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齐国正卿,乃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晏子却能以身作则,力行节俭。自己不注意吃好的,妻子也不讲究穿绫罗绸缎,一家人只过普通百姓的生活。作为国相,他严于律己。当君王信任自己时,他更加谦让,绝不居功炫耀,而是向君王直言以谏;当君王不怎么信任自己时,也不负气委屈,而是严格检查自己的言行,使自己的行为更加高尚。国君开明,政令符合仁义道德,便顺应国君的旨意行事;国君不开明,政令缺少仁义道德,便制订一些措施法规纠正政令,使国家稳定、百姓安宁。他正是以这种高尚的品德和超群的才能,在众诸侯国中显世闻名的。
关于晏子的事迹,在稍后的战国时代,便有人收集成《晏子春秋》内外篇,作了详尽记录。其中许多故事,不但流传后世,而且广布民间,妇孺亦知。后世人还据此演绎出许多趣闻逸事,更丰富了晏子这一智者、贤者的形象。晏子集贤能与睿智于一身,被誉为中国古代一大怪杰。
晏子的故事,人们最熟悉的莫过于《晏子使楚》和《二桃杀三士》了。
晏子使楚故事是说,一次晏子出使楚国,因他身材矮小,楚国人便在大门旁开了一扇小门来迎接他,借侮辱他以贬低齐国。晏子不进去,他说:"出使狗国的人,才从狗门进去。现在我出使楚国,不应当从这小门进去。"迎接宾客的人只得改道请晏子从大门人见楚王。楚王说:"齐国没有人吗?"晏子回答说:"我们齐国的临淄就有上万户人家,扬起袖子,能把太阳遮住,挥一下汗,就像下雨,行人一个挨着一个,怎么说无人呢?"楚王说:"既然如此,为什么派你这么矮小的人作使臣呢?"晏子回答说:"齐国派遣使臣,自有它的原则。使臣有才干的,出使贤明的国君;没有才干的,出使不贤明的国君。我是最无才干的人,所以只好派到楚国来了。"
又有一次晏子出使楚国,楚王对身边的近臣说:"晏婴是齐国能言善辩的人,现在他刚刚到来,我打算羞辱他一下,用什么办法呢?"身边的人答道:"等他来了,我捆绑一个人,在君王面前走过,君王您就发问:'这是什么人啊?'我就说:'齐国人。'君王再问:'犯了什么罪?'我说:'犯了盗窃罪。'就这样商量好了。晏子来了之后,楚王请晏子喝酒,喝得正高兴时,两个官吏捆绑一个人来到楚王面前,王问:"这个被捆绑着的人是干什么的呀?"官吏回答说:"是齐国人,他犯了盗窃罪。"楚王望着晏子,说:"齐国人素来就善于盗窃么?"晏子离开席位说:"我听说,桔子生长在淮河以南是桔子,生长在淮河以北就变成枳子。它们只是叶片相似,果实的味道却大不相同。为什么会是这样呢?是因为水土不同啊。这个人生活在齐国并不是盗贼,到了楚国就成为强盗,是不是楚国的水土使老百姓善于盗窃的呢?"
