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西方科技十二讲
26312300000035

第35章 政府干预与否:国家科技政策的完善(4)

.您说得有道理。下面我要介绍美国联邦政府科技政策演变的第四个主题,即关于开展R&;D活动的战略选择。其演变特点是,从注重“原始创新”,进一步发展为注重“原始创新”和“二次创新”并举;从注重“自主创新”,进一步发展为注重“自主创新”和“合作创新”并举。

先说美国联邦政府如何处理好原始创新与二次创新的关系。

美国一直注重原始创新即一次创新。1940年之前许多技术的发明都来自美国,如轧棉机、电话机、白炽灯泡、尼龙纤维等等。战后1945~1975年,美国工业几乎在所有技术领域都领先,世界各国所使用的发明和发现主要是来自美国。

但是,在70年代后期至整个80年代,日本和西欧特别是德国迅速发展,它们不断增加科研投资,其投资增加的速度已经超过了美国企业的相应值。它们的公司从美国的发明家那里引进技术,并且在此基础上通过二次创新将美国的技术转变为本土高质量、低成本和高生产率的技术,制造出更好、更便宜的产品,或者制造出标准化的产品,从而超越了美国发明的新技术。美国着重新知识、技术的创造,而其他国家着重进行它的应用与推广。当其他国家通过二次创新发展了这些技术之后,战后的形势就对美国的利益不利了,在这种技术竞争贝尔电话试音中,美国技术体系降格为仅在几个领域内领先。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根本性”的重大创新是少见的,而大量的是平时的“渐进性”的二次创新。平时企业间是在现有产品的基础上,而不是在开创新产品上展开竞争。

企业主要是不断地寻求对这些产品(例如在产品的性能或制造工艺方面)做出逐步改进。在这种循环模式中,速度是关键,“快鱼吃慢鱼”,因为改进的周期时间越长,竞争对手就越可以首先把它的新产品尽早送上市场。在此过程中技术创新的下游过程与上游过程具有同等的重要性。一般来说,美国企业爱好技术发明,重视技术创新上游过程的工作,即针对新技术与新产品的有组织的科学与工程的研究与开发。但是美国的企业却忽略技术创新下游过程的工作,即为实现有效的生产而进行的工程设计和开发,其中包括成本和质量的控制,从满足市场的需要,以便使产品满足购买者的需求。当外国企业在能够轻易地从美国获得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成果并且还具备很强的下游能力来吸收和应用研究成果时,仅在上游占上风的美国就不再能自动地取得市场上的成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贸易竞争的事实表明,竞争力取决于产品工程和制造能力,但当时在美国这些活动却不属于公认的政府工作范围,不予重视。

经过反思和吸取教训之后,联邦政府在注重原始创新的同时,开始重视二次创新特别是工艺上的二次创新,实行注重“原始创新”和“二次创新”并举的政策。90年代以来联邦政府特别强调利用信息技术(计算机应用、CAD、CAM、CIMS等)对传统产业(如制造业、钢铁产业、交通运输业和银行业等)工艺过程的渗透和改造,实现工艺上的二次创新,以缩短产品开发和生产周期、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等,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联邦政府支持在这方面的研究开发活动,使之成为90年代以来美国新经济时期中的亮点之一。

美国在这方面的经验对我国是有启发的。在国内,技术创新战略如何选择,是强调原创还是二次创新,一直是摇摆不定。由于我国要增强自己在国际上的经济竞争力,但我国的研发能力与发达国家又有较大的差距,结合美国的经验,我国适宜采取较弱的“原创和二次创新并举”的技术创新战略。何谓“弱”?就是在少数领域内强调原创,而在大多数领域内则强调二次创新。其中,“少数领域”是指涉及国防技术领域和具有中华特色的技术领域,如汉字激光照排技术和中成药的开发技术等。

特别是在科学领域,更要强调“弱原创”,基础研究的不确性最大、耗时长、无固定产品特征最强,而且其成果一般来说是“免费的午餐”,通过查阅学术杂志就可以获得。因此在科学领域不必强调千军万马都去搞原创,只需组织少量的杰出人才及其团队去搞原创即可,大多数人主要是干如下两项事情,在深层次上真正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一是跟踪国际基础研究的前沿,一旦国外学者作出具有原创性的科学理论新发现,我国研究者要能够做出快速反应,重视这些新发现,及时地消化、吸收,并在国内迅速传播,本土化。二是在此基础上以尝试进行共性技术的研究开发为主,以在同一理论起跑线上做出进一步的原创性研究为次。

