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华上下五千年(1)
26166200000014

第14章 盘古开天地的神话(14)

公元前516年,楚平王去世,吴国感到机会来了,吴王僚就派大将盖馀、烛庸领兵去攻打楚国,又派了他的叔父季札到晋国去观察诸侯的反应。吴军进攻不顺利,被困在战场。

正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公子光见吴王僚的亲信都不在京都,就和专诸商量大事,公子光决定马上动手,取代吴王僚而立。

在四月的一天,公子光的行动开始了,他先在地下室里埋伏了大量的武装勇士,邀请吴王僚饮酒。吴王最近就觉得公子光的行动反常,对他存有戒心,就带了许多士兵去参加宴会,公子光的住宅的前前后后都站立着他带来的士兵,这些士兵都手执兵器,虎视眈眈,使得公子光不敢轻易下手。

公子光一看大事不好,他以为有人向吴王透露了情况,就临时心生一计,他一边给吴王进酒,一边笑谈着,好像一点事也没有。

席间,他忽然说自己的脚很疼,要出去治疗一下,马上就回来。他来到了地下室,见到了他的土兵们。而吴王做梦也想不到公子光的住宅有地下室,而且地下室里还有这么多的士兵。

公子光让自己的一个士兵化装成厨师,向桌上送红烧鱼,在一条大鱼中藏着一把锋利的刀子。一会儿,红烧鱼被送了上来,吴王还在夸这条鱼怎么这么大,坐在一旁的专诸眼疾手快,从鱼中拔出刀子,朝正在喝酒的吴王刺去,正中他的胸膛,吴王僚就这样结束了性命。

吴王带来的士兵见吴王被杀,就在宫中杀将起来,专诸也被乱刀刺死。地下室里的公子光的土兵一起出来,消灭了吴王带来的卫士。

就这样公子光当上了国王,这就是吴王阖庐,他是战国后期一位著名的历史人物。为了感谢专诸的相助,他封专诸的儿子为他的国卿。

伍子胥在这场宫廷之变中也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公子光的许多智谋都是伍子胥所出的,所以阖庐也给他封了官,他专门负责吴国的外交,并且参与谋划国家的大事。那些派往外面攻打楚国的人,如盖馀、烛庸等看吴王僚已死,也不敢回国,到别的国家逃命去了。

虽然吴王僚死了,但是吴国和楚国的世代仇恨还是没有结束,阖庐当政不久,就和伍子胥、伯嚭等率领大军攻打楚国,收复了舒邑,杀了吴国的两个在外面逃亡的公子。

他们要攻占楚国的国都郢都,随同他们一同来的大将军孙武不同意他们这样做,因为他们当时兵力还较弱,不足以战胜楚军。这位孙武,就是我国最早的一位著名的军事理论家,他写的《孙子兵法》,至今还受到全世界的重视。

公元前506年,吴国联合唐国和蔡国,大举进攻楚国,联合部队由孙武大将军统帅。这次进攻吴国几乎是出动了全国所有的兵力,吴王在誓师大会上说,胜败在此一举。他们兵分几路,向楚军阵营开去,大军一直到达汉江。楚军也动员全国的兵力予以抵抗,双方就在汉江两岸摆开了战场。

战斗打响了,这场战斗的艰苦程度超过了双方军事家的估计,双方经过了多次交战,伤亡都很惨重,最后吴国取得了胜利。

胜利之后,孙武率领大军挥师直下,一直打到楚国的首都郢都,楚昭王仓皇出逃,吴国的胜利已成定局。

伍子胥回到了自己的祖国,他不禁泪水滂沱,他的父亲和兄长惨曹楚平王的杀害,今天报仇的日子总算来到了,他亲自率领军队去追赶楚昭王,但是没有抓到。盛怒之下,他回到了郢都,刨开了平王坟墓,拖出他的尸体,抡起自己手上的钢鞭,对着平王的尸体一下一下地抽。

抽完了,他瘫倒在地下,对着苍天,嚎啕大哭,“老天作证,我总算报了这个仇!”他叫喊道。

这时,吴兵正在楚国,吴国的老对手越国知道这是一个机会,就出兵来打吴国,吴国感到国力空虚,只好退兵回国。

吴王阖庐回国以后,提拔了伍子胥和孙武,吴国的国力获得了空前的发展。

伯牙的创作《高山流水》

伯牙,姓俞,中国春秋时期晋国人。中国古代著名的音乐家,琴艺高超,相传代表作品有《高山流水》、《水仙操》等古曲。

在伯牙生活的时代,弹奏七弦古琴是一种风尚,上至宫廷显贵,下至江湖文人,都喜欢它。但是琴艺绝妙而卓然成家的毕竟是少数,成家之后往往又为宫廷所征用,成为御用乐师。如那个时代的古琴高手:晋国的师旷和卫国的师襄、师涓,都是宫廷乐师。

