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汉语文化语用学
26312400000045

第45章 语用原则与策略(11)

17.谈话主题

同一用语在不同的话题里,听话人会有不同的接受态度。“统治者”一词,在议论阶级关系时,用来称谓当今领导阶层自无问题,但在另外的话题里用来称谓当今领导人就不恰当。“对立面”一语,在哲学话题里,用来指代矛盾的双方是合适的,但换一个话题,如夫妻关系,夫或妻称自己的另一半为“对立面”肯定是刺耳的。特别是所谓汉语文化里的“非自由话题”,如未婚单身女人年龄、非账面上收入(注意:不是工资!)、婚外恋中的第三者或其他隐私,对语用失误的容忍度影响就更明显了。

四、避免语用失误的选择与修辞

为了避免语用失误而在可能的一些说法中选择最恰当的一种,这叫做避免语用失误的选择。

“说话和写文章的时候,要斟酌用词,选择造句,对篇章进行调整,借以提高语言表情达意的效果,这就是‘修辞’。”(王群生等,1988)

表面看来,避免语用失误与修辞都在讲究选择,二者是一回事。不。应该说两者小同大异。

这两者相同之处在于,都是词或语的竖向选择。

避免语用失误的竖向选择的例子:

小朋友、“老朋友”、小同志、小女孩、姑娘们、女学生们,请借光。(参见第二章第三节第一例)

说话人哲学家老康称几个挡在路当中的女高中学生为“小朋友”,按汉语文化,是合适的,老人称不认识的姑娘为小朋友,还满亲切的;按说话人的身份,把小姑娘称朋友,平起平坐,不啻是抬举,还不失诙谐。小姑娘们不接受是故意的、善意的玩笑(有面部笑容为证)。现在,咱们回过头来,从竖栏的“小朋友、‘老朋友’(说话人第二次碰上她们时的称呼,与“小”相对)、小同志、小女孩、姑娘们、女学生”或更多的说法中选择一个听话人接受得了的说法,其实还应该说是“小朋友”或者“姑娘们”最恰当。

我们知道,修辞也是词语竖向关系的选择。

“喂,一手:交钱、付款、交款、付钱,一手交货!”(《药》)

竖向词语有四个或者可以更多,哪个最能表达刽子手康大叔的贪残这样的效果?“交钱”,只有“交钱”,才能表现他赤裸裸地是为了弄钱。

“付款”有点会计专业味道儿。“付钱”虽然也点到了“钱”字,但它有正式用语的味儿,与此处(杀场)情景不符。与后面说出的“交货”联系起来考虑,只有“交钱”最能形成对比。

那么,两者的不同之处在哪儿呢?

第一,两者要达到的目的不同。

修辞是从审美的角度提出要求的。一般认为,修辞是为了提高表情达意的效果,本文作者认为,这就是审美选择。

袭人……忙进来,只闻见酒屁臭气满屋。

(《红楼梦》第四十一回)

什么臭气?可以选择的还有“汗”臭气,而且,“酒气”应该是香气,怎么说是臭气?也罢,既然喝过酒,臭气中包括酒气也还说得通。何来“屁”?可是,曹雪芹还是选择了“酒屁”,这就把一个“扎手舞脚的仰卧在床上”的刘姥姥对高门大户的犯规之状写得极具审美价值了。

避免语用失误的选择是从不触犯人际关系、社会规范的角度提出要求的,从不违反“说话对象、时间、地点的合适性”方面提出要求的。这就从根本上不同于修辞的要求角度了。回过头看看第三个问题“汉语文化中的语用失误的容忍度”中的所有例子,就可以发现所谓的失误都是无意之中触犯了人际关系或者社会规范。此处就不再重复了。

说透彻些,以两者要达到的目的而论,修辞是为了让语言成为审美对象,而避免语用失误是为了在人面前好做人。这样两个目的可以说是不挨边儿了。

第二,两者的运用范围不同。

避免语用失误的选择发生在日常生活言语的运用范围里,而修辞的主要范围是在文学语言和公众媒体(非文学的报纸、刊物、广播、电视等等)里。为什么?日常生活中的人们,为了谋生,当然要优先考虑自己的言行是否适合于社会,不会将修辞放在首位。另一方面,修辞主要是为了将写的东西变成审美对象,而文学刚好是在以写作创造审美客体,两者正好合拍,所以修辞主要用在文学和公众媒体里。当然,文学中的人物对话也要避免语用失误,或者反过来,有些对话故意被描写成充满语用失误,那是为了表现人物和意象世界,而不是表现作者自己。

还需要说明的是,这并不是说日常生活言语就不需要修辞,不需要美(而且,其中确实有着美的表现,请参见拙著《美学语言学》),我们只是在这里说明两种选择(避免语用失误选择和修辞选择)运用的范围不同,不涉及日常生活言语是否存在着美。

