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华上下五千年(1)
26166200000077

第77章 闻鸡起舞(17)

陆羽曾经自己制造过24种茶具,用一种叫作都统笼的笼子装贮,非常美观,好茶之家纷纷效仿,家藏一副。《茶经》面世以后,常伯熊又根据陆羽的内容广为润色,更加引起人们的注意,上自王公朝士,下至平民百姓都好饮茶,茶道风靡全国。我国现在还保留着饮茶的习惯,只是除广东、福建某些地方还保留着煎茶法外,大部分地区都改为用开水冲泡茶叶的泡茶法。中国茶道从唐代传入日本、朝鲜等国,深受当地人民欢迎,饮茶习俗也都一直保留着。为纪念这位有贡献的茶叶专家,唐朝以后民间把他奉为“茶神”,这就是文章开头所提到的茶肆供养的瓷偶神祗,他就是陆羽。

歌妓女诗人薛涛

唐代妇女在诗歌方面有卓越成就的并不是出身名门望族的贵妇闺秀,而偏偏是那些社会地位最低的艺妓。她们经常留心于诗书、翰墨之间,来往于文人墨客之间,出现在盛筵饮宴之上,以能歌善诗留下了一个又一个风流佳话。这些歌妓诗人最有名、最杰出的诗人当数薛涛。

薛涛(?一约831年),字公庋,本是长安良家女子,自幼随父流寓蜀中。薛涛从小天资聪慧,相传她八、九岁时即知声律。一日,她父亲对着院中井边的一株梧桐树吟道:“庭除一古桐,耸杆入云中”,薛涛随口续上:“枝迎南北鸟,叶送往来风”,父亲为此惊诧,想不到这首出口不凡的手时诗句,竟成为日后歌妓生活的谶语。入蜀不久,父亲去世,母亲孀居,含辛茹苦地把薛涛抚养到及笄之年。十五六岁的薛涛容貌秀丽、善歌能诗,文采艳绝,在成都已小有名气。贞元元年(785年),韦皋为川西节度使,常召她侍酒赋诗,薛涛从此开始了她的乐籍(营妓)生活。

中唐以后,社会世风渐衰,文恬武嬉、相沿成习,聚会饮宴,召唤歌妓陪诗伴酒成为一时风尚。从韦皋到李德裕镇蜀数十年间,薛涛以歌妓身份出入于幕府宴席,结交了许多名流文士,当时与薛涛来往唱和的有元稹、白居易、牛僧孺、令孤楚、裴度、严绶、张籍、杜牧、刘禹锡、吴武陵等20余人,大部分都是文坛上有名的诗人。

薛涛与著名诗人元稹唱和交往最多,有着长时间深深的恋情。元和年间,元稹奉使入川,来成都后久闻薛涛诗名,便密意求访。严绶成人之美,每次都让薛涛去伺候,第一次见面时,元镇手持笔砚,薛涛笔走龙蛇,书作笔、墨、纸、砚《四友赞》。元稹对她的书法诗篇大为叹服,从此引为知己。后来元稹返京后,薛涛隐居浣花溪,满园遍种菖蒲。她的居家附近是通往长安的大道,车马往来不绝。许多人都慕名拜访。为了便于书写诗歌,薛涛别出心裁,自己制作了一种精美的粉红小彩笺,很多人喜爱,人称“薛涛笺”。薛涛经常就用这种小彩笺,不断题诗寄赠远在长安的元稹,其中有“长教碧玉深藏处,总向红笺写自随”的表白;元稹也在笺上题诗赠答:“锦江滑腻峨嵋秀,幻出文君与薛涛。言语巧偷鹦鹉舌,文章分得凤凰毛。纷纷词客皆停笔,个个公侯欲梦刀。别后相思隔烟水,菖蒲花发五云高”。虽然后来薛、元爱情以悲剧而告终,但“薛涛笺”却成为历史上广泛流传的信纸珍品,直到今天,仍然深受姑娘们的喜爱。

