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华上下五千年(1)
26166200000095

第95章 以少胜多采石战(7)

修河工程开始了。民工们在烈日暴雨下,被迫日日夜夜没命地干活,可是朝廷拨下来的开河经费,却让冶河的官吏克扣了去,修河的民工连饭也吃不饱,怨声载道。

韩山童决定抓住这个机会,发动群众。他先派几百个会徒去做挑河民工,在工地上传播一支民谣:

“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

民工们不懂这歌谣是什么意思,但是听到里面有“天下反”三个字,就觉得好日子快要到来了,开河开到了黄陵冈,有几个民工挖呀挖呀,忽然挖出一座石人来。大家好奇地聚拢来一瞧,只见石人脸上正是一只眼,不禁呆住了。这件新鲜事又很快地在十几万民工中传开来,大家心里都想,民谣说的真的应验了,既然石人出来,天下造反的日子自然来到了。

不用说,这个石人是韩山童事先偷偷地埋在那里的。

百姓被鼓动起来了。韩山童有个伙伴刘福通,对韩山童说,现在元朝压迫百姓那么厉害,百姓还想念着宋朝。如果打起恢复宋朝的旗帜,拥护的人就会更多。韩山童很赞成这个主张,就跟大家宣布,说韩山童本来不姓韩,而是姓赵,按辈分排起来,还是宋徽宗的第八代孙子;刘福通也是南宋大将刘光世的后代。他们说得那么有鼻子有眼睛,百姓们听了,也不由不信。

韩山童、刘福通挑选个日子,聚集了一批人,杀了一匹白马,一头黑牛,祭告天地。大家推韩山童做领袖,号称“明王”,并约定日子,在颍州颍上(今安徽阜阳,颍上)起义,用红巾裹头作为起义军的标记。正在歃血立誓的时候,有人走漏了消息。官府派兵土把韩山童抓去,押到县衙门杀了。韩山童的妻子带着他儿子韩林儿,逃脱了宫府追捕,到武安(今河北武安)躲了起来。

刘福通逃出包围,把约定起义的农民召集起来,攻占了颍州等一些据点。原来在黄陵冈开河的民工得到消息,也杀了河官,纷纷投奔刘福通的队伍。因为起义兵士头上裹着红巾,当时的百姓把他们称做红军,历史上把它称做红巾军。不到十天,红巾军已经发展到十多万人了。

元王朝听到刘福通声势浩大,吓慌了神,赶忙调动了六千名色目人组成的阿速军和几支汉军,镇压红巾军。阿速军本来是元王朝的一支精锐的队伍,但是那时候,已经十分腐败,将领们只知道喝酒享乐,兵士们到处抢劫。一碰上红巾军,还没交锋,主将带头挥着鞭子,骑马向后逃奔,嘴里还不停地叫喊着:“阿卜阿卜!”(阿卜是走的意思。)下面的兵士一看主将临阵脱逃,也都四散逃窜了。

过了一个月,刘福通的红巾军又连续攻下了一批城池。江淮一带的农民早就受到白莲会的影响,听到刘福通起义,纷纷响应,象蕲水(今湖北浠水,蕲音qí)的徐寿辉,濠州(今安徽风阳)的郭子兴,都打起红巾军的旗号起义。也有不打红巾军旗号的。象江苏北部的张士诚。

公元1354年,元顺帝派丞相脱脱集中了诸王和各省人马,动用了西域、西番的兵力,号称百万,围攻占领高邮的张士诚起义军。高邮城被围得水泄不通。起义军正在危急的时候,元王朝突然发生内乱。元顺帝下令撤掉脱脱的官爵。百万元军失去了统帅,不战自乱,四散逃奔。

元军溃散以后,刘福通的北方起义军趁机出击,大破元军。第二年二月,刘福通把韩山童的儿子韩林儿接到毫州(今安徽毫县),正式称帝。国号叫宋。韩林儿被称为小明王。

韩林儿,刘福通在毫州建立政权以后,分兵三路。出师北伐。西路军由李武,崔德率领,进攻陕西、甘肃、宁夏、四川;东路军由毛贵率颖,从山东、河北,直逼元朝京城大都;中路军由关先生、破头潘等率领,从山西打到辽东,配合东路军攻打大都。

三路北伐军都取得很大的进展。毛贵的东路军一直打到元大都城下。刘福通亲自率领大军攻占了汴梁,把小明王韩林儿接到汴梁,定为都城。红巾军声势浩大,元王朝大起恐慌,纠集地主武装加紧镇压,三路北伐军先后失利,汴梁又落在元军手里。元王朝又用高宫厚禄招降了张士诚,刘福通保护小明王逃到安丰(今安徽寿县)后,受到张土诚的袭击,公元1363年,刘福通在战斗中不幸牺牲。北方起义军经过十二年的战斗,终了失败。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

