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西方科技十二讲
26312300000039

第39章 学科与人才:科学理论发展与学科建设(3)

三是在学科理论研究的常规科学时期,不仅应该注重学科定理在数量上的增加,而且更应该注重整个学科理论在框架上的扩展,从而导致学科理论的深度发展。

四是在学科理论研究的常规科学时期,应该敏锐地洞察随着研究对象层次、研究重点和研究手段的不同所导致的产生新的分支学科的可能性,及时地扶持或组织科学家在新的理论生长点上开拓。

五是在学科理论研究的科学革命时期,在旧范式处于危机时,应积极引导、激励、支持甚至组织科学家对新范式的探索。在这个时期学科共同体内应该注意有利于创新的文化氛围的营造。

学科人才队伍的建设

科学创新,人才为本。要推动学科理论的发展,必须加大学科人才的培养力度。科学人才队伍的建设,首先应是学科人才队伍的建设。上述学科理论发展和学科理论建设的特点,对解决学科人才队伍建设的问题又有什么启发呢?

学科发展的首要因素在于拥有学科人才。没有一支宏大的高水准的学科队伍,一切都无从谈起。因此学科人才队伍的建设就成了学科建设的重要一环。

西方科学社会学家认为,学科队伍的发展本身也遵循一定的规律,其中之一是学科人才队伍在数量上的增长有一个过程,它遵循克兰曲线的模式。科学社会学家D.克兰指出:在学科发展的常规科学时期的第一阶段(参见前页第一图),少数科学家提出和建立了学科新范式,提出了未来工作的模式,并吸引新的科学家到这个领域中来工作,但人员数量增长缓慢。在第二阶段,少数多产的科学家树立了科学研究的优先权,招收和培养学生成为他们的合作者,并且和这个领域的其他成员保持学术交流和沟通的联系。他们的活动造成了这个领域中的出版物(如杂志)和新成果(论文或专著)的指数增长时期(参见上三个图)。

在第二、三阶段,科学家人数呈指数的形式快速增长(参见前页第一图)。在第四阶段即危机阶段,由于有生命力的思想的内涵消耗殆尽,或者由于发现了由原有范式不能解释的反常而变得越来越难以检验,此时,新科学家很少愿意进入这个领域,而原有的成员更愿意退出,这就导致这个学科领域出版物和全部成员数量的逐渐下降。最后可能因有少数人提出新的范式,就会造成学科共同体在理论冲突的基础上分成几派,如果这种新范式被接受,就会产生学科革命,于是在学科人员的增长上又会出现类似的一个新的循环。

克兰曲线对我们搞好学科队伍建设有什么启示呢?

根据克兰曲线揭示的学科队伍在数量上发展的特点,我们在科学研究的学科队伍建设中应当注意下列两个问题:

一是学科队伍人员数的壮大,一方面是来源于在科学革命时期,学科共同体内原有人员对旧范式信奉者观点的“弃暗投明”,但是这需要一个“痛苦”的过程。美国科学史家I.B.科恩说过:

任何一位科学家对放弃业已接受并据之推进其专业工作的那组观念,都会有一种自然的抵触情绪,而这常常与积极参与一场革命运动的那种欲望相冲突。通常,新的和具有革命性的科学系统所遇到的是抵触而不是热情的欢迎。这是因为,维持(旧有的)现状对每一位取得了成功的科学家来说,在思想方面、社会方面甚至财务方面都有好处。所以,在这时候,除了凸现新范式比旧范式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让事实服人以外,还需要在学科共同体内营造一种宽容的氛围。

二是学科队伍人员数的壮大,另一方面是由于学科共同体内对后继新生力量的教育和培养,这就与“学科教育”

的建设息息相关。这是一个更为重要的方面,美国科学哲学与社会学家T.库恩指出:

一门成熟科学(学科)的专业人员,是在一个具有传统理论以及工具、数学和语言技巧的复杂总体中受到训练的。

结果,他们组成了某种特定的亚文化群,其成员是彼此著作的唯一读者和裁判。这些专家们研究的问题,不再由外部社会提出,而是产生于内部,为了扩大现存理论与自然界相互适应的范围并提高其精确度而提出的挑战。用来解决这些问题的概念,一般同以前专业训练中所提供的概念紧密有关。简而言之,与其他专业的创造性工作相比较,成熟科学(学科)的专业人员是从他们在其中过着特殊专业生活的文化环境中实际分离出来的。

