赛开始到结束都应该保持高质量的游划方式并很好地运用推进技巧,而她们的花样在比赛结束时也应该如开始时那般简明而有难度。

协调性:在这一方面,裁判要看运动员和其队友及音乐的配合情况。八人组或双人组的成员们应该在动作、位置和换位上保持协调。她们无论在水上还是水下都要动作协调一致。

难度:在考虑到难度时,裁判看运动员的技巧和力量。裁判还要看运动员在水中的游法、花样的难度。还有一个考虑便是“冒险成分”——运动员在比赛中要表现出有难度相当大的技巧。

舞蹈《千手观音》

“千手观音”又称千手千眼观世音、千眼千臂观世音等。千手观音是是阿弥陀佛的左胁侍,与阿弥陀佛、大势至菩萨(阿弥陀佛的右胁侍)合称为“西方三圣”。

千手观音为观音部果德之尊。“千”为无量及圆满之义,以“千手”表示大慈悲的无量广大,以“千眼”代表智慧的圆满无碍。根据《陀罗尼经》云:千手千眼观世音能利益安乐一切众生,随众生之机,相应五部五种法,而满足一切愿求。

2005年春节联欢晚会上中国残疾人艺术团的节目千手观音感动了全中国。

《千手观音》在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上给人以视觉的享受与心灵的震撼,21个平均年龄21岁的聋哑演员将舞蹈《千手观音》演绎得天衣无缝、美轮美奂。《千手观音》得到了多方认可。

《千手观音》由总政歌舞团的团长、中国舞蹈界“世纪之星”惟一获得者、被称为“舞界奇才”的张继钢编导,由中国残疾人艺术团的聋哑舞蹈演员演出。经过几年的锤炼,这个舞蹈节目已经成为中国残疾人艺术团“我的梦”专场演出的保留节目,在40余个国家的演出均引起轰动。2004年9月28日,《千手观音》作为主打节目在雅典残奥会闭幕式的8分钟演出,技惊世界。

生活在无声世界中的残疾人,能够将《千手观音》演绎得几近完美,经过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张继钢介绍,为了让演员感受到音乐的节奏,准确地同时出手,他借助手语老师来为演员传递信息,用手语告诉演员舞蹈的一招一式。演出时,四个手语老师分别站在舞台四个角,她们的手成为聋哑演员的耳朵,手语传达出音乐节奏,聋哑演员便在“节奏”中摆弄出优美的舞姿。

千手观音

在《千手观音》中,站在第一位的舞蹈演员邰丽华神态圣洁高雅,舞姿优美,是整个舞蹈的灵魂。来自湖北的邰丽华2岁时失聪,15岁时学习舞蹈,舞姿成了她心灵的语言。邰丽华曾经获得过多个舞蹈的国际奖项,还曾以舞蹈《雀之灵》,成为中国惟一登上美国纽约卡内基音乐厅和意大利斯卡拉大剧院两大世界顶级艺术殿堂的舞蹈演员。她表演的《雀之灵》深深打动了著名舞蹈家杨丽萍,杨丽萍也成了她的指导老师。

乌兰诺娃

“芭蕾女神”乌兰诺娃,1910年1月8日出生于俄国彼得堡一个芭蕾世家,母亲罗曼诺娃是一位芭蕾演员,父亲乌兰诺夫是芭蕾导演和舞台监督。父母起初并没有想让乌兰诺娃也成为专业舞蹈演员。但母亲后来发现,女儿在童年表现出了一些与众不同的特质,她的动作轻松灵巧,对一切美的事物特别敏感,对音乐尤其偏爱。

乌兰诺娃进入了基洛夫剧院附属芭蕾学校,但那羞怯的天性在各方面都妨碍着她,在课堂上不好意思大声回答老师的问题,被老师叫起来,常常默默地站着,垂着头,暗暗流泪。她知道父母非常爱自己这个独生女儿,但教育太严格了,有时“甚至是残酷的”。不过她还是在舞蹈学校呆了下来。

1926年的一天,乌兰诺娃的母亲去观赏学生演出的《护身符》,由一群女生扮演的一群“星火”在满台飞舞,其中有一个女孩的造型特别吸引人,表演很有水准。她突然发现,原来这就是自己年方16的女儿!母亲终于发现了女儿具有的非凡潜能。

乌兰诺娃很快转到瓦冈诺娃的班上,向俄国最杰出的女子芭蕾教育家学习。乌兰诺娃体质很弱,几乎所有的常见病都得过。瓦冈诺娃也感觉到了乌兰诺娃体质柔弱,她帮助乌兰诺娃平衡发展整个形体的造型,使她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可以说没有瓦冈诺娃,就没有以芭蕾而闻名世界的乌兰诺娃!

