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丝绸之路重镇宁夏固原:回族民俗
26172600000020

第20章 固原回族农工商与交通习俗(1)

从固原回族群众所从事的生产实际情况看,他们中的许多人(家庭)即非单纯从事农业,也非单纯出事牧业,更非单纯从事商业,而是从农又从牧、从工又从商,甚至一主多副,兼而有之。就是说,固原回族在长期的生产实际中所形成的是农牧结合、农商兼顾的经济文化类型。对此,******在《回族民俗学概论》中也明确指出,回族“务农也有特点,就是始终没有与畜牧业脱钩。这可能与原来‘屯聚牧养’从事畜牧生产是有关联的”。这一特点,在固原回族人口聚居集中的区域体现十分明显,这与当地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生产习俗有着显著不同。

第一节固原回族物质生产习俗

广袤而干旱的固原地区,其传统产业是旱作农业,世世代代生活于这片土地上的回族群众以农业为自己的传统产业,并兼营牧业,并在长期生产实践中形成了一些乡风地俗。

一、农业生产习俗

固原区域的农业生产活动因其所处的地理位置、气候、土壤、水源条件,并经回族群众千百年的摸索与传承,业已形成了一系列具有浓郁地域色彩的风俗习惯。

(一)农作物种类在固原,回族群众的农业种植主要为小麦、糜子、玉米、荞麦、扁豆和土豆、胡麻等农作物,其中秋季农作物的种植面积要大于夏季农作物的种植面积。究其原因,这是与当地气候条件密不可分。宁夏南部山区春季气温较低,播种较早的夏季作物常常受到霜冻的威胁;另外,这里夏季多冰雹(当地俗称“冷子”),对夏季作物常常造成较大危害。此外,到了夏季中期后,固原各地多为雨季,洪水常常冲毁农作物,造成较大损失。因此,固原回族农业种植主要是秋季作物,这一特点在位于宁夏中部干旱带上的海原、西吉与原州区北部等区域尤为明显。

由于山大沟深,秋季农作物大多种在平缓的山坡地,而一些山脚下洪水冲击所形成的小块平地常常种着大麦、小麦等早熟的夏季作物。这是由于在山脚下的作物在夏末秋初雨季来临时,常常会遇到山洪的威胁。在固原回族“花儿”中也反映着这一当地的种植经验:

种地不种河湾里地,

种成了水冲着走了;

交花儿不要交大女子,

欢乐了娶着走了。

(二)种植技术由于固原区域内农业种植种类多,种子的多样性给农业生产引来了多样化的栽培方法,形成了一些特殊的耕作习俗。例如为保持地力,固原回族群众往往在耕种一年后让地“歇”一年,或对去年种麦子的地换成今年种扁豆子,明年再种麦子或麋子。同时,因不同农作物有着不同的土壤、光照等要求,回族群众也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总结出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如农谚“高粱种在平川里,洋芋种在山洼里”,就是对作物种植地域经验的总结。而“水地里萝卜沙地里瓜,荒地里洋芋碗大”,则是对农作物不同土壤要求的科学总结与高度概括,反映出回族群众的智慧。

(三)耕作程序犁地是固原回族农业生产过程的第一道程序。犁地基本为传统的“二牛一人”,以机械来耕地的不多,是因为这里山高沟深,虽有现代化的农业设施却难于用上派场。耱地为第二道农业生产程序。如果说用犁铧翻地是为了疏松土壤、饱吸阳光与水分,而耱地则是为来年种子的发育成长储存足够的水、肥等养份,所以耱地时十分讲究,要耱得细、耱得平、耱得小。耕作的第三步是种植,其方式主要有两种:耧播与撒播两种。对不同的作物,当地回族群众有着不同的耕种方法。如固原回族“花儿”中所唱:

种洋芋要把土带上,

小黄谷要单耧儿摆上。

当庄稼出苗后,接下来的工作就是田间管理——除草。在回族农家,锄草主要由女性劳动力来承担。在初夏的固原农村,身着鲜艳服装、头戴盖头或彩色头巾的妇女们在田里锄草的身影是一道亮丽的风景,如一首固原“花儿”所描述的那样:

四四方方一块地,

你站在青苗地里;

锄草的尕妹你头抬起,

二阿哥看了走哩。

耕作的第五道程序是农作物成熟后的田间收割,由于地理条件所限,当地回族群众庄稼收割的方式主要靠镰割与手拔,只在少数平坦田地中使用收割机等现代动力设施。用手拔麦子和胡麻等农作物,是固原农村的一个特点。这是因为土层较薄,土质稀松,农作物也不太稠密。因此用手拔取成熟的庄稼,反而比用镰刀割更方便一些。但是,农民们要为之付出辛劳。如当地“花儿”所诉说的那样:

拔了麦子拔胡麻,

手痛者咋得下呢;

