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白话容斋随笔精选
26216900000010

第10章 千古美谈(9)

刚开始,金贼曾任命他为河南元帅为钓饵引诱李彦仙投降,被李彦仙一口回绝。等到围困陕州后,金贼提出如果李彦仙接纳这个条件,金兵就撤兵。李彦仙却呵斥道:“我宁愿成为大宋的鬼魂,你们的荣华对我有何用?”金贼珍惜他的才干,竭力想让他降服,攻破城门后,还下令军中,生擒李彦仙者,可以得到赏金万两。李彦仙同士兵一样穿着旧军服,混于军中,金兵根本辨别不出来。

李彦仙为人刚正不阿,有违反命令者,即便是亲属也必绳之以法。诸将犯了错误,都会受到处罚。对那些驻守外地的,他就让手下的人,拿起自己的鞭子,代表自己到异地去执行处罚。那些受罚者都裸体挨鞭子,没有一个敢反对或有怨言的。

这时,同州(今陕西大荔)、华州(今陕西郑县)和长安(今陕西西安)都被金兵占领,陕州就是一弹丸之地,李彦仙临时组织的军队没有经过正规训练,整天与敌交战,都靠他鼓舞士气。李彦仙将每次上朝得到皇上的赏赐以及和敌军交战所获得的金银财宝,都分给将士们,一文钱都不会装进自己的口袋,所以,他手下的三万军队,先后经历大小战争二百余次,每次都能英勇杀敌。军中大事,都由李彦仙一人决策,州郡其他事务,每件事都要依法处理。所到之处,百姓们都非常拥护。

李彦仙殉国后,朝廷追赠他为彰武军节度使,并命令在商州(今陕西商县)为他建造了祠庙。

裴潜陆俟

曹操任命裴潜当代郡太守,平定了乌丸三单于的叛乱。后来曹操把他召回来,夸赞他治理代郡的功绩。裴潜对曹操说:“我治理代郡对老百姓宽广仁慈,但对胡人却不这样。现在我的继任者必定认为我治邦严谨,会对邦内的胡人广施恩惠。而这些胡人向来飞扬跋扈,对他们过于仁慈,就等于放纵他们,回头还得用严明的法令束缚他们,这就是叛乱频繁发生的原因。代郡还会出事的。”

曹操听后,认为他分析得很有道理,对这样迅速召回裴潜十分悔恨。没过多久,代郡真的传来了单于叛乱的消息。

后魏时陆候任怀荒(今河北张北县)镇的守将。当时高车(今河北、内蒙一带)各部上诉陆候严苛无恩,要求让原来的镇将郎孤代替他。魏帝听说后就把陆候撤换回朝了。陆候回来后告诫魏帝:“不过一年,高车必反。”魏帝很生气,狠狠责备他一顿。

第二年,高车各部果然杀死郎孤反魏。这时魏帝又想起了陆候的话,便问他:“你怎么知道高车必定会反呢?”陆候说:“高车各部不懂得君臣大礼,我就用国法来约束他们,使他们知道怎样去做,以后再慢慢对他们施恩。他们告我严苛,称赞郎孤,听到称誉后郎孤只以宽仁相待。等到后来这些人出现骄慢举动,郎孤必定会重新以国法制裁他们,这就产生了怨恨对立的情绪了。以后积恨深了,就会生出祸害的。”魏帝这才深有所悟。裴潜、陆候这两人算是真正懂得治邦策略的。

郑国子产病重时,对替代他担任丞相的子大叔说:“有仁德的人才能够以宽容的政策服人,其次再也没有比严厉更好的策略了。”子大叔后来不忍心实施严苛的政策,萑苻(今河南中牟北)就发生了打家劫舍的祸乱。子大叔派兵镇压,费了好大劲才平定下来。他非常后悔没有听子产的话。

孔子有软硬兼施的说法。宽仁要以严猛来辅助,严猛要与宽仁相联合,这样国家才会长治久安。乌丸、高车等不懂礼法,裴潜、陆候先用威猛,使他们习惯法度,必定会再用恩德,这样就能达到天下太平的目的。

