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不打不骂教孩子的50个细节
26313300000049

第49章 男孩女孩都一样——接受自己的性别

“婉婉,明天就是你7岁的生日!告诉爸爸,你想要什么礼物,爸爸一定给你买来!”晚饭后,婉婉的爸爸认真地对婉婉说,她的妈妈也在一旁点头示意,让婉婉告诉他们自己的心愿。

“这次礼物真的由我自己挑选和决定吗?”婉婉惊喜地问。

“是的,是的。”婉婉的爸爸和妈妈连忙点头表示肯定。

“那好吧,你们可一定要满足我的心愿哦!”见爸爸和妈妈再一次肯定地点了点头,婉婉轻声地说,“你们把我变成男孩子吧!”

“变成男孩?”爸爸和妈妈不解地同时问道。

“对呀,男孩子就是比女孩好。”

“告诉爸爸,你为什么想变成男孩呢?”虽然听到女儿的心愿后,夫妻俩都非常吃惊,但他们没有表现出愤怒和不满,而是温和地问女儿。

“因为在学校里,我很想和李军、王大兵他们一起玩,可是他们都不理我;还有我们班的女生和男生分成了两派,大家都不在一起玩,太没意思了。如果我变成了男孩,就能和他们上同一个厕所,就能和他们一起玩,这是王大兵告诉我的。他还说只有他们男孩子才能当将军呢。”

明白了女儿想“变成为男孩”的原因后,夫妻俩都在心里松了一口气。

“婉婉,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你是女孩,你也有你的优点啊,你活泼可爱,既心细又善良,相信你们班的男生了解了你以后,都会喜欢和你一起玩的。如果你不可爱,不善良,即使你是个男孩子,大家也不一定喜欢你呀!还有,谁说女孩不能当将军呢,从战争年代到现在的和平时期,我军中就不乏女将军啊!男孩女孩都一样的。”爸爸说。

听完爸爸的话后,婉婉说:“爸爸,我以后再也不想变成为男孩了。明天我就去告诉王大兵,女孩子将来也会有出息,也会和男孩子一样能当英雄,当将军!”

事实上,生活中像婉婉那样7岁左右的女孩,肯定不只她一个人想“变成为男孩”,还有许多小女孩有类似的想法。在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之所以有以上这些想法,并不是因为她们的男女性别意识很强烈,也不是性别角色倒置的反映,这是孩子的一种正常心理。她们之所以有这种想法,纯粹是因为好奇心理的驱使,因此父母大可不必为此而指责和打骂孩子;相反,应安慰和鼓励孩子正确认识自己的性别,接受自己的性别,并为自己的性别而骄傲。

那么,为什么一些小男生不愿与女孩交往呢?这是因为7岁左右的孩子已经有了模糊的性别意识,加之在书籍、电视或其他媒体的影响下,他们已经知道男女之间有很多不同的地方;而且这个年龄阶段的男孩一般都比女孩敏感,更有羞耻心。因此,我们能看到7~10岁之间的男孩更多是和同性之间玩耍,有意识地回避女孩。不过,这种情况只是暂时的,但它能使孩子的性别角色意识更加纯化。当然,部分男孩同时也喜欢和女孩交往。

教子心经

1.不以性别来决定对孩子的态度

孩子之所以对自己的性别不满意,与父母本身的思想有关。许多父母还是有“男尊女卑”的观念,性别的不平等教育仍然存在于孩子的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成长。

另外,有的父母虽然没有在行动上直接地表现出性别歧视,但在给孩子讲故事时,总喜欢讲伟大人物或是英雄的故事,而这些故事的主人公大多数是男性,而女性则多是伟大人物的助手,甚至更糟的是他们前进路上的“绊脚石”。这里面就包含着性别歧视,父母仿佛在告诉孩子:“瞧瞧,男性都是做大事的,女性只是附属的,是可有可无的。”

父母的种种不合时宜的教育方式,都会给孩子潜意识中留下这样的信息:男孩是优秀的,女孩比男孩逊色。当孩子有这样的性别意识时,男孩成年后,就会有特别强烈的性别优越感;而女性呢,则会有很强的自卑心理,这两种心理都是不健康的,会严重影响孩子的社交和正常生活。

