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幽默口才
26170300000022

第22章 名人急智“秀”(10)

汽车驶往餐厅途中,拉梯哀打开公文包,取出一张颜色已经泛黄的照片,双手捧着,恭恭敬敬地展示在将军面前:“将军阁下,您看这个人是谁?”

“这不是圣雄甘地吗?”

“是呀!您再瞧瞧左边那个小孩,那就是我。四岁时,我和父母一道回国,途中,十分幸运地和圣雄甘地同乘一艘轮船,这张合影照就是那次在船上拍的,我父亲一直把它当作最珍贵的礼物珍藏着。这次,我要去拜渴圣雄甘地的陵墓……”

“我非常感谢你对圣雄甘地和印度人民的友好感情!”拉尔说。

自然,午餐是在极为亲切融洽的气氛中进行的。

当拉梯哀告别将军时,这宗大买卖已经成交了。

试想,如果拉梯哀一见拉尔将军,就义正辞严地批评将军仙踪难见,秘书态度冷漠,尽管将飞机销售的大道理讲得再头头是道,结果能成交这笔大买卖吗?

绝对不能!可能那些“批判”的话没有讲完,拉梯哀就已经被拒之于大门之外了。

拉梯哀用的就是“情理交融法”:

先是“只要十分钟”,专程拜访将军,不占多少时间,将军是无法拒绝的;而这十分钟的专程拜访所为何来呢?这就制造了引导谈话深入的悬念。

见面劈头就有惊人之语:“感谢您对敝公司采取如此强硬的态度……”一面问好感谢,一面出言不逊一感觉上像我们曾经说过的“绵里藏针”,使将军一头雾水不知所云。

接着谈自己的出生地与生日,口里讲的是印度人民对自己的友好,眼里盯的还是将军:作为印度人民的儿子和代表的你呢?将军果然被感动了,请他共进午餐,就有了更多的“十分钟”的洽谈机会。

去餐厅途中,又拿出自己和圣雄甘地和合影,表明自己对印度人民的英雄和领袖的崇敬,于是与将军有了更多的共同语言,直至签订飞机销售协议。

巧设圈套请君入瓮

在论辩中,用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方法,先提出一个或几个问题诱使对方说出或同意与你尚未说出的、准备坚持的观点相类似的观点,然后伺机运用类比、二难推理等方法,指出对方行为与观点、前言与后语相悖谬,使论敌陷入圈套之中而无法争辩的雄辩技巧,称之为“诱敌人毅法”。

据《资治通鉴·唐纪》记载,武则天当政时,推行严刑峻法。

一次,有人告了周兴,武则天便命来俊臣审问。来俊臣请来周兴喝酒,假意向他请教审讯罪犯的先进经验。

周兴不知是计,醉醉蘸的说:“这有何难,只要把犯人装进大坛子里,放在炭火上一烧,便会什么都招认了。”

来俊臣依计烧好炭火,备好一只大坛子,然后脸色一变,厉声说:

“周兴兄,有人告了你的状,请你老兄进瓮去吧!”

把周兴吓得面如土色,冷汗淋漓。

从此之后,“请君人瓮”便成了成语,特指诱使对手自掘陷阱,自蹈覆辙,自陷罗网直至自寻死路。

请看一例,在审讯冒牌记者乙的时候,审讯员甲是这样设瓮诱敌,戳穿其伪的:

甲:“你是干什么?”

乙:“×报记者。”

甲:“你已经当了很久记者吗?”

乙:“是的。”

甲:“那一定写了不少报道吧?”

乙:“当然。”

甲:“那你最近发表了什么文章?”

乙:“这……”

甲:“看来,你是个冒牌货!”

乙:“(汗颜,无言以对)”

另一个故事同样是发生在审讯中。

某法院接到一案,案卷写着:

王某与郑某有隙。某月某日,王某从街馒头摊贩李某处,买两个馒头,又买了砒霜放在馒头里,郑某吃后中毒,而死,并附有馒头摊贩李某及药店刘某的证言。

司法人员询问李某:

问:“你认识投毒杀人的王某吗?”

答:“认识。”

问:“怎么认识的?”

答:“卖馒头时认识的。”

问:“郑某从你那儿买过几次馒头?”

答:“只有一次。”

问:“你一天能卖多少个馒头?”

答:“三四百个。”

问:“一个女人一次大约买几个?”

答:“三四个。”

问:“这么说,你一天要接待一百多个顾客,是吗?”

答:“是的。”

问:“每个人来买馒头,你都问他叫什么名字,能认出他的容貌吗?”

答:“不,哪个卖馒头的会问顾客叫什么名字?”

问:“那么,你怎么知道王某的姓名的?”

至此,李某无言以对,不得不如实交待了刑侦人员是如何涛供,自己不得已提供伪证的情形。

这里,司法人员利用询问生意情况的策略,使李某不知不觉步人殷中。试想,如果他从正面进攻,又会得到什么结果呢?最大的可能就是李某按伪证再重说一遍。

战国时代的孙殡不仅是著名军事家也是一位大谋略家,他指点田忌使他赛马胜了齐威王之后,齐威王便总想找个机会报复他一下,教训教训他。

有一次他们来到一座山脚下,齐威王突然心血来潮,就给孙殡出了一道难题,对他说:

“你能让我自愿走上山顶吗?”

