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快乐心理学
26216500000022

第22章 远离抑郁的法门(1)

匪夷所思的失败者

我是一个很不成熟的心理医师。我在一个小城市工作,这里所有的医师都没有自己特别擅长的方面,总之什么疾病都可以看,只是别人都知道,我对心理方面的疾病更感兴趣一些,因此,凡是患者得了心理方面的疾病,大多数都会来我这里就医。如果是情况较为严重的,我就会介绍患者去附近大城市的精神科专家那里去就医。可凑巧的是,最近到我这里来询问心理疾病的患者特别多,我却无法判断出他们究竟得了什么大病。大多数患者都是在社会上混不好的年轻人,在学校的时候,他们本来都是优秀的学生,成绩也很好,可是一进入社会就总是无法正常工作。他们喜欢大学里的生活,正常毕业后,想找一份与专业有关的工作。可是结果却是他们到处游荡,缺少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别人总感觉他们做事情很奇怪。他们衣冠不整,意志不坚定。也许他们渴望早点结婚,可是却又好像在等待有个女人来追他,况且他们没有经济来源用来结婚。他们不知道自己究竟能做什么,不知道怎样去找一份自己满意的工作,即使找到工作了,在工作场合除了任人使唤以外,自己不会主动去做任何事情,而且大家都很好奇,为何他们不能积极进取。后来他们来向我咨询心理问题,可我也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类似于这样的人,到底患上了什么疾病呢?

从医师或者心理学家的角度而言,那些心理承受能力差的年轻人是最令人忌讳的,因为不能用言语吓他们,也不能说他们的病非常严重,不能说他们天生就是这样,无可救药。然而,一个医师要拯救可以拯救的人(其中包括了绝大多数的患者),同时还不能忘记还有那么几个人在年轻的时候心理就停止成长了,就像上文所说的那样。

对于这样的人,医师不只是觉得匪夷所思,还会觉得很需要谨慎行事。他知道(就像很多社会工作者所知道的那样),很多年轻的男人和女人在小时候是正常的,可是一旦成年,他们的心智就停止成长,甚至是退步了。他们发育不成熟,就不知道怎样去处理工作、责任和婚姻等事情。他们看起来越来越令人奇怪,以至于最后只能确定他们无法再继续成长了,往后就停滞不前,甚至是退步了,彻底堕落了。

对于这样的疾病,心理医师用一个专有名词来形容,然而在这里不必告诉一般的读者,只要大伙都知道有这么一回事就行了。还有很多其他的病症从表面上来看和这种病是一样的,不同的地方在于假如进行好的引导,还可以返回正道,如果可能的话,还可以做出一点事业来。以上所说的那些人就是匪夷所思的失败者,或者是那些即将失败的人。他们需要一种与众不同的救世主,以便自己恢复正常。

拯救这种人的方法,就是要想办法让他们恢复正常。有一些人是因为在错误的道路上走了很远,现在最佳的方法就是要尽快地把他们找出来,并指导他们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比如培养对于户外的爱好——最关键的一点是要做实事。只需要他们热情地做一些事情,不管是什么事情——不管是制作一样东西、敲敲打打、收集还是可以挣到一些钱的活儿。他们大多数不会主动去做这些事情。他们不喜欢玩耍,对什么都没有热情,不会“迷”上什么人,不会沉湎于某些事物,也无法走进生活中的游戏。他们的精力都用来向内发展,而不是向外发展。他们喜欢做梦,喜欢读书,沉默寡言,还经常表现得很羞涩,可是他们的心智已经停止成长了。

固然,我们无法完全禁止他们读书,禁止他们讨论,然而不能让他们太放肆。我们应该让他们把心智用到外部世界。他们急需独立起来,要自己养活自己。要让他们经常观察外在事物,让他们做一些事情,参与管理,要穿戴整洁,注意外表,要他们明白,这个世界充斥着各种责任、工作和事情,而不只是一个空有梦想和优哉游哉的世界,也不是一个需要别人来照顾的世界。对于正常人来说,这些事情自然就学会了,可是他们却学不会。他们需要有人提供特别的帮助,并且一定要趁早。

帮助这种人会有一些难度,但是有很多孩子自然而然就度过了这个难关,而且做得还不错。一个人如果能找到自己,而且可以按计划前进,那么就可以拥有自己的地位,这是他生命中最关键的地方。有很多人一定要通过一些训练之后,才能获得自己的地位。他们一开始就需要他人的帮助,并且后来也经常需要帮助。假如他们无法获得适当的帮助,那么他们就会变成一个匪夷所思的失败者。

