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华上下五千年(1)
26166200000072

第72章 闻鸡起舞(12)

但是很不巧,正当他们要开船远航的时候,浙江一带发生海盗事件,沿海关防检查十分严格。鉴真的弟子道航和如海发生纠纷,惊动了官府,没收了他们的船只。这次东渡没能成行。

第二次出海,他们在海上遇到风浪,船触礁沉没,他们困在荒岛上,后来被渔船发现救了回来。第三次、第四次也都没有成功。

公元748年,61岁的鉴真做好了第五次东渡的准备。6月的一天夜里,鉴真和他的弟子们登上了大船出发了。不久就遇到了大风浪。船行到浙江海面,几次在一些小岛附近避风。直到10月才继续启航。没料到刚行到中午,海面上突然刮起暴风。风越刮越大,浪越来越高,黑云遮天,狂风怒吼。船上的人,一个个头晕无力,呕吐不止,只有船夫还能勉强支持。船上的淡水用完了,只好喝海水,喝后腹胀难忍。他们一连在海上漂了14天,船终于靠岸了。上了岸才知道已经到了海南岛最南端的振州。

这时候,不幸的事情接二连三地发生了。先是荣睿因旅途颠簸,患病去世。接着,鉴真因为南方暑热,得了眼病,双目失明。不久,跟随鉴真多年的弟子祥彦也去世了。这一系列的打击和挫折,并没有吓倒鉴真。相反,他东渡的决心更加坚定了。公元751年春天,鉴真回到了扬州,又着手准备第六次东渡。

第二年,日本政府派出丁藤原清河大使率领了第十次遣唐使,他们在返回日本以前,向唐玄宗正式提出聘请鉴真去日本传戒的要求。藤原清河还亲自到扬州拜访鉴真,向他发出邀请。这时候,扬州的僧侣仍然严密的监视着鉴真,不肯让他去日本国。鉴真和日本使者只好约定在黄泅浦会合。在鉴真的弟子仁斡神师的帮助下,11月的一天晚上,鉴真和他的弟子24人,悄悄离开寺院,登上了船,开始了第六次东渡。

公元753年,鉴真所乘的船抵达日本九州岛,东渡终于成功了。这时鉴真已经66岁了。

公元754年,鉴真一行到达日本首都奈良,受到了热情接待,住进东大寺。鉴真的到来,震动了日本各界,他们从早到晚前来拜谒慰问。

日本天皇把全国传授戒律的大权托付给鉴真。鉴真在东大寺的佛送前设起了戒坛,举行盛大授戒仪式。天皇、皇后、皇太子依次登坛受戒。从此以后,不论什么人,如果没有经指定的戒坛受戒,就不能取得僧籍。

鉴真在日本天皇赐给他的一块宅地上建造了一座新寺院,叫做“唐招提寺”。他亲自参加唐招提寺的建筑,整个建筑结构精巧,布局合理,气势雄伟,反映了唐朝建筑的特点,是日本奈良时代遗留下来最宏伟的建筑物,对日本寺院建筑影响很大。从此,鉴真就在唐招提寺中讲律授戒,唐招提寺成为当时日本最有影响的寺院。

鉴真精通医学,他带去了许多药方,还亲自给人看病,传授中草药知识。他还带去中国的绣像、雕像、画像飞书帖等,对日本的美术界很有影响。

鉴真在日本整整度过了10个春秋,为中日两国的友谊和两国科技文化的交流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公元763年。76岁的鉴真在奈良病逝了。日本朋友将他葬在唐招提寺,并且世世代代纪念他。

1980年,日本政府还特地把鉴真的坐像送回中国扬州“返里探亲”,在中日两国友好关系中增添了一段佳话。

朋党的争吵

在宦官专权的日子里,朝廷官员中,反对宦官的,大都遭到排挤打击。一些依附宦官的朝官,又分成两个派别。两派官员互相倾轧,争吵不休,一直闹了四十年,历史上把这种争吵叫做“朋党之争”。

这场争吵还是在唐宪宗在位时候开始的。有一年,长安举行考试,选拔能够直言敢谏的人才。在参加考试的人中,有两个下级官员,一个叫李宗闵,一个叫牛僧孺。两个人在考卷里批评了朝政。考官看了卷子,认为这两个人符合选拔的条件,就把他们推荐给唐宪宗。

这件事让宰相李吉甫知道了。李吉甫是个士族出身的官员,他本来就瞧不起科举出身的官员,现在出身低微的李宗肉、牛僧孺居然敢批评朝政,揭了他的短处,更加生气。他在唐宪宗面前说,这两人被推荐,完全是因为跟试官有私人关系。唐宪宗听信了李吉甫的话,把几个试官降了职,李宗闵和牛僧孺也没有受到提拔。