孙殡笑了笑说:

“陛下,我实在没有能力让您自愿走上山顶,不过,如果您在山顶上的话,我倒是能让您自愿走下来。”

齐威王压根就不相信,心想无论怎样也不能主动走下山来,看孙殡能有什么高招。

于是,齐威王走上了山顶,而这时,孙殡说:“陛下,我已经让您自愿上山顶了。”齐威王这才知道是中了孙殡的计。

使用“诱敌人鼓法”这一论辩技巧,必须注意以下三个问题:

第一,圈套要设好。

在揣摩对手心理状态的基础上,主动以进攻者的姿态发问,或假设其事,或虚言夸张,巧布疑阵,设好“口袋”,诱使对方上钩,为后面做好准备。

如上述司法人员与馒头摊贩李某论辩过程中的发问,就是精心设下的圈套,看似不着边际,实则暗藏机关。

第二,引诱要巧妙。

可以采用障眼法,巧布疑阵,不露痕迹,以免被对方识破而功亏一篑。当对方不轻易上钩时,便辅之以激将等法,来尽快诱使对方进人你预先设好的圈套。这是诱敌深入的关键所在。

第三,反击要有力。

一旦论敌已经进入“口袋”,就应不失时机地扎紧袋口,迅速出击,瓮中捉鳖,不给对方以回旋的余地。

反击时要配以类比、归谬,两难推理等方法,与前面设下的圈套遥相呼应,由此及彼,抓住要害,给予有力的反击。

这三个要素紧密联系,互不孤立,你甚至可以在寥寥数语中漂亮的完成。

甲:“在你面前有道德和金钱,只能两者择一,你选择什么?”

乙:(故意地)“我选择金钱。”

甲:(得意地)“要是我啊,要道德,不要金钱。”

乙:“是的,谁缺什么就选择什么,你要的正是你缺乏的!”

重点突击四面跟进

攻破论敌主旨,强势进剿最为干净彻底。

我们来看一场法庭的辩论。

罗伯斯庇尔,是法国大革命时期的风云人物。他刚从巴黎大学法律系毕业不久,就救下了一个叫莫尔娜的姑娘。

莫尔娜因母亲病重去教堂祈祷,神父却趁人之危想要侮辱她,这位美丽善良的姑娘愤怒地给了他几巴掌。神父恼羞成怒,上法庭诬陷莫尔娜辱骂圣主。姑娘有口难辩,只能以死抗争。

听了姑娘的叙述,罗伯斯庇尔怒不可遏。他告诉姑娘,他愿为她申辩。

姑娘还告诉罗伯斯庇尔一件秘闻:当神父暴斥她侵犯圣主时,她将手上的宝石戒指摘下来。扔在了“圣主像”跟前,以求圣主的饶恕。那戒指价值连城,神父乘她祷告的时候掖人钠袖,且占为己有。戒指上有父亲买时让金石匠作的暗记。这些罗伯斯庇尔都暗暗记在了心里。

法庭上,一场正义与邪恶的交战开始了。

原告神父起诉说:“莫尔娜那天直闯进教堂。跑到圣像前破口大骂,此罪天主难恕。”

罗伯斯庇尔:

“上帝曾经说过:世上最大的罪过,莫过于扯谎。摩西对于上帝,从未说过一句谎言。”

法官:“你是说神父欺骗了真主?”

“何止真主!他也欺骗了法庭的正义,裹读了法庭这块圣地!”

“有什么凭证吗?”

“请先让原告拿出证据!”罗伯斯庇尔愤恨地瞥了一眼装模作样的神父。

“诬赖!在真主面前撒谎的是你!此事,我亲眼所见,亲耳所听!”神父一口咬定。

罗伯斯庇尔提出了关键的责问:

“请问,莫尔娜缘何辱骂真主?”

神父一时语塞,半晌,才支吾说:“这个,只有去问辱骂真主的奠尔娜!”

莫尔娜遭:

“我不知罪从何出,是神父的指证,只有他知道。”

这个先告状的恶人,在被告和辩护人的严正驳斥下,感到难以应付了,便假装虔诚地抬眼望了望屋顶,祷告几句后,扣心说道:“上帝是有真知的,莫尔娜决不能诡辩申诉,再继续欺骗上帝!”

“上帝最良好的真知,是可怜无辜的儿女。请法官审查,莫尔娜没有去辱骂真主,死罪岂能由裹读法庭的人制订?”

罗伯斯庇尔说罢,递给法官一纸辩护词。

法官宣布休庭半小时,即与陪审正副官员作了研究,详审了罗伯斯庇尔的辩护词。

法官问神父:“你可有证人证词,听见莫尔娜辱骂真主?”

