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文人墨客智慧谋略全书
26164200000030

第30章 趋利避害篇(2)

吏部尚书杨博、左都御史葛守礼知道高拱蒙受冤枉,前往拜见张居正,请他出面排解此案。张居正最初不愿答应此事,并拿出东厂审讯揭帖传示众人以示与己无关。但被杨博识破帖中的“大臣所供,历历有据”的“历历有据”是出自张居正之手。这样,张居正才无法推诿,答应从中调处。后来,冯保见事渐泄露,忙将王大臣治哑,处死,高拱才免遭诬陷,度过险境。

自古以来,“无中生有”作为一条政治谋略,常为历代阴谋家所运用。冯保因与高拱积怨,借王大臣闯宫一案,无中生有,凭空捏造事实,诬陷高拱。如不是吏部尚书杨博等人,仗义持言,用事实力请张居正从中周旋,高拱定遭不测。

钱龙锡中谗言蒙冤

王永光、高捷、史范同时阉党人物。1629年,王永光调任吏部尚书,这时,高捷、史范已被罢免。王永光便在崇祯帝前极力推荐二人,不久,就被引用入朝。大学士钱龙锡平时很瞧不起高、史二人,二人也对钱怀恨在心。

这年的十二月,满洲兵大举入关,兵临京师城下,袁崇焕督兵与战,崇祯帝认为他督战不力,将其下入狱中。高捷、史范见有机可乘,便上一奏章,言袁崇焕与满洲议和,诛杀毛文龙是受钱龙锡指使,因此,亦应与袁同罪。祟祯帝见奏章后,认为钱龙锡为人忠诚谨慎,遂不加究责。高捷、史范见此次不成,就于第二年八月,再一次上疏,弹劾钱龙锡曾出都城,将袁崇焕给予的贿赂数万银于,转寄到姻亲家中。崇祯帝即位后最嫉恨赃官,见此疏后,也不辨真假,立即命将钱龙锡下狱惩办。钱龙锡遭到高、史二人的诬陷,义愤已极,遂具章抗辩,并将与袁崇焕所通书信一并送上,无奈崇祯帝刚愎自用,少识辨之才,对高捷、范垫二人的上疏深信不疑,下诏将钱龙锡贬戍定海卫,达12年之久。

高捷、史范为魏忠贤余党,复入朝廷后,仍恶习不改,利用崇祯帝刚愎自用、自作聪明的弱点,诬陷、中伤钱龙锡受袁崇焕贿赂,竟使钱龙锡遭贬戍边,蒙受不白之冤。

魏忠贤谋杀王安

明熹宗时,宦官王安持正不阿,但因身体多病,不能常见皇帝。魏忠贤刚刚入宫时,结识了王安属下的宦官魏朝,并与魏朝认了同宗。不久,在魏朝的引见下,魏忠贤到熹宗生母王选侍宫内典膳。由于他为人狡诈,善阿谀奉承,深得魏朝喜欢,遂屡次向王安进荐。后来,魏忠贤与魏朝为争熹宗乳母客氏,丑态百出,闹得满朝风雨。王安对此极为不满。魏朝被逐出宫后,魏忠贤又与客氏狼狈为奸,把朝政搞得乌七八糟。御史方震孺曾上疏劾奏客魏,王安从中一力支持,熹宗在朝臣的压力下,曾一度将客氏逐出宫,并严诘魏忠贤,可过不久,又将客氏请回宫里。这样一来,客魏更加肆无忌惮,并对王安怀恨在心,日夜谋思除掉他。

这时,内侍中有个叫王体乾的,想作司礼监,王安是其障碍。王体乾遂与魏忠贤勾结在一处,朋比为奸。他往见客氏,对她说:“夫人比西李如何?势成骑虎,无贻后悔。”客氏遂与魏忠贤商议,唆使同党给事中霍维华,弹劾王安,又指使刘朝、田诏等,上疏辩冤,说由王安诬陷入狱,再由客氏入内在熹宗面前加谗,昏庸的熹宗不由得大怒,饬令王安降职,由王体乾继任,又将刘朝赦免,命其为南海子提督,贬王安充军南海子。魏忠贤见阴谋已得逞,又暗中命刘朝派人将王安刺死。

魏忠贤刚入宫时,位卑势单,但他善于曲意逢迎,骗取王安等的赏识和信任。而当他一朝权在手,便露出阴险面目,用“暗箭”将王安射倒。

无孔不人的缇骑

雍正即位之后,政局一度动荡。诸王各自结党营私,相互倾轧,威胁到皇权的安全。为了消除朋党林立的局面,把王公大臣控制在自己的掌握之中,雍正派出了许多眼线耳目,监视他们的一举一动。这些眼线耳目在当时叫做“缇骑”,也就是侍从骑士。这些缇骑神出鬼没,无孔不入,经常把大臣们的行动报告给雍正。

