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神秘海洋与生物
26172000000014

第14章 海洋的“流”动(3)

香料群岛

香料群岛名叫马鲁古,亦属印尼领土。马鲁古群岛非常美丽,位于苏拉威西和伊里安岛之间,赤道穿过其间,面积相当大——7万多平方公里。这里气候炎热,潮湿多雨,土壤肥沃,极适于香料作物生长。所以自古以来就是东方的香料产地。名贵的香料植物——肉丁蔻和丁香,在岛上比比皆是。这里的香料,自古远销西方,故有香料岛之称。

夫妻岛

在澳大利亚南部有一小岛,只有两个居民。男的是退役军人约翰,他的妻子伊·伦娜现年(1989年)69岁,从前是位记者。他俩在岛上定居后,盖有平房,种植蔬菜,养有家畜。

龟岛

在美洲西部太平洋上的加拉帕戈斯群岛和非洲东部、印度洋上的塞舌尔群岛中的阿尔达布拉岛,两小岛上分别有巨大海龟10万只和15万只左右,是名符其实的龟岛。

猫岛

印度洋上的弗列加特岛,岛上有5万多只猫,每年出口猫皮数万张。是世界上唯一的猫岛。

蜘蛛岛

南太平洋的罗门群岛中的一个无人居住的荒岛,岛上到处是蜘蛛,其数量多达1000万只以上,这些蜘蛛凶猛异常,大的重达1公斤,岛上到处是蜘蛛网,是一个典型的蜘蛛世界。

螃蟹岛

巴西北部大西洋上的一个小岛,无人居住。岛上是螃蟹的家乡和乐园。尤其有趣的是,每当皓月当空之时,皎洁明亮的月光下,对对螃蟹双双起舞,节奏鲜明,进退有方,是螃蟹交配期所呈现出来的一大奇观。

燕岛

西印度洋上塞尔舌群岛中,岛上聚居着350多万只海燕,堪称燕岛。

鼠岛

印度尼西亚由一万三千多个大小岛屿组成的国家,其中只有九百多个岛屿有人居住,各岛上老鼠极多,每年吃掉的粮食可装满9657公里长的火车,这在世界上可以说是老鼠最多的国家了。

海狗岛

白令海中的普利比洛夫群岛,是海狗繁殖栖息之地,约有130万头海狗聚集在这里。

蛇岛

我国渤海湾中的一个无人居住的小岛,岛上有无数的腹蛇,可谓“蛇的王国”。

盐岛

苏联波斯湾附近,有个粤尔穆兹岛,整个岛都是食盐堆积而成的,它高出海面90米,周长30公里。

雷岛

印度尼西亚爪哇岛,一年之中大约有220天能听到雷声,打雷次数达1400多次,是世界上打雷最频繁的岛屿。

流动岛

加拿大东部大西洋上有个塞布尔岛,这个小岛每年要流动100米。近二百年来,已向东部移动320公里。而且还是个“沉船之岛”,先后在这里有500艘船遇难,丧生者达5000人,被航海者称为“大西洋上的坟场”。

死神岛

加拿大东岸有个世百尔岛,含有大量磁铁矿。当海轮驶近时,指南针便会失灵,整个船也会被吸引,从而触磁沉没,航海的人们都称它为死神岛。

加拉帕戈斯群岛

加拉帕戈斯群岛是离厄瓜多尔海岸九百六十公里海面上的一群小岛,面积七千五百平方公里,由十七个大岛和一百个小岛组成。它们都是火山岛,火山活动和地震持续不断,曾经是地球上最活跃的火山地区之一。在地质史上,群岛和南美大陆曾经连在一起,后来几经沧桑,那块连接的桥梁——高原,波海水浸淹,于是群岛就跟大陆分离了,各岛之间也就自成一体。

