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遗落的名人往事
26178700000013

第13章 蒲松龄与鬼狐世界(1)

在山东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有一座古朴的宅院。它远离尘世的喧嚣,清雅幽静,古意盎然。从这间小小的院落走出了中国文学史上一位不可多得的短篇小说之王。在这里,他度过了穷困潦倒、奔波劳碌的一生;在这里,他与传说中的女鬼狐仙结下了不解之缘;在这里,他挥笔写下了一部传世的经典著作。他被世人尊称为“聊斋先生”,他笔下的爱情故事已经在民众间流传了数百年。

导读:

聊斋,一个女鬼故事的代名词;蒲松龄,一个被鬼狐情结纠缠一生的落魄书生。他到底是被狐魅缠身还是为痴心的女鬼所打动?深夜孤灯,鬼狐为伴,他究竟走过了怎样的心路历程?

为何蒲松龄会潦倒一生,难道真是因为他前世是一个苦行僧吗?是什么让他对探究女鬼世界如此执著,终生不悔?他笔下的鬼狐精灵世界究竟是真实还是虚幻的?揭开心中的疑团,了解蒲松龄生活的点点滴滴,让我们走进蒲松龄故居,探索聊斋先生身后的传奇。

穷和尚转世

两百多年以来,看过《聊斋志异》的人都会被那些变化多端的神秘故事所吸引。这本书的作者蒲松龄也是一位身世离奇的异人。在人们心中,他和他的书房聊斋一直充满了神秘色彩。著名的蒲学专家杨海儒研究蒲学已经有二十多年了,他从蒲松龄的身世入手找到了一些历史的蛛丝马迹。

杨先生是蒲松龄的同乡。据他介绍,蒲松龄的第十二代孙蒲英滩的父亲在1954年捐出了家藏的蒲松龄画像,这是我们现在能看到的比较真实的蒲松龄的本来面目。杨先生说,这幅画像的跋语翻译成现代汉语是:“你的长相不太漂亮,你的个子瘦长,活了七十四岁——两万五千多天,没有什么成就,就已经白了头发。后代子孙脸上都感到不光彩,你穿这一身世俗装,恐被后人耻笑,但这并不是你的本意。” 从这只言片语中,我们可以隐约窥见这位伟大文学家的平凡形象。不过,说到他的出生,却还有一段不太平凡的故事。

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农历四月十六日的深夜,山东淄川蒲家庄的一位普通商人做了一个奇怪的梦,他梦见一个身披袈裟、瘦骨嶙峋、病病歪歪的和尚走进了他妻子的内室,和尚裸露的胸前贴着一块铜钱大的膏药。商人猛然从梦中惊醒,却听到室内传来婴儿的哭声……原来,他的第三个儿子出生了!商人抱着儿子在床边洗澡。借着窗外皎洁的月光,他惊讶地看到,儿子胸前有块青痣,跟他梦中所见的病和尚胸前膏药的大小、位置完全相同!从此,这家人便认定这个孩子就是梦中的病和尚转世,当然就不能以普通人的标准来看待他了。这位商人正是蒲松龄的父亲,而这个不同寻常的新生儿就是我们的主人公蒲松龄。

传说终归是传说,它只是为蒲松龄的身世增添了传奇色彩。其实,蒲松龄的父亲本是一位读书人,后来弃文经商,所以,蒲家家境也变得殷实富裕,成了“小康之家”。蒲松龄在很小的时候就在父亲的督促下开始认真读书了。他非常用功,由于天生聪慧,所以成绩一直不错。那么,为什么终其一生他都不曾博取功名呢?这还要从他第一次参加考试讲起……

布满荆棘的科举之路

才高八斗的蒲松龄喜欢写故事。在他没有参加科举考试之前,他写的故事在淄川就已经很有名气了。写故事虽不是当时的文学主流,但是 ,这些故事却深受人们喜爱,连许多外地的学子都赶来传抄。于是,蒲松龄有些飘飘然了,在他18岁第一次参加科举考试的时候,竟大胆地用写故事来代替正规考试的八股文!他把故事写进科举的试卷,竟然考中了秀才的第一名!

然而这次成功却使他的人生陷入了无尽的黑暗。他之所以能够考中秀才的第一名,完全是因为当时的考官施闰章欣赏他的才华。施闰章是清初的大诗人,也是一位爱才之人。蒲松龄写的小说体裁的文章正对了施闰章这位诗人的胃口,于是他大笔一挥,提拔蒲松龄为第一名。这个荣誉让少年蒲松龄觉得功名在望。在他看来,自己的小说体将可能打破一统天下几百年的八股文科举考试模式,而他就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报效国家。然而他没有想到的是,噩梦也从此开始了。

施闰章批改试卷时选蒲松龄为第一名,是因为蒲松龄的好文章令他实在难以割舍,但是这种无声的肯定同时也造成了对蒲松龄的误导,让他以为这样写就可以中举,可以做官,可以为国效力。也许蒲松龄没有想到,后来科举考试的那些考官们都会用腐朽刻板的八股文标准来衡量他,所以他这种在当时被认为不入流的文章就不灵验了。在之后窘困的15年里,蒲松龄参加了三次科举,都以失败告终。多年来,他一直想不通:为何学友们纷纷中举,自己一个秀才第一名却屡试不中?

