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白话容斋随笔精选
26216900000030

第30章 史海检索(3)

战国自取亡

在争霸天下的战国时期,秦国将关中作为根据地,攻打东部的六国,持续了一百多年,最终将其一一消灭,统一了天下。

秦国为何能够战无不胜呢?当然于占据关中有利地势、善于用兵作战有关系。但是我认为,这实际是六国自身的问题所造成的。

韩国、燕国原本就弱小,这就无须多言。再说其他四国,魏国因魏惠王而失败,齐国因齐闵王而失败,楚国因楚怀王而失败,赵国因赵孝王而失败。之所以这样,都是因为他们穷兵黩武,野心勃勃。

魏国自从文侯、武侯的治理以后,领土广大,在原来晋国的韩、赵、魏中最为强大,其他各国没有能力和它抗衡。但是,魏惠王多次攻打韩国、赵国,想要吞并邯郸,结果被齐国挫败,军队覆没,太子身亡,最后被秦国所困扰,国势日益紧迫不安,失去了黄河以西七百里的土地,离开安邑而在大梁建都,几代不能振兴,终于国家灭亡了。

齐闵王继承了威王、宣王的江山,在关东地区也曾十分强大。自灭掉宋国得到利益后,贪心日增。向南侵略楚国,向西侵略韩、赵、魏,甚至想吞并东、西二周自己当天子。结果遭到燕国军队的沉痛打击。虽然依靠田单的力量,恢复了失去的城邑,但从此一蹶不振,后代子孙们灰心丧气,孤独小心,只求自我保护而已。最后落入秦国的圈套,乖乖地做了俘虏。

楚怀王因为贪图商於(今河南淅川县一带)之地六百里,遭受张仪的欺诈,后来又丢失了国都,损耗了大批的军队。他本人也被秦国羁押,忍辱而死。

赵国为了保卫韩国的上党郡(今山西长子),并将其据为己有,和争夺上党的秦国发生了激烈的战争,真可谓利欲熏心。这次战斗以赵国战败而告终,四十万士兵投降后全都被秦军活埋!险些致使赵国灭亡。后来虽然苟延残喘了一阵子,最终还是被秦国吞没了。

这四个国家的君王,假如采取保护国土、与邻国交好的策略,秦国虽强盛,怎能将其覆亡!

范增非人杰

秦朝末年楚汉相争,刘邦和项羽为了争夺王位角逐中原,刘邦手下的谋士张良和陈平战功累累,项羽身边的范增作为谋士也在关键时刻为项羽的霸业出了不少力,因此世人将范增和张良等并列,称他们为“人中之杰”,但是据实分析,范增似乎徒有虚名。

平心静气地考察范增的生平,可以把他看成是战国纵横家的残余,是见到好处就不管道义的人。秦末之时,他眼看着秦朝江山不保,便劝项梁起兵,拥立一位楚王族的后裔为楚怀王。秦军围攻巨鹿,楚怀王派宋义、项羽等救赵,以范增为末将。巨鹿一战,项羽破釜沉舟一举成名。项梁死后,范增归属项羽,为其主要谋士,甚至被项羽尊称为亚父。随着势力的扩张和野心的膨胀,楚怀王成为项羽的绊脚石,因而项羽不久便找借口杀了楚怀王。对这件事,范增不能出于正义,以君臣之道劝阻鲁莽的项羽,是不能使人原谅的。

在秦都城还没有被攻破时,怀王跟几位将领约定,先进入关中灭秦的为关中之王,刘邦既然已经先平定了关中,那么就应该遵守约定,范增竟然劝项羽杀了刘邦,事既不成,又将他迁移到蜀郡汉中一带。

在同项羽共事的时候,项羽多次滥杀无辜,肆意抢掠,失掉了民心,范增居然视而不见,置若罔闻。比如,宋义和项羽救援赵国胜利之后,项羽怕日后宋义和自己争权夺利,想趁机杀害宋义,范增作为高级参谋,竟然不替宋义讲一句公道话,眼睁睁看着宋义被杀害。项羽坑杀四十万秦朝降卒和投降的秦王子婴,而范增未进一言。刘邦退出关中以后,项羽占据了咸阳,他除了肆意抢掠宫室财物之外,又放了一把火把秦朝包括规模巨大的阿房宫在内的宫室烧成了灰烬。范增是这一切的见证人,但是从事实上看他竟然没有对项羽进行规劝,哪怕是一言半语。

萧何先见

韩信起初是项梁的部下,没有什么名气。后来,又归顺项羽充当发令调度,他足智多谋,几次给项羽出谋划策,但是项羽并没有采纳。韩信报国无门,便离开项羽,投靠了刘邦。

最初,陈平也是项羽的人。项羽曾派他带兵攻打河内(今河南武陟),不久,河内被刘邦的部队占领了。项羽恨恼火,一气之下,准备杀了负责进攻河内的人。陈平害怕被杀,便投降了刘邦。