元太祖成吉思汗,名叫铁木真,他统一了蒙古各部落,建立了蒙古汗国。成吉思汗一生东征西战,驰骋欧亚战场,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铁木真的童年和青年时代是在动乱的岁月中渡过的。他的父亲也速该是蒙古尼伦部孛儿只斤氏族的首领。也速该死后,蒙古尼伦部分裂。长大成人的铁木真决心要恢复父亲也速该的势力。战争中,没有经验的铁木真遭到一连串挫折和磨难,也逐渐懂得了斗争的策略。他争取到了扎达剌部落首领扎木合的支持,实力日益增强,许多旧时的居民和奴隶也纷纷前来投靠他。1189年,铁木真被一部分蒙古尼伦部的奴隶主们拥戴为汗。

铁木真的强大引起了扎木合的嫉妒,他以自己的弟弟因掠夺铁木真部下的马群而被杀为借口,纠集了十三部三万之众向铁木真发起进攻。铁木真也将他的三万士兵分为十三翼迎战。这就是蒙古史上著名的“十三翼之战”。会战结果,铁木真失败了。但扎木合在战争中表现出的残酷手段使他部下的许多人极其不满,他们毅然脱离扎木合,反而投奔到铁木真那边去了。“十三翼之战”中,铁木真虽然失败了,但他的实力反而更加壮大了。

铁木真在漠北高原崛起后,与蒙古其他各部的矛盾越来越大。从1201年开始,历经三年,铁木真率军先后征服了塔塔尔部、乃蛮部、蔑儿仓部及其他一些小部落,又打败了扎木合,完成了统一全蒙古的大业。

1206年,全蒙古的奴隶主贵族在鄂嫩河畔举行大会,一致推举44岁的铁木真为全蒙古的大汗,尊号“成吉思汗”。“成吉思”是蒙古语“强大”的意思。这也标志着蒙古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政权正式建立。此后,他制定了一种带有草原特点的封建制度,把蒙古的牧民或奴隶,按十户、百户、千户、万户编制起来,设立十户长、百户长、千户长、万户长。千户长和万户长都由成吉思汗任命他的亲属、功臣和贵族担任。他们都获得封地,并领有封地内的封户,平时生产,战时出征。领户分封制的实行,加速了蒙古族封建化的进程。为了加强自己的地位,成吉思汗亲自控制了一支精锐部队。大大加强了护卫军的实力和地位。

为了加强封建统治,成吉思汗还建立了司法机构和初步的成文法。蒙古原来没有自己的文字,成吉思汗命被俘的乃蛮掌印官畏兀尔人用畏兀尔文字写蒙古语,并教授蒙古奴隶主的子弟们学习。此外,在掌印、狩猎、牲畜等的管理和经营、军务的总管、军需的供应等方面也进行了整顿,制定了各项制度。

建立了统一的蒙古帝国政权后,成吉思汗就开始筹划向南推进、统一全国的计划。1218年,成吉思汗派大军进攻西辽,又进入西夏,击败了西夏军队。西夏向金朝求援,金朝袖手旁观,坐视不救,致使蒙古军长驱直人。西夏国王请和,向蒙古臣服。接着,成吉思汗开始筹划对金朝的进攻。1211年,蒙古军队发起了对金的攻击。占领中都后,纵兵掳掠,大火月余不灭,给中都人民带来了无穷的灾难。

1219年,成吉思汗又率军入侵拥有40万军队的花剌子模(今苏联中亚部分、阿富汗、伊朗等地),揭开了向国外侵略扩张战争的序幕。蒙古军队一直攻打到今格鲁吉亚、高加索山脉和俄罗斯境内。1225年春,成吉思汗回到蒙古,持续七年的远征结束了。1227年7月,成吉思汗身患重病,一病不起。这位一代天骄带着他灿烂辉煌的业绩结束了他的一生,终年66岁。

成吉思汗改变了诸部落之间长期争战的局面,加强了经济联系,对蒙古社会的发展起到了进步作用。

元末明初著名文学家——施耐庵

施耐庵,其生平事迹,旧籍记载绝少,传说亦多参差。一说他原籍苏州,后迁淮安。我国元末明初著名文学家。所著《水浒传》是我国古典文学名著,深受人们的喜爱。

相传施耐庵出身船家,从小对水上生活比较熟悉。施耐庵自幼聪明好学,才华出众,19岁中秀才,29岁中举人。35岁考中进士后,曾在浙江担任钱塘县官两年。由于当时是在元朝末年的残酷统治下,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施耐庵深感自己与当道的权贵不合,决定归隐,闭门著书。农民起义领袖张士诚和朱元璋都曾请他出山,但他坚决不应聘。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冬,朱元璋与张士诚交战,他为避战乱,迁到老家兴化白驹场西十八里的地方定居。在他住的村子的西头有一芦苇荡,占地十余亩,当中芦苇繁茂,每到秋冬季节,野鸭成群飞来。荡口直通河溪,沟河交叉。荡中有一土墩,高露水面。施耐庵即以此为梁山水泊,他坐小船到此,登临土丘,以体验其境界,并开始从事《水浒传》的创作。最后终于完成巨著《水浒传》。

