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西方科技十二讲
26312300000027

第27章 技术创新:西方经济发展的引擎(6)

通过技术创新获得一种原料或半成品的新的供给来源,可以使企业以更低廉的成本生产产品,从而获得利润。例如,1956年人们为了跨越大西洋进行电话通信而铺设的一条用铜丝制成的横跨大西洋的电缆线(TAT1号),造价昂贵,且仅能同时传送36个电话。到了1988年,人们通过技术创新制成了光导纤维,把它用于电话通信,铺设了一条由它制成的横跨大西洋的光缆线(TAT8号),可以同时传送4万个电话,而其成本仅是TAT1号的一半。

通过技术创新还可以消除“收益递减规律”对企业的影响。经济活动常常会不可避免地受到各种“收益递减规律”的影响。例如,美国农业在20世纪初仍然面临收益递减规律的影响,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开始减缓,总生产率增长为负数,农业产出的增长率低于需求的增长率,农产品的价格相对于总物价水平开始上升。

而到20世纪30年代之后,人们开始大规模地以拖拉机代替畜力,实现了动力的机械化;普遍推广杂交种子技术,使农业产品产量水平普遍提高;再加上由于化肥生产技术的改进,化肥相对于杂交种子和土地的价格大幅度下降,人们开始大量使用化肥。这三方面的技术创新活动,导致1940耀1970年农业生产率的迅速提高,从而消除了收益递减规律对美国农业的影响。

正是由于以上原因,现在国外著名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都把技术创新看做企业的生命线。2005年杜邦公司全球副总裁范凯琳来华访问时曾说过,杜邦是一家科技型企业,“我们希望通过创新产品来支持发展,开发新的客户。”“杜邦的历史证明了如果一个公司想要在几个世纪里持续发展,就必须不断地蜕变。”“任何一次转型都是以科学和技术方面的成就为基础的。科学和技术是杜邦在历史上创造价值的主要方式。”她说,杜邦很早就意识到科学和技术是竞争力的源泉。“我们未来的成功,将取决于我们如何将我们过去掌握的知识能力与我们正在发展的知识能力相结合。”

从杜邦公司全球副总裁的话语中可以看出,她的技术创新意识是很强的,可称之为“创新型企业家”。这种企业家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您能就这一点作些介绍吗?

创新型企业家可分两类,一类是类似于德国西门子公司冯·西门子的世界级著名创新型企业家,他们原本都是杰出的科技人才,精于科学,擅长技术,又是企业家,因此自主创新在他们看来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并王选且身先士卒,身体力行。我国北大方正集团的王选先生就属于这一类。他集科学家、工程师和企业家三者于一身。论科学,他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在汉字信息处理系统理论上有重大发现,可谓杰出科学家;论技术,他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有驰名中外汉字激光照排技术的发明,可谓杰出工程师;更重要的,他还是企业家,一直率领北大方正集团从事原始创新和二次创新,企业产品在国际市场的占有率高达80%~90%,经济绩效极好,可谓创新型企业家。

创新型企业家中还有另一种类型,他们虽不出自于科技人员,但是其创新意识极强,视技术创新为企业生命线,积极组织、率领企业中的科技人员从事技术创新活动,并取得经济效益。例如英国历史上的J.罗巴克、M.博尔顿等人就属于这一类。这两位企业家先后是J.瓦特对蒸汽机的进行二次创新的“领导”和合伙人,瓦特出技术,他们出钱。他们独具慧眼,十分看重瓦特对蒸汽机的改进工作,非常热衷于鼓励、推动和出钱资助瓦特的试验,特别是罗巴克,他甚至不惜倾家荡产来支持瓦特的创新活动。如果没有这种企业家的支持和资助,瓦特很难取得创新的成功。我国海尔集团的张瑞敏先生就属于这一类型。

创新型企业家,对企业能否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企业技术创新能否成功,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英国技术创新经济学家J.兰格力士曾经调查过英国84个成功进行自主创新的项目,结果表明有七个因素对创新成功有正面影响,其中“企业有一位创新型企业家”位列第一条,可见其重要性。美国的一些实证研究也得出类似的结果。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的启动、组织、开展和管理,仅靠科技人员的积极性是不够的,首先要靠企业家的组织、决策和支持。这就与企业家在技术创新上素质的高低息息相关。如果说技术创新是企业经济增长的发动机,那么企业家就是开动、驾驭发动机的司机。那种特别称职的司机就是所谓的创新型意义上的企业家。

我们仅以二次创新中技术引进这个环节来说明这一点。我们知道技术创新扩散有一个过程,从一个企业率先做出技术创新到众多的企业模仿、采用,有一个分批发展过程,它遵循正态分布的规律。许多实证研究的结果表明,从第一批最早引进到第五批落伍采用者的企业数,分别占总数的2.5%、13.5%、34%、34%、16%。经济学家分别对上述五类企业的企业家的素质特征作过进一步实证研究,发现其分别具有如下特征: 第一批,具有冒险精神和渴望试用新技术的思想; 第二批,能及时地对新技术进行评估,在发现采用创新有利可图时,能不失时机地付诸实际行动; 第三批,追求稳步的发展,办事从容不迫; 第四批,常对创新持怀疑态度,一般是在十分有保证的条件下或采用新技术已成为一种唯一的经济手段时,才会采用它; 第五批,目光狭窄,思想保守,常常死抱着前辈的经验进行决策,他们采用的技术往往是快要过时的技术。可见,企业家的创新素质的高低对技术引进的先后有很大的影响,因而也对企业经济效益产生影响。

技术引进尚且如此,自主创新活动的其他环节更是如此。从国内外的经验看,大凡技术创新搞得好的企业,其企业家都是创新型的。只有自主创新真正成为企业家的灵魂,企业才能真正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现在的问题是,创新型企业家在我国为数不多,远不能满足需要,建设创新型国家呼唤成千上万的类似于王选和张瑞敏特色的创新型企业家。因此,如何营造一个文化氛围,让创新型企业家不断涌现出来,这是当前应引起我们高度关注的一个紧迫问题。

今天,您从宏观到微观给我们介绍了西方发达国家如何利用技术创新促进经济发展,如何将科学技术变成第一生产力,加深了我们对小平同志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认识,同时也对我们如何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启发作用。

在结束今天的对话时,我最后还要说明一点,这就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所涉及到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它包括初始条件的诸因素、生产力及其变化的诸因素和经济组织体制及其变化的诸因素,具体如下图所示。科学技术仅仅是其中的一个因素,只是从近三百年来世界经济发展史来看,从发达的工业国的历史经验来看,科学技术这个因素对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较生产要素如资金、劳动力、土地等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其贡献率现在已大大超过50%。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起作用的过程,也就是技术创新的过程,因此,今天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技术创新是兑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的工作抓手。但是我们在这里强调这一点,并不是要否定其他因素的作用。相反,只有在其他因素有效匹配下,技术创新活动才能成功地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