韩信和陈平最终都择善而从,离开不善用人的项羽,投奔了刘邦,但都不如萧何有先见之明。

萧何在秦末年间,是泗水郡(今山东泗水)一个俸禄仅有一百石的小官,为人处世十分有城府。秦朝的御史曾有意将他举荐到中央做官,萧何断然不同意,才没有被中央中央政府召用。由此可见,在秦朝尚未灭亡之时,萧何已经了解到这个众叛亲离的王朝是不会长久生存的,自己不应该为它效力。他的行为,不像韩信献计不用、陈平怕被杀害,才离开旧主。

士大夫论利害

士大夫们议论事物的利害关系,应该首要说明有利的一面存在的依据。可是,“利害”本来就是相互依存的,大利之中必定存在着小害,也应该指出其存在的形式和条件。这样才能够让君主依据情况对事物做出选择和处理,作为臣子也才符合不欺瞒、不隐瞒的道德大义。

汉宣帝时期,营平侯赵充国攻打先零羌的叛变之后,要求遣散一部分部队用于耕田。宣帝想:“如果我们解散部队来耕田,夷狄听闻后又再来扰乱边境惹出祸乱,这怎么办呢?”他不想准予赵充国的想法。赵充国向他解释说:“他们是小贼寇,会经常杀人,原本就无法全部禁绝。假如用兵真的能够让他们永不祸乱的话,那么出兵也可以;如果把大批部队用去驻守,必然要消耗大量的财务。我们现在失去养精蓄锐的取胜机会,这不是应对夷狄的最佳方法。”宣帝非常赞许以兵养兵、劳逸结合的战略,于是就同意了赵充国的办法。这样一来,赵充国的士兵精壮,粮草充足,既屯田又守边,边境好长时间都非常安定。

东汉安帝时,北、西匈奴常常侵扰边境,班超的儿子班勇请求重新设置西域校尉镇守西域,但是有的人认为北边也很重要,西边有玉门关,拒敌门外就行了,要在北边设置州牧府。他们为难班勇说:“班勇,你能保证北边诸国不再祸害我们吗?”班勇看他们是在有意刁难,便反击说:“现在你们要设置州牧禁止北贼,若是州牧能保证北境平安,不再出现外患,我班勇愿以性命担保西边匈奴不再为患。我们现在和西域友好,等于是翦去一翼,北虏的势力就会小得多,危害当然也就小了。闭住玉门关,西、北两处必然联合,势力更大,危害就会更凶,到那时我们需要花费的可不止数以万计的财物了。所以现在设置西域军府是非常必要的。”

赵充国和班勇的论述,可以说是抓住了利害关系的关键所在。他们不以君言为重,不以众说为从,他们的态度和方法值得后世仿效。

汉诽谤法

汉宣帝刘询要为曾祖武帝的祭庙制定庙乐,召集大臣商讨此事。光禄大夫夏侯胜不赞同,他说:“武帝将国家财力消耗殆尽,奢靡无度,人民贫乏,背井离乡,导致当时荒野千里,可以说他没有给人民施恩德,不应当为他建庙制乐。”这几句话可捅了篓子了,丞相、御史等一群大臣弹劾他、批评他,说他诽谤先帝,是犯上作乱的行为。夏侯胜因此以诽谤罪被罢免了官职,关进了监狱。如果不是遇到第二年大赦天下,不知道他要坐多久的监狱。

汉章帝时,孔僖、崔骃谈论汉武帝。认为他刚登上帝位时能够崇信圣明君道,但到了后来骄横不拘,忘了前边的善行,等等。谁知隔墙有耳,被邻人听见了,就告发他们诽谤先帝,讥讽当今皇上。崔、孔两人和夏侯胜一样犯了诽谤罪,被送进了监狱。后来孔僖上书为自己辩护,再加上是孔圣的后代,两人才得以获释。

著名谏官贾捐之,是汉元帝时的诤臣。有一次,元帝和大臣商议出兵征伐珠崖(今广东琼山),贾捐之不同意,他评论多年来珠崖不断作乱的原因说:“武帝大兴兵马,征夷狄,再加上刑罚太重,以至于寇贼四起,引起军征频繁。父死子伤,女子从军,老母、寡妇、孤儿哭号流浪。这都是武帝扩地太多、征战不停地缘故。”他劝告元帝要汲取这个教训,改变这种局面。元帝就接受了贾捐之的建议,没再对珠崖用兵。

夏侯胜、孔僖、贾捐之都是责备武帝的过错。贾捐之更是大庭广众之下,话说得中肯贴切,但是宣、章、元三位皇帝对他们的处置是不一样的。夏侯胜、孔僖等所谓的诽谤先帝是汉代的诽谤法禁止的,贾捐之是直接指责事情的缘由,没有冲撞诽谤法,所以元帝就不说他是诽谤先帝了。

何进高睿

俗话说:“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历史上这样的事例很多。

东汉末年,宦官弄权操控朝政,何太后实际上是被宦官们操纵着的。太傅何进策划除掉宦党。他向太后分析了利害关系,要太后罢免中常侍、小黄门这些宦臣,把他们遣返乡里,把权利都集中到皇家手里。

