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家居衣食住行与科学知识
26166600000071

第71章 把声音留住

1877年8月20日清晨,美国大发明家爱迪生兴冲冲地拿着自己的设计图纸去找助手克鲁茨,让这位机械师赶紧把它制作出来。克鲁茨问:“先生,这是干什么用的?”爱迪生回答说:“这是一台会说话的机器,请你赶紧做出来。”

没过多久,机器做出来了,看上去并不复杂,有一个笔筒大小的带中心轴的金属圆筒,横放在支架上,中心轴的一端有一个小曲柄。金属筒的一侧有一个碗口大小的粗金属管,其底部膜板中心焊有一个针头,正对着小金属筒上的纹槽,乍一看这东西,很难猜出它干什么用。爰迪生拿着一张锡箔,裹在大圆筒上,将针头对着锡箔,然后用手摇动子柄,圆筒随之转动,他对着大圆筒唱起来:“玛丽有只小白羊,它的绒毛自如霜……”随着歌声荡漾,锡箔上刻划出深浅不问的槽纹,爱迪生唱完后停下来,将针头再放回原处,他让克鲁茨把耳朵贴近大圆筒。随着手柄转动,一个熟悉而又清晰的歌声传人耳内,克鲁茨喊了起来:“我的老天,这机器真能说话!”

爱迪生发明了这说话的机器,取名为“留声机,”。在他发明留声机之前,他一直在改进送话器。有一天,爱迪生在屋子里调试送话器,因为自己听力不佳,就拿一根短针来试传话膜片的震动。当针头触及膜片时,他发现膜片随屋里说话声音的高低,产生有规律的震动。

爱迪生心想,膜片震动可反映出声音的变化,能不能反过来,让震动的膜片把声音复原呢?他的这一闪念,使他十分激动。在当时,要想把声音存储起来,就等于让时间停止一样,似乎是不可能的。其实,声音导致物体震动有很多事例,例如,人的耳膜就是受自然界中声音强弱而震动;窗户上的玻璃也会因屋里声音强弱而颤动。这些现象也许有人发现了,但是能否运用逆向思维,寻找到储存声音的办法呢?这又是一回事。

爱迪生虽然发明了“会说话的机器”,但他用的是镀铝金属圆筒,他只想到“留声”,或者说是“录音”,他没有想到“复制”。十年后,1887年9月27日,华盛顿的一家报纸报道了一则醒目的消息:“从现在起,我们将能舒适地在家中欣赏音乐会,美籍德国人埃米尔?柏林纳发明了可携带的音乐——留声机,它可利用唱片重放声音。”柏林纳对爱迪生的发明进行过仔细研究,他深知爱迪生的机器效果差。有一次他来到水池边,看见一只小鸟突然落到水面,激起一圈又一圈波纹,他灵机一动,心想:爱迪生的机器上的圆筒若改成圆盘,纹槽深度也一样,但针头走势呈“之”字形,将会怎样呢?他经过多方面试验,终于成功了!他还用锌盘代替了镀铝盘,制作简单,效果好。

柏林纳的发明专利被美国一家公司收购,后来发展为全球有名的RCA公司,成为全球唱片制作业的巨人之一。

如今唱片已逐渐被磁带和光盘所替代,但爱迪生和柏林纳的发明佳话仍然有很大的启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