薛涛曾被贬罚松州,据何光远《鉴戒录》记载说,主要原因是放荡和受贿,引起韦皋恼怒,于是将薛涛罚赴四川边陲松州(今四川松潘)。薛涛现存诗中有《罚赴边有怀上韦令公》诗二首,第一首云:

闻道边城苦,今来到始知,

羞将门下曲,唱与陇头儿。

松州地处抗拒吐蕃侵扰的前线,薛涛是作为“军乐”派遣的,任务是去前线慰劳官兵。在这里,作者不仅对在艰苦环境中戍守边地的将士寄予深切同情,也把边塞荒漠之景与自己内心的幽怨结合起来,唱出了一个处于被侮辱被损害地位女子的心声。在松州,薛涛还写了《十离诗》,表达自己失宠后的怅惘苦悲心情,后人颇有非议。

薛涛聪明机智,不独长于诗才,也以幽默善辩见长,饮宴上经常谈笑风生。《唐语林》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当时有一位黎州刺史,宴席上作《千字文》令,要求语中须带禽鱼鸟兽。这位刺史先说:“有虞(与鱼字同音)陶唐”。座客忍笑未罚。轮到薛涛行令,她说:“佐时阿衡。”刺史大叫:“语中无鱼鸟一类字,该罚酒!”薛涛微微一笑:“衡字内有小‘鱼’字,而刺史大人的‘有虞陶唐’却是一‘鱼’没有”。举座大笑,刺史甚窘。又传说高骈镇蜀时,命薛涛佐酒,行一字谐音令,说:“须得一字,既要逐韵,又须形象。”他自己先行令说:“口似没梁斗”。薛涛对道:“川似三条椽。”高骈说:“奈一条曲何?”她笑答:“相公为西川节度使,尚且用一破斗;至于穷酒佐只杂有一条曲椽,又何足怪!”高骈默然,座客赞叹,其敏捷善辩由此可见一斑。

薛涛虽然艳丽出众,才艺俱佳,却终生未嫁。她与文坛许多文士名流酬唱往还。却始终未能与谁喜结良缘,致使后世有“孤弯一世,无福学鸳鸯”之叹。作为佐酒陪诗的歌妓,爱情毕竟是不幸的,她的诗作有几首反映内心的幽怨伤感,读来十分感人,如《柳絮》诗:

二月杨花轻复微,春风摇荡惹人衣。

他家本是无情物,一任南飞又北飞。

借春天的柳絮比喻自己飘荡不定、无依无靠的飘零心迹。在《春望词四首》第三首中,她沉痛地抒写下了自己爱情理想幻灭后的悲伤心情:

风花日将老,佳期犹渺渺。

不结同心人,空结同心草。

薛涛的爱情悲剧是中国古代才女的共同悲剧,她们都有深厚的文化修养和追求纯真长久爱情的美好愿望,却往往事与愿违,伤郁而卒,只是薛涛作为歌妓诗人,更为不幸些。

薛涛晚年移居成都郊区的碧鸡坊,建造了一座吟诗楼,作为栖息吟咏之地,并且身着女冠(道姑)服装以明自己不是风尘女子的志向,过着一种孤寂而恬淡的生活。但薛涛并没有完全与世隔绝,有时也依然感叹国事。《筹边楼》一事,就是她感慨时事而留下的晚年作品:

平临云鸟入窗秋,壮压西川四十州。

诸将莫贪羌族马,最高层处见边楼。

由于官军们的贪婪掠夺,招来了羌族的频频侵扰,结果官军节节败退,以至四川的首府成都,登楼便能看见边防的烽火,反映了女诗人抚时感事、忧深思远的心情。

薛涛大约卒于唐文宗太和五年(公元831年),享年64岁。当时的西川节度使段文昌,曾亲自为她撰写墓志铭。

薛涛的诗巧丽清奇、哀婉俊逸,时有佳句。她自己对诗才也颇为自信,在赠元稹的诗中曾说:“诗篇调态人皆有,细腻风光我独、知”。她的诗很少有粉脂气,在晚唐诗坛上独树一帜,后人也给予很高的评价,唐末的张为在对中、晚唐有代表性的诗人进行分类时,把她归入“清奇雅正”之列;元代辛文房在《唐才子传》中也认为薛涛的诗“情尽笔墨,翰苑崇高”,称她是“唐女流诗人第一”。相传薛涛一生写下了500多首诗,但流传至今的只有七、八十首。尽管如此,也是唐代女诗人遗留作品最多的人。她的诗经常被后人所传颂,有些作品确实很值得称道。如《题竹郎庙》:

竹郎庙前多古木,夕阳沉沉山更绿。

何处江村有笛声,声声尽是迎郎曲。

再如《送友人》诗:

水国葭萌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

谁言千里自今昔,离梦杳如关塞长。

这两首诗都是向来被人传诵的名篇。薛涛诗最有名的还是《春望词》四首、现介绍其中的两首:

花开不同赏,花落不同悲。

欲问相思处,花开花落时。

那堪花满枝,翻作两相思。

玉著重朝镜,春风知不知。

清丽自然,妙语天成,真诚唱出一个女性爱情痛苦的心曲。

李光弼大破史思明

当叛将史思明在河北攻城略地的时候,朝廷让郭子仪挑选一位能干的大将,领兵前去平定河北。郭子仪向朝廷推荐了李光弼,李光弼带领一万人马到了洛阳。

公元759年,史思明统率大军南下,打算进攻洛阳。李光弼得到消息后,命令洛阳城里的官员和百姓全部撤出。他把两万人马开到黄河北岸的河阳驻扎,保卫洛阳的外围。等史思明到洛阳时,洛阳已成了一座空城。史思明怕李光弼偷袭,所以带兵出城,到河阳南岸设立营寨和唐军对峙。

史思明派手下大将刘龙仙前去挑战,刘龙仙根本就没把唐军放在眼里,他破口大骂李光弼。李光弼问部将们:“谁去收拾他?”大将仆固怀恩说:“我去。”李光弼说:“这用不着大将去。”偏将白孝德说:“杀鸡焉用宰牛刀,我去就行。”李光弼问道:“你要带多少兵马?”白孝德说:“我一个人去就行。”李光弼说:“你的勇气可嘉,但还是带一些兵去为好。”白孝德说:“那就给我五十名骑兵做后援,再请大军为我擂鼓助威。”白孝德挟着两支矛,骑马涉水渡河过去,刘龙仙看他单人匹马过河来,就跑上前去杀他,白孝德连忙摆手示意。刘龙仙一看这个人不像是来厮杀的,就停下观看,白孝德走上岸,在离刘龙仙十来步远的地方站住,刘龙仙又骂起来。突然,白孝德眼睛一瞪,问刘龙仙:“你认识我吗?”刘龙仙:“谁认识你这无名小辈。”白孝德:“我是白孝德。”刘龙仙:“什么猪狗。”白孝德大吼一声,突然手持长矛朝刘龙仙冲去,这时,唐军的五十名骑兵也已冲过河来,河阳城方向鼓声大震,喊声动地。刘龙仙一看形势不好,打马就逃,白孝德追上去一矛就把他刺下马,再一刀又把他的脑袋砍下挂在马鞍上,然后过河跑回了营门。叛军见了,人人吓得胆颤心惊。

李光弼看见史思明每天都在河边放马吃草,就下令把唐军的母马集中起来赶出城外,把马驹拴在城内,母马离开马驹,都嘶鸣起来。史思明军中的马一听到对岸马群的嘶鸣,就浮水泅过河来,唐军赶紧把它们赶进城里,赚得了一千多匹好马。

