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华上下五千年(1)
26166200000007

第7章 盘古开天地的神话(7)

当时,齐国的国君襄公没有儿子,只有两个异母兄弟。一个是公子纠,母亲是鲁国(今山东省西南部)人;一个是公子小白,母亲是卫国(今河南省北部)人。有一天,管仲对鲍叔牙说:“依我看,将来继位当国君的,不是公子纠就是公子小白,我和你每人辅佐一个吧。”鲍叔牙同意管仲的主意。从此,管仲当了公子纠的老师,鲍叔牙做了公子小白的老师。

齐襄公十分残暴昏庸,常常找碴儿责骂大臣。管仲、鲍叔牙知道他们不会有好结果,找了个机会,一个带着公子纠躲到鲁国去了,一个带着公子小白躲到莒国(今山东省莒县,莒)去了。

周庄王十二年(公元前685年),公孙无知杀死了齐襄公,夺了君位。不到一个月,公孙无知又被大臣们杀死了。齐国有些大臣暗地派使者去莒国迎接公子小白回齐国即位。

鲁庄公听到这个消息,决定亲自率领三百辆兵车,用曹沫为大将,护送公子纠回齐国。他先让管仲带一部分兵马在路上去拦截公子小白。

管仲带着三十辆兵车,日夜兼程,追赶公子小白。他们追到即墨(今山东省平度县东南),听说莒国军队已经过去半天了,就接着赶路,一口气又追了三十多里。他们远远看见莒国军队正在小树林边生火做饭,公子小白端坐车中。管仲跑上前去,说:“公子,您这是上哪儿去啊?”小白说:“去办理丧事啊。”管仲又说:“公子纠比您年龄大,有他办理丧事就行了,您何必急急忙忙赶路呢!”鲍叔牙知道管仲的用心,很不高兴地对管仲说:“管仲,你快回去吧。各人有各人的事,你不必多管。”管仲左右一看,那些随从的人,一个个横眉立目,摩拳擦掌,好像要和他拼命似的,再看看自己的人,比他们少多了,心想,硬碰硬非吃亏不可,便假装答应,退了下去。没走几步,突然回过身来,弯弓搭箭,瞄准小白,一箭射去。只听小白大叫一声,口吐鲜血,倒在车上。周围出人一窝蜂跑去救护,其中有人大叫“不好了!”接着,很多人就大哭了起来。

管仲看到这个情景,认为小白一定死了,便驾车飞跑回去,向鲁庄公报告。鲁庄公说小白已经死了,马上设宴庆贺,然后带着公子纠,慢慢悠悠地向齐国进发。

哪里知道,管仲这一箭并没射死公子小白,只射中了小白的衣带钩。小白怕管仲再射箭,急中生智,把舌头咬破,假装吐血而死。忙乱中大家也都被他瞒住了。直到管仲走远了,小白才睁开眼,坐起来。鲍叔牙说:“我们得快跑,说不定管仲还会回来。”于是,公子小白换了衣服,坐在有篷的车里,抄小路赶到了齐国都城临淄。这时候,鲁庄公和公子纠还在半路上呢!

齐国原来主张立公子纠为国君的大臣们,见公子小白先回来了,就对鲍叔牙说:“你要立公子小白为国君,公子纠回来了可怎么办呢?”鲍叔牙说:“齐国连遭内乱,非得有个像公子小白这样贤明的人来当国君,才能安定。现在公子小白比公子纠先回来了,这不正是天意吗?你们再想一想,鲁庄公护送公子纠回来,要是公子纠当了国君,鲁庄公肯定要勒索财物,齐国本来就够惨的了,那样一来,怎么受得了呢?”大臣们听鲍叔牙说得有理,便都同意让公子小白即位,他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齐桓公。

过了好几天,鲁庄公才率领大军到达齐国的边境。他听说公子小白并没有死,而且已经当上了国君,顿时大怒,马上向齐发动进攻。齐桓公只好发兵应战。两军在乾时(今山东省淄博市西面,乾)混战一场,鲁军被打得大败,鲁庄公弃车逃跑,才保住了一条性命。鲁国的汶阳之田也被齐国占领了。真是偷鸡不成蚀一把米。

鲁庄公大败回国,还没喘过气,齐国大军又打上门来了,强令鲁庄公杀死公子纠,交出管仲。鲁庄公一看,大兵压境,不愿意为一个公子纠冒亡国的风险,就急忙下令将公子纠杀死,又叫人把管仲抓起来,准备送给齐国。谋士施伯对鲁庄公说:“管仲是天下奇才,如果齐国用了他,富国强兵,对咱们是莫大的威胁,我看还不如把他留在鲁国。”

这时候,鲁庄公的心里只有国门外的齐军,哪里还敢把管仲留下重用?施伯话还没说完,鲁庄公说;“那怎么行!齐桓公的仇人,我们反而重用,齐桓公是不会饶过我们的。”施伯说:“您如果不用,那就干脆把他杀了,也免得齐国用他。”鲁庄公动了心,打算杀死管仲。