治疗情结

我从小就有意无意地和很多人结了仇。我经常会默默地想一些问题,并很轻易地把这些问题扩大化。对于自己身处的环境,我总是持有破坏和批评的态度,然而与此同时,又感到自己没有能力去改变环境。我对自己要做的事情(包括结婚),既害怕,又敌视,而且无法接受他人对自己的批评,可我的丈夫正好是一个喜欢挑毛病的人。你瞧,我可以剖析自己,却无法拯救自己。在我结婚以前,特别无法适应周围的环境,并渴望婚姻能够使我的性格有所改变。然而,我的丈夫在种族、信仰、教养和人生理想方面,都和我截然不同,与我唯一相同的是,我们都特别容易发脾气,我们两个人都为此感到害怕。我渴望自己能够有所改变。我用了应用心理学中所“确定”的办法,结果却弄巧成拙。我一直以为,催眠术对神经质的人能起到很大作用,只要能正确地利用催眠术,最后肯定可以获得良好的效果。我特别好奇,为何精神病院没有利用催眠术来治病?

另外我还想对你说,几年以前我曾经到过一家医院,和医师聊了一个小时,他认为我并没有得病,结果我白跑一趟。从此以后,我好像比从前更加无法克制自己的情绪,也变得越来越恐惧。我要去哪里才能获得拯救呢?我的神经越来越混乱,而且好像在不停地进行恶性循环。

——一个失望的人

可以说,她这样的人是产生了一种情结,这种情结让她的情绪很不稳定,心里充满了怀疑、恐惧以及恼怒,甚至还产生了一点骄傲。她所有的情绪都在妨碍着快乐的到来。这种情结主要出现在人年轻的时候,很多小孩子就有这样的情结。从某个角度来看,她无法摆脱小时候的那些情结,她从小就不懂得克制自己的情绪,易于愤怒,仇视他人,恶意地批评他人,无法适应周围的环境,特别想改变自己却无能为力,这些都是从她小时候开始就已经养成的放纵情绪的坏习惯。

我们固然无法使她回到小时候再对她进行新的引导。然而如果我对这个“失望的人”分析正确的话,那么,我提议再次对她进行引导。“失望的人”对自己很了解,因此也特别了解治疗的办法,说明她的自控力有所提高。

其一是有关于催眠术的问题,我建议她千万不要太看重催眠术。也许催眠术对他人能起到作用,可是对她却没有用。其二,所谓的“确定”的办法、“新思想”和应用心理学等,她都已经努力地尝试过了。她渴望从牢笼中逃出来,这当然主要是依靠自己的努力,然而,假如她想获得自由,仅仅依靠挣扎,是永远也达不到目的的。我重申一次,如果要治好她的病,那就需要她忘记自己的病,因为她总在牵挂自己的疾病,这就已经确定她不可能成功了。她把自己身上的问题扔进去很多,却一个也不能拿出来解决掉。

现在的解决办法就是,忘了自己的病,别总是渴望摆脱,与此同时,还要培养一种特殊的兴趣。她需要的是他人的帮助,而不是医师的治疗。她需要的是有个人可以去指引她脱离自己的病。这种事情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做到,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把她带入正道。所谓的正道是由很多特别的情况决定的,在这里就暂不探讨。她并非命中注定就是一个悲剧,而只是很可能变成一个悲剧。因为已经有很多人成功地打败了自己的情结,并让自己的性格变得正常了。

她的失望并没有达到无可救药的地步,因为她这种情况是经过很多年时间慢慢地形成的,自然无法在短期内彻底根治。也许有一些心理学家对这个问题持有异议,原因在于他们觉得有一些心理病状只是一种特别的情结,造成了激烈的心理矛盾,对于这种特别的情结只要稍加改正,患者就可以恢复如初。也许这样真的可行,可我还是觉得这个“失望的人”病症已经根深蒂固,短期内是不可能根治的。然而不管从哪个角度来看,我觉得她要恢复正常,还是有很大的可能性的。

一个桀骜不驯的女儿

我的女儿今年11岁半了,大概在1年以前,我还以为她接受了正确的教育,然而,现在看到她这样,心里却很不踏实。我这个女儿特别聪明伶俐,有着坚强的意志,只是很怕我这个父亲,因为我对她管得很严。后来我改变自己,对她温柔一点,说话的时候尽量轻声细语。可是,假如我想要让她改正错误的时候,她就会反驳道:“任何人都不能逼我。”夏天去野外露营的时候,她已经可以完全适应野外的生活了,在学校里,她的学习成绩也很好。让我生气的是她对我不够尊重。我偶尔也会因此责备她,可我不知道这种责备的方式是否正确。很久以前,我就想送她去读寄宿学校。另外,我再告诉你一点,她特别喜欢宗教。

——F.S.P.

