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幽默口才
26170300000026

第26章 名人急智“秀”(14)

亚里士多德曾把sophistes这个词专指诡辩伎俩,并指出诡辩伎俩是与哲学不同的:哲学是求真知,求真是;诡辩伎俩则以“非是”为业,是求胜不求真的。

县太爷的诡辩,正是以非周敦颐之“是”为业,求胜靠的是“权”——

权位:“本官定案,绝无更改之理!”

权力:“……来人,摘了他的乌纱帽!”

权威:“反了!无法无天!”

用强权作公理,用强权作法律,无理强辩,以势压人,威胁恐吓,无限上纲,其人其事,今天仍然屡见不鲜。

而滚溪之辩,是明理之辩一是明智,理智之辩,是明事实,明道理之辩。

明事实:“酒醉胡闹,并非真为谋财害命,况且经人劝告,又未有伤人的行为。”

明事理:“如若判为死凶问斩,岂不过之太远?”提辩题,陈辩理。

辩理之一:“法官小,却关系到一县的人命财产。”

辩理之二:“世上无事不能改!”适合一般情况大前提,将结论隐含其中一错案之事自不例外,亦能改。

辩理之三:“人命关天,千金难赎……”

辩理之四:“当官的无法无天,老百姓岂不鸣冤叫屈?”针对县太爷的反了,说明是“官逼民反”的道理。

辩理之五:“圣人怜念苍生民众,为官应怜悯缕蚁之命……”

灵活多样切入主题

演讲中该用怎样的格式开篇才能有更好的效果,自然地过渡到主题,不露丝毫雕琢的痕迹,开篇与全文达到和谐统一,浑然天成?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做法,但从下面几个例子中,你能够得到一些启发。

在青年演讲大赛中一篇题为《强者之歌》的获奖演讲是这样开头的:

“我们这些大学生,都像是坐在一辆公共汽车上的乘客。坐着的是名牌大学的,站着的是一般院校的,挤在车门口的则是我们这些师专生(该篇演讲的作者是一名师范专科学校的学生)。

坐着的自命不凡,沾沾自喜;站在坐椅旁边的,有些愤愤不平,总认为自己应该坐着;挤在车门口的,有人因挤上了车而暗自庆幸,但更多的人则唉声叹气,悲叹怀才不遇,错失良机,挤到了这倒霉的教书匠的角落里。

是啊,跟坐着的相比,没有那般舒适与可靠;与站着的相比,也似乎是低了一大截。

朋友,假如生活像一辆车。载着我们这些还算幸运的乘客。那么,张海迪,她的位置又在哪里?生活赐予她的,也是一辆车,但是一辆轮椅车!可是,就是在这样的一辆车上,却书写着光辉与成就。”

在这篇演讲中,作者先是打了个比喻,将如今的大学生分了几个档次,对号入座一坐着的、站着的和挤在门口的。生动形象又十分具体。接着作者分析了不同人的不同心态,重点则是那些“挤在门口”的师专生。然后,又引出张海迪与师专生们相比。这样就很容易切入主题——不管你处在什么位置,不要怨天尤人,只要努力奋斗,就会有所成就。这样下来,整篇演讲生动形象,一气呵成,能紧扣听众的心弦。

1962年,82岁高龄的麦克阿瑟应邀回到西点军校,参加母校为他举行的一个授勋仪式。

西点军校是麦克阿瑟少年时的一个梦想。后来当他考人这所军校,成为其中一员时,这里又是他成功的起点,校园里的一草一木,一桌一椅都让他眷恋不已,浮想联翩,仿佛自己又回到了那个充满活力的青春时代。

在授勋仪式上,麦克阿瑟即席发表演讲,开头是这样的:

“今天早上,当我走出旅馆的时候,看门的人问道‘将军,您上哪去?’我回答他说‘我去西点军校’。”

“西点军校?”看门人很吃惊,“那儿可是个好地方,您从前去过吗?”

