髻式型发饰,是婚后回族妇女留的发型。从年轻媳妇到白发老太太都留髻式发型。髻式发型又分为脑后发髻和头顶发髻两种。所谓脑后发髻,就是将发髻盘在脑后的发型。这是一种古典式的发型,是一般劳动妇女最喜欢的发型,因而也是一种大众化的发型。头顶发髻,一般又分为辫式盘髻和散发扎髻。所谓辫式盘髻,就是将全部头发梳成辫子之后,盘结在头顶即成。而如将全部头发用丝线或布条束起来在头顶扎成的发髻,就是散发扎髻。在传统制度下,回族妇女的发饰是在盖头的遮蔽下变化的,或者说是给家人和自己欣赏的,外人很难看到回族妇女发饰的整体细节。时至今日,这种现象在固原一些农村和老年人中间还是这样,但在县城,少数回族妇女的发式已“开放”一些了,一些人留着时尚的发式。
(四)首饰由于回族是一善于经商的民族,正如俗语所云:“十个回回九个商,不卖珠宝就宰羊”。正是这种善于经商的天赋为回族妇女佩戴珍贵首饰创造了良好的物质条件。同时,从民族风俗习惯看,按照******教教义,结婚时的聘礼是属于妇女的私有财产,是对妇女经济地位和家庭地位的确认。因而,结婚时作为聘礼的金银首饰是不可少的。长此以往,在固原城乡各地,回族妇女的首饰就要明显多于汉族或其他民族的女性。如一首“花儿”所云:
耳朵子带的是银环子,
手腕子带的是银镯子;
稀哩哗啦的一串子,
尕妹是阿哥的肉蛋子。
回族妇女的首饰,过去主要有簪钗、发针、发卡、珠箍、发罩、插花、发链、耳环、耳坠、项链、胸花、手镯等。这些首饰有纯金、银、珠、玉的,也有包金镶银嵌、珠玉混合质料的。大多造型美观,构造精巧,独具回族工艺特色。现在,固原回族妇女除喜欢传统工艺制作的首饰之外,也追求更为符合时代潮流的时尚首饰,如金耳环,银头钗、宝石插花、翡翠项链等都是她们所崇尚的。据说,回族女性佩戴金银首饰还有这样一个目的:以首饰发出的叮叮当当的响声,提示家族以外的男人们回避。因为,固原回族聚居地区流传有这么一句话“青丝不见晴天,家女不见外男”。因此,生活中的回族妇女们不仅要戴盖头,遮住头发,而且有回避陌生男人的习俗。在固原地区农村,当客人们来临时,回族女性们一般都会回避,轻易不抛头露面,只在厨房里忙碌,精心为客人准备茶水、菜肴,而出出进进,殷勤地给客人端茶送饭的大多是家里的男人们。
此外,固原回族妇女还有修面、点额、染指甲等习俗。这些习俗有的是在回族生活中形成的,有的是从阿拉伯、波斯等地区传来的。在回族妇女看来,点额(点眉心),象征着聪慧和灵气,染指甲意在表现高雅与超凡脱俗的气度,并多流行于青少年女性中。例如在固原不少地区,回族女孩子都有染指甲的习俗。这种习俗就是从阿拉伯流传而来的,从这首“花儿”中的唱词中便可以看出:
尕手尕脚尕指甲,
尕手包的是海纳;
抓住尕手问一句话,
尕嘴一抿的笑下。
这首“花儿”中出现的“海纳”一词,是阿拉伯语的音译词,指“凤仙花”。在固原各地,人们一般称它为指甲花、指甲草等,是人们栽在庭院里的观赏花卉,也是农村妇女们用来染红指甲的植物染料。显然,只有回族人还习惯用阿拉伯语称之为“海纳”。
二、固原回族妇女的主体服饰习俗
固原回族妇女的服饰有未婚服饰、已婚年轻妇女服饰和已婚老年服饰之分。回族妇女的传统衣服样式比较单一,但装饰内容却比较丰富。少女和媳妇很喜欢在衣服上嵌线、镶色、滚边等,有的还在衣服的前胸、前襟处绣花,色彩鲜艳、形象逼真,起画龙点睛的作用。在传统服饰中,回族女装都是右边扣扣子,纽子是自己用布料制作的。此外,回族女子喜欢在鞋头上绣花。
