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新编社会学大纲
26176000000001

第1章 绪论(1)

一、引言

社会学是什么?社会学研究些什么?学习社会学能够做些什么?

我们认为,社会学是解释学,是关于人的行为、社会关系、社会生活、社会交互作用和社会发展的解释学。

如果你留意观察,许多刚走出校园的大学毕业生会把自己的学位证书紧紧的攥在手中,似乎这样一个小小的证书就是自己的护身符,是自己职业生涯的敲门砖。在你身边,一份同样的工作,甚至是相同的职业,那些学历高的人获得的报酬总是多于那些学历低的人,学历已正在成为一种以“符号”表现出来的资本,可以换来很多额外的利益。因此,问题也就接踵而来。各种新的“产业”应运而生,假证的制造甚至超过了假钞,高学历与低学历之间的不平等,假学历与真学历之间的不公平,早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在很多场合,人们已经习惯于以衣帽取人。有没有道理呢?从整个社会来看,在一般情况下,人们总是根据自己的财富、声望和地位量身打造自己的吃、穿、住、用、行。这究竟是出于个人的品位,还是社会本身就需要这样来维持一种结构或秩序?

在社会转型、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犯罪活动的猖獗,“前卫”文化的兴起,城市人际关系的淡漠,等等,这些现象是必然要发生,还是可以预防的呢?当我们用我们自己的价值观去审视这些问题的时候,需不需要去担惊受怕呢?当新闻报道中都说那些“49岁现象” “59岁现象”是个人修养不够的时候,社会学家们又是怎样去研究和解释的呢?

在热卖“婚外情”的时候,我们实行的是一夫一妻制,这种选择是基于道德观,还是人类在进入文明时代后本来就应该这样?在一些国家,至今还规定男人可以娶多个妻子,在有的地方,一个“土王”甚至拥有100多个妻子。与之相反,社会人类学家的调查却发现,在一些游牧民族,一妻多夫制反而更有利于种族的繁衍。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研究各类婚姻制度产生的原因时,究竟应该怎样判断和解释呢?

再如,国家是怎样架构起来的?宗教在社会生活中是如何发生作用的?人们在社会生活过程中是依靠什么相互交往的?

诸如此类,一切都发生得那样自然,以至于当人们对周围的事物已经习以为常的时候,却不知道社会学家们对这些“习以为常”的事物正在进行深入的研究。应该说这些研究与思考已经回答了社会学在干什么。当那些伟大的社会学家们把自己的研究成果用科学的逻辑和理性的分析做成相框包装起来的时候,一部部社会学的经典理论著作便呈现在我们面前。一个个社会学的门外汉正是通过拜读这些经典著作而走上了通向社会学宝藏的殿堂。常听人说社会学没有理论,其实,社会学理论博大精深。

在这里,我们希望通过对那些已经被世界社会学界所公认的经典理论进行一个概括性的介绍,来引导那些对社会学有着浓厚兴趣的同道者走进社会学的殿堂,以有利于对无尽的社会学宝藏的开发。

有必要指出的是,“任何科学研究都牵涉到确定一批符合同一个定义的现象。因此,社会学家首先必须对他要研究的事物下一个定义,以便使大家知道,也使社会学家自己知道问题的所在,这是取得证据进行考证的首要的和最必不可少的条件。事实上,一个理论,只有在人们善于承认它所研究的事实时,才能够得到检验。既然科学研究的对象是由这个最初的定义构成的,那么这个对象到底是不是一个事物,就要看这个定义是怎样做出的了”。

社会学是什么?一本德国工具书的解释是这样的:“社会学是使用一定的概念、理论和方法来记述社会的结构、功能和发展的各种联系,并从一般原理的角度解释这些联系的自成体系的个别学科。”不管是基于历史,还是基于现状,一个让大多数人都接受的社会学定义仍然还没有出炉。即使是一位完全不懂社会学的门外汉,当他回答你“社会学不就是研究社会的学问嘛”,或许你也无法去反驳它。社会学研究的范围是如此之广,以至于很多人认为它是一门包含一切的“帝王学科”。那么,作为一门学科,社会学究竟在研究些什么呢?

