谦卑做人是迈向成功的法宝。刘备三顾茅庐,张良为老人拾履,他们事业的成功首先源于他们谦卑的人格,成功CEO张明正,在总结其成功之道时,坦言他始终崇尚和倡导“谦卑精神”,并把“谦卑者生存”作为公司的管理信条。
如何才能让我们始终保持一颗谦卑而不张扬的心理智的对待我们的工作呢?以下几条意见会给我们一些启示。
1.不要以经验丰富为资本。如果你像大多数人一样,在许多这类事情上有颇为激烈的主张,也有一些办法可以帮你认识自己的偏见。如果你一听到一种与你相左的意见就发怒,这就表明,你已经下意识地感觉到你那种看法没有充分理由。迫害常见于神学领域而不见于数学领域,因为数学问题是知识问题,而神学问题则仅是见解问题。所以,不论什么时候,只要发现自己对不同的意见发起火来,你就要小心,因为一经检查,你大概就会发现,你的信念并没有充分的理论依据。
2.我们要富于心理想象力。对于一些人来说,一个好办法便是设想一下自己在与一位怀有不同偏见的人进行辩论。这同实地跟论敌进行辩论比起来有一个(也只有一个)有利条件,那就是这种方法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人们自己有时就因为进行这种想象性的对话而真的改变了原来的看法;即使没有改变原来的看法,也常常因为认识中假想的论敌有可能蛮有道理而变得不那么自以为是了。
3.我们要提防那些容易助长你狂妄自大的意见。因为自尊心能使大多数人看不到对方的正确性。所以要处理这个人的自高自大的问题就更加困难。处理这个普遍存在的人类自高自大问题的惟一方法就是,要经常提醒自己,在茫茫宇宙中一个小小角落的一颗小小星球的生命史上,人类仅仅是一个短短的插曲,而且说不定宇宙中其他地方还有其他一些生物,他们优越于我们的程度不亚于我们优越于海龟的程度。
谦卑而不张扬是一种人生态度,更是一种处世智慧和人格。学会谦卑做人吧,因为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个人的命运与前途,面临的挑战与危机,担负的责任与使命,都要求我们谦卑做人。
交往尺度很重要
比尔·盖茨认为,在与人交往中,一定要把握好交往的尺度,只有把人际交往的尺度把握得恰到好处,才能更有利于我们工作的顺利开展。
比尔·盖茨认为在人际交往中应该投资,但是不应该过度投资,这样的交往才能够让人感觉轻松,达到人际交往的最佳效果。人际交往要有所保留,初入社交圈中的人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好事一次做尽”,以为自己全心全意为对方做事会使关系融洽、密切。事实上并非如此。因为人不能一味接受别人的付出,否则心理会感到不平衡。“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这也是为了使关系平衡的一种做法。如果好事一次做尽,使人感到无法回报或没有机会回报的时候,愧疚感就会让受惠的一方选择疏远。留有余地,好事不应一次做尽,这也许是平衡人际关系的重要准则。
一直与比尔·盖茨在富翁排行榜上争夺冠亚军的华伦·巴菲特是世界闻名的股票交易大师。这位66岁性格奔放的理财家已经当上了祖父,没有人会想到巴菲特可能与比尔·盖茨成为好朋友。这源于比尔·盖茨的令人轻松的交往方式。
比尔·盖茨和巴菲特有一项共同的爱好是打桥牌。一次,比尔·盖茨带着梅琳达和他们的女儿飞往旧金山去探望巴菲特夫妇,结果下了飞机后他们一口气打了9个小时的桥牌。1995年,比尔·盖茨和梅琳达组织了7对夫妇前往中国旅游。有一段时光是在长江上的一艘游艇中度过的。这艘游艇共有5层,通常情况下要载上百人,每天晚上梅琳达都安排不同的活动。他们在舞厅里唱卡拉OK,并表演莎士比亚剧的片段,还有一些小把戏,如猜测我们吃了多少顿饭。猜中者由梅琳达和比尔·盖茨发奖。巴菲特说,“与比尔交往是很放松的,他是一个很有幽默感的人。”