后来,蒲松龄才慢慢领悟到如果按照科举考试的规矩来做文章,他是有可能考中的。据史学专家介绍说,清代的科举考试非常腐败——猜题、押宝、作弊风行全国,大家都在模拟八股范文,许多应试的考生都把八股文写在他们穿的背心里。如果侥幸没有被发现,那么就可以平步青云、夺取桂冠,达成他们做官的心愿了。但是蒲松龄就是不愿意与这样的仕子同流合污,从骨子里鄙视这样的行为。一个人的力量终究无法与整个社会风气抗衡,坚持自我的蒲松龄陷入了科举考试的绝境。

与仕途无缘让他苦恼万分,没有功名的读书人就注定与贫困为伴。据说当年蒲松龄为了节省灯油,常常借着月光读书,即使点灯也把亮度调到最小。20世纪70年代,人们找到了蒲松龄的遗物,发现他用的油灯确实有些与众不同。这盏油灯只有杯底被烧黑,周围却很新,这就意味着点灯时的光线是极其微弱的。勤奋读书没有回报,为了养家糊口,他不得不另谋职业。可是他为什么要以写鬼狐故事为生?狐精的原型又来自哪里?传说一个女鬼曾走入蒲松龄的生活, 难道是她改变了蒲松龄的一生吗?

蒲学专家马瑞芳教授曾经介绍说,蒲松龄所处的时代正值明末清初。在这个改朝换代的时代,民族灾难深重——清兵入关屠杀中原百姓,人民奋起反抗,抵御满清入关。公元1644年,刚刚5岁的蒲松龄就亲眼目睹了一场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变革——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祯皇帝自缢而亡,随后吴三桂引清兵入关。

缘定三生的女鬼

蒲松龄用将近一生的时间来写女鬼并不是突发奇想,而是和他少年时代经历过的事情有很大关系。

在那动荡的时代,前赴后继的反抗者奋勇抗争,却一次次地被血腥地镇压下去。那样的环境,自然是尸横遍野,怨气冲天。于是,鬼魂出现在了人们的生活中。蒲松龄家乡淄川县城的一处豪宅就是传说中多处鬼窟中的一个。据当地人讲,这个鬼窟背后有一个十分悲惨的故事。

那是清兵入关后的第三年,一次打着反清复明旗号的起义席卷山东,这就是著名的谢迁农民起义。为了镇压这次起义,清王朝调集了重兵在蒲松龄的家乡淄川县城展开了一场巷战。这场巷战就在一户姓王人家的大院里展开了。在王家大院里,这场血腥的厮杀整整持续了五个小时。起义军最终因为寡不敌众而被全部杀害了。当时死在王家大院里的人就有三十多个。后来,据说这三十多个冤魂就变成了厉鬼。每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在院子里,总会看见鬼狐出没,总会听见令人毛骨悚然的声音。清朝的一个大官霸占了这座宅子,搬到这里只住了一夜就得了不治之症,不久就暴毙了。从那以后,王家宅子成了人人谈之色变的鬼窟……

传说毕竟是传说,但却传达出了这样一个信息:蒲松龄写鬼狐不是异想天开,而是有着一定的现实根基。

爱好中国古典文学的人都知道,在六朝小说中,有一类原型故事,其中描述了早期的鬼狐形象。书中提到,狐狸50岁时能变成人,100岁就能变成美女,狐狸的年龄越长,道业也就越深。但是在这些六朝故事中,鬼狐往往是蛊惑人、害人的生灵, 她们常常给人带来伤害, 迷惑人的理智,甚至使人丧失生命。可到了蒲松龄笔下,这些狐仙不仅美丽迷人,而且往往侠肝义胆,勇于助人,常常在人陷入绝境的时候伸出援助之手,而且有些狐仙纯洁可爱,甚至像我们现在非常喜欢的阳光女孩。

为什么会有这样巨大的改变呢?这还得从发生在蒲松龄身上的一个美丽故事讲起。

传说那是一个盛夏的傍晚,蒲松龄的一个学友张生约他到家里谈诗作画。张生还提到他的妹妹很喜欢蒲松龄的诗,希望蒲松龄能给她写一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