您从克兰曲线得出上述两个结论,是很有说服力的。

下面我再来谈学科队伍的发展规律之二,这就是学科共同体人才队伍呈金字塔结构。学科共同体是众多的科学家的集合,但是在学科共同体内科学家们并不是平起平坐而处在同一个层次上。事实上,学科共同体是一个金字塔结构,处在塔的顶端是科学权威,其下的层次分别是一流、二流的科学家,塔的底部层次是一般科学工作者。

图中金字塔每一层几何图形的表面积代表这一层科学家的人数,底层一般科学工作者人数最多,越往上层人数越少,顶端科学权威层人数最少。学科共同体的金字塔结构是客观存在的,其原因是科学家们所取得的科学成果在数量上和质量上是发展不平衡的。据统计,在科学家中一生发表100篇论文的比例是1颐1000,此外论文还有一个质量高低的问题。因此,那些科学论文发表得多的、质量高的科学家就处在金字塔的上层,地位不同一般。著名科学家兰道曾指出,像爱因斯坦这样的科学家就属于科学权威层次,像玻尔、薛定谔、海森堡、狄拉克等科学家就属于一流的,而他自己就属于二流科学家。他认为,下一层次的科学家的科学成果是上一层次科学家成果的1/10,以此标准他可以把每一个科学家划归到金字塔结构的某一层次中去。这个由众多科学家组成的人才金字塔就构成了科学研究的人才支撑,它构成了科学发现活动的人才资源。

学科队伍的“金字塔”对我们搞好学科队伍建设有什么启示呢?

根据上述学科共同体人员结构上的特点,我们在科学研究的学科队伍建设中应当注意下列五个问题:一是要注意学科队伍高级、中级和一般人员的比例结构,以及这种比例结构逐年的变化趋势。

二是要注意学科队伍中从事科研活动人员的比例结构,以及这种比例结构逐年的变化趋势。并非所有科学工作者都从事与学科理论研究相关的工作。

三是学科发展需要权威,而且需要仰仗各种权威,包括知识权威、导师权威、博学权威、技术发明权威、管理权威、担任政府官员的权威,等等。知识权威可以为学科理论作出重大的、划时代的、具有革命意义的发现,如牛顿、达尔文、爱因斯坦等。导师权威为科学培养造就了杰出人才。博学权威对公众的科学普及工作的有效开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技术发明权威是将基础研究转化成应用研究的典范。管理权威为研究机构特别是国家科学院的正常运行作出了贡献。

四是在学科共同体内还需正确发挥权威的作用。因为从科学史看,在学科共同体内也存在一些不平等现象,个别权威压制年青学者或者作出新科学发现的科学家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历史上,数学家罗巴切夫斯基在提出非欧几何时,阿贝尔在发现一般5次代数方程不可用求根公式来求解时,伽罗瓦在提出“伽罗瓦理论”时,都曾经受到来自权威的冷落、非议甚至压制。这对科学理论的发现和发展显然是不利的。

五是要搞好职称的评聘工作。职称是学科队伍人员级别划分的重要标志。在中国对学科人员来说,职称既是身份的标志,又是一种“物质”和“荣誉”的待遇。因此职称的评定是调动学科队伍中人员科研积极性的一种博学权威林奈极其重要而且有效的手段。

学科教育的若干特征

您从学科队伍结构的特点,谈到学科队伍的建设的措施,有说服力。前面您讲过学科共同体内对后继新生力量的教育和培养,即学科教育的重要性,您是否在这个问题上能作一些展开?

学科教育是为学科共同体培养后续新生力量的唯一途径。当然,我们这里所说的学科教育,是指与科学发展有关的高等教育,即本科生教育和研究生教育。

学科教育的第一个重要特征是:老一辈科学家总是严格地按照学科范式对后学者进行教育。其理由是,科学家在科学研究中需要彻底依附于一种研究传统即范式。T.库恩指出,作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科学家总是清醒地意识到,必须把现有范式及其理论作为研究的起点;他们相信现有范式及其理论能为自己常规性研究问题提供工具,使他们在解决问题时所向披靡;他们相信只要有充分的时间,现行范式及其理论就可以解决他们所遇到的反常问题,没有这种信仰,他们的工作就会是白白消耗时间和才能。

