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神秘海洋与生物
26172000000027

第27章 神奇的世界(10)

人类的“一棋误招”

海洋生物资源虽然无比丰富,但如果开发利用不当,酷渔滥捕的话,会造成渔业资源的严重衰退。我国就有这方面的教训。下面就以我国为例,谈谈因失误而造成的严重后果。

我国的渤海和黄海,是我国北方渔民捕鱼的主要场所,直到50年代末,资源仍较丰富。可是,60年代以来,主要经济鱼类资源,出现了下降的趋势,特别是进入70年代以后,资源严重衰退。由于滥捕乱捞,构成黄、渤海主要捕捞对象的小黄鱼和带鱼已经寥寥无几,不能形成渔讯。据1984年调查,黄海口浅海渔域的底层鱼资源发生激烈变化。带鱼、鳓鱼均已濒临绝迹,小黄鱼资源严重衰退,其它如真鲷、短鳍红娘鱼、高眼鲽、星鲨、孔鳐等亦处于枯竭前夕。虽然有的小型种如黄鲫和焦氏舌鳎等尚有一定开发潜力,但其可捕量和鱼种质量都较低,其它鱼种如梭鱼、银鲳、鲈鱼等的资源量都很低,只能略加利用。

据辽宁省1980~1984年调查,黄、渤海北部辽宁岸段范围内,有经济鱼虾125种。其中在黄、渤海北部越冬的,有15种(包括鳐鱼、鲈鱼、石鲽、梅童鱼等)。夏季回游进来的种类,有20多种(包括对虾、黄鲫、牙鲆鳀、鳕鰶等)。调查结果,估计本地区的资源量,冬季不足3000吨,夏季可增加到40000吨。平均资源量,每平方海里的鱼虾,冬季不足1公斤,夏季为1,4公斤。由此可以说明,黄、渤海北部的鱼虾资源,已下降到相当贫乏的程度。

位于东海的舟山群岛渔场,四大鱼类产量也远不如过去,本区大黄鱼最高年产量为13.2万吨,而1985年年产量,仅为0.55万吨;小黄鱼最高年产量为2.9万吨,1985年仅为600吨;带鱼最高年产量为20万吨,1985年仅为14万吨;乌贼最高年产量为3.45万吨,1985年仅为0.75万吨,其它如虾、蟹等产量也严重降低。

渤海名产梭子蟹越来越少。1987年春汛,山东省沾化县有130多条船入海捕蟹,结果许多都空船而回,总共捕蟹才10多吨。其直接原因是近海一些省、市不顾捕捞季节的限制,用铁耙拖网滥捕,使梭子蟹资源遭到严重破坏。

由于沿海各地盲目增船,酷渔滥捕的结果,我国海域产量最高的带鱼资源急剧下降。据东海区渔业指挥部统计,带鱼冬汛开捕(1988年11月1日到12月10日),浙、苏、闽的2.4万多艘渔船捕捞量比1987年同期下降18.8%,是最近20年来产量最低的一年。

鉴于捕捞业是一种采捕自然生物资源的生产,在目前水产资源遭受严重破坏的情况下,如果再盲目增加生产工具,加强近海捕捞强度,势必进一步加剧其恶性循环,后果将不堪设想。为此,必须利用各种渔业水域从事增、养殖业。发展海洋渔业农牧化和外海的捕捞业,同时,加强渔业的管理工作。

“海洋牧场”

长期以来,人们依靠古老的、传统的捕捞自然资源的方式获得鱼、虾等海产品。尽管人类已经掌握了较好的自然规律,但是一网下去一场空的时候还常常令人们失望,在追逐鱼群的过程中,人们常常感叹捕捞之艰难。

也许是一望无边的草原大牧业触发了人类的灵感,有人提出了在海上“放牧”的设想。

六十年代以来,不少国家提出并实施建立了“海洋牧场”、“海洋农场”、“栽培渔业”和“海洋渔业农牧化”等耕海牧渔方法。

最近,日本提出建立“鲸鱼牧场”的设想:为了保护鲸资源和鲸文化,在和歌山县海湾建立鲸鱼繁殖场所,通过人工受精来养殖鲸鱼。日本政府组织鲸类研究人员和捕鲸公司一起研究鲸鱼的生态特征,收集和研究鲸鱼受精期、子鲸的饲养方法,饵料的种类与数量、饲养场所等基础数据。据认为和歌山县海湾潮流缓慢、浮游动物资源丰富,适合鲸鱼的饲养,为了防止鲸鱼的逃跑和免受损害,将用发射音波的方法,把鲸鱼围在一定海域内。