李吉甫死后,他的儿子李德裕依靠他父亲的地位,做了翰林学士。那时候,李宗闵也在朝做官。李德裕对李宗闵批评他父亲这件事,仍旧记恨在心。

唐穆宗即位后,又举行进士考试。有两个大臣因为热人应考,私下里托过考官,考官钱徽没卖他们的面子。正好李宗闵有个亲戚应考,被选中了。这些大臣就向唐穆宗告发钱徽徇私舞弊。唐穆宗问翰林学士,李德裕说真有这样的事。唐穆宗就把钱徽降了职,李宗闵也受到牵连,被贬谪到外地去。

李宗闵认为李德裕成心排挤他,把李德裕恨透了。牛僧孺当然同情李宗闵。打这以后,李宗闵、牛僧孺就跟一些科举出身的官员结成一派,李德裕也跟士族出身的官员结成一派,两下明争暗斗得厉害。

到了唐文宗即位以后,李宗闵走了宦官的门路,当上了宰相。李宗闵向文宗推荐牛僧孺,也把他提为宰相。这两人一掌权,就合力打击李德裕,把李德裕调出京城,当西川(治所在今四川成都)节度使。

那时期,西川附近有个吐蕃将领投降。李德裕趁机收复了一个重镇维州(治所在今四川理县)。这本来是李德裕立了一功。但是宰相牛僧孺却跟唐文宗说:“收复一个维州,算不了什么;跟吐蕃搞坏关系,才不上算呢。”他要唐文宗下令叫李德裕把维州让还吐蕃,使李德裕气得要命。

后来,有人告诉唐文宗,说退出维州城是失策,并且说这件事是牛僧孺排挤李德裕的手段。唐文宗挺懊悔,对牛僧孺也疏远了。

唐文宗本人也受宦官控制,没有一定的主见。一会儿用李德裕,一会儿用牛僧孺。一派掌了权,另一派就没好日子过。两派势力就象走马灯似地转悠着,把朝政搞得十分混乱。唐文宗也闹不清谁是谁非,想起这件事直叹气,说:“要平定河北容易,要除掉朝廷的朋党可真难啊!”

牛、李两派为了争权夺利,都讨宦官的好。李德裕做淮南节度使的时候,监军的宦官杨钦义被召回京城,大家传说杨钦义回去一定掌权。临走的时候,李德裕就办酒席请杨钦义,还送给他一份厚礼。杨钦义回去以后,就在唐武宗面前竭力推荐李德裕。

到了唐武宗即位,李德裕果然当了宰相。他竭力排斥牛憎孺、李宗闵,把他们都贬谪到南方去。

李德裕得了武宗信任,当了几年宰相,因为办事专断,遭到不少朝臣的怨恨。公元846年,唐武宗病死,宦官们立武宗的叔父李忱即位,就是唐宣宗。唐宣宗把武宗时期的大臣一概排斥,即位第一天,就撤了李德裕的宰相职务。过了一年,又把李德裕贬谪到崖州(今广东海南岛)。

闹了四十年的朋党之争终于收场,但是混乱的唐王朝已经闹得更加不好收拾了。

“药王”孙思邈

隋唐时期,我国封建社会经济和文化达到鼎盛时期。随着科学文化的长足发展,医学也有了很大进步。唐高祖时,中央和地方都设立了专门的医疗机构称为太医署,同样它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规模最大的医校。太医署分为医学和药学两部,设有专门的医疗、教学、行政、药工人员。唐高宗时,苏敬等人完成了药物学巨著《新修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政府颁布的正式药典,比欧洲早了800年。同时,国外医学和药物也开始大量传入,丰富了我国的医学宝库。在这种环境和条件下,涌现出许多著名的医学家和医学著作。“药王”孙思邈就是其中一位最杰出的代表。

孙思邈(约公元581-682年),是唐代最著名的医学家,京北华原(今陕西耀县)人。他自幼体弱多病,经常请医生诊治,由此他从小立志要从事医学。由于他刻苦努力,很快成为一位学识渊博,具有丰富医学知识和高超医疗技术的医生。隋文帝召他入朝为“国子博土”,给百官看病,他借口有病推辞了。唐太宗初年,请他作谏议大夫,也被他婉言谢绝了。孙思邈一生坚持行医,为百姓看病;致力于研究医学,为我国的医学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医疗学方面,针对当时存在的头痛治头,脚痛治脚的医术,孙思邈提出了综合治疗的方法。他认为一个好医生的医疗经验是必先摸其脉,再开药方;其次是针灸,内外相扶,各种病如循此法治疗必能治好。这种观点就是综合疗法。他不仅宣传这种方法,而且还亲自实践。有一天,一位患腿疼的患者请孙思邈治疗,他先给他服药,没有治好。于是他决定用针灸疗法。可是,一连扎了几个穴位,病人还是说痛。孙思邈想,人身上有365个穴位,是不是除此之外还有其它穴位没有发现呢?他决定细心寻找一下。他一边用手在病人身上轻轻地按掐,一边问这儿是否疼痛?他按掐了许多部位,病人总是摇头。他继续耐心地寻找着。当他按到一个部位时,病人忽然大叫起来:“啊!就是这儿!”孙思邈随即在病人说痛的地方,扎了一针,病人很快就不痛了。