“当然去过,而且还很熟……”

这个开篇极为简单,叙述也朴实无华,但其中饱含了多么复杂的感情。既说明了西点军校在美国民众心目中的崇高地位,激发起学员们的自豪之情,同时也表达了麦克阿瑟对母校深深的眷恋之情。

皖南事变后,新四军遭到重创。中央派陈毅继任新四军军长。这一天,陈毅率领新四军开进浙江的一个小镇休整。

碰巧,当地的抗日组织召开动员大会,组织者非要陈毅讲几句话,激发一下群众的抗日热情。陈毅觉得这也是个宣传革命的好机会,便欣然应允。

当司仪介绍完毕,陈毅走上讲台,声音洪亮地说道:

“我叫陈毅,耳东陈,毅力的毅。刚才司仪先生称我为将军,实在不敢当,我不是什么将军,当然叫我将军也可以,那说明我是受全国老百姓的委托,去‘将’日本鬼子的‘军’。这一将,直到把他们‘将’死为止……”

这个开场白自然风趣,幽默传神,活跃了会场的气氛,同时也表现出陈毅作为一代革命家的粗犷、豪放的气概。

1854年7月4日,美国纽约的罗彻斯特市举行国庆节庆祝大会,著名的废奴主义者道格拉斯在会上发表了批判种族主义的演说,他采用的是提问式开篇法:

“公民们!请原谅,让我来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今天请我到这里发表演说?对于你们的国家独立日,我有什么好处?跟我又有什么关系?难道《独立宣言》载明的政治自由和自由平等原则,也适用于我们吗?因此,是不是请我来把我们的劣等民族送上民族的祭坛,以及为了从你们的独立而导致我们独立的幸福,请我来承认得到裨益并表达衷心感谢呢?”

在一番提问之后,就开始揭露美国还存在着种族歧视的黑暗制度,用无可辩驳的事实和科学根据驳倒了白人所谓的“黑人不属于人种的谬论”。

演讲的开篇,是架起演讲者与听众之间第一座沟通的桥梁,所以在开篇的选择上必须多动脑筋。可以运用比喻、借用典故、自我贬抑、即兴发挥等多种形式,力求自然和谐地切入主题,又能抓住听众的兴趣。

开门见山以情动人

有些演讲者一登上讲台,就先自我谦虚。总是以诸如此类的方式开头:

“今天没什么准备,再加上我这个人天生就笨,所以实在是没什么说的。”

叶圣陶老先生曾这样评价:“谁都明白,这其实是谦虚。可是,演说者未免少了一点思考,你说不曾准备,没什么要说的,那为什么要浪费听众们的时间呢?如果没什么可以说,台上那长篇大论(或三言两句)算不算”没有说的,呢?抑或是逢场作戏呢?

叶老的批评实在是尖锐。其实,演说者的那种“自谦”并非一定出自本心,不过是开场客套的陈规。所以说,要想使演讲获得好的效果,就要打破陈规。

鲁迅先生1923年12月在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所作的演讲《娜拉走后怎样》的开场白是这样的:

“我今天要讲的是‘娜拉走后怎样?’”

伊卜生是19世纪后半期挪威的一个文人。他的著作,除了几首诗之外,其余都是剧本。这些剧本里面,有一些是含有社会问题的,人们也称‘社会剧’,其中有一篇便是《娜拉》。

《娜拉》这一作品,在中国译为《傀儡家庭》。主要讲的是,当初娜拉满足地生活在所谓幸福的家庭里,但后来她觉悟了。自己是丈夫的傀儡,孩子们又是她的傀儡。于是,娜拉终于走了。

使用这种开门见山式的方法开场,可以使听众了解题目的来历、背景,对演讲的内容有个大致的了解,使听众对演讲内容产生兴趣。

有时候开门见山地直抒胸臆还能够渲染气氛,感染听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