航海家们初次发现这个群岛时,看到遍地都是巨龟,就给群岛取了个名字:“加拉帕戈斯”,这是西班牙语,意思是“龟岛”。

1835年,达尔文随着“贝尔格”号军舰作环球旅行时,曾在这个群岛上进行了一个多月的考察,发现岛上动植物区系分布十分特殊。世界上别的地方早已绝迹了的古代动植物,在岛上却保存了下来。岛上奇特生物的变异性和承续性,为他撰写《物种起源》一书提供了丰富的材料。他说:群岛上的许多生物是进化史的活证据。

可以说,加拉帕戈斯群岛是进化论的发源地。

巨龟是岛上最奇异的动物,有十五种之多。它长一点五米,重约二百五十公斤,可以背驮一二个人。每天能爬行几公里,寿命很长,能活上四百岁。龟肉可食用,龟壳可做小孩的摇篮。这种巨龟在南美洲还能找到它的化石。

群岛生活着世界上某些最稀有的动植物。几乎所有爬行动物、半数飞鸟、许多哺乳动物和大批昆虫,是世界其他地方找不到的,真是个非凡的野生动物收集地。

群岛上还有不少科学之谜等待揭开:为什么群岛中每一个岛都有自己特殊的各种各样的动植物?为什么地晰蜴只有在五个岛上能见到,而海晰蜴却在所有岛上都有?为什么企鹅只呆在北部的几个岛上,而爱晒太阳的海狮在所有小岛上都有分布?粉红色的火烈鸟为什么只在三个岛上能够见到?……

火山岛

1884年春天,喀拉喀托岛极为壮观的火山喷发已经结束。火山灰埋葬了一切,岛上所有的动植物,都在不久前的火海中化为乌有。

半年以后,一位植物学家登上这个岛屿,发现已有只能用显微镜才能看清楚的小蜘蛛在结网营生。显然,它是随着风飘扬来到这个岛上的。

一年多以后,科学家又来到岛上,发现最原始的植物——水藻,漂浮在岩石小坑的积水上,成了岛上新生命的开路先锋。它不是岛上的产物。也是风将它们的细小孢子,从邻近的陆地吹到岛上的。只要有水,它就萌发主长了。水藻繁殖快,死亡后腐烂变成有机质,为未来的植物准备了生长需要的土壤。

又过了几年,草木生长出来了。最早是苔藓和禾本科植物,接着是小藻木和小树。不久又出现了许多昆虫。它们都是凌空而来的:小蝴蝶和飞蛾幼虫是风吹来的;墨甲虫和大蝴蝶是从爪哇、苏门答腊飞来的。有的植物种子象蒲公英是飞渡海洋来的;有的种子则是飞鸟飞经不毛之地投下的。椰子树的种子是怎样来的呢?显然是邻近海岛上的椰子跌落在海中,漂到这里,海浪又把它送上了海岸;由水路而来的还有随海漂流冲上岸的蠕虫和爬虫;附在朽木上破浪而到的蜗牛和蝎子;游过海峡的有大蟒蛇和鳄。寄生虫也附在这些动物身上夹到了岛上。

四十年代时,岛上老鼠为患,许多动植物被吞食。面临着威胁。谁知道大蟒到来后,老鼠就少了;有些蟒找不到足够的食物,活活地饿死。蟒少了,老鼠又增加了,终于形成了生态平衡,相互保存下来。

有种蚂蚁来到岛屿,因为缺少栖息的树木,已濒于绝境,谁知风把蚂蚁树的种子带到岛上,长出了多孔的树干枝叶。这种蚂蚁有了栖居所,很快繁育发展了。

有一段时期,蚂蚁由于岛上缺少无敌和竞争者;繁殖极快。1910年时,岛上遍地是蚂蚁;十年后,鸟雀和爬虫类渐多,蚂蚁几乎见不到了。1919年,第一批小树丛生了根,岛上就出现了苍郁的热带森林。有盛开的兰花,飞舞的虫蝶,还有鸟儿和蝙蝠栖息。