鲍叔牙派到鲁国去接管仲的隰朋,听说鲁庄公要杀管仲,慌了,急忙跑去对鲁庄公说:“我们国君对管仲恨之入骨,非要亲手杀他才解恨。你们把他交给我吧。”鲁庄公只好将公子纠的头连同管仲都交给隰朋带回齐国。

管仲进了齐国的地界,鲍叔牙早就等在那里了。他一见管仲,如获至宝,马上让人将囚车打开,把管仲放了出来,一同回到临淄。鲍叔牙把管仲安排在自己家里住下,随后去向齐桓公推荐管仲。齐桓公说:“管仲不就是射我衣带钩的那个家伙吗?他射的箭至今我还留着呢!我恨不得剥了他的皮,吃了他的肉,你还想让我重用他?”鲍叔牙说:“那时各为其主嘛!管仲射您的时候,他心中只有公子纠。再说,您如果真要富国强兵,建立霸业,没有一大批贤明的人是不行的。”齐桓公说:“我早已经想好了,在我的大臣中,你是最忠心、最能干的了,我要请你作相,帮助我富国强兵。”鲍叔牙说:“我比管仲差远了,我不过是个小心谨慎、奉公守法的臣子而已,管仲才是治国图霸的人才哪!您要是重用他,他将为您射得天下,哪里只射中一个衣带钩呢!”

齐桓公见鲍叔牙这么推崇管仲,就说:“那你明天带他来见我吧。”鲍叔牙笑了笑说:“您要得到有用的人才,必须恭恭敬敬以礼相待,怎么能随随便便召来呢?”于是,齐桓公选了一个好日子,亲自出城迎接管仲,并且请管仲坐在他的车上,一起进城。

管仲到了宫廷,急忙跪下向齐桓公谢罪。齐桓公亲自把管仲扶起来,虚心地向他请教富国强兵、建立霸业的方法。管仲讲得一清二楚。两人越谈越投机,一直谈三天三夜,真是相见恨晚。齐桓公接着就任命管仲为相。

烽火戏诸侯

周宣王死后,太子宫湦继承王位,这就是周幽王。这时,周王朝已摇摇欲坠,危机四伏。周幽王象周厉王一样,也是一个昏庸残暴的国君。他一上台,就起用专好逢迎谄媚的虢石父为卿执政,把周宣王在位时的那些正直大臣一个个排挤下去。

周幽王即位的第二年,京都镐京发生了一次大地震,《诗经十月之交》曾描写了这次地震的情况:“百川沸腾,山冢萃崩,高岸为谷,深谷为陵”。意思是:河水沸腾,山谷都改变了原来的样子,高山变成峡谷,峡谷变成了山陵。地震之后接着是大旱。天灾人祸,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极其严重的损失。

这期间,戎人势力逐渐强盛起来,不断袭扰周王朝的边境。周幽王发动大军征剿戎人,结果被戎人打得大败,连主帅任伯也被戎人杀死了。

周幽王不仅残暴昏庸,而且对女色特别迷恋。周宣王时,在镐京曾流传过这样一句歌谣:“厌弧箕服,实亡周国”。意思是用桑木作的弓,用箕木制的箭袋,要把周王朝灭掉。这本来是人民对周宣王不断发动侵略战争的不满,他自己却认为是这两件东西要使周灭亡,于是下令不准制造和出卖用桑木做的弓和箕木做的箭袋。不料恰好有一对夫妇不知他的禁令而到镐京城里来卖这两样东西。周宣王得知此事,下令派人缉拿,这对夫妇闻讯后赶紧出城逃命,为了不被追兵赶上,把他们亲生的女儿扔在了路旁。有人路过那里看见这个女孩,很是喜欢,就抱回家里收养。这个女孩就是后来的褒姒,因为收养她的人是褒国人,所以以此称呼,意思是褒国的女人。

周幽王伐褒,褒人便将这个女人献给了周幽王。褒姒长得十分美丽,很受周幽王的宠爱。周幽王原来已有王后,是宣王封在今河南南阳的申侯的女儿,称为申后。自从有了褒姒以后,周幽王便对申后冷落起来,并想把褒姒生的儿子伯服立为太子,而把已立为太子的申后所生的宜臼废掉。在当时废长立幼,是不合礼法的事。申后对此心怀不满,带着儿子回娘家求救。申侯自然对周幽王的作为不满,于是联合郐国和犬戎一同攻打周幽王。犬戎早就想进攻镐京,苦于没有机会,趁此立即发兵直扑镐京。周幽王见戎兵包围京城,眼看难保,就命令士兵在骊山上燃起烽火调诸侯兵马前来援救。烽火燃起多时,可就是迟迟见不到救兵的踪影!这把周幽王急的如热锅上的蚂蚁一般。

这是什么原因呢?