有心给尕妹接两把,

又怕旁人者笑哩。

耕作的最后一道程序是打场,即脱粒归仓。这项工作过去多集中于冬季农闲时节进行。届时,回族群众利用晴好的天气,先将麦子等作物摊开、晒上半天或一天,然后吆喝拉着沉重石碾的牛或驴围着圈来“碾场”。等到颗粒脱落后,人们就将浮在上面的麦草(或糜草等)用铁叉(或木叉)挑起,然后将混合着麦衣的颗粒拢成堆,利用风力进行麦衣与颗粒的分离——“扬场”。这时,精壮的回族男青年拿着特制的大木锨,一锨锨地将麦衣与颗粒扬起,麦衣随风远去,而颗粒则落在原地。在麦衣与颗粒完全脱离后,人们便怀着喜悦的心情肩抗车拉,把粮食和麦草、麦衣运回家。现在,回族农家大多用上了脱粒机,代替了传统的“打场”,时间也不再集中于冬季,而是在农作物拉回家后晒干后就及时脱粒。从而有效地防止了火灾,也减少了农业损失。

固原回族地区的主要农业工具为木与金属的复合制品。而且,农业生产中,马、牛、骡等牲畜的使用还比较普遍,反映出了宁夏南部山区耕作条件的艰苦,该区域目前还没有摆脱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

(四)蔬菜瓜果栽培固原地区由于干旱少雨,常年缺水,蔬菜瓜果的种植十分不易,品种也比较单调。但是,在山区许多回族农家,勤劳智慧的人们,总是利用房前屋后一切可以利用的土地,开辟成菜园,精心栽培桃、杏、葡萄、苹果、核桃等果树,以及种植菠菜、白菜、萝卜、芹菜、韭菜等,一方面改善了生活,另一方面也美化和点缀了庭院。固原有首回族“花儿”这样唱:

前院里栽的是白沙柳,

后院里种着个葡萄;

哥哥实心难开口,

尕妹要用话逗哩。

在自家所种植的蔬菜自给有余的情况下,灵活而善于商贾的回族人便会送给亲戚朋友或拿到集市上出售。近年来,海原等地还进行了大面积种植硒甜瓜的有益尝试,为回族群众带来了明显的经济效益,为当地人们奔小康开拓了一条致富之路。

(五)特色种植因气候条件和土壤养分,固原区域内特别适合土豆、胡麻、豆类和荞麦、向日葵、茴香这些农作物的生长。每当夏末秋初,金黄色的向日葵、黄澄澄的扁豆、绿油油的荞麦和黑油油的胡麻,会为当地的回族群众带来收获的喜悦。在固原地区,西吉县以土豆、荞麦种植而出名;海原县以西瓜、小茴香种植而出名;原州区三营、黑城以向日葵种植而出名。这些特色种植,在回族“花儿”中也有真切的反映:

固原黑城的好葵花,

开花者结下的马牙;

你漫个花儿我搭话,

不成了顺大路走吧。

近年来,为推进农业产业化,当地政府也积极组织回族群众种植荞麦、豆类、胡麻、茴香等特色作物,注意发挥区域农业传统优势。值得一提的是,固原地区的优质荞麦在海内外享有盛名,每年有相当一部分荞麦出口日本等国。固原六盘山地区,气候凉爽,非常适宜荞麦的种植。荞麦又属于晚秋作物,在夏季作物受灾的情况下还可以弥补一些损失。荞麦开花时,呈粉红色,十分可爱,香气扑鼻,招蜂引蝶,把山区田野点缀的格外秀丽。用荞麦面可以做成面条、荞麦搅团、荞麦揉揉、荞麦凉粉等具有浓郁地方风味的特色食品。荞麦面食品还非常易熟,省时省事,用固原当地俗话说:“夹在胳肢窝里也能暖熟”,深受回族群众的喜爱。而且,荞麦面含糖量极低,其制品又是糖尿病等病人的理想食品。荞麦同时也是中草药材,有宽肠降气、清热解毒等功能。对痢疾、水肿、头疼和烧伤烫伤等也有一定疗效。用荞麦皮制作的枕头,被称为“明目枕”,对眼睛有保健作用。豆类种植也是固原地区的特色之一。豆类食品素有植物蛋白的美誉,固原各地近年来扩大了豆类种植面积,并建立了一些相应的食品加工企业,带动了当地民族经济的发展。

二、牧业生产习俗

牧业也是固原回族传统的支柱产业。在历史上,固原的畜牧业十分兴旺发达。这是因为很大部分的回族先民曾经是游牧民族,为此,回族群众和牧业生产有着不解之缘,许多人都从事牛羊肉销售和皮毛加工业,在回族欢度宰牲节时,也必然要宰牛、羊等。从而,养殖业也就成了回族群众的自然选择。无论是历史上还是现实生活中,固原地区的养殖业都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回族群众也有着丰富的养殖经验。