这个死亡了的岛屿终于被生命征服了,成为科学家研究大自然的“课堂”。他们了解了大自然如何把这个岛毁灭以及生命是怎样在岛上诞生和繁殖的全过程。

令人匪夷所思的鱼

“妇唱夫随”的鱼

犀鱼夫妻终生形影不离,其“亲密无间”的程度,在动物界中可以说是“举世无双”。犀鱼类中的固灯鱼和光棒鱼很有趣,就是所有雌鱼的鳃盖或额头上多了一种莫名其妙的附属物。原来,这两种鱼生活在水深3500米的深海中,那里光线暗,雌雄鱼不易在繁殖期间相遇,雄犀鱼就干脆把自己固定比自己体长4~10倍的雌犀鱼身上,用这种方式保证繁殖后代。雄鱼附在雌鱼体上,渐渐和雌鱼相合,解剖发现雄鱼除了留有一点肠子和非常发达的精巢外,其余器官全已退化掉了。雄鱼没有嘴巴,只能依靠雌鱼体伸入雄鱼颌部皮肤下和舌下的血管来供应它的营养。“妇唱夫随”的犀鱼也是为了保证种族的繁衍。

眼睛长在一边的鱼

比目鱼的两只眼睛生于一侧,是一种特别怪的鱼。

能后退的鱼

在非洲中部的河流里有一种刀鱼,它既能前进,又能后退。前进时和其它鱼一样,头在前尾鳍摇动,一旦遇到“敌人”,它能马上后退,尾在前,头在后,迅速地藏进茂密的水生植物里。

吃木头的鱼

南美洲发现了一种属于甲鲇族的鱼,它长着形似汤匙的利牙,是专门吃木头的鱼。这种鱼分布在亚马逊河、奥罗诺利河及马格达莱纳河,它们吃下木质作物,并能把木质消化掉。这是世界上首次发现的食木鱼。

会送信的鱼

欧洲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四周的渔民,熟知扁鳍鱼一昼夜往返海峡两边一次的习性,把信件装入密封胶袋,由扁鳍鱼游寄。据说从十九世纪开始,年年月月、风雨无阻,很少发现扁鳇鱼有贻误的。

冻不死的鱼

在美国阿拉斯加州和苏联的西伯利亚,有一种小鲜鱼,在冻成冰块后仍能生存。人们常把这种鱼放在篮子里,置于室外,要吃的时候拿进房间,待冻块溶化后,鱼便活起来。有人曾试着把冻成冰块的鱼整条喂给狗吃,结果冰在狗肚中溶化后,小鱼便开始蠕动,使狗感到不适,只得把鱼吐出来,而那从狗肚里吐出来的鱼竟然还活着!

绿骨骼的鱼

在我国的东南沿海,有一种活泼善游的鱼儿——颌针鱼。这种经常以小鱼、小虾为食,上、下颌可以极度前伸,象一根细长的针管。更有趣的是,它的骨骼是绿色的。据专家们分析,这是由于骨质中含有一种叫“胆绿素”的物质所造成的。

从朋友变为敌人的鱼

在中国和朝鲜的河流中,有一种乌鳢鱼。这种鱼体形粗壮,长可达0.5米,重可达7公斤。它的头部呈扁形,象蛇头,乌鳢鱼就是由此得名。有人将乌鳢鱼移居到养殖鲤鱼的池塘里,动机是:乌鳢能够消灭池塘里的全部杂鱼和蛤蟆。

一开始,一切都象预计的那样,十分顺利。乌鳢鱼吞噬了全部小鱼和蛤蟆。乌鳢鱼那么无情地猛追蛤蟆,吓得后者跳出水面,久久地躲缩在岸上。蛤蟆和杂鱼都不见了。往后怎么办呢?后来,乌鳢鱼就开始对鲤鱼下手了。进行实验的鱼类学家也曾估计到这种危险的后果,他们的计算是,待乌鳢鱼完成任务之后,再把这位客人请出去。

