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遗落的名人往事
26178700000001

第1章 千古一士介子推(1)

导读:

割股奉君——在国家的紧要关头,他总是表现得异常坚决。

焚山抱树——信念支持他茕茕孑立,踽踽独行。

在历史的滚滚长河中,他如何能成为知识分子景仰的楷模?他又留给后人怎样一段传奇?

公元前636年,坐落于今天山西省介休市东南40里的绵山遭遇了一场罕见的大火,风助火势,绵延数百里,三日不熄。

据史书记载,这场劫难与春秋时期最强势的国王晋文公有关——这位以贤良忠厚闻名的君主,为了求见一位隐居绵山的救命恩人,竟然点燃了一场大火……这位隐士是谁?晋文公为什么要采取这种极端的行动?结果又如何呢?

流亡于战乱

公元前636年,晋文公不惜烧山求见的这位隐居者名叫介子推,他是晋文公的救命恩人,被称为中国最早的士。介子推生于何时何地,文献上从无记载。只知道他身处春秋乱世,是晋国公子重耳的臣子。他可能生于春秋时期的周晋(今山西介休),历史上也有人称他为介之推,敬称他为介子。

重耳贤良忠厚,极具才干,却遭到其父王宠妃骊姬的嫉妒,最终酿成了一场血腥的宫廷政变。这场政变使得经过多年征伐、终于雄踞北方的晋国,正统颠覆,王权更迭,一时间国家风雨飘摇,岌岌可危。

公元前655年,因“骊姬之乱”的波及,晋公子重耳避难到狄这个地方,踏上了流亡之路。随行贤士五人,介子推即是其中之一。

晋国派出的杀手一路追杀,重耳等人被迫在列国之间流转迁徙。途经卫国时,重耳请求援助,却被当作不受欢迎的人,被断然拒之门外。

流亡的队伍此时已经断粮。饥饿开始在人群中蔓延。随行的大臣挖掘野菜度日,偶尔乞讨到一点米饭让重耳充饥。

据《韩诗外传》记载,重耳流亡时期,头须(一作里凫须)偷光了重耳的钱粮,逃入深山。一路上风餐露宿,重耳饥病交加,气息奄奄。介子推见状,毅然挥刀从自己大腿上割下一块肉,熬成汤给重耳充饥,从而保全了重耳的性命。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割股奉君”的故事。

介子推不是重耳的亲属,与重耳之间,没有什么密切的关系,而且在当时,重耳已经年过五旬,还在列国之间奔波流亡,复国无望。介子推等人也只能过着寄人篱下的动荡生活,日夜期盼的回国梦想遥遥无期,远在故国的父母亲人身陷囹圄。夷吾以亲人们的性命相逼,勒令介子推等人限期归国。但是介子推始终坚持以个人的身份,一直追随晋文公到底,参加了重耳的全部政治活动。在这种困境之下,介子推能毅然决然地作出“割股奉君”之举,不是一句“愚忠”能够解释的。

骊姬之乱前,重耳由于德才兼备,身边又聚集了一班像介子推这样的贤臣良将,当然会被视为王位的强有力的竞争者。而重耳之所以流亡,正是由于骊姬的陷害造成的。骊姬之乱的直接后果就是晋国真正的君统被破坏了,给晋国的政治造成了许多不良的影响,以至于在这之后君位传了几个人,正常的统治秩序都无法恢复,最后只剩下了重耳一个继承人。所以,在重耳周围的这一批士大夫们真正关心的,实际上是晋国的前途。这也为介子推割股奉君、誓死追随的行为给出了合理的解释。

《庄子集注》曾经对介子推作出了这样的评价:“至忠也,自割其股以食文公。”正是介子推的无私帮助让重耳度过了一生中最艰难的时刻。

引退于安平

危难之中,何去何从?介子推用行动告诉了重耳自己的选择,也由此坚定了重耳复国的信念。

但令人不解的是,这段患难与共的情谊中间却戛然而止。

公元前636年,重耳登上晋国王位,成为晋文公。他开始逐一封赏当年

追随他的从臣,甚至马夫,而对他有救命之恩的介子推却不在封赏的名单上。重耳以忠厚贤良闻名,怎么会独独忘了曾与他生死与共的介子推呢?

据传说,介子推在重耳即位后即辞官回家,归隐于今天的介休绵山。介子推19年生死追随的目的就是希望重耳日后登基,安邦定国,眼看愿望已经实现,他怎么会突然归隐绵山呢?