乌兰诺娃的成功也离不开她的父母。母亲一丝不苟的意识深刻地影响着女儿。她的父亲从不教她跳舞,可是他顺口提出的意见,往往一下子就能叫人记住。父亲也从不吻她,有时偶然走过,会轻轻揪一下她的头发或是拽一下她的耳朵,这就使她明显地觉察到他的极大的温存。

乌兰诺娃曾两次访问中国(1953、1959),志在世界各地演出,享有很高的国际声誉。乌兰诺娃的舞蹈艺术特色是:富于抒情诗意,刻画人物细腻,善于表现复杂的人物性格。在她的表演中,使舞蹈技艺、戏剧表演、造型姿态三者水乳交融,又都服从于形象塑造的要求。她反对为技术而技术,不单纯雕琢动作,而是追求表现人物内心的激情,即使难度很大的动作也显得自然、流畅,每个日常生活的简单动作则又表演得典雅而富有音乐感。她的舞蹈艺术,从一般的抒情逐渐发展成具有深刻的悲剧性,晚期表演的角色内心世界更为丰富复杂。

乌兰诺娃

她的代表剧目有:《巴赫切萨拉伊的泪泉》、乌兰诺娃表演《天鹅之死》、《罗密欧与朱丽叶》、《灰姑娘》、《天鹅湖》、《吉赛尔》等,吉赛尔发疯一场的舞蹈表演,被公认为她悲剧艺术的顶峰。她的学生如马克西莫娃等已成为著名芭蕾演员。

由于乌兰诺娃对苏联芭蕾事业的卓越贡献,曾两次获得苏联社会主义劳动英雄称号,志多次获得列宁奖金和苏联国家奖金。1951年,获苏联人民演员称号。她还曾担任第一至第六届瓦尔纳国际芭蕾舞比赛和第一届莫斯科国际芭蕾舞比赛的评委会主席。

伊莎朵拉·邓肯

邓肯是当代最伟大的舞蹈家,是舞蹈艺术的伟大革新者,是现代舞蹈的先驱。

邓肯于1878年5月27日出生于美国旧金山。父亲是一位诗人,母亲是乐师。邓肯降世不久,她一直随母亲生活。邓肯是四个孩子中最小的一个。这一群兄弟姊妹,从小受母亲熏陶,个个都热爱戏剧。可是,十分贫寒的家境使她们无法得到正规的艺术训练。

迫于生计,邓肯很小就开始给附近的孩子们做舞蹈教师。她和姐姐一起,编创了各种优美的舞姿。她们用舞蹈来表现音乐的旋律、诗歌的意蕴和自然风韵。一次在伦敦的公共花园里,邓肯展示了她优美的舞姿。一位贵夫人发现了她那优美的舞姿,并把她介绍给上流社会,作私人表演。这时邓肯的名声已广为传播,但生活仍旧窘迫。

1902年,邓肯到了巴黎,她很快名扬整个巴黎。此后,她到过德国、奥地利、匈牙利,还到过希腊。1921年,苏维埃政府邀请邓肯去苏俄,她满怀喜悦地踏上那片新土,并受到热烈欢迎。不久,她同苏联诗人叶赛宁结婚。1925年,叶赛宁自杀,邓肯又旅居巴黎。

“最自由的身体蕴藏最高的智慧”,这是邓肯的艺术目标和准则。她从小就反对传统的芭蕾舞,认为芭蕾舞不是“真正的舞蹈”,她的舞蹈理论深受柏拉图、尼采、卢梭和惠特曼等哲人的美学思想影响,她开创的现代舞具有与传统芭蕾完全不同的豪放风格,这种风格更属于美国。

邓肯的舞蹈在欧美红极一时,千千万万的观众为她倾倒。她因此而被誉为“一代舞后”和“现代舞之母”的称号。

1927年9月14日,邓肯围着的长围巾突然卷进汽车轮子里,飞旋的车轮当场把她勒死。时年49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