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戚宦官争权
从光武中兴到汉和帝是东汉的兴盛时期。从和帝开始,皇帝多是幼年即位,无法管理朝政,就出现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情况,这是东汉政治最为黑暗、腐败的时期。
汉章帝死后,十岁的和帝刘肇即位,养母窦太后临朝听政。窦太后封自己的兄长窦宪为侍中,掌握朝政,从此,刘家王朝成为窦氏天下。窦氏家族的成员充满朝廷,他们仗势欺凌弱小,无所不为。公元92年,和帝在宦官郑众等人的支持下清除了窦家势力,窦宪兄弟自尽,窦氏家族的成员或被诛杀或遭革职。郑众也因此封侯,宦官把持政权的局面由此开始。
公元105年,和帝病逝。年仅百日的婴儿殇帝即位;不久殇帝夭折,殇帝的母亲邓皇后又立和帝十三岁的侄儿为安帝,继续临朝听政。邓后依靠兄长邓骘辅政,邓氏家族又开始把持朝政。邓骘四兄弟全部被封为万户侯。邓氏还吸取窦氏专权失败的教训,对邓氏子弟约束较严,同时她也起用了一些名士和宦官,以争取官僚士大夫阶层的支持和认可:但邓太后一死,宦官李闰等人又合谋清除了邓氏外戚势力。
邓氏势力一除,安帝的皇后阎氏一家逐渐掌权,开始了宦官和外戚联合掌权的局面。外戚、宦官狼狈为奸,胡作非为。他们互相勾结,废太子刘保为济阴王。安帝死后,阎皇后立幼小的北乡侯为少帝,几个月后少帝病死。公元125年,宦官孙程等十九人发动宫廷政变,迎立十一岁的济阴王为顺帝,杀阎显及其同党。孙程等人因功封侯,宦官势力大盛。但是孙程等人居功自傲,连顺帝也不放在眼里,顺帝就开始扶植外戚势力。
公元144年,顺帝死,两岁的刘炳被立为冲帝,梁太后临朝,梁冀为大将军辅政。刘炳死后,八岁的刘缵被立为质帝,梁冀权势蔽天,肆无忌惮。朝会时,年幼的质帝见梁冀骄横,就说了他一句“跋扈将军”,当日就被梁冀用毒饼毒死。质帝死后,梁氏又迎立十五岁的刘志为桓帝。梁冀也在几年内被连续加封,升为三万户侯。梁氏党徒遍布朝野,成了实际的皇帝。各地来贡奉,都把上好的礼品先献给梁门,剩下的才献给皇帝。百官升迁任职,也得先到梁门谢恩,然后才能到尚书台报手续,连梁家的把门人通报客人到来的赏赐都涨至千金,可见梁氏门庭之盛。梁氏专权长达二十多年,把东汉外戚专权推向顶峰。公元159年,梁皇后死,梁冀被诛,宦官单超等五人因诛梁冀有功被封为“五侯”。从此权归宦官,朝政更加混乱,百姓也纷纷起兵造反。
桓帝死后,十二岁的灵帝刘宏即位,窦太后临朝,她的父亲窦武以大将军的身份辅政,窦武联合太傅陈蕃等人,想诛尽宦官,窦太后认为宦官是汉朝的旧制,不能全部诛杀。正在犹豫中,宦官曹节等人听到风声,劫持灵帝和太后,诬陷窦武谋反。曹节假传圣旨捉拿窦武等人,窦武拒不受降,组织了数千人反抗。但曹节挟天子以令各路官兵,窦武兵败自杀,陈蕃遇害。曹节死后,宦官张让、赵忠等人任中常侍,被称为“十常侍”,昏庸的灵帝甚至说:“张常侍是我父,赵常侍是我母。”宦官成为皇帝父母,更加肆无忌惮,东汉的统治黑暗到了极点。
外戚与宦官争权夺势的斗争一直持续到东汉灭亡,争权斗争激化了各种社会矛盾,“十常侍”加封后不到三年就爆发了黄巾农民大起义,把东汉政权推向灭亡的边缘。
医圣张仲景
一千七百多年前的东汉时代,有一位大医学家叫张仲景。他单名叫机,仲景是他的字,南阳郡涅阳(今河南省南阳县)人。
