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曾国藩那些事儿
26313600000023

第23章 厉害的对手(1)

新来的对手

田家镇失利的消息传到天京,作为天国实力派老大的杨秀清大为恼怒,本以为封秦日刚一个王,会激起他为天国效力的激情,没想到这小子不争气,白捡了一个王,还不干实事。杨秀清真是又气又恨。

一怒之下,杨秀清分别从安徽和江西把石达开和罗大纲调回来前去支援西征。这下曾国藩又招来了两个劲敌,石达开和罗大纲。这两个人可以说都是当世毋庸置疑的大英雄,如果他们和曾国藩出生在不同的朝代,或许他们真的能够成就一番大业,无奈天意弄人,命运注定了他们和曾国藩是冤家路窄。

他们和曾国藩的博弈是一场你死我活的淘汰赛,历史注定要在他们中间选择一方作为最后的胜利者,或许是石、罗,或许是曾国藩,然而此时两军对垒,只能真枪实弹地一争高低。

听说石达开、罗大纲要来支援太平军西征,曾国藩也不免后背直冒冷汗,要知道,这二人绝非平庸之辈……石达开,1830年出生于广西贵县北山里那邦村一个世代务农的贫寒家庭,他幼年丧父,有两姊一妹,家中只有他一个男丁。所以,石达开很小的时候就不得不独撑门户,养活老娘和姐妹们。

或许贫穷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来说,确实是一笔财富。年幼的石达开早早地就承担起了生活的重任,但是在重任面前,他没有像其他的贫农一样甘心贫困,他渴望衣食无忧,他渴望从繁重的劳动和疲惫的生活中解脱,虽然他未曾想过要做什么将军称什么王,但是他不甘于受制于生活,受制于他人。

广西的连年自然灾害和清政府的腐败统治让石达开忍无可忍,他再也按捺不住内心的渴望,他再也忍受不了外界的压制,于是,他义无反顾地加入了太平军反清的大军之中。

但是,他所追求的不是荣华富贵、高官厚禄,他所求的只是生活和精神的无拘无束,虽然后来他成了威震敌胆的太平军名将,但是在很大程度上他跟陶渊明很像,他们所追求的都是一种无羁无绊的生活方式。只不过他和陶渊明走的却是两条完全不同的人生道路,同时这两条不同的路也决定了他们两个完全不同的人生落幕方式。

陶渊明隐居山林的夙愿之所以能够实现,是因为他懂得在混浊的官场中及时抽身;但是石达开走上的却是一条不归路,这条路只有前路没有退路,他没有机会也不可能有机会抽身……或许正因为如此,石达开才不得不勇往直前,不得不殚精竭虑地消灭自己的每一个敌人,当然也包括曾国藩。

曾国藩遇到石达开是命中注定,曾国藩遇到罗大纲也是必然。罗大纲,原名亚旺,广东揭阳县蓝田都(今玉湖镇)人。罗大纲生性勇猛,少年时的他,行侠仗义,嫉恶如仇,常常劫富济贫,属于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江湖义士。他的个性跟《水浒传》中的黑旋风李逵有一拼,但是,跟李逵相比,罗大纲更体恤下属,头脑更加灵活一些。

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岭南闹饥荒,罗大纲以“三合会”首领的身份率饥民暴动,而后又加入了反清秘密组织“天地会”。后来太平天国起义以后,南王冯云山很看重他,经过冯云山的一番劝说后,罗大纲率千余部下加入了太平军的大部队。

加入太平军以后,罗大纲的部队敢打敢拼、军纪严明,在太平军中威信极高。即使罗大纲没有加入太平军,他至始至终也都是反清的,他最终跟曾国藩的兵戈相见也注定是必然的。罗、曾二人再次相见,罗大纲一定非常后悔,当年在湖北没有当场把曾国藩给砍了,以至于让曾国藩就此逃走,后来还成了自己的劲敌。不过曾国藩此次遇到这二人,注定了他要栽个大跟头,就是不死估计也得掉层皮。