在我们看来,社会学的全部意义,构筑在其对人类社会及社会行为的解释力上。这里实际上综合了韦伯的社会行为说以及帕森斯的社会系统说。有一点必须要说明,这里所讲的“解释力”实际上包含了两个层面:一是社会学对研究对象的描述和直接反映。比如说,中国实行一夫一妻制,巴基斯坦的国教是伊斯兰教。这种描述更接近于自然科学。下雨时你说雨水从天上掉下来,这就是一种描述,至于为什么,你不用去管。二是社会学对研究对象的思考与解释。本书开头提出了很多问题,这是一种描述,但是社会学的真谛不在于此,它要求我们求解答案,解释出为什么是这样。我们所看到的社会学的理论就是在回答这些问题,不管是在哪个方面,从哪个角度,但主旨却没有改变。

对哪个方面做出解释就涉及到社会学的研究主题问题。如何确定社会学的研究主题?英克尔斯在《社会学是什么》中指出了三种方法。第一种可以称之为历史的方法,就是研究经典社会学著作在研究些什么;第二种是经验的方法,研究社会学的现状,从诸多成就中了解社会学家比较注意的问题是什么;第三种是分析的方法,同其他社会学科作比较,从逻辑的假定中判断社会学应该做什么。

应该说社会学的奠基者们只能采取第三种方法,比如孔德,但他们为后来人提供了多种选择方案。这里我们采用第一种方法。虽不敢言“窥一斑而知全豹”,但优点却总是有的。一方面可以从社会学的经典著作中和读者一起探讨社会学的研究主题,另一方面可以让初学者初步了解社会学的经典理论。

二、社会学理论经典概述

1.社会学的奠基理论———百科全书时代(孔德、孟德斯鸠与斯宾塞)

对所有学习和研究社会学的人来说,都应当对社会学的理论渊源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如果社会学的著作读了一大通,却不知道孔德的名字,那就会像中国的文人不知道鲁迅一样受到人们的嘲笑。孔德在其《实证哲学教程》中提出了“社会学”这个名词,并为社会学研究定下了门规:社会学研究应该走一条实证主义的经验研究的道路,以区别于那种形而上学的冥想。尽管孔德本人并没有做出真正意义上的实证研究,但他却对社会学做出了开创性贡献,鉴于此,后人将他的理论称为“实证社会学理论”。

实证社会学理论是建立在孔德对人类社会和人类智力发展的阶段划分的基础之上的。在孔德看来,人类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智力的发展一样,都要经历神学阶段、形而上学阶段和实证阶段。在人类进入工业时代之后,人类智力已经发展到了实证阶段,因而形而上学在科学中的统治地位就走到了尽头,孔德满怀激情地预言了科学中的实证时代的到来。

在《实证哲学教程》中,孔德指出,社会学为了保证其“实证性”,首先必须借鉴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那些观察与实验的方法在研究社会秩序的社会静力学规律与研究社会发展的社会动力学规律的指导下进行时,显得是如此的卓有成效。孔德由社会静力学与社会动力学所组成的社会学体系,以及他对年轻人与老年人对社会作用的论述,至今仍吸引了很多人的目光。

法国是社会学的发源地,但很多法国人对社会学的讨论却是从孟德斯鸠开始的。那些思想界的伟人们往往会被说成一个无所不知的智者,社会各界都会给他们戴上很多光环,即使是在学术领域也不例外。在法国,这位启蒙思想家被誉为文学家、历史学家、哲学家,但是他却没有想到他的著作《论法的精神》使后人把他列为社会学的奠基人。这本书也被称为早期法社会学的经典理论。你可以从他对法的论述中去体味其思想的宏大:“从最广泛的意义上来说,法是由事物性质产生出来的必然关系,在这个意义上,一切存在物都有它们的法。上帝有他的法;物质世界有它的法;高于人类的‘智灵们’有他们的法;兽类有它们的法;人类有他们的法。”

该书从社会背景的方方面面探讨了法律、政治、礼仪、风俗等社会现象,开创了政治社会学与法社会学理论。

最早传入中国的社会学理论却源于斯宾塞,当清末著名的翻译家严复把他的名著“The Study of Sociology ”翻译为《群学肄言》,献给中国在黑暗中摸索的勇士们的时候,中国的近代社会学就宣告诞生了。斯宾塞由于一部试图囊括人类所有知识的百科全书式的作品—《综合哲学》而被欧美思想界誉为“维多利亚英国的亚里士多德”。