固原回族妇女对衣服的颜色选择标准是清亮明丽但不显得妖艳轻佻,一般老年人多着黑、蓝、灰等几种颜色,中、青年妇女多喜欢穿鲜亮的,如绿、蓝、红;而农村女青年喜欢穿红上衣绿裤子。在固原,回族妇女老少一般都备有节日服装。经常要礼拜的人,还专门备有一套礼拜用的单色素雅的长衣服。回族妇女着装的原则是要遮住肌体,以长裤、长袖服装为主,不穿袒胸露背的吊带服装,也很少穿短袖衫、短裤和裙子之类,忌赤脚行走。
具有固原地域和回族特色的传统妇女服饰主要有:
(一)大襟上衣这是固原回族妇女的传统服装。样式比较单一,立领、右开襟、布料结的扣子;装饰性较强,领口、襟边、袖口上都有压线、滚边和镶色,尤其是少女和年轻媳妇,更喜欢在前胸、大襟上绣制各种图纹饰样,色彩艳丽,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现在,只有部分老年妇女还有穿大襟上衣的,青年妇女已基本不穿这种服装了。
(二)腰裙是与围裙的样式相似但比围裙短,主要由来遮蔽胸腹部的半围裹服饰。显而易见,腰裙是回族劳动妇女在劳作时用来保护胸腹部上衣清洁的。在样式上,腰裙比上衣稍长,大多用普通的蓝色布料缝制而成,四周围用蓝线缭边,上端两头缀有一圈吊带,套在脖子上,中端两边缀有两条布带,系在腰后。此外,还有一种腰裙是用来做装饰的,样式虽然与前一种相同,但用料却十分高档,做工精细,通常是节日或参加新婚宴会时青年妇女特有的装饰。
(三)大裆裤是固原回族妇女的传统裤式(也有男式大裆裤)。根据厚薄不同,可分为单裤、夹裤、棉裤与皮裤。这种裤式的特点是:凡棉布大裆裤,裤腰与裤腿的颜色不相同,裤腰一般是浅色布,裤腿是黑布或蓝布;缝制时,先把两条裤腿对接好,再用一块细长的白布接在两条裤腿对接的上端,用布裤带系在腰部,下面用裹腿带子扎绑裤腿和裤口。现在只有在偏远的山区才偶尔见到“大裆裤”,绝大部分回族妇女都穿制服裤了。
(四)鞋饰与回族男子的鞋饰相比较,固原回族妇女的鞋饰式样就丰富得多,色彩也更为绚丽。传统回族妇女的鞋饰主要有缠足鞋、布面鞋、缎面鞋、绣花鞋、单靴和暖鞋等。在封建社会中,妇女缠足主要是汉族社会的一种文化现象,由于受汉族文化影响较深,回族妇女也有缠足的习惯。回族妇女的缠足鞋与汉族妇女的缠足鞋在样式上极其相似,区别之处在于鞋面的绣花图案稍有差异。回族妇女的绣花图案只限于花鸟和一些吉祥如意的符号,而汉族妇女的绣花图案中还有其他动物的形象和回族所忌讳的图饰。解放后,固原回族妇女的鞋以圆口、方布鞋与传统绣花饰样为主,经济条件好的回族妇女有穿缎面绣花鞋的。从20世纪50年代始,回族妇女的鞋开始逐渐向现代样式靠拢,绣花鞋逐渐减少,穿解放鞋、胶鞋、皮鞋的人日渐增多。改革开放后,回族妇女的鞋式变化很大,什么时尚穿什么。但现在一些农村回族妇女,穿老式手工圆口、方口绣花鞋的也大有人在。此外,老年回族妇女的样式比较单一,以布鞋为多,且不绣花。
三、固原回族妇女的配饰习俗
在固原回族民间,今天仍可以见到作工精美、形式多样的针扎等妇女配饰物品;同时也可见到项链、戒指、手镯等装饰品。