中常侍张让的儿媳是何太后的妹妹。张让就利用了这个不正当手段,他向儿媳磕头请求说:“我冲撞朝廷,应该回归乡下,但是我张让几朝来都蒙受皇恩,现在要远离朝廷,希望能最后见太后一面,再侍候一下她老人家。”他的儿媳就去求情,让他见了太后。这下他抓住机会,最终触动了太后的心。这些宦官都又回到了太后的身边。

何进看到这一形势,就想武力解决他们。但他却想借助外兵逼迫太后。有人劝说他:“现在京城的部队和你手下的人足够了,何必要用外兵入京呢?现在拥有兵权的人居心叵测,若是前门打虎,后门进狼,后悔就来不及了。况且现在还容你搬来外兵吗?”何进不听,就借了董卓的兵。宦党们先下手为强,动手杀了何进和一帮大臣。董卓带兵杀进京城后,虽然诛杀了张让等人,但汉朝的天下从此也就完了。

北齐尚书令和士开在武成帝时奸蠹惑主,败乱朝纲。后主高纬即位后,宰相高壡、临淮郡王娄定远合计劝告胡太后,趁机外放和士开为兖州刺史。太后多次要留和士开,高壡晓以利害,劝谏太后和后主坚决要把和士开外放。本来高壡可以利用影响和权力达到目的,但他一直对太后抱有幻想。和士开看到这样的局面,采取分而治之的办法,用珠宝美女贿赂娄定远,得以面见太后和后主。他施展出拿手的本领,再进谗言:“我被放逐之后,朝中必然大乱。现在我又能见到太后和陛下,这就没啥可担心的了。”和士开一步得手二步紧逼,先把娄定远扫地出门外放青州,又找借口杀了高壡。两年后,和士开虽然被琅琊王俨逐杀,得到了应有的下场,可是北齐也就败亡了。

何进、高壡不顾生命为汉、齐的江山社稷效忠,后世之人何不既杀贼又保身、利君利国呢?张让、和士开一类的奸臣,巧言令色翻云覆雨,忠良之士罹祸,宗庙变成了残垣断壁。由此看来,瘭疽在身不除去,后患无穷;虎狼虽然处于陷阱要是不杀掉,反口伤人!后来者不能不引以为戒啊!

拔亡为存

燕国的乐毅攻伐齐国,占领了齐国的七十多座城池。齐国只剩下莒、即墨两城,齐国灭亡近在眼前。坚守即墨城的田单被命为大将军之后,使了一个反间计,诬蔑乐毅想要在齐国称王。刚刚即位的燕惠王就当真了,改用骑劫代替了乐毅。田单用火牛阵乘夜里突击燕军,杀死骑劫。燕军狼狈不堪,齐国趁势收复了被燕国占领的所有城池。

曹操做兖州牧时带兵东征,兖州八十多城纷纷叛离曹操投靠吕布。只剩下鄄(今山东鄄城南)、危(今山东梁山县北)、阿(今山东阳谷县东阿)。三座城由荀彧、程昱率兵把守,等待曹操。曹操正是凭这三城的兵平定了兖州全境的叛乱的。兖州保住了,曹操才有了立足之地。

古代的国家扭转乾坤,转祸为福,这样的情况不少。宋朝靖康、建炎年间,奸臣执政、忠臣遭受挤兑,民怨沸腾。金人率兵南下,陕西、河北、山东、河南的锦绣山河都沦落到金人手里。至今已有五十多年了。与古人相比,我们现在就没有能够报仇雪恨、收复领土的人了吗?

曹操杀杨修

曹操杀害杨修之后,有一天见到杨修的父亲杨彪,他就和杨彪搭话说道:“杨公,您为何这样瘦弱啊?”杨彪怅然若失地回答说:“我很羞惭没有金日的先见之明,但是我还拥有一颗老牛舐犊的爱心啊!”杨彪满腔怨愤,不直接回答曹操的问话,闻此言曹操脸色大变。

《古文苑》载有曹操写给杨彪的信,其中写道:“杨修有很多罪过,我认为他倚恃其豪门的势力,议论大事常常不和我一心。这样下去,将会使足下的全家受到祸害,所以我才下令杀了他。”并送给他许多财宝人马。曹操的妻子卞氏也曾给杨彪妻子袁氏写了封信,是这样说的:“夫人的贤郎有盖世文采,受到人们的钦佩和赞扬。但是事出有因,明公是在性急之下才执行军法的。”

卞夫人还分别准备很多财物赐给杨彪和夫人。事情到了这一步,杨彪和夫人还算识时务,赶快给曹操写信引咎自责以谢曹操。

此时正值汉室覆亡之际,朝廷大权掌握在曹操手里。但是杨氏的上辈是汉代四朝的宰相,又是汉室的宗亲,曹操原本就对他有所顾虑,因此杨彪才没有被杀害。按说此时曹操身居一人之下,何况心胸狭窄,怎么能够容忍别人这样对他肆无忌惮,幸运的是杨彪有靠山,但无论如何也是够凶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