伯牙为了学琴,拜了当时的高手成连为师,在他那里专心致志地苦学了三年。在这三年中,他没有丝毫懈怠,细心揣摩,刻苦练习,有时通宵达旦而不知东方既白。三年过去了,伯牙感到自己已经把成连的指法技巧都学到手了,但是弹奏起来却总达不到精妙的境界。伯牙非常苦恼,请成连指点迷津。成连说:“也许凭我的琴艺是不能使你学到音韵神采的。我有位老师叫方子春,住在东海蓬莱仙岛中,不如我带你去向他求教吧。”

师徒二人渡海踏上了空无一人的蓬莱岛,立刻就为大自然的神奇创造所震慑:浩茫的沧海,陡峭的崖壁。可方子春却不在岛上。成连吩咐伯牙在岛上等候,说自己去找方子春,但是竟一去十多天不回。伯牙一个人留在岛上,与大自然为伴。初时觉得悲哀,久而久之,他觉得自己孤寂的心在大自然的熏陶下受到了强烈的震撼。生活境遇的改变,使他的整个心灵受到了洗涤和改造。

看着周围的景色,伯牙顿觉心胸开阔,激情难抑。他取出十分珍爱的古琴,对着一碧海天,援琴抚弦。弹着弹着,他突然觉得今天的琴声似乎与往常不一样,他感觉到自己已经把握了音乐的神韵。伯牙此时恍然大悟,老师把他留在这儿原来是要改变他的性情。于是,他将自己对自然的深刻体验融入曲中,创作出了名曲《水仙操》。等到成连归来接他时,伯牙已成为天下少有的演奏高手了。

蓬莱岛之行,使伯牙的琴艺臻于完美的境地。他弹琴之时,那优美的乐曲竟使得正在吃草的马都仰头倾听。

伯牙琴艺既成,就告别老师,云游四海,同时也遍访名师以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琴艺。

一次他回归故里,船来到汉阳江口时,狂风大作,暴雨倾盆,伯牙只得暂时停船在山脚下以避风雨。晚上,他在船舱中独自弹琴,突然断了一根弦,只听见一个声音说“断的是第三弦”。伯牙出舱一看,见是一个山野樵夫,因此态度颇为轻慢。他回舱后故意把第二弦弄断,没想到樵夫又说对了。伯牙于是大为惊讶,立刻与樵夫进行交谈,发现他对琴艺十分精通。

伯牙心中暗暗称奇,他突然转身不再理会樵夫,闭目沉思了一会儿,弹奏了一曲平时十分得意的《高山》。伯牙一曲终了,樵夫尚陶醉其中,并发出由衷的赞叹:“好呀,好呀,听起来巍峨雄壮,犹如泰山。大人弹琴时志在高山。”伯牙不理他,又慢慢拨动琴弦弹奏了一曲《流水》。曲终之后,樵夫感慨不已:“好呀,好呀,听起来浩浩荡荡就像江河奔腾一样。大人弹琴时志在流水。”伯牙此时才明白自己遇到了真正的知音。他问明樵夫的名字叫钟子期,钟子期也知道了他是当今最伟大的琴家。两人越谈越投机,当即结拜为兄弟。

分手之时,伯牙与钟子期相约:明年的此时,两人在此相会,相互切磋琴艺。第二年,伯牙如约而来,得到的却是钟子期已在不久前去世的噩耗。伯牙寻到钟子期的坟前,取琴弹了最后一首曲子,随后扯弦摔琴,发誓再不弹琴。

伯牙几乎没有什么作品流传下来。传说在蓬莱岛上所作的《水仙操》,仅在东汉琴家蔡邕所撰的《琴操》一书中有简略记载。《高山》、《流水》二曲经历代琴家继承、再创作,成为著名曲谱。其中《流水》一曲被录入镀金的铜唱片,在1977年8月20日美国发射“航行者”号飞船时带入太空,为中国人民赢得了声誉。

亚圣孟子

孟子,名轲(约前372年-前289年),邹国(今山东邹县)人,是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政治家。他本是春秋末年鲁国“三桓”之一,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到了他父亲那一代,就已家境衰落,很贫困了。孟子年幼时,父亲就得病死了,他从小是由母亲带大的。孟母是个很有知识,很能干的女人,她替人家洗衣,纺线织布,省吃俭用,一心想把儿子培养成人。

起初,孟子家离墓地很近,孟子和附近住的小朋友经常到墓地里去看热闹,时间长了,他也和小朋友一起做起给死人送葬一类的游戏。孟母发现这一情况后,觉得这种地方不应该让孩子来,对孩子成长没有好处。第二天,孟母收拾收拾家里的东西就搬家了。他们母子俩搬到一个闹市附近住下来。

市场上人来人往,叫卖声从早到晚不断,日子一长,孟子又学起那些小商贩叫卖来。孟母觉得这种环境也不利于孩子成长,便又搬家了。这次,他们母子搬到一个学堂附近。朗朗的读书声不断从学堂传出来,那些来学堂读书的人一个个文明有礼貌,见面时不是作揖就是打躬。日子一长,孟子又学着这些人的样子拿来书读,同人见面时也模仿那些读书人作揖打躬,变得很懂礼貌起来。孟母见了,心里很高兴,觉得这里对孩子成长很有好处,于是就一直住了下来。