张仲景自幼爱好医学,并拜家乡名医张伯祖为师。张仲景在东汉灵帝时曾被举为孝廉,到献帝时做了长沙太守。当时正处在东汉末年,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互相进行残酷的屠杀和倾轧。特别是建安年间,瘟疫流行,夺去了无数人的生命,“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hé)门而殪(yì),或覆族而亡。”整个中原地区“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张姓宗族大家庭有二百多人,竟在瘟疫中死去了三分之二,其中死于伤寒病者不下十分之七。此情此景,令张仲景非常痛心,他不愿在官场上角逐,便辞去官职,开始从事医学研究。
张仲景认真研究前人的医学著作,“勤求古训”,吸取前人宝贵的医学遗产。他反复研读了《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等医学典籍,又广泛搜集各种民间药方,加以整理和比较,再做临床检验。
有一年夏天,湖南一带瘟疫大流行,正好张仲景游历到这里。一天,有位姓李的病人请张仲景去看病,他已经病了三四天,头痛发烧,解不出大便,肚子胀得难受,连吃了两帖发汗药也没有好。张仲景问清病情,摸了摸脉,发现病人脉跳得快而有力;看看舌苔,又黄又厚;摸摸他肚子,肚子也比较硬,在下腹部还隐隐约约摸到一颗一颗的小硬块。张仲景沉思了片刻,对病人的母亲说:“老大娘,您儿子得的是伤寒症。这种病是由病邪侵入体内引起的,起初病邪还在皮肤里的浅层,及时用点发汗药就可以治好。现在病邪已经深入到肠胃里面去了,再用发汗药,汗流得太多,身体吃不消,就不是对症下药了。我想,用凉药通通大便,倒可能把病邪给泻出去。”
老大娘一听,连声说:“您说得对,您说得对!”张仲景给病人开了药方,病人吃了一剂,果然见轻,再吃一剂,就能坐起来了。
在治疗方面,张仲景还提出了根据不同病情采用不同的方法的主张,他创立了汗、吐、下、和、温、清、补、消八种治疗方法,“随症而治”。有的病人浑身发热,拉出来的大便里有脓有血,张仲景把它叫做“热型”,治这种病要用凉药,帮助病人退烧止泻;有的病人不但不发烧,反而四肢发凉,大便稀水似的,张仲景把它叫“寒型”,治这种病不能用凉药,而要用温药。
张仲景运用这种“辨证施治”的方法,洽好了无数得瘟疫病的人。从此名声大震。在张仲景之前,一些医生对头痛、泻肚之类的一般病症还知道采用“辨证施治”,但是对瘟疫还缺少办法,束手无策。因此,巫医迷信泛滥,当时的儒者认为天和人之间存在着“相互感应”,地上的各种灾异疾疫都与天的意志有关。他们以阴阳五行说来解释各种疾病形成的原因,认为“迷木,则百姓流行疥癣、热病;迷火,则百姓发生血壅(yōng)成肿、眼病……”张仲景针对这种巫医妄说,指出:“千般灾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正是在这种不断探索和实践的基础上,张仲景创立了自己的伤寒学说。他认为伤寒是一切热病的总称,也就是说一切外感疾病都可以叫伤寒病。由于受寒,冬天发病就叫伤寒;春天发病叫温病;夏天发病叫暑病。并著《伤寒论》二十二篇,其中包括三千九百一十七法、一百一十三方,是集古来汤药医方学的大成,被后人称为方剂学之祖。
此外,张仲景还著有《金匮要略》二十五篇,叙述了许多慢性病的治疗方法,包括消化系统、呼吸系统、血液循环系统、新陈代谢等,包括了内、外、妇各科疾病四十余种,二百六十多个处方。现在中医的许多方剂,都是从张仲景的方剂变化而来的。《伤寒论》与《金匮要略》被统称为《伤寒杂病论》,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全备的临症诊疗的专书。
萧规曹随