这个穴位在医书上是没有记载的,孙思邈根据病人说的“啊……是!”就把这个穴位定名为“啊是穴”。于是,这种疼点在哪儿就在哪儿针灸的方法,很快被推广开来。

在医疗方面,他肯于动脑筋,不为传统治疗方法所束缚。他不仅重视医典,更注重向民间学习医疗经验。

相传,有个彪形大汉同人打架,左眼挨了重重一拳,肿得象个熟透了的桃子,捂着眼来找孙思邈,孙思邈见患处青肿,充满瘀血,就决定先排瘀血而后用药。可是他既不用针挑,也不用开刀,起身到池塘边找来两条小虫,放在病人患处。只见两条小虫蜷曲了一下,便钉住瘀血的地方吮吸起来。围观的人都惊呆了。原来那是两条水蛭,也叫蚂蟥。过去人们在水中劳动时都怕被吸上,可是今天孙思邈却用来治病。这时只见蚂蟥的躯体越来越粗,病人患处的瘀血却越来越少。孙思邈见瘀血被吸得差不多了,便把蚂蟥拿掉,洗净患处,敷上消肿的药物。那位大汉立刻感到轻松。“医生用蚂蟥治病,真神!”围观的人无不喷喷称赞,流露出钦佩的神情。孙思邈却说;“这不是我的发明,我也是向乡亲们学来的啊!”

此外,孙思邈还从民间学习了不少药方,如用谷糠,麦麸治疗脚气病,以动物的肝脏治疗夜盲症等等。

孙思邈治病,不仅用堵的方法,还善于导病,使病情很快好转。一次,有个病人上门来,两只手捂着肚子,十分痛苦地说:“医生,快给我想想办法,我已经好几天没有小便了,小肚子快要胀破了。”孙思邈看了看病人的情状,心想尿都快胀破肚子了,服药已来不及,那怎么让尿排出来呢?他知道古代名医张仲景治疗便泌曾用过灌汤的方法,即用竹管插入肛门,然后灌以猪的胆汁。可是尿道不比肠道,极为细小,用什么方法疏导呢?他正在苦心思索,忽见一邻居家小孩吹葱叶玩。叶管烤过,颇有韧性。于是他有了主意,立即找一个葱叶,切去叶尖,小心翼翼地插入病人的尿道,再用力一吹,尿道口被迫鼓开,尿也顺着葱叶管慢慢流出来,病人的小肚子渐渐瘪了下去。孙思邈成功了,他成为导尿方法的发明人。

孙思邈还创建了妇科。鉴于妇女具有胎、产、经、带、前阴、乳疾等特殊病症,主张妇女病应单独设立一科。他对于妇女的妊娠、月经不调、赤白带下、养胎禁食、临床注意、产后护理等都有深入的具体研究。有一天,他走在路上,看到4个人抬着一口棺材,向野外走去,后面跟着一位哭得死去活来的老太太。突然,孙思邈看到从棺材底缝中滴出几滴鲜血来,于是他上前仔细看了看滴在地上的鲜血,急忙赶上前去,问“棺材里装的是什么人?死了多长时间了?”抬棺材的人告诉他,棺材里装的是老太太的女儿,因为难产,刚死不久。孙思邈说:“打开棺材让我看看好吗?也许我还能救活她。”老太太一听,忙拉住孙思邈的手说:“医生,您行行好吧,我的独生女因为难产,折腾了两天两夜,孩子未生下来,大人也死了。您快点救活我的女儿啊!”孙思邈说:“可以试一试,看她流的血,可能还有希望。”棺材打开了,产妇的脸色腊黄,样子十分可怕。孙思邈摸了摸产妇的脉,还在极其微弱地跳动着。他立即拿出针来,选定穴位,扎了一针,并使用特殊的捻针方法。不一会儿,一个胖娃娃“哇哇”地生了下来,产妇也苏醒过来。孙思邈又从自己随身携带的药囊中取出一些药来,让人找来一碗热水,给产妇灌了下去。看到这情景,大家都惊呆了,一针救活了两条生命,都惊奇地称他为“活神仙”。

在药物学方面,由于他一生大部分时间生活在山区,经常上山采药,反复实践,总结出一些特殊药的用途。例如用马齿苋、白头翁、黄莲、苦参子治疗痢疾,用槟榔治疗绦虫等。孙思邈踏遍了中国的几大名山,积累了丰富的采药和制药经验。他非常注意采药的季节和药材的处理方法,认为采药如果不按季节,处理上如果不分阴干或阳干,结果都会使药物失去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