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华上下五千年(1)
26166200000090

第90章 以少胜多采石战(2)

苏轼一生,饱经磨难而其心不改,钟爱百姓且涛文丰富。他为后人留下诗作数千百,词作三百余,散文近千篇,皆吐属不凡,堪称绝妙。他还工书、善画,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四大家”。一代文豪苏轼以其卓绝千古的诗、词、散文、书法成就,对后世产生了极大影响,必将百世留芳。

杰出的女词人——李清照

李清照,自号易安居士,山东历城县(今山东省济南市)人。我国宋代著名女词人。

李清照出生于一个普通士大夫家庭。他的父亲李格非是当时有名的学者,专攻经学,写了几十万字的《礼记说》,被朝廷破格录取为进士,做了郓州教授一职。李格非学识渊博,写文章立马可就,深受大文豪苏轼的赏识;李清照的母亲王氏,也是一个能诗善文的才女。在这样一个文化气息浓厚的书香之家,李清照从小就受到很好的文学熏陶,这为她以后成为著名的女作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少女时代的李清照才气逼人,她在17岁左右写下了《浯溪中兴颂碑和张文潜(耒)韵二首》这样优秀的作品,令当时的人刮目相看。

公元1101年,李清照与吏部侍郎赵挺之的儿子——太学生赵明诚成亲。赵挺之是一个权欲熏心的人,而赵明诚却和他的父亲完全不同,他不热衷于做官,只是醉心于金石书画的搜集考订,十分爱好诗词。因此,李清照与赵明诚志趣相投,婚后生活十分幸福。刚结婚时,赵明诚只是个太学生,没有收入,每月的初一、十五他们就当掉衣服换些银两一起去相国寺选购碑文,回家后两人就相对展玩欣赏,家庭生活充实和谐。

公元1107年,由于权相蔡京的诬陷排挤,李清照随丈夫回到老家青州生活。在青州的这十多年中,他们收藏了极为丰富的金石图书,每天共同整理、校勘、评品、欣赏。在这样浩瀚的知识海洋中,李清照的艺术修养获得了进一步的提高。她能书善画,通音律,诗、词、文皆所长,从而成为一个宰才多艺的杰出的女作家。

李清照曾经给在外游历的丈夫寄了一阕《醉花荫·重阳》词。赵明诚看了以后自叹弗如,但又不是十分服气,于是废寝忘食,冥思苦想三天三夜,填了五十阕词,把李清照的这阕词也混在其中。赵明诚将这些词送给友人陆德夫,请他鉴赏。陆德夫反复吟咏比较,揣摩再三后说,这些词中有三句是绝妙佳句,为“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而这三句恰恰是李清照所写那阕词里的。可见李清照写词的才华确实是非同凡响。

但这样幸福的生活没有维系多久。金兵南侵,宋朝丢掉了淮河以北的大片国土,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就在这时,李清照的婆婆又病故;赵明诚先南下奔丧,而李清照带着一批金石书画随后到达建康。不想青州发生兵变,李清照夫妇留在家中来不及运走的收藏品全部付之一炬。这是赵明诚和李清照辛辛苦苦收藏整理了十多年的心血所在,这样的打击,对于一个热爱艺术的诗人来说其沉重是可想而知的。

国难当头,李清照热爱祖国,忧心如焚,她连续写下了大量的诗词,希望南宋统治者起用爱国将领、收复国土。但是现实令她很失望,南宋小朝廷一味南逃,早已将北方黎民忘得干干净净。

不幸的事情接连发生,赵明诚接受湖州太守的任命,于1129年在赴任途中中暑染病,死于建康。生活上失去了一个可以依赖的伴侣,艺术上失去了一个志同道合的知己,李清照由此大病了一场。

金兵日益逼近建康,南宋小朝廷已经自东南沿海逃窜。李清照为避战祸,进入了难民队伍,辗转漂泊在浙江沿海一带,后来又流落杭州、绍兴、金华等地,直到老死。

在晚年的难民生活中,她体会到了时代和社会的深切痛处,写下了许多著名词作,如《武陵春》、《声声慢》、《永遇乐》等,抒发了亡国的沉痛心情。同一时期,她还创作了大量词、赋,更加直接地表达她的爱国主义精神。应该说,李清照晚年的诗词在保留了一贯的艺术性的同时,其思想境界也达到了很高的程度,这是和她走出深闺、流落到难民队伍中的生活经历是分不开的。

南宋爱国诗人——陆游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爱国大诗人。

陆游幼年时,正逢金兵焚掠江南,他时常听父老议论国事,见父辈言及形势危及时愤激慷慨的情形;对此他深受感动,从小就萌生了抗金之志。由于他长于兵间,有“儿时万死避胡兵”的惨痛经历,有与人民同患难、共命运的童年,因而产生了热爱人民的思想。他关心国家和人民的命运,爱好学习,喜读兵书,立志以身许国,恢复中原。