史思明丢了马,气急败坏,他立刻集中几百条战船从水路进攻。船队前面用一条火船开路,准备把唐军的浮桥烧掉。李光弼就准备好几百枝粗大的长竹竿,用铁甲裹住竿头,等叛军的火船开过来,李光弼命兵士站在浮桥上,用竹竿顶住火船,阻止火船前进,直到火船烧毁沉没。唐军在石桥上发射石炮攻击叛军的战船,把船上的敌兵打得头破血流。

史思明几次进攻河阳,都被李光弼用计打退,最后史思明下了狠心,集中强大兵力两面夹击河阳城。他派大将周挚进攻河阳的北城,自己则带领精兵攻打南城。

北城的唐军将土看见敌军黑压压的一大片,向城逼近,嘴上虽然不说,心里却已慌乱。李光弼镇静地说:“大家别害怕,叛军人数虽多,但是他们的队伍不整齐,看得出他们有点骄傲,我们肯定能够打败他们!”到了正午,双方还未分胜负。

李光弼又召集部将商量:“据你们观察,叛军哪个方向的战斗力最强?”部将们回答:“是西北角和东南角。”李光弼点点头,立刻派两名将领带领五百名骑兵,分两路迎战西北角和东南角的敌军。然后李光弼对剩下的将土们说:“你们看我的帅旗行动:帅旗挥动慢,你们可以自己选择有利的地方出战。帅旗三次急速着地,就是我发出的总攻信号,看到这个信号,就一齐奋勇向前拼杀,不许后退,后退者定斩不饶!”说完,他拿出一把短刀插在靴子里,说:“打仗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你们如果在阵前牺牲,我就用这把短刀自杀,和你们一起为国捐躯!”听了这番话,将士们群情激奋,都勇气百倍地杀上阵去。没过多久,部将郝廷玉从阵前转身回奔,李光弼传令要杀他,郝廷玉急得大叫起来:“我的马中箭了,并不是后退。”李光弼给他换了战马,他又重新上阵指挥战斗。

李光弼看到唐军士气正旺,就急速挥动旗帜,发出总攻信号,各路将士看到城头旗号,都争先恐后地向前冲杀,叛军的阵势急速崩溃,主将带着几名骑兵慌忙逃跑了。李光弼把北城俘虏来的叛军赶到河边,史思明知道周挚已战败,不敢再战,就撤回了洛阳。公元762年,唐肃宗死后,李豫即位,就是唐代宗。唐代宗调集兵马,借回纥(hé)兵力,收复了洛阳,走投无路的史朝义被逼上吊自杀。从安禄山发动叛乱,到史朝义彻底失败,中原地区打了八年内战,历史上把这八年内乱称作“安史之乱”。

诗坛巨擘杜牧

杜牧(803-852年),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市)人,出身于世家大族。他的祖父是中唐著名宰相、大史学家杜佑,所撰《通典》一书200卷久负盛名。杜家虽曾出将人相,但有家学传统,《旧唐书·杜佑传》即称杜佑“虽位极将相,手不释卷”。杜牧受祖父影响很深,自幼好学不倦,嗜读经史,洞察千古兴亡大事。少年后痛感唐王朝江河日下,藩镇割据、世风日衰,遂立志兴邦济世。拯救天下。他曾刻苦致力于兵法研究,为《孙子》作过注,试图在军事上有所作为,以报效国家。

杜牧26岁时考中进士,接着又通过殿试制策登科,名震京华。唐时风气,凡考中进士者,事先多由具有文坛声望的官员举荐。相传杜牧由于门第显贵,才华不凡,推荐者很多。太学博士吴武陵对他特别欣赏,亲自向主考官崔郾朗诵杜牧的《阿房宫赋》。崔郾听后十分欣赏,又亲自览读一遍,连声赞叹。由于状元早已定了人,遂录取杜牧为甲科第五,即第五名进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