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新编社会学大纲
26176000000073

第73章 社会问题(5)

3.足够的社会力量

社会问题必须用社会力量来解决,其社会力量是指用于解决社会问题的资源和能量。资源是指消除社会失调可利用的因素,包括物质资源和非物质资源,能量是指资源可能被利用于解决社会失调的程序和具体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任何社会现象的消灭,从某种意义上说都是社会力量、社会能量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和发生消长的结果,各种社会力量、社会能量之间的比较和作用发生变化,才引起相应的社会现象消长发生变化。社会问题的解决过程即是对控制或消除社会力量与社会失调所固有的力量之间比较和作用的过程。

4.科学的方法

社会问题的解决,还需要科学的方法,包括解决对策的思路、出发点、基本原则、具体时间、具体措施、具体程序等方面的科学性,即解决社会问题一系列活动的正确性、可行性及合理性。

四、社会问题的负效应及其解决对策

1.负效应

(1)直接降低了民众的实际生活水平和质量。发展就其本意来说是要不断地满足人们的各项需要。这些需要包括生理、安全、归属、尊严和自我实现等多个方面。而各种社会问题的滋长恰恰是对人们基本生存需要形成极为不利的影响,降低了满足程度。

(2)削弱了现代化进程的后续推动力。从宏观上看,社会动员的难度增大。社会动员是后发国家尤其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推动力量,而中国目前存在的特有社会问题对于社会动员的形成非常不利。

(3)增大了现代化进程的不稳定因素。社会中心的弱化,价值体系的紊乱以及社会焦虑的加重等社会解组现象造成了变异性社会问题的存在,使解决社会问题处于两难处境。反过来,后者又再次加重了上述问题的解决难度,对正常的社会分化与整合起着十分有害的诱导作用,使社会中的不稳定因素更为严重。

2.解决对策

为了有效解决社会问题,使社会保持良性运行与健康发展的态势,必须强化社会问题的对策性研究,以科学的理论、方法指导社会实践。

(1)强化政府系统的权威与效力。“一个欠发达国家要想获得经济高增长率,它不得不接受一个致力于发展的权威主义政府。民主政府免不了太软弱,不能调动资源,压缩消费和鼓励投资,以此争取高增长率”,中国社会正是如此。在现代化的早中期,强有力的政府,不但可以使中国经济的发展保持一个良好的势头,更为重要的是,还可以有效缓解与抑制由经济的较高增长率带来的社会问题,降低社会解组的危险程度,为经济的持续发展营造一个较好的社会环境。

(2)保证人民基本生活需求的满足和基本生活水平的持续提高。中国现阶段的社会问题非常明显地集中在与民众基本生计有直接关联的部位,因此,要想从总体上缓解社会问题,必须从此入手。现代化建设固然需要社会成员付出一定的代价,但是这种代价不应超过一定的限度,不能将社会成员视为被动之物,一味地让社会成员承受各种损失。

(3)渐进型的现代化模式。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社会问题的种种具体表现,决定了激进型现代化模式在中国实施的不可行性。相反,渐进型的现代化模式更符合中国的客观发展情况。激进型现代化模式脱离了特有的社会土壤,强行改革的一揽子计划,四面出击,多管齐下,试图一步到位。这种做法很可能会造成这样一种情形,旧的体制被破坏了,而新的体制却没有建立起来,于是社会便陷入了无序的状态中,加重了社会问题的负效应。

(4)建立起社会问题的预警系统。基于现代化实际进程同社会问题之间的相关性,基于先发国家以及其他后发国家有关社会问题的经验教训,社会问题的许多可能性前景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范围内是可以被预测和把握的。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建立起社会问题的预警系统,不但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它的要素包括:居民最低生活线、物价指数、社会治安情况、贫富差距水准(基尼系数)、失业率、社会公众期望值的满足程度、城乡之间的贫富差距和民众对于改革的承受力等。

本章小结

社会问题是任何社会都普遍存在的客观社会现象,由于社会问题自身的某些特性,它往往成为人们生活中密切关注的焦点与热点,但是公众大多数是以常识或者自以为是的经验来认识、评价所谓的社会问题,容易引起各种误解和偏见,为此迫切需要对社会问题进行系统的理论研究。

1.社会问题在欧美国家称作社会病态、社会解组、社会反常或社会失调。在众多的定义中,我们可以发现人们通常是从三个方面去定义社会问题:(1) 是否妨碍社会的正常运行;(2)是否破坏多数人的利益;(3)是否符合社会的主导价值标准。

社会问题的界定,受到这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发展水平、文化背景、社会观念以及研究者本人的理论素养、兴趣、研究视角的影响,因学派的差异有所不同。社会学研究“社会问题”是一个科学范畴,是指超越个别或特殊环境及其内在条件而存在的普遍性社会偏离现象,既不同于常识水平的社会问题,也不能将其简单理解为“毛病”和“弊端”。

2.一般认为社会问题的构成要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客观要件:社会问题有客观的事实依据。它是社会生活中确实存在的某种具体的客观事实,而不是从人们的主观观念中产生的。(2)数量要件:引起社会问题的现象通常是一种“公共问题”而非“个人烦恼”。(3)主观要件:将某种社会现象或社会行为定义为社会问题,是因为社会上绝大多数的社会成员认为这种现象或行为有悖于社会的主导价值和主导规范。(4)能动性要件:社会问题需要并且也只有通过社会力量的交汇合作,才可能改善和解决。

3.根据社会问题的表现形态,可把社会问题分为两类:一类是结构失调问题;另一类是行为偏离问题,也称越轨行为,是一种偏离常规的大众行为。根据社会问题的成因,可以将社会问题分为条件恶化问题和标准变化问题。根据对社会问题的社会评价,可以将其分为病态和发展两种类型。根据社会制度与社会问题的关系,可以将社会问题分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类型。

4.社会问题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因而人们常常从不同角度研究社会问题的成因,形成了有关社会问题的经典理论,研究分析社会问题产生的社会原因及其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

5.社会问题形成的一般原因有:自然环境的变化、社会条件的变化和价值观念的变化。当代社会问题产生的具体原因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主要表现为:工业化与都市化的过程、市场经济、新旧体制交替的冲突、大众传播和偏差行为。

6.任何社会问题都有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社会问题的发生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对社会问题的认定却与社会的道德价值、观念和利益相关联,因而具有主观性。

7.社会问题的认定经历了从客观到主观、从个别到共识、从共识到认定的过程。社会问题的解决,应具备四个方面的条件:理性的认识、获得大众的共识、足够的社会力量、科学的方法。

8.社会是由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构成的有机体,其中经济无疑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正处于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实现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的急剧转型引发了一系列深层次的社会问题,呈现出错综复杂的时代特点。为了有效解决社会问题,使社会保持良性运行与健康发展的态势,必须强化政府系统的权威与效力,保证人民基本生活需求的满足和基本生活水平的持续提高,推行渐进型的现代化模式,建立起社会问题的预警系统。

思考题

1.什么是社会问题?社会问题由哪几个部分构成?特征是什么?

2.社会问题有哪些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具体分为几种类型?

3.社会问题的经典研究主要包括哪几个理论流派?

4.社会问题形成的一般原因是什么?当代社会问题又具有哪些不同的时代特征?

5.转型期中国社会问题的产生具有哪些深刻的社会根源?呈现出何种特点?

6.社会问题会衍生什么负效应?可以采取什么措施积极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