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陆游应进士试得第一名。但因为他议论抗金,得罪了权相秦桧,最终被除名。

秦桧死后,陆游才得以恩荫出任宁德(今属福建)主簿。由于政绩斐然,并且抗金需要人才,后被召用为大理寺司直兼宗正簿。

宋孝宗即位初期,有志恢复中原,陆游被特赐进士出身,参与起草抗金文献,协助抗金名将张浚筹划北伐。不久,张浚在政治斗争中失势,抗金失利,陆游受此牵连,因鼓动抗金的罪名被免职。

陆游一生中被罢官多次。每被罢官后他就去闲居,但他抗金报国、收复失地之志始终不渝。应四川宣抚使王炎之召,已是中年的陆游至其幕中助理军务,后赴边防重地南郑(今属陕西)。陆游练兵习武,意气昂扬,跃跃欲试,壮志如云。然而在主和派把持下的南宋朝廷偏安一隅,不思进取,王炎不久就被调离出川,陆游马革裹尸的愿望也随之付诸东流。壮志未酬的陆游寄情山水,以排遣自己的愁绪。后来陆游还曾在蜀帅范成大幕中任参议官,但未能获得一层才华的机会。

陆游虽不能横槊上阵杀敌,但他以诗人自命,用千钧笔抒发雷霆之志。他一生力主抗击金兵、恢复失地,屡遭投降集团排挤打击,郁郁不得志,但他将一腔热情倾注到了诗歌创作中,创作了大量爱国主义诗作。

“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消魂;此身会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以诗言志,充分表达了诗人念念不忘国事的心情。他在另一首诗中还写道:“平生嗜酒不为味,聊欲醉中遗万事。酒醒客散独凄然,枕上屡挥忧国泪!”爱国之情溢于言表。

陆游在礼部郎中任上,见满朝官员文恬武嬉,这位爱国诗人又按捺不住满腔忠诚,向皇帝提出加强国防的建议,结果以莫须有的罪名被免职。看到国家衰败,陆游感慨万分;“诸公可叹善谋身,误国当时岂一秦?”对卖国求和的投降派进行了猛烈的抨击。

陆游被罢职后长期在家乡山阴闲居,他接近下层人民,写下了《秋怀》、《春晚即事》、《游山西村》等反映农家生活和田园风光的诗篇。

陆游虽已年老体弱,但爱国热情丝毫不减。他积极支持韩惋胄的北伐计划,但不久韩宅胄北伐失败被杀,陆游也受到牵连。然而陆游依然爱国赤心如一,晚年弥留之际,仍留下了千古绝唱《示儿》:“死后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一生,创作诗作数万首,存世九千余,居古代作家首位。诗大都抒写抗金报国、光复中原的情怀,风格雄浑,感情真挚,在中国爱国主义诗歌中占有突出地位;他的农村诗以清新秀丽见长,富于生活气息,词则兼有豪放、婉约的风格。

多产的爱国词人——辛弃疾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省济南市)人。南宋时期著名的爱国词人,他发扬苏轼豪放风格,作品内容更加广阔,后人并称“苏辛”。

辛弃疾出生于南宋高宗绍兴十年,那时济南已经被金朝占领了12个年头。由于父亲去世得早,辛弃疾是由祖父抚养成人的。深受祖父的影响,辛弃疾自幼就立志抗金复国,并进行了切实的行动。

金的残酷统治,使北方人民纷纷举起义旗。久怀复国壮志的辛弃疾也组织两千多人揭竿而起,后来加入了耿京的义军,并在军中担任掌书记。

义军的一个头领张安国在辛弃疾前往南方和南宋政权联系时,杀害了义军首领耿京,并投降了金朝。闻此消息,辛弃疾决心捉拿张安国,他率领50人,骑马深入敌后,在5万人的军营中活捉了叛徒张安国,并率领反正的士卒,击退追赶的金兵,日夜兼程,进入南宋境内。这一事件,轰动了朝廷上下,鼓舞了民心士气,博得了爱国人士的称赞。

不过,南宋统治者只求偏安一隅,根本不愿接受辛弃疾等主战派的意见,因此,辛弃疾回归南宋后并未被重用,只被授予一个闲职。但是辛弃疾十分关心国家的命运,一直注视着时局的发展。他根据自己多年的实践经验,具体分析了宋金对峙形势,就抗金复国的战略部署,写成著名的《御戒十论》进奏孝宗赵脊。由于主和派在朝廷掌权,《十论》并未被孝宗采纳。