到1981年为止,日本每年人工养殖海生鱼类和海藻95.5万吨。前苏联预计到2000年海水养殖增加到250万吨。

为了提高放养鱼的回收率,科学研究人员设想训练海豚在海洋中放牧鱼群。海豚具有回声定位的特殊本领,能在海中射出150~300千赫的超声波,在黑暗的深海中,可以判断出几百米远的目标,发现鱼群。所以,海豚经过驯养,完全可以成为理想的“牧鱼人”。

我国有漫长的海岸线和星罗棋布的岛屿,还有2000方亩港湾与滩涂,可以管理和利用的海域面积估计有22亿亩以上,又有渤海这半封闭的内海,自然条件无比优越。如果尽快建立海洋牧场,定能解决我国大中城市“吃鱼难”的问题。

但如何开辟海上牧场,会有不少的办法,其中之一就是建造人工鱼礁。

在意大利******沿海,意大利人把1000多辆废弃的汽车投到海底,过了一段时间,这些旧汽车周围长满了水下植物,许多鱼、虾及海洋动物被吸引到汽车周围,这些作为鱼礁的汽车周围,成了人们“高产”的捕涝基地。

1953年,美国在亚拉巴马州的外海墨西哥湾里,投下了一些废旧汽车,造成了一个人工鱼礁,结果,这片海域里出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以前一条鱼也钓不到的地方,如今竟能钓到大鱼,一网下去,也能捞到一些譬如鲈鱼、扁毛鳞鲀、军曹鱼等稀罕鱼类。

在日本和美洲的一些沿海国家,也有利用废弃的工业物品以及水泥柱、桩等建造海底鱼礁,过去没有鱼的地方,捕鱼量现在竟能大大提高了。

墨西哥海湾海底石油资源是无比丰富,但渔业资源却令人失望。然而到这个海湾出现了林立的钻井的平台后,竟将远海的鱼类吸引了过来,想不到********也成了人工鱼礁。

鱼类寻找人工鱼礁,原因并不深奥,这些人工鱼礁,便于鱼类隐蔽,海中猛兽袭击它们时,有人工鱼礁做障碍,猛兽难以发挥力量,同时,人工鱼礁上,生长出一些藻类,构成了鱼类的丰盛的饵料。

开辟海洋牧场,除了设置人工鱼礁外,还有一种方法就是为鱼类建造一个固定的“家”。

日本四面环海,但大陆架浅海区太狭窄,渔业资源很贫乏。于是日本人从1950年起,就开始为鱼类建造“家”。位于东京湾口的横须贺市鸭居区,从1956年到1958年为鱼类建造了200多间新居,1965年到1968年又增加了715间,结果,日本人达到了预期的目的。目前,日本人已在3300个地点为鱼类建造了78.8万间新居,建造这些鱼类新居,要付出昂贵的代价,但日本人所收获的价值,远远超过其投资。

不只是鱼类,营养丰富的牡蛎也有自己的海上牧场,因为牡蛎不会象鱼那样游动,因此饲养起来也就较容易,把牡蛎放在吊篮里吊养,或者用绳拴起来系养就行了。

海洋牧场还有一种方法是“移殖”。人类用人工培育鱼的幼苗,待生长到一定大小后,放回到自然水域成长,借以增加资源,提高海洋生产力。对此,日本人称之为“栽培渔业”,欧美则称为“增殖业”。到本世纪70年代,这项事业得到了迅速发展。美国每年把30亿尾鱼苗放流到海里,现在已经有了200多个增殖场。前苏联也有140多处增殖场和移植站。增殖方法主要有3种:一是自然放养。这种方法是把刚孵化出的幼鱼放流到海水域作为资源增殖的一种方法;二是粗养。即采取自然纳苗,饲养一些河口鱼和洄游性鱼类;三是围养。由人工养殖幼苗,控制产卵和受精。

另外,海水网箱养殖和网围养殖也可看作海上的牧场。

我国开辟“海上牧场”的工作做得也不错。1977年我国渔产养殖面积约90万亩,1982年就扩大到243.8万亩,其中养殖海带23万亩,养殖贻贝4.79万亩,扇贝0.38万亩,紫菜6.29万亩,对虾24.83万亩。近几年来,我国在大连、山东、浙江、广东和广西沿海地区采用投石和安放人工鱼礁的办法,为海洋鱼类建造了便于栖息的“旅馆”。例如,山东蓬莱投放人工鱼礁后,海参、海蛰、鲍鱼、扇贝丛生,出现了海珍回升的好势头,海洋捕捞量比不设礁的海区要增加两倍多。烟台地区作过比较,搞人工养殖、投放幼参,每平方米水面有海参1.8头;不投放幼参的海区,每千平方米水面仅有一头海参。可见发展人工养殖具有巨大优势、建设海洋牧场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由自然捕集型旧渔业向增殖新型渔业的转变,是人类与海洋打交道“悟出来”的经验。海洋牧场的兴起,将使人类更好开发海洋生物资源,为面临资源衰退的海洋渔业生产带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