明洪武初年,施耐庵的好友刘基在明为官,封诚意伯。他钦慕施耐庵的才识,曾亲自到白驹场访施耐庵,想找他入朝为官,但被习惯自由生活的施耐庵谢绝了。不久施耐庵因病去世,享年约75岁,葬于家乡施家桥。

《水浒传》这部脍炙人口的巨著,是在群众创作的基础上加工完成的。成书之前,水浒故事已在民间广泛流传,有人为之写作,有人为之画赞。宋末元初,水浒故事已经为杂剧、话本所广泛采用,如元刊《大宋宣和遗事》话本,记叙了从杨志押送花石纲到征方腊的比较完整的水浒故事。施耐庵把有关水浒的故事、人物通过加工整理,使之更加精练生动,创造出一部描写农民起义的优秀作品。

直到今天,水浒故事的题材仍在京剧和各种地方剧目中占据很大的比重。《水浒传》的艺术成就,也被后世优秀作家们学习、继承。充满反抗意识的《水浒传》对后世人民群众为反抗封建统治阶级而进行的斗争,也产生了深远影响。有些农民起义军往往从《水浒传》中吸取斗争的经验。因此,对人民群众来说,《水浒传》不但是精神食粮,也是斗争的武器。

《水浒传》之所以成为我国文学史上影响巨大的佳作,还在于作者通过对各阶层人物及他们之间关系的描绘,把一幅活生生的北宋社会生活的图景逼真而又清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在这幅图景面前,可以看到社会各阶层的情况及当时的风土人情等。

过去,封建统治阶级视《水浒传》如洪水猛兽,把它列为“禁书”,遭受到他们的痛恨、诬蔑和禁毁。但它在人民群众中间却流传不绝,这足以证明它影响的深度和广度,证明了它是一部深受广大人民群众欢迎的作品。施耐庵的名字也伴随着《水浒传》的影响而在我国长期地流传着。

作为我国第一部长篇现实主义小说的《水浒传》不仅在我国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并早已走出国界,被列人世界名作之林。作为世界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当之无愧的。它的作者施耐庵同罗贯中、吴承恩、曹雪芹这几位大文学家一起作为对我国社会影响极大的人物也是当之无愧的。

我国长篇章回小说的奠基人——罗贯中

罗贯中,名本,字贯中,别号湖海散人,山西太原(一说钱塘)人。元末明初著名文学家。他的杰作《三国志通俗演义》(即《三国演义》)是我国长篇章回小说的开山之作。

罗贯中生活的元代中后期,是一个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更加尖锐的时代。罗贯中抱着不与元朝统治者苟合的态度,置身于下层人民之中,从群众文化里汲取营养。

罗贯中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是在杭州度过的。在杭州定居,对他后来成为小说家、戏剧家有重要的影响。元朝时的杭州是南方的贸易港口、经济中心,这里的市民文化相当发达。元代后期,杂剧作家大多集中在杭州。在这样一个环境里,罗贯中细心观察和揣摩着,其卓越的文学才华在民间艺术园地里得到锤炼、升华。

《残唐五代史演义传》是罗贯中的早期著作之一,它的艺术成就不能同他后来的作品所达到的高度相比,但它由逐年叙述历史事件向着重塑造人物形象的转变,是我国长篇叙事作品逐步成熟的表现,这也是罗贯中对我国古典长篇章回小说艺术发展的贡献。

在元末轰轰烈烈的农民大起义爆发后,一直关注现实社会问题的罗贯中作出了一生中最重大的政治决定:投身义军,担任了义军领袖张士诚的谋土。

罗贯中不是一个循规蹈矩的传统知识分子,据史书记载,他曾经“有志图王”。从罗贯中加入张士诚的义军来看,他是有自己的政治抱负和雄心的。直接投身于武装斗争的洪流,使罗贯中强烈地感触到时代的脉搏。

通过罗贯中的杂剧《宋太祖龙虎风云会》这部著名作品,我们可以窥见他的政治抱负和社会理想。在《风云会》一书中,作者塑造了一个文武双全、智勇兼备、胸怀天下、心念万民的圣君形象——赵匡胤。由此可见,他理想中的明君应该是这样的。也正是基于此,当他发现现实中的张士诚不是这样一个圣主时,罗贯中离开了张士诚,结束了他短暂的政治活动。

结束了农民军生活的罗贯中把满腔的热切倾注到文学中,通过小说创作出丰富的文学形象表达他对人生、对社会的见解。据传罗贯中曾写过《十七史演义》,但可惜的是,流传至今的仅剩下《三国志通俗演义》、《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传》、《三遂平妖传》等数种。其中,最为著名的是《三国志通俗演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