武昌的失守对太平天国来说本来就是一个沉重的打击,而田家镇再败,对太平天国来说更是雪上加霜,士气一再低落的太平军,一溃千里。

接到东王杨秀清的命令后,原本作为西征军转战皖南的石达开和罗大纲立即率各自精兵,日夜兼程,赶赴增援。

不料,在他们刚刚抵达九江会师时,九江上游城镇黄梅已经失守。原来,太平军十月十四日失掉田家镇以后,就退向了田家镇下游城镇黄梅,而十五日兵败的陈玉成部也弃城而走,撤向广济。两路太平军会师以后,或许出于不甘心,或许秦日刚觉得刚封了王就打败仗,自己脸上实在无光,或许溃败的太平军开始对湘军忍无可忍了,或许是出于别的什么原因,总之,会师后的太平军决定寸土不让,而此时势如中天的湘军又偏偏寸土必争。

于是,两军再次于黄梅、广济之间的双城驿、大河埔一带展开了一场激战。结果验证,不甘心的是将帅,无心作战的是士兵,或许连吃败仗的太平军开始对将领的领导能力产生了怀疑,于是,太平军很快败退,一路退到九江。而此时石达开的到来和罗大纲的增援,让镇守九江城的士兵精神为之一振,他们仿佛已经看到了胜利就在不远的前方。而一路获胜的湘军开始飘飘然起来,虽然他们的将领曾国藩面对石达开的到来已经开始头皮发麻起来了,但是,他们似乎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处境。

令人恼火的防守

太平军一路败退,湘军陆师尾随追杀。直到十一月二十五日,太平军退至九江,湘军陆师才停住脚步,在九江大东门外的四里坡扎营;顺流攻到九江的湘军水师,也对九江城展开了合围。而此时,湖广清军4000人马由副将王国才率领驻扎黄梅,湖北按察使胡林翼率军2000人则从咸宁向东进军瑞州,准备从背后进攻九江。势如破竹的湘军跟赶鸭子似的一路把太平军从湖南岳州赶到了江西九江,直赶得太平军如惊弓之鸟一样躲进了九江城。没能成功退回九江的太平军早就成了湘军坚船利炮下的亡魂了。

面对如此之大的胜利,现在驻扎在九江城外的湘军似乎已忘却了无数的为了胜利付出生命的战友们。

于是,被胜利冲昏了头脑的湘军将领塔、罗、彭、杨等人甚至开始觉得,绿营军与“长毛”作战之所以节节战败,不是因为“长毛”厉害,而是因为他们腐败无能。

骄兵必败,自古如此,湘军是否能逃出这个诅咒,还有待于验证。一路杀红了眼的湘军将领们,看着太平军们个个胆小如鼠地躲进了九江城,他们开始跃跃欲试、摩拳擦掌了。于是,曾国藩命塔齐布、罗泽南、彭玉麟、杨载福等将领各率水陆大队,分兵攻打九江的四门,每门部署兵力五千,决意将太平军一举歼灭。

但是,湘军未免高兴得有点早了,不如让我们先来看一下太平军的九江守卫计划。

九江的将领林启容,虽然刚三十多岁,却是太平军的老将领了,从太平天国起义以来,他就一直是东王杨秀清直属部队的先锋,此人不仅善攻,而且善守。更何况,林启容已经占领九江两年,在这两年之中,林启容早已把九江城变成了一座坚不可摧的城池,因此他对九江的防卫很有信心。

不过更重要的是石达开的到来。儿时艰难的生活让石达开积累了满脑子的生存计谋,自从石达开加入了太平军以后,他的这一脑子的生存计谋,就变成了作战计谋了。

因此,石达开一进九江城,便提出,集太平军5万人,对付远道而来的2万多湘军,虽然不是难事,但是,经过前面的几场战役以后太平军元气大伤,而且士气低落,相反湘军士气正旺,不可与之硬碰硬,不如采取以守为攻、以逸待劳的办法,先挫湘军锐气,而后再见机行事。

根据九江城北枕长江、南控鄱阳湖的特殊地形,石达开料到湘军很可能利用陆师,绕过九江城,通过占领鄱阳湖西岸的梅花洲和东岸的糊口,来对九江城形成合围之势。于是石达开就决定命林启容守卫九江城,罗大纲守卫梅花洲,自己守湖口城,而这三城刚好呈现一个三角,更加有利于三军配合作战。