但是,要清除乌鳢鱼,谈何容易!这种鱼长着鳃上器官,能用来呼吸地面的空气。依靠这种器官,它能够离开水面而活好多天。所以,当放掉了池塘里的水,以便从池底里拣出乌鳢鱼时,它们却深深地钻进淤泥,等候灾难过去。除此之外,乌鳢鱼还挺能关心自己的下一代。乌鳢鱼在水面上用树叶、水生植物的草桔筑窝。鱼就在这种漂浮的窝里产卵,之后,初生的幼鱼就在里面发育生长起来。

绵鳚——会补网的鱼

鱼网有了小破洞不容易发现,但渔民却并不担心,因为在这个时节盛产一种名叫绵鳚的鱼,它会主动地把渔网上的破洞“补”起来。

绵鳚,又称粘鱼,全身褐色,体呈圆棒型,体长10至30厘米,无鳞片,体表光滑,大头。绵鳚主要栖息在40至60米深的海底,以摄食海底泥沙中的有机质或藻类为生。秋、冬季节,绵鳚由于受水韫影响,成群结队地游到深水,匍匐海底徘徊。因它不善于游动,因此每网产量比较固定,被称为“死鱼”。

这种被称为“死鱼”的绵鳚,一旦落入渔网也是并不甘心束手被擒的。不过,它在挣脱、逃窜时所采取的措施是很奇特的。开始绵鳚自知落网,仿佛麻木不仁,跟其他鱼虾一样被拖囊网。当囊网里的鱼虾越来越多、拥挤不堪时,绵鳚忽然感到情况不妙,便使劲向外挣扎,结果被网片拦住了。然而,绵鳚仍不死心,又把细长的尾巴伸进网扣里,凭借着光滑的身体,拼命向网外挣脱。可是绵鳚的头很大,最终被网扣勒紧头部。这时,处于困境的绵鳚仍不罢休,又将露在网外的尾巴伸进另一个网扣,企图利用尾巴的力量将头部挣脱出来,结果它又失败了。当它将尾巴第三次蜷曲起来,勾注第三个网扣时,已经精疲力竭了。可笑的是,无数条绵鳚都使用这种逃脱的方法,它们的尾巴你缠我,我绕你,相互紧紧地织在一起,于是,那些破了洞的网片就被它们“补”得严严实实了。

矛尾鱼——悬赏捉拿的鱼

1938年12月20日,在非洲东南部的海洋里,捕到了一尾奇怪的鱼。经过史密斯教授鉴定,认为它是总鳍鱼类中现存的唯一的鱼。根据它尾巴的形状,叫它矛尾鱼。

矛尾鱼的祖先约在3亿年前出现在地球上,一度在海洋里占据了相当大的地盘。大约1亿年前,生活条件变化了,总鳍鱼的家族开始衰退下来。又过了300万年光景,到了中生代末期,这个鱼类家族的成员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科学家们以往都是从化石里才能看到它们的身影,现在却在海洋中发见了它的活体。

原来,这种鱼迁居到深海里去了。深海里环境稳定,千百万年没有大的变化,也用不着被“进化”所淘汰,这样,它们就一代代保存着祖先的面貌。

只有这一尾鱼,能说服人吗?能捕到第二尾吗?于是科学家发布了悬赏捉拿矛尾鱼的布告,布告上还绘影图形印了矛尾鱼的样子,可第二尾的消息,如石沉大海。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史密斯教授还记着这件事,来到非洲寻觅,1952年12月20日,史密斯在非洲东海岸的马达加斯加岛西北方的科摩罗岛附近,捕到了活的矛尾鱼。1955年7月,在这一带又先后捕到了15条。人们公认,3亿年前的“活化石”真正地生存在地球上。到1975年,已经有80多尾矛尾鱼进入了各国的标本室和博物馆。

马达加斯加岛上的渔民,失去了一次获得优厚奖赏的机会,他们不知道有悬赏捕捉这种鱼的布告,不然的话,他们就把自己餐桌上的矛尾鱼捧给科学家了。原来,他们吃这种“活化石”并非一日,他们的祖先就捕食矛尾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