由此可见,父母要平等地看待孩子,不要以性别来决定自己对孩子的态度,这样才能根除男孩子的性优越感。同时,鼓励女孩自尊、自信,使她们逐步完善自己的人格。

2.给孩子起个“性味十足”的名字

为了避免孩子对自己性别不满意的现象发生,父母在孩子出生后,给其取名字时就应该注意突出性别。“名字”虽然只是一个人的代号,并不代表什么实质性的东西,但是对于孩子来说,名字却意义重大,因为名字不但是父母送给孩子的第一件礼物,而且这个礼物将伴随着孩子长长的一生,更为重要的是,名字能更好地帮助孩子确认自己的性别。一个人的名字,每天都要被别人叫数次甚至数十次,每次被叫都是一种性别意识的提醒。因此,父母在给孩子起名字时,要注意名字最好与孩子的性别相和谐,这样能促使孩子对自己的性别有更清醒的认识。

然而,很多现代父母却常根据自己的喜好而不是孩子的性别来给孩子起一个合适的名字。他们给孩子起名字的时候,通常用一些中性的词,比如“天宇、天翼、浩川、琦琦”等,这些字或多或少会影响孩子的性心理发展;还有的父母在给孩子起名字时则反其道行之,比如生了一个女孩,但因为心里喜欢男孩就给女儿起一个男性味十足的名字,如“志刚、展鹏”等;如果生了一个男孩,但心里喜欢女孩,就给儿子起一个女性味十足的名字,如“晓晴、志凤”等。其实,父母的这种行为虽然可以理解,但并不值得称道,因为婴幼儿本来就对性别混淆不清,假如父母再给他起一个与其性别“有别”的名字,孩子在认识自己性别方面就会走进误区,而这将深刻地影响孩子,甚至会造成孩子的情感紊乱,使孩子认不清自己的性别,从而导致孩子长大成人后履行其性角色的能力大大减弱。

我们都知道,购物时每一件物品上都贴有标签,标明该物品的材料、质地、成分等等。孩子的名字,也等于是父母给他贴的“标签”,只不过这个“标签”在这里起的作用是标明孩子的性别,它对婴幼儿性别的塑造起着巨大的作用。因此,在给孩子起名字时,父母应慎重,比如是女孩,就尽量起一些有阴柔之美、女性味十足的名字,是男孩就起一个有阳刚之气又不失文雅的名字。这样,当孩子的名字与其性别和谐一体时,孩子才能更好地认清自己的性别,而这一点,对孩子今后性角色自认和健康人格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

给孩子起一个“性味十足”的名字,对孩子性角色的教育能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因此,父母在培养孩子时,应把握好分寸,每走一步都要考虑到它的后效作用,起名字更是如此。在为孩子起名字时,要考虑到对孩子今后成长的影响,切忌轻易给男孩子起女孩的名字,也不要给女孩起男孩的名字,最好做到“名副性实”,这样就不会给孩子的性别自认带来困难。

另外,给孩子起名字时,父母还应该注意以下细节:

1)尽量不要给孩子起“贱名”。由于封建思想的作怪,一些父母认为给孩子起个“贱名”更好养,孩子也不容易生病。于是,“毛狗”、“秃子”等贱名都被一些父母用上了。其实,这种做法既不科学,而且还会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给他带来负面影响。

2)起的乳名最好要有意义。乳名在体现“性”别的同时,也要有爱意,这样孩子在通过自己的名字来确认性别时,还能体味到父母的爱,可谓是一举两得。

3)没有特殊情况,不要经常更改孩子的名字。有的父母给孩子起了名字后,过了几个月,就觉得不合适,便更换,再过一段时间后,还是觉得不合适,便又更换。在频繁的更换过程中,婴幼儿会对自己的性别认识更加模糊。

4)在生活中,公平地对待男孩和女孩,并给他们同样的爱、同样的受教育的机会。

5)为孩子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因为长时间生活在异性群体中的孩子,有可能形成与异性心理认同的性别行为,会混淆自己的性别角色。比如,一个女孩长期生活在男生氛围中,她会逐渐具有男性化特征。

6)当孩子有某种“荒诞”的想法或要求时,要表示理解与尊重,切忌不了解真相、不倾听孩子的心声就打骂和责备孩子,而应该在耐心地听完孩子的“为什么”后,再找原因“对症下药”。

幸福的首要条件在于健康。

——柯蒂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