虽然在目前可见的介子推生平记述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矛盾和谜团,但是我们仍在《左传》中找到了这样一段文字,它记载了介子推辞官回家的真正原因:

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怀无亲,外内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 ”

——《介之推不言禄》

这段话的大意是,晋文公赏赐跟从他逃亡的人们,介子推没有要求赏赐,赏赐也没有给他。介子推说:“献公的儿子有九个,唯独国君还在人世。惠公、怀公没有亲信,国内外都抛弃他们。上天没有打算灭绝晋国,一定会有主持国家大事的主人。主持晋国祭祀的人,不是君王还会是谁呢?上天实际已经安排好了的,而竟然有两三个人认为是自己的贡献,这不是很荒谬吗?偷窃别人的钱财,尚且称它为盗窃,更何况是贪图上天的功劳据为己有呢?下面的臣子将犯罪当做道义,上面的国君对这奸诈的行为给予赏赐。上下互相欺瞒,我难以和他们相处啊。”所以介子推就选择了归隐,不再辅佐晋文公。

所以,介子推引退的真正原因是这样的:重耳在结束19年流亡生涯返回晋国后,便受到一班大臣的曲意逢迎,他一时间志得意满,大肆分封。

介子推苦心规谏,却无济于事。于是,介子推在重耳即位、自己的政治理想得以实现后,便作出了隐居绵山、独善其身的选择。介子推身上集中体现了知识分子——特别是处于黑暗时代的知识分子的一种理想:一方面,为解救国家危难而甘愿舍生取义;另一方面,为不与卑鄙污浊的人为伍而退隐独善其身。

介子推隐居绵山后,文公曾派人多方寻找,并把“绵上之田”封给介子推,所以绵山也称为介山。

今天,从晋中市出发,沿大运高速公路南行两小时便来到介休市。而今跻身工业城市行列的介休市,历史上是一座文化名城,晋文化的童稚时代便在此度过。当地人说,介休古称邬县,因介子推长眠于此而改名。介休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绵山位于介休市东南40里,这里山势绵延,群峰竞秀,如今已被开辟为山西省省级风景名胜区。在绵山脚下一个名为龙凤的村子里,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据老人们说,龙凤村有座介神庙。晋文公重耳做了王却没有给介子推封赏,于是介子推就来到介休,从介休到了龙凤村,再从龙凤村这里上了绵山。绵山上的介神庙里有许多壁画就记录了介子推来到这里的情形,他跟母亲还曾经居住在绵山的山洞里。

尽管年久失修,介神庙中那幅关于介子推经由现在的龙凤村上绵山的壁画还依稀可辨,它记录了当年介子推辞官归隐的决心。

绵山地处今天的晋中,交通便利,游客如云,但在春秋时期却是一个偏远之地,距离当时晋国的都城,也就是今天山西省西南部的曲沃有数百里之遥,山高水远,路途险阻。我们仿佛看到,介子推和老母亲悄无声息地走出城门,离开了繁盛富庶的都城,他最后回头看了一眼曲沃——那是在过去19年里日夜期盼回归的地方,然后义无反顾地向绵山走去。

据当地人介绍,今天来往游客上绵山的盘山公路,就是当年介子推上绵山的道路。放眼绵山,层峦叠翠,清泉绕石,峰奇、水秀、洞幽、道险,它是北方难得一见的灵秀大山。每日清晨黄昏,山上云雾缭绕,恍若仙境,确实是结庐隐居的绝好去处。

司马迁曾经感叹:“三晋之地,民风淳朴,多慷慨悲歌之士。介子推,可算其一。”

不过,据史学家推测,介子推选择绵山隐居还有一个更深的动机。最新的考古发现证实,在距今3000年前,绵山地区并非蛮荒偏僻之地,相反这里很可能是周文化的起源地,是今天华夏文明的源头之一。

对于执著坚守周文化传统的介子推而言,来到绵山,远离了杀伐争端,是对自己心灵的一次放逐。班固在著作《古今人表》中把介子推归为春秋时期新兴的“士”阶层,更称他为中国最早的知识分子阶层的第一人。介子推追随君主19年,危难时刻,割股奉君;辅佐君主铸成王侯霸业后,却淡泊名利,功成身退,体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士”的精神。

另据史学家分析,介子推的这种执著追求与母亲对他的教导、支持密不可分。

后世传说当中,经常被忽略的一个人物就是介子推的母亲。《左传·介之推不言禄》中同样记载了这样一段介子推母子之间的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