(一)养殖种类固原回族农家主要养殖羊、牛、鸡、兔、马、驴、骡子等,在传统民间俗语中素有“养牛耕田,养鸡换盐”之说。这说明,固原回族传统的养殖习俗一是为了利用畜力来进行农业生产,二是为了改善日常生活。养殖业不仅带动皮革和毛绒加工业,而且也能带来积肥等多种益处。因此,固原回族农家十分重视牛羊等家畜的养殖。近年来,在退耕还林还草政策的引导下,许多擅长养殖的回族农家都大规模发展养牛、养羊产业。一些农家成了经营养牛或养羊的专业户,向市场提供肉食品和乳品。养羊专业户一般拥有数十头甚至数百头羊只,经济效益十分可观。目前,本地绵羊以及从外地引进的“小尾寒羊”,都是当地农户们所青睐的品种。羊毛、羊肉、羊皮甚至羊头都给他们带来了不菲的收入。目前,固原农村回族群众为了贯彻国家的退耕还林还草的政策,改变了以往在山坡草地放牧牛羊的饲养方式,而是采用圈养培育牛羊。圈养则需要大量的草料,回族群众便大规模种植紫花苜蓿,作为牛、羊的优良草料。在那些专门饲养牛、羊的农家,大多有专门的饲草种植基地,有的还利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来加工配制营养科学的饲草饲料。常见的有氨化饲料、混合饲料等,使种植和养殖并举,形成了种、养、销的一体化生产。

在历史上,固原回族除大量养殖牛、羊、马之外,还饲养过被称为“沙漠之舟”的骆驼,这主要是因为固原回族的先民大多来自阿拉伯、波斯、中亚信奉******教的地区,这些民族的生活与沙漠、骆驼以及游牧密切相关。另外,固原由于位于古“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直到解放前后,长途运输物资的骆驼队还络绎不绝地出现在城乡大路上。沿途的不少回族人家从事过养殖骆驼以及“拉骆驼”长途贩运的营生。为此,这里的人们与骆驼有着不解之缘,也十分熟悉骆驼的习性。这不仅在当地的回族民歌“花儿”中有所歌唱,在当地回族妇女的剪纸题材中也有所反映。如在隆德县杨河乡七十多岁的回族农妇虎凤英的剪纸作品中,就可以看到骑在骆驼背上吹笛子的少年图样以及骑在骆驼背上吹口弦的少女图案。无独有偶,同乡的回族“巧手媳妇”惠窗花的剪纸作品中,也有驼峰高耸的骆驼图样。自然,无论养骆驼还是养牛养羊养马,都是一件十分辛苦的工作,并需要丰富的养殖技术。对此,回族民间口头文学中也有真切描述:

前半夜喂牛添草料,

后半夜鸡叫着亮了;

手拿上耕具把牛套,

南面的山上给上了。

(二)家禽养殖固原回族地区历来有着饲养家禽的传统习俗。回族农家妇女具有勤俭持家的传统美德,几乎家家都饲养鸡、鸭、鸽子等家禽。无论在过去还是在现在,回族农家的家禽饲养量较大,品种也较多,成为山区农民改善生活、增加收入的重要来源。但目前,大多为小规模的分散式家庭养殖,大规模与集约式养殖还不多,制约着家禽养殖业的发展。在此要提及的是,固原回族农家在饲养家禽的过程中,十分讲究卫生,许多人家都实行禽、粪分离,也绝对不吃自死、病死的家禽。对于那些不明原因的自死和病死的家禽一般都做深埋或焚烧处理。这些良好的卫生习俗,对减少疾病传播、提高人民健康水平都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除了饲养鸡、鸭等家禽外,固原回族农家也喜欢养猫、狗等小动物。过去饲养猫、狗主要是为了看家护院、捕捉老鼠,而现在则有了增加生活情趣的成分。固原回族人家饲养狗、猫的习俗源远流长,许多人家都把这类动物看成是家庭中的重要一员。与狗相比,回族群众更喜欢养猫。例如在下面这首“花儿”中,女主人公就以十分爱怜的口吻描述了“乖乖猫”的可爱神态:

猫娃儿卧在锅台上,

尾巴儿搭到个碗上;

弯弯的胳臂你枕上,

乖嘴嘴搭到个脸上。

如此恬静舒适的画面,只有在农家生活中才能见到。如此详实真切的感受,也只有农家人才能感受得到。如此真切细腻的描写,也只有在民间口传文学中才能见得到。

第二节固原回族手工业和商业习俗

固原回族不仅重视农业和畜牧业,也十分重视并擅长于手工业和商业,可谓是一个农牧并举、工商结合的民族。

一、手工业及其生产习俗

固原地区传统的回族手工业产品种类主要有生活用品:皮货、地毯、服饰、椅垫、拜垫(毡)、雕刻等。还有食品糖果和粉条的制作等。固原回族手工业产品充满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表现了回族特殊的审美情趣和价值取向,反映了回族群众共同的宗教信仰,以及独有的生产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