比尔·盖茨和巴菲特始终保持这种良好的关系,这种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使创业者通过关系得到最大的发展,也会赢得更多人的尊重。
工作中的多数人因为人际交往而苦恼,仅仅是因为他们在人际交往中掌握不好应该的尺度。心理学家霍曼斯早在1974年就曾经提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本质上是一种社会交换,这种交换同市场上的商品交换所遵循的原则是一样的,即人们都希望在交往中得到的能够不少于所付出的。其实又何止是得到的不能少于付出的,如果得到的大于付出的,也会令人们心理失去平衡。
人际交往在本质上是一个社会交换的过程,交往的这种社会交换本质,要求我们在人际交往中必须注意,让别人觉得值得与我们交往。无论怎样亲密的关系,都应该注意从物质、感情等方面“投资”,否则,原来亲密的关系也会转化为疏远的关系,使我们处于人际交往的瓶颈状态。但是,在交往过程中,基于各方面因素,我们要把握好交往的尺度。有的人是为交往而交往,根本没有明确的交往目的;有些人甚至把交往当作做生意、搞交易,只想从别人那里获得更多的经济好处,根本不考虑人际间和谐亲密的精神境界。他们与人的交往只停留在表面上,交往的质量极其低劣,既不讲人格吸引,也不讲深层进入。此时,他们就会意识到自己是一个交往失败者,从而造成厌恶交往的恶性循环。
同样,一些人交往对象太少,交往周期太长,他们采取的方式也极其死板,机械简单,这对于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来说是不利的。在许多情况下,他们都是在重复某种交往程序,根本不去根据情况的变化而采取相应的措施。此时,他们交往的意向极为被动。他们从不主动参与交往,对周围事物往往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交往对他们来说,已经麻木了。
总之,我们不难明白,如果交往过度,人们会对交往产生反感,从而转向交往不足。而交往不足,人们会感觉若有所失,产生孤独感,从而又转向交往过度。交往过度和交往不足互为因果,互相转化,恶性循环,使许多人十分痛苦,以致搞得整个生活不得安宁。因此交往过度和交往不足都不利于交往。
留有余地,适当地保持距离,因为彼此心灵都需要一点空间。如果你想和人维持长久的关系,那么不妨适当地给别人一些机会,让别人有所回报,不至于因为内心的压力而疏远了双方的关系。留有余地,彼此才能自由畅快地呼吸。
比尔·盖茨说:“跟我们爱自己相比,我们实际上不爱什么人,当我们爱友甚于爱己时,我们只不过是在遵循自己的趣味和喜好,然而,正是靠这种惟一的爱人胜过爱己的友爱,友谊才可能是真实和完全的。”
社会发展到今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已越来越密切。换句话说,人们靠彼此互助才能得以生存。因此,一般情况下,不要轻易得罪人,因为在某种程度上说“得罪他人”就是剥夺自己的生存空间。当然不轻易得罪人,并不代表我们处处忍让于他人。
比尔·盖茨认为,在与别人相处时,应该学会尊重别人,尽量减少对别人的伤害。一个和谐的人际关系的基础是彼此之间互不伤害。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有真就有假,同样,有君子便有小人,对小人就要小心应对,否则便有可能吃亏。有时得罪一个小人,就等于为自己埋下了一颗不定时炸弹。即使他不采取报复手段,也会在你背后对你造谣中伤,使你有理也会变成无理。在与人交往中,不管你采取什么方式指出别人的错误:一个蔑视的眼神,一种不满的腔调,一个不耐烦的手势,都有可能带来难堪的后果。你以为他会同意你所指出的吗?绝对不会!因为你否定了他的智慧和判断力,打击了他的荣耀和自尊心,同时还伤害了他的感情。他非但不会改变自己的看法,还要进行反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