斯宾塞是一位哲学家,但是他和孔德一样极力将实证科学方法引入社会研究领域。在《群学肄言》开篇的第一章,他就写道:“格物之学,无论天地人物动植身心,遇一回穴之题,疑似之理,以实测以求至确之证,明辨而运至精之思,比及会通,然后标为公例,不妄断也。”

斯宾塞用一种生物学类比的方法提出了他的社会有机体理论,这种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分析方法一度在德国和日本盛极一时。但是当他把社会比作一个生物有机体的时候,这种强调社会的协调和整合使得人们找不出他对社会中各种冲突的有效解释。这种理论在工业时代两大阶级严重对立的时候失去了庞大的市场,从而沦落为社会冲突论者攻击的靶子。

在中国,很少有人会想到被国人尊为革命导师的马克思会成为欧美社会学界的经典人物,人们已经习惯于把他称为经济学家、哲学家或者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但是他的“异化劳动论”、“物质生产决定论”以及“社会动物理论”却当之无愧地被称为社会学的经典理论。

“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 该观点已成为很多社会研究的基本假设。

需要指出的是,马克思的“社会动物理论”指出了社会学的研究思路。“人是最名副其实的动物,不仅是一种合群的动物,而且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因而,马克思认为,有些社会学家从孤立的个人出发来研究社会生产以至个人现象只是一种“鲁滨孙故事的错觉”。

当社会学刚脱胎于哲学母体的时候,这些奠基理论只能勾勒出社会学的大体轮廓,为社会学的研究提供最基本的思路和方法,去指引后人将这个初生的婴儿抚养长大。

2.社会学的解放———“百花齐放”的时代(齐美尔、滕尼斯、韦伯、迪尔凯姆与帕累托等)

当历史的长河淌入19世纪末期的时候,社会学也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这时,它已经摆脱了哲学和历史学的束缚,开始和其他成熟的学科并驾齐驱。在这个时期,社会学的天空群星璀璨,涌现了一大批光耀千古的人物,他们共同缔造了社会学的“百花齐放”的时代。

德国社会学家韦伯(Max.Weber)无疑绽放着最耀眼的光芒。这位烂醉的格斗士在世界社会学中的地位决不下于歌德之于德国文学界,他的思想深深地影响着经济学、法学、政治学与宗教学等各个学科。今天,翻开任何一本韦伯之后的社会学著作,几乎都可以从中找出韦伯的影子。可以说,正是这位思想界的巨人点燃了很多人对社会学的激情,引导他们走上了社会学的道路。

韦伯著述极丰,其中对学术界影响最大的是其未竟的遗著《经济与社会》。在该书中,韦伯用各种文明、各个时代、各种社会作为自己思想的舞台,对经济社会学、法社会学、政治社会学以及宗教社会学进行了全面的论述。

为了解决如何在涉及到主观思想的社会学科中寻求“客观有效真理”的问题,韦伯提出了两个解决方法。其中一个是被当今社会学界普遍接受的“价值中立”原则,另一个是“理想类型”的方法。所谓“价值中立”,简单的说,就是不能将价值判断带入“科学的研究”,价值判断是科学以外的事情。而对于“理想类型”,“它不是‘假设’,但它为假设的构造提供指导;它不是对现实的描述,但它旨在为这种描述提供明确的表达手段”。我们必须明白一点,“理想类型”不是乌托邦,而是根据经验基于事实进行的一种思维建构,是为了便于研究和理解而建立的一种精确而有效的抽象概念体系。

这里介绍几个由韦伯构造的重要的“理想类型”。

社会行动的四种类型:(1)目的合理性行动;(2)价值合理性行动;(3)情感行动;(4)传统行动。

合法统治的三种类型:(1)传统型统治;(2)卡里斯马型统治(又称个人魅力型统治);(3)法理型统治。如果要认识现代社会结构,韦伯的“科层制”无疑具有很强的解释力,这种理性化的方式受到韦伯的极力鼓吹,影响极为深远。

另外,韦伯在其《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集中论述了资本主义的合理性、宗教在资本主义发展中的作用以及资本主义精神的实质,该书是宗教社会学的经典著作。

这个时期,比较重要的理论家还有齐美尔、滕尼斯以及帕累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