现实的挫折未能使辛弃疾放弃恢复中原的理想。他后来又写成《九议》送给主战的右丞相虞允文。但是南宋政府在投降派把持下,辛弃疾的积极进取的战斗纲领一再受到冷落。

辛弃疾在南宋朝廷历任湖北、江西、湖南安抚使,后罢官在江西上饶长期闲居。

任职地方的辛弃疾办事果敢,刚正不阿,得到百姓和一些正直的人的赞赏,但也引起一些官僚顽固派的嫉恨和反对。在浮浮沉沉的仕途中,辛弃疾被接二连三地降职罢官。民族和国家的兴亡,总在拨动他的心弦。在沉重的压力下,他使用“词”来作武器,抒发心声。

辛弃疾的词以爱国主义为基调,充满着战斗精神。在词中,他强烈要求恢复国家统一,揭露批判了南宋统治集团苟且偷安、投降误国的嘴脸,他还热情歌颂抗战派人物和人民的抗金斗争。在闲暇生活中,他还抒写了有志无成的苦闷,以及农村动人的风光。

辛弃疾现存词620多首,数量上超过了他的前辈和同时代的作家;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上都取得十分杰出的成就。代表作有《永遇乐》(千古江山)、《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等,并有《稼轩长短句》存世。

1203年,辛弃疾64岁的时候,传来了朝廷起用的任命。因为现实的形势迫使南宋需要采取北伐的政策,所以才起用了一直坚持抗金的辛弃疾。

辛弃疾先后任浙东安抚使、镇江知府,积极筹备北伐。为了掌握敌情,他多次派人去金侦察,并把搜集来的情况汇集记录,以作日后北伐之用;但是由于与当权者意见不一,辛弃疾又在北伐前夕被剥夺了一切官职。严酷的现实,使辛弃疾为国献身的理想破灭了。

虽然后来朝廷再次起用辛弃疾,但他已重病在身,无法实现抗金复国的抱负了。1207年9月,辛弃疾悲愤地“大呼杀贼数十”,凄然地离开了人世。

杯酒释兵权

宋太祖即位后不出半年,就有两个节度使起兵反对宋朝。宋太祖亲自出征,费了很大劲儿,才把他们平定了,为了这件事,宋太礼祖心里总不大踏实,有一次,他单独找赵普谈话,问他说;“自从唐朝末年以来,换了五个朝代,没完没了地打仗,不知道死了多少老百姓。这到底是什么道理?”

赵普说:“道理很简单。国家混乱,毛病就出在藩镇权力太大。如果把兵权集中到朝廷,天下自然太平无事了。”

宋太祖连连点头,赞赏赵普说得好。

后来,赵普又对宋太祖说:“禁军大将石守信,王审琦两人,兵权太大,还是把他们调离禁军为好。”

宋太祖说:“你放心,这两人是我的老朋友,不会反对我。”

赵普说:“我并不担心他们叛变。但是据我看,这两个人没有统帅的才能,管不住下面的将士。有朝一日,下面的人闹起事来,只怕他们也身不由主呀!”

宋太祖敲敲自己的额角说:“亏得你提醒一下。”

过了几天,宋太祖在宫里举行宴会:请石守信、王审琦等几位老将喝酒。

酒过几巡,宋太祖命令在旁侍候的太监退出。他拿起一杯酒,先请大家干了杯,说:“我要不是有你们帮助,也不会有观在这个地位。但是你们哪儿知道,做皇帝也有很大难处,还不如做个节度使自在。不瞒各位说,这一年来,我就没有一夜睡过安稳觉。”

石守信等人听了十分惊奇,连忙问这是什么缘故。

宋太祖说:“这还不明白?皇帝这个位子,哪个不眼红呀?”

石守信等听出话音来了。大家着了慌,跪在地上说:“陛下为什么说这样的话?现在天下已经安定了,谁还敢对陛下三心二意?”

宋太祖摇摇头说:“对你们几位我还信不过?只怕你们的部下将士当中,有人贪图富贵,把黄袍披在你们身上,你们想不干,能行吗?”

石守信等听到这里,感到大祸临头,连连磕头,含着眼泪说:“我们都是粗人,没想到这一点,请陛下指引一条出路。”

宋太祖说:“我替你们着想,你们不如把兵权交出来,到地方上去做个闲官,买点田产房屋,给子孙留点家业,快快活活度个晚年,我和你们结为亲家,彼此毫无猜疑,不是更好吗?”

石守信等齐声说:“陛下给我们想得太周到啦!”

酒席一散,大家各自回家。第二天上朝,每人都递上一份奏章,说自己年老多病,请求辞职。宋太祖马上照准,收回他们的兵权,赏给他们一大笔财物,打发他们到各地去做节度使了。历史上把这件事称为“杯酒释兵权”(“释”就是“解除”)

过了一段时期,又有一些节度使到京城来朝见。宋太祖在御花园举行宴会。太祖说:“你们都是国家老臣,现在藩镇的事务那么繁忙,还要你们干这种苦差,我真过意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