萧何,是西汉初期的政治家。刘邦起兵前,他不过是沛县从事一般文书工作的小职员,跟随刘邦起兵后,一直担任后方的行政工作。他有远见。当秦王子婴投降、刘邦进入咸阳的时候,各个将领都去争夺财宝,而萧何最先入城,只把秦王朝的档案、律令、户籍等这些重要资料收藏起来,控制在自己手里,因此,掌握了秦的山川形势、关隘要塞及土地和户口数字,为以后支持刘邦的统一战争准备了条件。他善于识别人才,极力推举了韩信为大将军。在楚汉战争期间,萧何留守关中,保证了前方粮饷的供应和兵源的补充,使刘邦可以专意东进而无后顾之忧。公元前202年,楚汉战争结束,天下已经安定,刘邦对所有的将领官员论功行赏,但由于大家都争着说自己的功劳大,争吵不休,以致这一工作拖了一年多还决定不下来。高祖认为萧何的功劳最多最大,首先封他为赞侯,给他的食邑也很多,许多功臣都不服气。他们说:“我们冲锋陷阵,出生入死,多的打了一百多仗,少的也战了几十回,攻破城邑,夺取土地,功劳的大小都在我们。萧何从没有在战场上立过功劳,只靠舞文弄墨发议论,自己并不参加作战,然而论功行赏的时候反而列在我们之上,这是什么原因呢?”高祖说:“你们知道打猎吗?”他们回答说:“知道。”高祖又问:“你们知道猎狗的用处吗?”他们回答说:“知道。”高祖说:“凡是打猎,把逃跑的野兔之类的猎物追捕回来,这是狗的功劳。但是寻找野兽的踪迹,把野兽的所在地指示给猎狗,这却是猎人的作用。现在你们只能捉住奔跑的野兽,那功劳和猎狗一样的。至于萧何,他找寻野兽踪迹,指示你们行动,那功劳当然是和猎人一样了。并且你们跟随我,只是自己一个人,就是多些,也不过一家两三口人。而萧何,他把自己宗族几十个人全部交给了我,这个功劳是我不能忘记的。”那些人听了这番话,都不敢再说了。高祖的这个比喻是不很恰当的,但说明了他对后勤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封侯的工作已经结束,够封侯资格的都已受封了。接着就是排列位次的问题。大家都说:“平阳侯曹参身经百战,身上的伤痕有七十多处,攻占城邑,夺取土地,他的功劳最多,应该把他列为第一。”高祖觉得在封侯的时候,已经使功臣受了委屈,多封了萧何,到了排列位次,高祖虽然没有反对他们的表示,但心里仍然想把萧何列为第一。这时候,关内侯鄂千秋上前说道:“他们的意见都不对。那曹参虽然有冲锋陷阵、夺取土地城邑的功劳,这只是在一个短时间内所完成的任务。皇上与楚国打仗,一连打了五年,经常被楚军打败,军队打散,几次只身而逃。然而萧何,每次都能从关中征集士兵派到前线进行补充,保证了军队的战斗力。这并不是皇上曾发出什么诏令,但是每次,几万士兵都能在皇上最危急的时候恰好赶到。那次楚汉在荥阳相持几年,我们部队没有粮食,萧何设法将粮食源源不断从关中运来,保证了部队的供应。陛下虽然几次在山东一带处于非常困难的境地,萧何却一直稳定着关中的局势以等待陛下的到来。这是千秋万世、永垂不朽的功劳。如今即使失掉一百个像曹参这样的人,对汉又有什么损失呢?用了他,汉也未必就能得到安全的保证。怎么可以把一时的功劳摆在万世功劳之上呢?所以我认为排列位次,应该萧何第一,曹参第二。”高祖说:“你讲的有道理。”于是就确定萧何排在第一,准许上殿时可以佩带宝剑,不脱鞋子,入朝进见皇上的时候,可以慢慢走。这算是一种特殊的待遇了。后来,高祖又加封萧何食邑二千户。因为高祖以前担任泗水亭亭长的时候,曾押送服徭役的民工赴咸阳,一般的朋友和同事都奉送三百钱给他路上用,只有萧何送五百钱,比别人多两百。这就是加封萧何两千户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