和别的很多问题一样,这个问题既普通又特殊,说它普通,是因为对于很多孩子而言,特别是男孩子,他们宁愿遵循集体规则,也不想屈服于父母的管制。所以,在野外露营和在学校生活对这些孩子最有帮助。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孩子会遵循露营和学校的规矩,觉得自己并没有屈服于某个具体的人,他们宁愿遵循集体的规矩,这种规矩制定出来并不是专门用来约束或者管制他们的。这就是为什么独生子易于变得任性和放纵的缘故。

说它特殊,是因为他女儿的这种异常的行为仅有1年。也许你觉得,这是因为父母管教孩子的方式不一样(这是坏事,可是很难逃避),这仅是其中的一部分原因。因为那些年龄大些的女孩子在这样的差别还不明显的时候就已经长大了,因此她们不会抵抗。那些过于抵抗的孩子大多数都是因为年龄还小,等他们到了十一二岁,就会慢慢地被引导走上正道。

既可以用威吓的办法来管教孩子,也可以用温柔的办法来管教,而我支持后者。如果父母和孩子可以用爱来沟通,那么这是最为宝贵的。尽管有时候,敬畏之情是出于胁迫,但是,真正的尊敬是源自于爱的。你想要你的儿女在十一二岁的时候就可以表达对你的尊敬,这是人的正常情感需要,然而,年龄再小一点的孩子却很难做到这一点。但是不管孩子多大,尊敬是绝不能用逼迫或者命令来获得的,一定要让自己的子女心甘情愿地尊敬自己。相对于孩子对父母的尊敬这一点而言,有一些父母更喜欢孩子亲近自己。

这个问题发生得很普遍,而且后果非常严重。问题的关键之处在于,很多敏感的孩子都喜欢去抵抗死板的规定。他们并非是真的出于恶意才那样做,但是假如你经常压制他们,就会让他们真正变坏。他们被父母“压制”,自然会产生强烈的反抗心,也就会过得不幸福。父母固然应该担负自己的责任,执行自己的权利,但是,你一定要用恰当的办法来实现目的。有时候,父母喜欢用动粗的办法来逼迫孩子就范,但是你别忘了,这样做的代价是非常大的。

你要明白,孩子有自己的个性并不是一件坏事,尽管这种个性会让人觉得很恼火。父母要做到像圣人那样对待自己的孩子,才能真正地管教好自己的孩子。有一个小学的教导处主任就生了一个桀骜不驯的女儿,他告诉我说:“我这个孩子从来就不想听从任何管教,性格俨然是一个领袖,可是,假如她不能学会屈服,那么她最后只能沦为一个暴民,而无法变成真正的领袖。”

我再次重申一下,管教的办法在于怎样去执行。治疗心灵的药,不是从药的成分来考虑,而是从患者的反应来考虑。假如孩子仅仅是表面上服从了,却在心里非常抵抗,那就没有丝毫作用。你还可以注意一下那些性格温顺的婶婶、叔叔或者朋友,他们其中就有一些人会让孩子变坏,让孩子产生抵触心理,而其中有一些人就可以帮助孩子变得很善良。

对于上文中提到的那个女儿,我觉得让她去读寄宿学校是不错的解决办法。况且,她年龄也大了,假如可以适应集体的生活,也许她就可以从此变好了。然而,还应该想到一个问题,她自己到底是想去读寄宿学校,还是不想去读寄宿学校呢?她会不会因此认为自己被抛弃了呢?或者她会认为这是一个不错的学习机会?我希望她的想法是后者。

任何学校都无法代替家庭的教育。然而,从经验角度来看,很多孩子在学校比在家里过得更开心,更舒服。现在我们不说教育的问题,就说说孩子怎样维持正常心态。一个擅长让孩子维持正常心态的人,一定是把自己的真心实意隐藏起来了,原因在于他是一个艺术家。上文中提到的那个女儿就是一个性格激烈的孩子,然而,她是否同时也是一个过于敏感的孩子呢?有时候迫不得已,医师要打断患者的一根骨头才能把患者治好,然而你要打破一个孩子的意志,那就会造成灾难性的后果,除非是不得已而为之。学校生活能让孩子养成一种平和的心态,在寄宿学校接受教育以后,也许就是1年以后,她的性格就会有所变化,会变得更温顺,那么你还是送她去读寄宿学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