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新编社会学大纲
26176000000023

第23章 个人社会化(5)

青年期一般是指个体从跨出少儿期到30岁左右。依据社会化所面临的问题可以把这一时期大致分为前后两个阶段:青年前期和青年后期。从15岁到18岁,称为青年前期,它是个体基本社会化的最后阶段。一些心理学家认为这是人生的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并称这一时期为“人生的第二次诞生”或“心理上的断乳时期”。在这一时期,个体在生理、心理上日趋成熟,世界观也初步形成,个人的生活范围进一步扩大,并逐步摆脱家庭和学校的监护,作为一个社会角色,独立地跨入社会,开始真正的社会生活。这一时期的社会化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与同年龄男女的新的交际;学习男性与女性的社会角色;认识自己的生理结构,有效地保护自己的机体;从父母和其他成年人那里独立地体验情绪;有信心实现经济独立;准备选择职业;做结婚与组织家庭的准备;发展作为一个公民的必要的知识和态度;追求并实现有社会性质的行为;学习作为行为指南的价值与伦理体系。从18岁到30岁左右则是青年后期,也称为成年早期,即孔子所讲的“而立”时期。这一时期,个人面临着多种选择:一是选择配偶,建立家庭;二是选择职业,建立事业;三是选择生活目标,建立信仰。这三个方面的选择对于个人的发展和个人社会角色的获得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配偶选择的结果将使个人相继获得丈夫或妻子、女婿或儿媳、姐夫或嫂子、妹夫或弟媳以及父亲或母亲等一系列以血亲关系为基础的新角色;职业选择的结果将使个人获得同事、管理者等一系列以业缘关系为基础的新角色;目标选择的结果将使个人获得领导或被领导等一系列以志缘关系为基础的新角色。上述选择的结果都大大丰富和发展了个体的社会性,而正确地实现上述选择则是个人成为合格社会成员的关键所在。

三、中年期的社会化

中年期一般是指个体从跨出青年期到55岁左右,也称成年期。处于中年期的个体在各方面都比较成熟和定型了,他们是维护社会秩序、推动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中年期社会化的主要任务是:形成作为社会公民的社会责任;建立一定的经济生活水平,并维护这种水平;帮助青少年成为一个能被人信赖的幸福的成人;充实成人的业余生活;接受并适应中年期生理方面的变化;照顾年老的双亲等。中年人的历史责任具有“承上启下”的特征:一方面,他们要接过老年人的“接力棒”,继承和发展他们的事业、知识和优良传统;另一方面,他们要向青年人传递“接力棒”,引导和培养青年人步入更加广阔的社会,使之对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相对于青年人来说,中年人所扮演的角色在数量上没有什么大的增加,但他们所承担的角色在份量上则大大加重了,角色期望和角色要求也明显提高了。此外,由于在同一时间里,许多不同的角色往往对同一个人提出不同的角色要求,因此,角色冲突和角色紧张是中年人在扮演角色过程中所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

四、老年期的社会化

老年期一般是指个体从跨出中年期到生命的终点,也称成熟期。老年人主要有两个特征:一是他们的社会生活经验极为丰富;二是他们的身体机能处于逐步衰退状态。社会生活经验日益丰富和身体机能逐渐衰退的巨大反差常常使老年人在社会生活和工作的许多方面都感到力不从心,因此,人到老年都要从他们长期工作的岗位上退下来,停止他们的各种职业角色的扮演。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退出了社会,相反,老年人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之后还要在社会生活领域度过他们整个人生过程的1/4的时光。一般来说,老年人在退出5甚至1/工作岗位后常常会感到失落、孤独和寂寞,并由此产生一些社会问题。因此,为了克服上述老年问题,这一时期社会化的主要任务就是:适应体力与健康的衰退;适应退休和收入的减少;适应配偶的死亡;与自己年龄相近的人建立快活而亲密的关系;承担公民的社会义务;对于物质生活的满足方面要求降低。总之,随着老年社会的来临,如何帮助众多老年人在其最后的生命旅程中通过继续社会化来不断调适其与社会的关系,并使其老有所乐、老有所为,也越来越成为各国社会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同时也是社会学研究的一项紧迫任务。

本章小结

1.社会化是指个体从生物人发展成为社会人,不断认识社会、适应社会,从而形成、发展和完善自己人格并积极作用于社会的过程。在社会学研究领域,对社会化这一概念的理解经历了一个由狭义到广义的发展过程。

2.社会化具有四大基本特征:社会强制性、主观能动性、终身持续性以及双向性。

3.社会化过程是建立在人类自身特定的前提条件之上的,如人有较长的生活依赖期,较强的学习能力,以及特有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这些特定条件是人类长期进化的结果,并通过遗传,代代相传。