元正父子忠死

唐代安史之乱发生时,有几位忠烈人士,值得记载。他们是权皋、甄济、元正父子、张诚和卢巽。

权皋,字士繇,他考中进士,当上了临清(今山东临西)尉。安禄山听闻他名气非常大,就向皇帝奏表,让他担任蓟(今北京)尉,并将他纳入自己的幕府中。权皋经过考察,认为安禄山很快就会叛变朝廷,而安禄山又疑忌残暴,自己不可能规劝他洗心革面,就想着离开安禄山。但是又害怕灾祸牵连自己的母亲,迟迟不能行动。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安禄山派权皋到京师长安押送俘虏。在回程途中,权皋诈死,被装入棺材后,权皋悄无声息地从棺中逃走了。权皋手下的人回去后,将权皋死亡的消息告诉他的母亲。权皋的母亲以为自己的儿子真的死了,声泪俱下,乡邻们听见以后都禁不住掉眼泪。安禄山信以为真,就让权皋的母亲回老家。权皋在半路接到母亲后,陪着母亲昼夜向南奔去。刚刚渡过长江,安禄山就起兵叛变了。天下忠臣听说了权皋的故事后,都争相请他做幕僚。

甄济,字孟成,他是一位隐士,隐居在卫州青岩山十余年。官府五次请他出山做官,下了十次诏书请他为朝廷效力,他都坚决不出山。唐玄宗天宝十年(751年),朝廷用左拾遗的职位,再次诏令他出山。诏书还未到青岩山,范阳节度使安禄山这时到了长安,请玄宗授甄济为范阳掌书记,玄宗答应了。安禄山派卫州太守郑遵意到青岩山请甄济,甄济不得已赴任。甄济到任后,发现安禄山准备反叛朝廷,就在一个夜晚把羊血洒在自己周围,佯装自己呕血不止,要求归山。安禄山无法,只好命人把他抬回青岩山旧居。安禄山造反后,使蔡希德捧着刀去招请甄济,并传话说:“如果甄济不来,就割下他的头见我。”甄济仍作病重状引颈待戮,蔡希德无奈收刀,只好据实回报安禄山,安禄山只好作罢。后来,安禄山的儿子安庆绪派人用轿子把甄济强行抬到洛阳安国观中。广平王收复了东都洛阳后,甄济就到广平王军中哭诉自己的遭遇,广平王大为感动。唐肃宗听说后,就让那些归顺了叛军的官员站成队拜见甄济,目的是让这些人感到羞愧。

《新唐书》把权皋和甄济列入《卓行传》,大加褒奖,流芳千古。但是元正父子的遭遇就不同了。

元正曾供职河南节度使崔光远幕下。史思明攻下洛阳,元正用车把父亲推到山中以避贼。叛军因为元正名声大,就到处搜寻他。元正考虑到事情已到危急关头,就对弟弟说:“叛贼的俸禄不能用来奉养亲人。叛贼搜录我,是想利用的我的名声以稳固其统治。忠义名节不失,我即使死于贼手,也会像活着一样受人尊敬。”

叛贼终于搜捕到了元正,以高官厚禄引诱他。他横眉冷对,大义凛然,宁死不从贼。叛贼恼羞成怒,把元正兄弟一起杀害。元正的父亲听到消息,肝胆皆碎,喝毒药死了。路上行人听说这件事,都掩面痛哭。

平定了安史之乱后,皇上下诏考察,一共有十一姓人家不屈服于叛贼的淫威,保持着忠贞名节,其中元正是第一人。权皋、甄济死了以后,与元正一样都被朝廷追赠秘书少监。我认为权皋、甄济二人虽然磨难重重却保住了性命,而元正父子三人都为国捐躯,所以当时人们会觉得元正是保持贞节者之首。可是《全唐书》没有将元正列入“忠义”,或“卓行”类中,只是将他附列在“文艺”类,在他祖父元万顷的传记之后。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一书也不记载元正父子的事迹,使元正的名字默默无闻。这真让人愤慨。

白居易在著作《张诚碑铭》中记载道:张诚官拜左武卫参军一职,负责镇守东都洛阳,安禄山攻下洛阳后,用高官厚禄和严刑拷打两种方式,诱惑和逼迫士大夫们归降与他。张诚和同僚卢巽悄悄逃到了陆浑山,依靠采摘山中野果和饮用泉水过了两年,最终没有被叛贼的淫威玷辱了自己的忠贞名节。唐肃宗下诏派河南节度使搜访那些拒绝到叛贼中当官而隐居山林的忠义之士,有六个人应诏出山,其中包括了张诚和卢巽。所以,张诚的名节在朝廷中广受称赞,皇上也下诏给予其赞许和嘉奖,并授他为密县主簿。

疾风知劲草,国难见忠臣。上述诸位的忠义风范,值得后世当作学习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