孟子到了上学的年龄,孟母把节省下来的钱给他交了学费,送他上学读书。开始时,孟子读书很用功,时间一长,就松懈下来。有时还无故逃学。一天,孟子又没有去上学,被孟母知道了。玩了一天的孟子晚上回家,见母亲坐在织布机旁一动也不动,再看炉子火也没点着。孟子发觉情形有些不太对劲,低着头想从母亲身后绕过去进自己的屋。孟子刚走到房门口,被孟母厉声叫住了。只见孟母站起身来,到厨房拿下一把菜刀朝织机上的布刷地一下砍了下去,将那块还没有织好的布一下子断成两截。孟母指着被砍断的布对孟子说:“你也太没出息了。一个人没有志气,做什么事总是半途而废,跟这没有织好的布有什么两样!你如果再逃学,不求上进,我也就不要你了。”孟子知道自己做错了,连连向母亲保证:“今后一定努力学习,再不惹母亲生气。”从此以后,孟子用功读书了,终于成为一个学识广博、意志坚强、志向远大的学者。

孟子是子思的学生,子思是孔子的亲孙子。子思的老师是孔子的得意弟子曾参,因此,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继承人。他对孔子十分崇拜,他立志要追随孔子,把儒家学说发扬光大。

孟于生活的时代,诸侯各国矛盾纷争。孟子象孔子一样极力反对穷兵黩武,反对暴政,主张仁政,幻想用“仁、义、礼、智、信”教化百姓,实现大同世界。他也象孔子那样到处去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但结果都碰了壁,即便如此,他也不死心。

他曾一连几次向齐宣王宣传过他的“仁政”理论。他说:治理人民的事情是决不可以轻视的。人民如果没有固定的产业,就没有坚定的道德观念;没有坚定的道德观念,就没有正确的行为,就会奢侈放荡,违法乱纪。作为贤明的君主要使老百姓安居乐业,使他们上敬父母,下育子女。他曾嘲笑齐宣王不忍心看到牛的颤栗,而不杀牛,要用小一点的羊来代替。孟子指出这种做法的虚伪。在当时,能清楚地认识这一点,对那一向骄横惯了的国君进行这样大胆的揭露,显示出他的政治勇气和胆略。

孟子对于孔子的“仁”,加以引伸、发展,提出人们应互相关心,互相爱护,关心别人应该象关心自己一样。这一观点,在当时是很有进步意义的。

孟子瞧不起为了升官往上爬不择手段的做法。他用舔脓疮的比喻对此进行无情地揭露和嘲讽。表示自己宁愿清贫一辈子,也不肯与统治者同流合污,去做奴颜婢膝、丧失人格的事。

孟子晚年时开始设馆授学,想通过他的学生把他的政治理想付诸实施。虽然他的弟子不象孔子那么多,也不象孔子办学办得那样有名气,但他在教育上也有很大的贡献。他的文章和思想都收集在《孟子》一书中。他受到封建统治者的表彰,被奉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他的学说也和孔子学说一起被合称为“孔孟之道”,成为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我们对孟子思想中进步的、民主的精华应该继承、发扬,同时也应该对他唯心主义的哲学观点,及封建性的糟粕予以批判。

曹刿论战

曹刿(桂),又叫曹沫,春秋时期鲁国人。在这时期,周天子已名存实亡,出现了“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局面。各诸侯国之间,为了扩大领土、掠夺财物,不断地发生战争。强国常常以种种借口进攻弱小国家,弱国小国也因认真的准备,战役上指挥正确,往往出现打败来犯强国的战例。“曹刿论战”讲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

齐、鲁两国,都在今天的山东省境内。齐国占据着今山东省东北部的大片地方,鲁国却只有以曲阜为中心的一小块地盘,两国边界相连。

公元前685年(鲁庄公九年),齐桓公刚刚当上齐国的国君,因为鲁国支持同他争夺国君的公子纠(公子纠的母亲是鲁国人),所以十分仇视鲁国。鲁庄公也因公子纠没能当上齐国的君主,十分仇视齐国。就在这一年的夏天,两国在干时(今山东桓台县南)打起来。鲁军大败,鲁庄公所乘的兵车也被齐军俘获,只因原来替他驾车的人打着他的旗号把齐军引向别处,才没有当俘虏,鲁庄公只得乘驿传的车子而归。此后齐国逼着鲁国杀掉公子纠,送回公子纠的谋士管仲。鲁国只得一一照办。

齐国提出的要求鲁国虽然都照办了,而齐桓公对鲁国。还是不肯罢休。第二年的春天(即公元前684年,鲁庄公十年),齐国趁鲁军新败,又调集大军,向鲁国奔杀而来。当然,鲁庄公也在认真的作防御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