R&;D基地建设

您的这个想法是合理可行的。

接下来,我要介绍美国联邦政府科技政策演变的第五个主题,即关于R&;D基地的建设。其特点是:大办国家研究机构,打造大学研究机构,促进企业研究机构发展。

美国到20世纪初也像其他发达国家一样,科学技术的研究开发活动一般在三大特定的圈子内进行,这就是国家研究机构、大学、企业工业研究实验室。只是与当时的德国、英国和法国相比,其中前两类比较弱,但企业工业研究实验室则属世界一流。

联邦政府加强自己R&;D基地建设的第一个举措,是大办联邦实验室。鉴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大型企业(如通用电器公司、贝尔电话公司、杜邦公司、柯达公司等)建立工业研究实验室所带来的良好经济绩效,联邦政府于20世纪初也开始陆续建立国家级的科学技术研究开发实验室,由有关部、局直接管辖和支持。最典型的是“州农业实验站”。由于战争的需要,在二次世界大战中联邦政府又组建了一批国家科学技术研究开发实验室,也称为“联邦实验室”,如陆海军医药局建立了几个研究所、国家卫生研究院建立下属的研究所,等等。二战之后,海军成立海军研究署,下设许多研究所,到20世纪80年代末,美国独立的联邦实验室已近600所,规模十分庞大;20万高水平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云集,质量颇高;年度研究开发经费占联邦政府科研经费的比例在50%~80%之间波动,占全国科研经费的比例在30%~50%之间波动;它承担全国1/6的研究开发任务。

联邦实验室是美国科研基地的国家队,水平很高,藏龙卧虎,世界一流的研究所很多,许多重大高新技术都出自于它们之手。

联邦政府加强自己R&;D基地的建设的第二个举措,是打造大学研究机构。其中第一个办法是在大学兴办FFRDC。美国政府为了加强和利用大学的研究潜力以及战争的需要,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相继在美国大学里设立了研究中心(FFRDC),它们由政府支持,但由大学管理,大学在人事、工资上享有较大的自主权。如设在橡树岭联合大学的橡树岭核研究所、设在加州理工学院的洛斯阿拉莫斯科学实验室和喷气推进实验室、设在霍普金斯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的辐射实验室等。

战后,这种做法得到历届政府的加强。如1965年9月14日,L.约翰逊总统宣布了一个强调联邦政府对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支持的新方针,他说:

我今天发表的新政策的声明的目的,在于确保联邦政府支持大学与学院进行科研活动的计划能从长远利益看,使这些学院与大学作出更大的贡献,从而使这些机构在未来的年代,能为国家作出最好的成绩。

在目前联邦政府用于研究的经费的一半分配给二十个主要研究院,这些研究院的大部分即使没有联邦经费也是很强大的。自从二次大战后,联邦政府不断增加对研究所支持的同时,进行研究及进行高等教育的组织在数目上也有了引人注目的增长。在一些过去并没有很好的研究设施的地区,发展了一些强大的研究中心。本政策的一个特别的目的就是加速这一有利的倾向,因为目前的经费是过于集中在少数几个地区中为数不多的研究单位。我们想要找到完善的中心,并且在哪儿发现就建立在哪儿。这样,在全国各地都可以建立起进行创造性工作的完善的中心。

按现在这个政策,将对从事大范围探索的大学和研究人员给予更多的支持,而不是对非常专门及非常狭窄的项目给予支持。这些行动加上其他更多的行动会提高我们大学培养受过良好训练的科学家的能力,以及能使我们大学成为思想的源泉,而这正是我国未来的繁荣昌盛所依赖的条件。

费米实验室外景采用这一方针政策时,我要求各个负责主要研究工作的处及部重新检查各自提供财政支持的行动,以保证在各处及各部门使命和目标不中断的情况下,采取各种具体措施以便加强目前正在从事研究工作的各研究院,而同时又帮助其他的研究单位使它们成为更为有效的教育与科研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