鉴于学科教育的这一特征,在学科教育建设中应注意:

(1)学科教育的功能在于传承和发展学科范式,因为学科的常规科学研究时期是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它可能历经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

(2)学科教育最根本的目标,是要培养一大批能理解和掌握学科范式,并且能应用学科范式去有效地解决学科中难题的人才。这样就为学科或科学的发展奠定了人力资源的基础。

这说明了在常规科学时期内学科范式的连续性和继承性。

学科教育的第二个重要特征是:通过教科书式的课学科与人才:

科学理论发展与学科建设

程教学方式传授学科范式。T.库恩指出,“自然科学学科教育的一个最显著的特点是:它全部都是通过教科书进行的,特别是化学、物理、地质或生物专业的大学生和研究生们,都从专门为他们写的书本中获得这个学科的主旨。”“教科书只是提出专业人员作为范式而接受的具体题解,然后要求学生自己用笔纸或在实验室中解题,这些问题无论在方法上还是在实质上都十分接近于教科书或相应的讲课给以引导的题目。”“在贯彻这种教育的学徒期中,单独服从于一种严格传统(范式)的方法最能产生革新成果。”“成熟科学研究者从博士研究开始,就连续工作于一个从他的教育及其同时代人的研究中导出的范式所适应的领域。就是说,他力图阐明地图的地形细节,而事先已知地图的主要轮廓;他希望——如果他明智得足以了解这个领域的性质——有一天他可以研究那种预期现象没有发生的问题,这个问题是由于范式本身的根本弱点而出现了差错。在成熟科学中,许多发现和所有新理论的预兆并不是无知,而是发觉现有的知识和信念出现了什么差错。”

鉴于学科教育的这一特征,在学科教育建设中应注意:

(1)学科课程门类的设置要齐全,特别是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必修课程的设置要齐全,要能覆盖学科范式的内容,否则会造成学生范式结构的不完备,因而造成其科研知识背景和能力上的瓶颈。

(2)应注重课程的教材的建设和改革,教材不仅要准确地反映学科范式的内容,而且还应随范式的进化而不断改进和发展,同时教材在呈现方式上也应有利于学生有效地掌握学科范式。

这说明课程及其教材与学科范式的关联性。明确这一点,对课程标准的研制及其教材的编写都有指导意义。

学科教育的第三个重要特征是:研究生培养制度是为学科队伍输送高级人才的主要通道。现在,大学本科教育已逐步削弱了以前的精英教育的性质,它主要培养的是学科研究的一般人才。学科研究的高级人才,得靠研究生(硕士、博士)培养制度来造就。所以,一个国家或地区大力培养研究生就成了其加强学科队伍建设的重要一环。现在世界上科学强国大学和研究机构具有每年培养大量高学位人才的能力,这为科学技术界输送高水平人才奠定了基础。下面是美国在1993耀2000年的培养人数。

因此,美国科学家和工程师拥有所属专业最高学位的比例很高。例如在1982年,在就业的150万科学家中,大约90豫在某一科学专业拥有最高学位;200万工程师中,将近70豫在某个工程专业拥有最高学位。

此外,用较为优裕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吸引国外优秀研究生和人才,是美国科技人力资源建设的高明而有效的一招。到1985年,在美国的外国出生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占美国科学家和工程师总数的17豫,目前已达到37豫。

鉴于学科教育的这一特征,在学科教育建设中应注意:(1)科学家队伍中的学位结构,高学历特别是学科中最高学位人数所占的比例;(2)硕士、博士研究生培养点的建设,包括学位授予的情况、培养点的数量、每年培养的人数、导师力量、课题建设、硬件条件等等。

由此可见研究生培养制度与高级科技人才造就之间的关系。

学科教育的第四个重要特征是,“名师出高徒”是为学科队伍输送“杰出人才”的重要途径。所谓名师,是指导师权威。杰出人才,是指一、二流的科学家。科学知识我们往往可以通过学术论文或学术专著的学习获得,但产生这些科学知识的科学方法,一般是没有办法从学术论文和学术专著中获得的,因为它们反映不出这一点来。要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特别是科学发现的方法,往往只能师从导师权威,在其身边工作,参与其科学研究活动的全过程,揣摩他如何提出问题、如何组织观察实验、如何处理数据资料、如何建立假说、如何检验假说、如何修改假说,从而取得提高科学研究能力的“真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