楚王很尴尬地笑了笑说:"对圣人是不该随便戏弄的呀,我反而自取其辱了。"
晏子便是这样机智敏捷地维护了自己,也维护了齐国的尊严,这个故事流传于后世,成为美谈。
三寸之舌,胜于百万之师
大家都知道"毛遂自荐"这个典故。毛遂用雄辩的口才完成了使命。
这一天,平原君到楚王宫大殿上同楚王举行正式谈判,谈判赵楚合纵抗秦的事。毛遂等二十名随员便也一同前往,待在大殿台阶下边。平原君陈述了两国联合抗秦的利害关系,但谈判却进展很不顺利。从日出之时开始谈起,谈到日正中午还决定不下来,谈判没有结果。平原君始终着急,待在殿阶下边的毛遂一行二十人,也都急得冒汗。于是那十九人异口同声地推举毛遂说:"先生上殿去吧!"毛遂也不谦让随即站了起来,手扶佩剑,拾阶而亡,对平原君说:"陈述利害,三言两语,就该是能作出决断的了。可是今天是日出之时便开始谈判,到现在日正当午,还决定不了,是什么原故啊?"楚王见平原君的一名随员竟敢大胆地跑到大殿之上、谈判桌前插话,便很不满意,问平原君道:"这人是谁呀?"平原君介绍说:""是我的家臣。"楚王便很不礼貌地说:"你有什么资格插进来说话!"毛遂听后,却毫不畏惧。他十分镇定地说:"大王之所以敢于这样没有礼貌地叱责我,不过是依仗着现在是在你们楚国,人多势众吧!现在十步之内,大王就不能依恃着你们楚国人多势众了。大王的性命就悬在我这只手上。"说着他用手按了按佩剑,然后接着说:"我听说,商汤王只有方圆70里一块小小的地方却称王于天下,周文王也只有方圆百里的地方而使诸侯向他称臣拜服。难道是因为他们的士卒众多吗?不!完全是他们能够依据当时的政治情势而弘扬他们的威望。如今楚国拥有方圆五千里的领土,上百万手执长戟的兵士,这些都是能够成王成霸的资本。按理,以楚国国力之强,天下是没有能够阻挡的。但是,秦将白起,只是一个不谙世事的小毛孩儿,秦国让他率领数万士卒,兴师来与楚国作战,但却一战便拿下了鄢郢,再战又攻烧了夷陵,三战便连楚王的祖先都蒙受了耻辱。这是让楚国人后代百世都怨恨的耻辱,也是我们赵国人为你们感到羞愧的事。而大王你却不知秦国的可恶!赵楚两国合纵抗秦,也是为你们楚国好,并非只是为了我们赵国啊。"毛遂讲的这段楚国的耻辱史,是指公元前278年,秦昭王命秦军大将白起率兵攻楚,拔楚都鄢郢,又火烧夷陵楚先王墓,楚国被迫迁都陈(今河南淮阳)一事。
说完这番话后,毛遂又以教训的口吻,再次批评楚王说:"我们国相就坐在你面前,你怎么能这么没有修养,随便乱发脾气,叱责人呢?"楚王这时连忙道歉说:"是,是。的确如先生所言,我一定会为保住祖宗社稷而与赵国合纵抗秦。"毛遂又趁势追问道:"合纵抗秦的事情,就这么决定了吗?"
"毛遂先生凭他三寸之舌;说服了楚王,使之与我们联合抗秦,他的话的力量比百万雄师还要强大哩。赵胜我再也不敢去评鉴那些士人了。"
记清对方的身份
与人说话、交流的目的,往往是为了办好事情。俗话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与不同身份的人说话必须有不同的说话策略。这样,针对性强,办事的成功率往往就高。
注意对方身份
《世说新语》有这么一则故事:有个叫许允的人在吏部做官,提拔了很多同乡人。魏明帝察觉之后,便派虎贲卫士去抓他。
他的妻子赶出来告诫他说:"明主可以理夺,难以情求。"让他向皇帝申明道理,而不要寄希望于哀情求饶。
于是,当魏明帝审讯许允的时候,许允直率地回答说:"陛下规定的用人原则是'举尔所知',我的同乡我最了解,请陛下考察他们是否合格,如果不称职,臣愿受处罚。"
魏明帝派人考察许允提拔的同乡,他们倒都很称职,于是将许允释放了,还赏了一套新衣服。
许允提拔同乡,是根据封建王朝制定的个人荐举制的任官制度。不管此举妥不妥当,它都合乎皇帝认可的"理"。许允的妻子深知跟皇帝打交道,难于求情,却可以"理"相争,于是叮嘱许允以"举尔所知"和用人称职之"理",来抵消提拔同乡、结党营私之嫌。这可以说是善于根据说话对象的身份来选择说话的绝好例子。再比如,与上司说话,或是探讨工作,就应该尽量用"请教"的语气。向上司多请教工作方法,多讨教办事经验,他会觉得你尊重他,看得起他。所以,在工作中,在办事过程中,即使你全都懂,也要装出有不明白的地方,然后主动去问上司:"关于这事,我不太了解,应该如何办?"或"这件事依我看来这样做比较好,不知局长有何高见?"
上司一定会很高兴地说:"嗯,就照这样做!"或"这个地方你要稍微注意一下!"或"大体这样就好了!"如此一来,我们不但会减少错误,上司也会感到自身的价值,有了他的帮助和支持,后面的事情就好办得多了。
注意自己身份
说话人在一定的场合下,还要注意自己的身份,一旦说出与自己身份不符的话,定会遭人非议和厌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