4.无论是对于个体还是社会来说,社会化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社会化是个人得以适应社会、参与社会生活,在社会环境中独立生存的必要前提,也是个人适应社会变迁所必经的途径;社会化是人类社会延续发展的前提条件,是人类文化延续、发展和创新的前提条件,也是人类交往和有秩序地进行生产、生活活动的前提条件,是社会保持安定有序、协调发展的前提条件。

5.从社会化过程的基本活动来看,可以把社会化的内容概括为:学习基本生活技能、掌握基本社会规范、确立生活目标,内化价值观念以及培养社会角色。从社会化过程发生的主要领域来看,可以把社会化的内容划分为:政治社会化、道德社会化和两性角色社会化。

6.社会化过程涉及到一系列的个人、群体和机构,这些群体和机构中最重要和最有影响的则被称为社会化的主体。主要的社会化主体有家庭、学校、同辈群体、大众传媒、社区以及工作单位等。

7.社会化是一个终身持续的过程,个体往往要经历各种类型的社会化,才能在社会中得以生存和发展。社会学者们一般把个体一生中所经历的社会化划分为三种基本类型:基本社会化、继续社会化和再社会化。基本社会化是指一个人在儿童、青少年时期的社会化,是个人社会化的初级阶段,也是社会化中最主要的内容。基本社会化从个体诞生开始,直到个体作为一名社会成员参与到社会生活的时候为止,它是个人从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的本质体现过程;继续社会化是指继基本社会化之后的成年人的社会化,它从个人完成基本社会化的时候开始,一直到他离开世界时才结束。可见继续社会化与基本社会化首尾相接,贯穿了个人从生到死的整个生命过程;再社会化是一种十分特殊的社会化过程,它是指个体从原有的生活方式向另一种新的生活方式的转变、适应和文化内化的过程。它意味着个体放弃了原有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重新建立起新的、符合社会要求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并确立起新的人生目标。

8.社会心理学派对社会化研究的历史最为悠久,它从个性发展角度来研究社会化,认为社会化就是人的个性形成和发展的过程,社会人就是经由社会化过程而形成的有个性的人。查尔斯。库利和乔治。米德是这一学派的两个重要代表人物,他们对社会化过程中的人格和自我意识是怎样形成和发展的这一基本问题非常感兴趣。库利提出了“镜中我”的概念。米德则在库利之后,进一步把“自我”区分为“主我”和“宾我”,并认为,每个人都是世界的一部分,但每个人又都以其独特的方式对这个世界作出反映。

9.精神分析学派也十分重视社会化过程中人格和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其主要代表人物是弗洛伊德与埃里克森。弗洛伊德是现代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他把人的人格或者说把“我”划分为三个部分:“本我”、“自我”和“超我”,在他看来,只有人格的这三个部分终其一生都是和谐的,一个人才能获得心理健康。埃里克森认为,人格的发展是一辈子的事情,而不仅仅在儿童期。他把人格的发展分为8个心理阶段,每个阶段由“认同危机”来定义,并随着我们一生不同时期的发展要求而变化,而一个稳定的自我认同则源自于对这些认同危机的积极解决。

10.认知学派认为,人的社会化是与人的认识活动及其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的。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是这一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皮亚杰描述了儿童在不同发展阶段是如何思考的。他认为,儿童智力发展要经历以下几个阶段:感觉运动阶段(1岁半到2岁)、前操作阶段(2岁左右到7岁)、具体操作阶段(7岁到11岁)和形式操作阶段(12岁到15岁)。

11.文化学派是从文化角度来研究社会化的,它把社会化看做是文化延续和传递的过程,认为社会化的实质是社会文化的内化,其倡导者是美国社会学的创始人萨姆纳和托马斯。

12.结构学派是从社会结构角度来研究社会化的,它重视人与社会关系中的社会方面,认为社会化就是要使人“变得具有社会性”。从社会结构角度来看,学习和扮演社会角色是社会化的本质任务。美国社会学家S.萨金特率先把角色概念与社会化联系起来,认为角色承担是社会化的本质。美国著名社会学家T.帕森斯进一步认为,角色学习过程即社会化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个人逐渐了解自己在群体或社会结构中的地位,领悟并遵从群体和社会对这一地位的角色期待,并学会如何顺利地完成角色义务,其功能在于维持和发展社会结构。

13.一般来说,个体一生中往往要经历四个阶段的社会化:少儿期的社会化、青年期的社会化、中年期的社会化以及老年期的社会化。

思考题

1.什么是社会化?它具有哪些特征?

2.社会化得以实现的条件是什么?

3.社会化有什么意义?

4.社会化包括哪些基本内容?

5.社会化的主体是什么?

6.社会化的基本类型是什么?

7.社会心理学派是怎样认识和理解社会化的?

8.精神分析学派是怎样认识和理解社会化的?

9.认知学派、文化学派和结构学派又是怎样理解社会化的?

10.试述个体生命历程中各阶段社会化的特征、目标和意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