有一次,新科状元王云锦,在元旦早朝后到亲友家作客,做叶子游戏。玩了好一会后,有人发现丢了一片叶子,于是大家作罢,便端上酒菜痛饮。第二天入朝,雍正问王云锦昨天早朝后干什么去了。王便如实相告,雍正听后,笑着点头说:“不欺暗室,是真状元啊!”说完,便从袖中取出一叶。王云锦一看正是昨天丢失的那一片。原来这片叶正是被缇骑当场偷走,在报告情况时交给雍正的。

王士俊被授为按察使(主管——省司法的官员),高高兴兴地准备前去赴任。临行前,有人上门求见,并给他带来人臣张延三送来的一封信。拆开一看,信的大意是给他推荐一位能:于的仆人,要他务必,接受。被推荐的就是这位送信人。张廷玉是元老重臣,面子大,王士俊不好拒绝,便带着这位送信人上路了。几年中,这位被推荐来的仆人很能干,深得王的信任,与王一直形影不离。后来,王士俊任职期满,要进京述职。这位仆人突然提出辞职的要求。王士俊很奇怪,问是什么缘故。仆人回答说:“您任职的这几年没有大的过错,官当得还不坏,我要先入都面见圣上,好为您多美言儿句”。王士俊这才恍然大悟,这位与自己朝夕相处的“仆人”,原来是皇帝有意安插在自己身边的缇骑。

雍正就是通过这些缇骑无孔不入地刺探着人们的隐情,把所有的大臣都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这种手段有效地制止了朋党林立的局面,稳定了朝廷的政局,然而它也极大地强化了皇权的集中程度,暴露了封建君主****的黑暗性和独裁性。

曹振镐“一言害邦”

在旧时代的官场上,经常看到有这样一些官僚:他们处世圆滑,左右逢源,尤其善于拍上司的马屁。他们想的并不是如何办好公事,而是怎样讨好上司,保住自己的官职奉禄,荣华富贵。不要看这些人没有什么建树,但是却在保官保禄方面很动心计,颇有一套阿谀奉迎,明哲保身的“要诀”。这种官僚在当时被称为“巧官”。清代道光朝大学士(相当于宰相)曹振镛便是这类官僚中的一个典型人物。

曹振镛在乾隆朝中进士,点翰林,官至侍读学士,至嘉庆朝便飞黄腾达,升为尚书、大学士。道光皇帝继位后,他更是红得发紫,晋武英殿大学士、赠太傅,图形紫光阁。当他以81岁高龄去世后,得到“文正”的谥号。这是清朝对故世大臣最高的评价,在清代享受这种殊荣的只有七、八个人。曹振镛作为一位汉族官僚,既没有显赫的武功,又没有出众的文采,在重满轻汉的满清时代,能够在充满凶险和倾轧的仕途上一帆风顺,年岁愈大,愈受皇帝信任,官职愈高,自然有他的当官“诀窍”。有一次,他的门生向他讨教,问他成为三朝元老,深受皇帝宠信靠的是什么办法。他回答了6个字:“多磕头,少说话”。意思是对皇帝、对上司,只需要表示顺从,不用发表自己的意见。真是圆滑到了极点。“少说话”不等于不说话,而是要把话说到关键的时候,说到点子上。对此,曹振镛是深有研究的。

清朝进入道光时代已经暴露出许多衰败的迹象,国家的许多大政无不弊端累累,积重难返。地方官员纷纷把这些情况上报朝廷,等待皇帝拿主意。每天堆在皇帝面前等待批阅的文件就有好几大撂,看得道光帝头昏脑胀,心里很不耐烦,弄得他看也不是,不看也不是。看吧,实在不愿意整天泡在文件堆里,不看吧,又怕留下荒废政务的坏名声。这种情绪被他不由自主地流露了出来。

善于对皇帝察颜观色的曹振镛敏锐地查觉出道光帝的这种心思。动了一番脑筋后,他一反往日“少说话”的常态,发表了一番高论,他给皇帝献计说:“今天国家在陛下的英明治理下,太平无事。可是一些大臣偏偏好无事生非,在奏章中讲一些危言耸听的事情,无非是为了博取敢于直言的虚名。对于这些沽名钓誉的人又不能降旨怪罪,如果那样做,便会使陛下蒙受拒谏的名声。依臣之见,陛下今后只要在批阅奏章时,选择其中的细枝末节上的错误,降旨严厉斥责。臣下就会慑于您的天威圣明,知道陛下对天下事早巳明察秋毫,一定不敢再上那些搬弄是非的奏章”。曹振镛的一席话,正中道光帝下怀。此后,他果然照着曹振镛的办法,专门挑剔大臣奏章中的小毛病,哪怕是字体上的毛病,他也不放过,动不动就降下圣旨,严厉斥责,使不少人为此丢丁官职。弄得满朝文武人人谨小慎微,视给朝廷上奏章为畏途,尽量不向朝廷报告,或少报告。甚至出了大事也隐匿不报,即使上报,也本着“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原则,掩盖了事情的真相。这样做的结果是在官场上形成一种********,互相欺瞒,报喜不报忧的恶劣作风。国家的许多弊政得不到及时解决,变得激化起来,最后终于酿成19世纪50-60年代的全国性的内乱,几乎使清王朝这只又旧又破的大船在农民起义的波涛中倾覆。这就是后人所说的曹振镛“一言害邦”。然而,道光帝却少看了许多奏章,免去了大量伏案之劳。他自然把这个“功劳”归于曹振镛,更把他当成言听计从的股肱之臣。