而作为湘军必争之地的九江城,林启容则命守城部队注意隐蔽,相时而动。至此,翼王石达开的防守计划部署完毕,就等曾国藩的湘军前来攻城。湘军要想攻下九江看来真的不是件容易的事。果然不出所料,当湘军四路人马气势昂扬地来到九江城外的时候,湘军都晕了,偌大的九江城上竟无一兵一卒。一看到这阵势,任凭是谁前去攻城都会料到其中必定有诈,相信像曾国藩这么聪明的人也必然料到了其中的玄机。但是,既然来了就得往前冲呀,要不然咸丰帝又要下旨催了,皇上一生气,可不是小事,不是革职查办,就是不给粮饷。无奈,曾国藩只能命湘军前去攻城。

但是,当湘军刚刚挨近城边时,城中的太平军“则旗举炮发,环城数千堞,旗帜皆立如林”,此时的湘军几乎还没有看清楚城墙上的布军情况,就已被打得晕头转向了。

这下湘军成了一群无头的苍蝇了,在太平军的一顿狂轰滥炸之下,湘军将士们被炸得人仰马翻,卷旗逃窜。虽然,曾国藩也免不了扛一面大旗高喊“过旗者死”,但是,不逃的湘军也只能白白送死,无奈之下,只能退兵回营。

吃了这样一顿哑巴亏,实在叫人恼火,但是九江城被林启容守得固若金汤,湘军就算是不甘心也无济于事。

如此攻打了几次城,湘军都以退兵收场,无奈,曾国藩只能改变作战计划。经过与塔齐布、罗泽南商议后,曾国藩决定将湘军陆师兵分两路,一支由塔齐布率领继续攻城,另一支由罗泽南率领前去糊口城外的盔山,准备与胡林翼率领的部队合力攻打梅家洲。曾国藩此举的目的无非是为了通过围攻梅家洲来牵制部署在湖口的太平军,从而切断湖口与九江的联系,来为塔齐布攻打九江制造机会。然而这一次,曾国藩看似巧妙的进军策略却被石达开一眼就看穿了,看来曾国藩这次是遇到劲敌了。两万多湘军的命运又该如何呢?

厉害的翼王石达开

经过几次攻城不下,曾国藩、罗泽南、彭玉麟等人不得不对太平军的将领另眼相看,看来石达开、林启容等将领还是有两把刷子的。

而事实上,石、林二人又何止只有两把刷子呢?见湘军退走,几天不再进攻,石、林二人料到了曾国藩一定会派兵前去攻打湖口或是梅花洲。于是,石达开命九江各军密切注意湘军的动向,自己则亲率小股部队,乘船分别对湖口和梅花洲进行了巡视。之后,石达开命林启容加强九江城防,只守不攻,利用枪炮火器打击攻城的湘军;命令罗大纲率领1万人马开赴梅家洲,并立即在洲上筑垒架炮,封锁江面,准备迎击湘军水师的进攻;自己则亲率1万陆师和数百战船,赶赴湖口。

求胜心切的湘军在九江吃了哑巴亏,心中正恼火呢,个个都想碰到了太平军一定要痛快淋漓地打一仗,来解心头之恨。

然而,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曾国藩没有料到的是,原本在九江守城的石、罗二人早已分别在湖口和梅家洲布下了套正等着他们去钻。

湘军应命而来的罗泽南部,一路狂奔而至湖口县城。

此时,城外的湖口江面一片风平浪静,一点没有大战之前,黑云压城城欲摧的架势。罗泽南一看大喜,心想,这下可以趁太平军不备打他个落花流水了。谁知,自己还是低估了石达开的水平,所谓狡兔三窟,石达开不可能想不到湘军会前来攻打湖口的。结果,湘军大部队刚到湖口护城河畔,只听得,城头上突然万枪齐发,湘军再次成了太平军枪口下的靶子,不多时湘军战士们的尸体就堆成了小山。湘军在半壁山与韦俊激战一整天的豪情再也找不到踪影了,看来打仗也是一样,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所以还是不以胜喜、不以败悲才是明智的选择。看着湘军将士们一个个如破布一样在太平军的扫射下倒下、死去,罗泽南心中纵然有万分不甘,也不能拿近万名湘军将士们的生命开玩笑呀,无奈只好退兵至江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