原来褒姒刚到镐京的时候整天愁眉不展,周幽王想尽办法都不能引她开心一笑。周幽王曾下令全国,如有逗得褒姒一笑者,赏赐千金。闻令赶来献技者上万人,但都未能逗引褒姒一笑。到后来有人给周幽王出了这样一个主意,让周幽王点燃骊山烽火台上的烽火,把全国各地诸侯召来,也许能博得褒姒的一笑。

当时没有现代化的通讯设备,国都如有紧急情况,派使骑马速报,召诸侯发兵来救是来不及的,于是在骊山峰顶建造了一座烽火台,专门用来报警。烽就是烟,火就是光。遇有情况,点燃柴草,白昼浓烟冲天,夜晚火光映天,很远很远的地方都能看得见,诸侯见后即派兵相救。这种紧急警报当然不能随便乱用。周幽王为了逗得褒姒一笑,采纳了那人的建议,命人燃起骊山烽火。各地诸侯望见烽火燃起,都以为京都发生紧急情况,于是纷纷派兵前来援救。各路大军赶到镐京城下,连个敌兵影子也没看到一个,抬头只见周幽王正陪着妃子褒姒站在城楼之上呢,一个个气得掉转马头就走。褒姒站在城楼之上,看到城下各路诸侯带领干军万马白跑一趟的情景,忍不住噗哧一声笑了出来。周幽王见褒姒笑颜一展,高兴得什么似的,也顾不得向诸侯解释,挥手让他们撤兵回去了。这样的事周幽王搞了好几次,诸侯再也不相信烽火了。

这次犬戎大军围城,周幽王令人燃起烽火,想召诸侯前来相救,等了半天,谁也没有带兵前来援救。周幽王在危急中带着褒姒和伯服仓惶向骊山逃窜,当时在周王朝作司徒的郑桓公也随着周幽王一起突围,后来被犬戎兵士追上,郑桓公战死,周幽王和伯服被乱兵杀死,褒姒被犬戎人抢了去,犬戎大兵冲进镐京,在城内大肆劫掠了一番,才满载着战利品退去。

周幽王宠幸褒姒,为博得褒姒一笑,竟荒唐地点燃骊山烽火,戏耍各地诸侯,最终导致了国败身亡的可悲下场。

周厉王专营私利

周穆王在位时,周朝国势强大,然而盛极则衰,穆王以后的几代天子堕落成性,日益腐化,厉王胡更是以鱼肉百姓、专营私利而闻名。

厉王是个暴戾贪财的君主,他想尽办法搜刮百姓:厉王的一位大臣荣夷公非常善于搜刮财利,因而受到厉王的宠信。厉王派荣夷公管理山林川泽,实际上是将山林川泽据为已有。百姓到山上砍柴打猎就会受到严刑,百姓到河湖捕鱼也将受到毒打。

看到厉王如此专制,不管百姓死活,大夫芮良夫再也无法忍受,就劝谏说:“荣夷公好财专利,他却不知长期如此会引起祸患。人们衣食不足,他却把山林川泽把守起来,这样下去肯定会丧失民心,怨声载道的。”厉王无心听逆耳忠言,反驳道:“我是一国之主,普天之下财富尽归我所有,一草一木都是我的,我想怎么样就怎么样:”芮良夫忙说:“正因为天下都是大王您的,您才不能这么做。天下万物都是您的,百姓也是您的,只有让百姓感到衣食无忧,生活有所依托,百姓才会拥护您,否则百姓起来反抗,天一下就该易主了。”

厉王对这些良言一点儿都听不进去,继续搜刮百姓,鱼肉人民。厉王的严刑禁令压得百姓朝不保夕,民怨沸腾。大臣召公虎怕长此下去会引起民众的反抗,就向厉王进谏说:“百姓已经受不了这么严酷的政令了,怨愤之声四起,如果不改变您的政令,周的天下就会动摇的。”

厉王对此仍当做耳边风,他不但不改政令,反而更加苛刻。他找来卫国的巫师,让他监察非议政令的人。同时他还派许多士兵在道路旁对百姓的言行进行监视,百姓稍有不满言行就会遭到棍棒的教训。他们随处捕风捉影,见人们小声说话,他们便说是在私下里诅咒厉王,因而使其受到严刑酷罚,有的甚至被杀头。

在如此严厉的刑罚之下,敢言语的人越来越少了。街上的行人只知低头走路,连个招呼都不敢打。有时遇到交情非常好的亲戚朋友也只是多看上几眼而已,这便是“道路以目”这个成语的由来?

厉王见此情景非常高兴,以为自己高明,召公虎却提醒他说:“这种强行塞住人口的做法迟早要出事的,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如果对河水只知堵塞,不知疏导,长期下去必然会把堤坝冲垮;如果百姓有怨言而不让讲,后果会比这还严重。”厉王对此仍不理睬。

厉王专营私利,大臣虽屡屡劝谏,但他终不悔改。三年之后,百姓实在忍无可忍,爆发了国人的武装起义,推翻了厉王的统治。

国人暴动

周厉王贪财好利,百姓怨不敢言。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群众揭竿而起,推翻了他的统治,历史上称这次起义为“国人暴动”。

“国人暴动”发生在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不敢言语的“国人”面临永无休止的压榨,已经到了不发作不可活的地步。“国人”也就是居住在京城及四郊之地的贵族及平民。这次起义者多数为平民百姓,也有少数被排挤的贵族和在皇室中服役的奴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