“只有我一人在场。”

“莫尔娜神智清醒,你可见得?”法官问。

“见得,”神父立即回答,他认为不回答莫尔娜神智清醒,就不好判她辱骂天主的罪。

岂料法官问道:

“难道一个头脑清醒的人,敢无缘无故跑到真主的面前信口开河,辱骂上苍,这岂不是疯人院里跑出的疯子?”

“……”神父无言以对。

罗伯斯庇尔又趁机问道:

“请问神父,假设这一切是真的。你又做了些什么呢?”

“我便把她驱赶出教堂了。”罗伯斯庇尔不无讥笑的再次提出要害的攻击:“难道那几巴掌仅仅是对你驱赶的反抗?”神父的脸红了。

罗伯斯庇尔进逼道:“如同法官所言,莫尔娜决不是疯子,上帝不会相信你的鬼话!她是因为母亲病重去祈祷真主的。想不到如花的美貌,没有让真主看到,倒引来了一只恶蜂!”

罗伯斯庇尔请法官当场出示搜索的结果。

法官原不想暴露“戒指事件”,从轻处罚神父,但拗不过罗伯斯庇尔的一再要求,只好将宪兵警尉搜来的戒指拿出来。

神父还想狡辩,罗伯斯庇尔立即揭露:“戒指的错环处,还有‘莫尔娜’三个字。”法官检验,果然不假。

至此,案情真相大白了。

莫尔娜获释了,还获得了神父赔偿的一笔款项,重新获得了人生的幸福。罗伯斯庇尔,也从此名声大振。

神父本是神职人员,本该是受人尊敬的虔诚信徒,但他却利用“神权”做坏事,既想侮辱莫尔娜,又窃取了她价值连城的戒指,还要恶人先告状以进一步加害这位无辜的少女。

这是一场关系到蒙冤受害的无助少女能不能得到辩白和昭雪,做坏事的恶神父能不能得到惩处,正义能不能得到伸张,真理能不能得到维护的大辩论。

尤其神父身上的神圣光环,更增加了罗伯斯庇尔胜辩的难度。

罗伯斯庇尔通过与受害人深谈,充分掌握证据,连戒指错环暗记,均一牢记在心。

恶神父是披着宗教的外衣做坏事的,罗伯斯庇尔就利用上帝的话来揭露他的谎言:“上帝曾经说过,世上最大的罪过,莫过于扯谎。”妙在不直接点破。

但是不是说谎、伪善,还必须用事实来揭破,证明。

于是罗伯斯庇尔一步一步、环环相扣的提出关键性的质问:

“请问,莫尔娜缘何辱骂真主?”

由于罗伯斯庇尔一语道出问题的关键,揭露问题实质,加之看到了他的辩护词,连法官也站过来了:“难道一个头脑清醒的人,敢无缘无故到真主面前信口开河,辱骂上苍?这岂不是疯人院里跑出来的疯子?”法官的责问,隐含了一个二难推理,莫尔娜头脑清醒,就不会无缘无故骂真主;如果她是疯子,就不应该对她的行为判罪。

罗伯斯庇尔又抓住时机提出关键性的质问:“请问神父,假设这一切是真的,你又做了些什么呢?”看似给他退路,实为致命一击。

“难道那几巴掌仅仅是对你驱赶的反抗?”既是揭露事实,又点出要害。

“如同法官所言……”罗伯斯庇尔接着法官的话,作总结性陈述,“想不到如花的美貌,没有让真主看到,倒引来了一只恶蜂”的生动比喻,幽默言辞,深刻却入木三分。

在辩论高潮中,罗伯斯庇尔要法官出示神父窃取的戒指,打开错环看到“莫尔娜”三字,终使案情大白。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原是先哲的古训。当论敌同于私利,不顾事理,胡搅蛮缠的时候,不妨试用一下“移形换位法”,即将“他”易位成为“你”、“你”易位成为“他”,然后逼其表态。

这样一来对方只好设身处地的检点自己,或者承认先前的“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错误。当然也可能仍然固执己见,在众人面前出乖露丑,陷人难以自圆其说的尴尬境地。

楚国攻打宋国唯阳,宋向晋国求救。

晋派大夫解扬去宋国传达命令,说晋军已经开拔,要宋人坚守城池。

可是,解扬在路上被楚人抓获。楚王威逼解扬对宋人说,晋国根本不能救宋。解扬为完成任务,就假意答应下来。

于是,他登上楼车后大喊道:“我是晋大夫解扬,不幸为楚所俘,他们威逼我劝诱你们投降。我假意应承,好借机传达消息,我主公亲率大军来救,很快就会到了。”

楚王大怒,认为他不守信用,喝令将解扬推出去斩首。

解扬面无惧色,理直气壮地答道:“我根本没有失信,作为晋臣的我,如果取信于你楚王,必然失信于晋君。假如楚国有一位大臣公然背叛自己的王子,取悦于他人,你说这是守信用好呢,还是不守信用好呢?好了,根本没什么可说的了,我愿意立刻就死。以此来说明楚国对外讲信用,对内则无信用可言。”

楚王听后怒气顿消,感慨地说:“解扬真是个忠臣烈子啊!”就赦免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