(一)针扎针扎是回族妇女的缝纫用具。回族妇女的针扎分内芯和外套两个部分,内芯一般用装棉花的布料制作,针就扎在内心上;外套与内芯是分离的,套在内芯上既有防止针丢失的功能又有防止被针刺伤的功能。回族民间针扎外套的样式多种多样,过去常常用丝线或金属链挂在胸前衣服的纽扣上,具有很好的装饰作用和很强的观赏性,但今天多已不再挂在胸前,而是随意放在抽屉或其他地方。回族少女七八岁开始学习刺绣,常常是从做针扎开始的。
(二)戒指与手镯戒指、手镯与耳环是固原回族妇女身上最常见的装饰物品。其中回族妇女戴戒指的讲究与土耳其、巴基斯坦、埃及等中东阿拉伯国家的******和中国汉族的讲究相同:戴无名指表示已婚,戴中指上表示没有对象,戴小拇指上表示已有对象还未结婚。除此以外,回族妇女还喜欢戴手镯与耳环。这与下面的传说有关:
传说在很早以前,有位回族妇女养活着一个老婆婆,连饭都吃不饱,她就到一个商人家去打短工做饭。每天和完面,沾两手面偷偷回来洗掉给婆婆做面糊糊吃。有一天乌云翻滚,电闪雷鸣,婆婆和媳妇都在忏悔不应该吃人家的东西,儿媳妇把手伸出去想让叫雷劈掉算了。一声响雷下,媳妇子不但双手未断,而且两个手上都戴上了金手镯。
从此,回族媳妇戴手镯也成了孝顺老人的象征。现在固原农村有的回族妇女因经济情况所限而没有金手镯的,就改戴银手镯或其他手镯。
(三)耳环与耳坠固原回族妇女特别喜爱戴耳环、耳坠,认为戴耳环、耳坠不仅仅是一种装饰,还在于其保健功能,耳垂中央是眼部穴位,扎耳朵眼和戴耳环、耳坠,就能够刺激眼部穴位,使人眼睛明亮。固原回族中有句顺口溜说:“姑娘眼睛亮,耳环子挂两旁”,也有回族谚语说:“要想眼睛亮,耳垂闪金光。”在形式多样、种类繁多的各种耳环和耳坠中,固原回族妇女又非常讲究戴金耳环和金耳坠,认为黄金象征着富丽、高贵。
(四)项链在项链中,固原回族妇女讲究戴珠玉项链,认为珠圆玉润、珠联璧合,象征息息相通、心心相印,富有喜庆气氛;同时,可与金戒搭配寓意金玉结合,和气祥瑞。
(五)绣花鞋垫固原回族妇女在农闲时喜欢为家人及亲友绣制精美而色彩斑斓的鞋垫。固原回族男女使用鞋垫的习俗也由来已久。鞋垫一方面有实用价值,能够保暖、通气、吸脚汗、调节鞋的舒适度,还可以经常换洗,保持鞋袜的卫生。另一方面,鞋垫又是工艺品,体现着浓郁的地方及民族特色,具有供人欣赏的艺术审美价值。在过去,精美的刺绣鞋垫则是衡量回族妇女是否心灵手巧的尺度之一。回族妇女们用她们灵巧的双手,用彩布、丝线、白布、绣花线等材料,以及绣花圈、绣花针、剪刀、尺子等制作工具,首先在鞋垫正面的布上画出喜欢的图案,再用穿好彩色丝线的绣花针,一针一线把图案绣制出来。鞋垫的做法多种多样,除了绣,还有扎和缝。有的还把手工刺绣和缝纫机制作有机地结合起来。无论哪一种制作方法的鞋垫,都非常别致饶有情趣。在固原地区,最流行的鞋垫图样有牡丹、樱桃、梅花、杏花、牵牛花等花纹。特别是八瓣梅十字绣连续图案岁富有代表性。这种图案用红、黑、黄三种颜色,织造出精美的连续图案,整齐美与变化美于一体,犹如刺绣领域的“唐三彩”。现今回族妇女刺绣的精致鞋垫,已经成了体现着民俗文化的工艺品和馈赠亲友的佳品,时常被媒体网络称道,有些已经进入了销售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