有些汉语教材上说,修辞是讲“说话和写文章如何如何”。本书作者认为,事实上,要求在说话中注意修辞是一个理想状态,因而不容易得到人们的优先考虑(当然应该考虑,而事实上有文化教养的人确实在考虑);而要求说话不违反人际关系、社会规范,要求说话注意对象与时间场合,即避免语用失误,倒是符合说话人实际利益的,因而也就能获得他们的优先注意。

我们发现一个很说明问题的事实,那便是,修辞格(见下一个区别)在诗、词、赋、小说、抒情散文等文学品种中的运用比在一般文体中的运用更普遍、更典型、更用心和更精巧。这证明了两点:一、修辞是以文学为对象、为材料的。若不以文学为对象、为材料,那一个一个的“格”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二、“修辞主要是为了将写的东西变成审美对象”这个判断是得到修辞格这个事实支持的。

最后,两者的表达样式不同。

修辞的表达样式为修辞格,如比喻、借代、夸张、对偶、对比、衬托、排比、层递、反复、双关、反语、押头韵、押内韵、移觉、通感(钱钟书发现了大约三四种)、设问和反问,等等,等等。有了格,便有了相对固定的表达程式,有章可循。这给运用带来了一定的方便。但是,由此也会走向审美的反面———死板与僵硬。

而避免语用失误选择的表达样式可以是语用原则与策略,但是,原则与策略都不是“格”意义上的东西。而且,有些策略之间是相互矛盾的,遵从了这个便牺牲了那个。从根本上来说,不违反人际关系和社会道德、规范的言语行为,无固定的样式可循。

第七节 从功能不完备原理到语用学的实质

一、什么是“功能不完备原理”?

“功能不完备原理”是“解释语言功能的理论系统是不完备的”这一命题的简称。

语用学从更大的范围而言是研究语言功能的,所以它和功能不完备原理息息相关。

语言学家不完备现象(钱冠连,1995c)告诉我们,语言学的好些个新领域、新学科、新论题往往不是由语言学圈内的专家发现的;那些新课题也往往是从语言学之外的角度发现的;出了卓越成果的语言学家总是以语言外的知识不够而遗憾的。

与此紧密相关的是:语言功能不完备现象。

徐盛桓(1991)曾为功能语言学的研究提出过四条原则,其中之一是参考哥德尔的提法而提出的“不完备原则”,大意是:任何一个说明语言功能的理论系统,无论看起来是多么充分和完善,其实都是不完备的,要留待系统以外的其他系统去补充。

现在举出几个例子来验证:解释语言功能的理论系统是不完备的。

第一例:语用策略是不可穷尽的。这有三层含义。

第一层含义是,语用策略出了一个又一个,兴兴灭灭,《汉语文化语用学》无法将其穷尽,别的什么语言功能专著也无法将其穷尽。这是因为,说话人的目的与意图是无穷尽的,跟着的策略当然也不会穷尽。除了得体、谢绝夸奖、虚抑实扬的恭维、把对方当第三者、把自己当第三者、借第三者之口说出自己的意见、多种言语行为伴随礼貌策略、运用权威、回避、表面一致而事实否定(曲线否定)、以行代言的答复以外,你还可能临场即兴地发挥出某一个策略来。如为了提出要求先赞美对方,如为了说明某事某人却将他事他人描绘比附一番,这都是语用策略。有时好言相劝是策略,有时骂人也顶用;有时轻言细语、花言巧语可以把对方送入圈套,有时当头棒喝也可以让对方就范。一言以蔽之,帮助顺利达到目的的说话手段都是语用策略。

第二层含义是,你有你这个民族语言文化的策略,我有我这个民族语言文化的策略,这些策略可能是相矛盾的,也可能是互相分享的。比如汉语文化里特有的谢绝夸奖,西方语言文化里就用不上;在中国客宴上诗酒酬酢的得体用语,搬到西方宴会上说不定要碰钉子;中国禅门公案中的对话策略与西方语言文化语用学里的一套原则与准则几乎是格格不入。而得体策略,就可以在两种语言文化中分享。这里,万紫千红的既互相矛盾又互相分享的例子就不说了。

第三层含义是,有一个策略,就可能有一个相反的策略。礼貌是策略,不礼貌也是策略,如运用权威时,就顾不了那么多的礼貌了;回避是策略,单刀直入回答问题何尝不是成功一法!虚抑实扬的恭维可以玩得溜溜转,让人恶心的赤裸裸的奉承拍马何尝不能使某些人入耳?曲线否定用得好,照顾了对方的面子与情绪,直接否定使用得适时也可能会取悦对方;谢绝夸奖的老传统固然还在“传”还在“统”,现在却也有不少的人对夸奖是坦然领受,不少的市井百姓给夸奖的人回敬一个“谢谢”甚或一个不地道的“Thankyou”,也不失为诚朴不磨、浩浩落落之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