曹振镛的这一“说”,严格说来,算不上有什么谋略,只不过是成功地施展了逢迎上司的小手腕,至多体现了曹氏还有一点小聪明而已。不过像这样的小聪明只能给某些个人带来私利,而对国家来说,却是埋下了可怕的隐患。对此,人们还是以提防为好。

阴险的策反计

1863年6月至12月,李鸿章的淮军及洋枪队与太平军展开了争夺苏州的激烈战斗。

苏州是南京东南的重镇,无论是对清军,还是对太平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为了守住苏州,太平天国派慕王谭绍光率4万之众在这里坚守。进攻苏州的清军有程学启部1万人,李鸿章部2.5万人,另外还有英国军官戈登指挥的“常胜军”3500人,及中法混合军400人,合计3.8万人。攻守双方都是各自营垒中的精锐部队,争夺苏州的战斗打得特别激烈。

中外反动势力的军队仗着拥有洋枪洋炮的优势,连续对苏州发动了一连串的猛烈攻击,但是,太平军在谭绍光的指挥下,进行了英勇的抵抗,给敌人以重大的杀伤。仅在11月27日、28日两天,戈登指挥的“常胜军”就被打死100多名,受伤者无算。戈登本人承认,太平军的“顽强抵抗以及他们的阵地非常坚固,我军不幸遭受到很重的损失,牺牲了许多优秀的官兵”。(《太平天国史料译丛》)

敌人见强攻不能奏效,于是就采取利用内奸,从内部搞破坏的办法来对付。清将程学启原来是陈玉成的部下,在安庆战争中投敌变节。他利用旧关系暗中收买了苏州守将之一的康王汪安钧,并从汪处探知太平军内部的许多机密情报,知道坚守苏州的太平军诸王之间意见不一致。慕王谭绍光及35个天将主张坚守城池,与敌人血战到底,而其余各王的态度动摇。于是清朝当局便通过内奸汪安钧乘机拉拢其他各王,引诱他们投降变节。这批动摇分子向清朝当局表示:只要清军进城以后,能够保障他们的生命安全,便可以停止抵抗,献出苏州。当这些无耻的要求得到允许后,太平军中有8个主要将领暗中投降了清朝。这8个人是:纳王郜永宽、康王汪安钧、比王伍贵文、宁王周文佳、天将汪有为、范起发、张大洲、汪怀武。为了向清朝当局邀功请赏,他们策划了一个刺杀谭绍光的阴谋。

12月4日,谭绍光主持召开了一次军事会议。郜永宽、汪安钧等8名内奸叛徒全都到场。在会上,谭绍光讲到太平军所遭遇的种种困难,嘉奖广东、广西老弟兄的英勇,同时指出有的部队不可靠。显然说明,他对这8人叛变的问题已有察觉。汪安钧惟恐事情败露,乘慕王不备,抽出短剑将他刺伤。其余的叛徒纷纷拔出武器,制服住丁在场的人。汪有为残忍地割下谭绍光的头,叫人打开城门,迎接清军入城。

清军强攻苏州,用了半年多的时间,付出了重大的代价,但却一筹莫展。然而,由于施用了策反计,用打进去的方法破坏太平军的内部团结,则轻而易举地夺取了苏州,达到了军事上的目的。不过那些企图保命,妄想富贵的叛徒也都没有得到好的下场。两天以后,即12月6日,这8个叛徒都被李鸿章和程学启处死了。

背义求利

春秋时,齐国大夫崔杼和庆封合谋杀死了齐庄公。庄公死后,二人另立景公做国君,崔杼当上了宰相。

庆封非常嫉妒,想杀掉崔杼,自己代他做相,于是就挑拨崔杼的儿子们,让他们互相争夺做继承人,果然,崔杼的儿子们私自争斗起来。崔杼去见庆封,告诉他这件事。

庆封对崔杼说:“你先留在这里,我派兵去把他们杀掉。”于是派了他的死党卢满婺带兵去,把崔杼的妻儿老小以及宗族亲属全部杀光,还烧了他的房屋住宅,回报崔杆说:“我已经把他们都杀死了。”

崔杼回去,已经无家可归,于是上吊而死。庆封做了齐景公的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