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的精神分裂,反还是不反
攻下安庆之后,整个湘军都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之中!唯有一个人,在喜悦之余,内心深处却隐藏着另外一种情愫。此时,他的内心仿佛关押这一个魔鬼,这个魔鬼不停地撕扯着他的内心,咀嚼着他关于忠、信的良知。进一步,迎接他的将是绝对的自由,没有人能束缚他,所有人都将跪倒在他的脚下。曾氏将不再是一个普通的姓氏,他将会开拓一片全新的天。如果这样,他将会同样面临着一场旷日持久的血淋淋的战争,将会有无数的人为他流血牺牲,将会有很多人无家可归,很多人妻离子散,很多人骂他不忠、不孝、不仁、不义……退一步,将意味着他继续忍辱负重,在别人的压制和颐指气使下生活,他将永远得不到属于自己的尊严,得不到绝对的自由,将永远提心吊胆地生活。
他就是曾国藩。到底要往前迈进一步,还是往后退回一步?是就此揭竿而起造大清的反,还是继续忍受这无边的困顿?到底是反还是不反?!此时有太多的疑问在曾国藩的心里不停地出现、不停地碰撞,到底要怎么办?
到底要走上什么样的未来之路?难道真的就这么反了吗?曾国藩有着太多造反的理由,之前他所经历的种种不公平的待遇,没有实权带给他的困顿潦倒,都让他不由自主地想要往前迈进一步!想要挣脱那些压在他头上的一切。可是在他的内心又深深地埋藏着一个“忠”字,忠诚,忠于国君、忠于主子的思想又让他迟疑,再迟疑。
他试图想要伸手把这个“忠”砸碎、撕裂。可是,只要他稍不留神,这个字又会重新成形,而且比以前更大、更沉,然后重重地从心头压下,将这个“反”字压扁、击碎。
即便是这样,“反”字又像野草一样,慢慢从心底的缝隙里爬出来,爬满他的内心……曾国藩很矛盾,非常矛盾!
在外人来看,此时的曾国藩似乎已经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三大决定战争胜负的优势,但是,他之所以犹豫,我之所以用“似乎”来形容这三大优势,是因为事情并不像表面上那么简单。
但是无论如何,他都面临着一个抉择,一个关系自己、关系湘军和关系民族命运的抉择!
只要我们分析一下当时的局势,就可以看出,当时摆在他面前的有四条路:第一条路:揭竿而起,推翻大清,之后镇压太平军。
第二条路:联合太平军推翻大清,而后灭掉太平天国。
第三条路:就此停住镇压太平军的脚步,屯兵江浙,剿灭李秀成部太平军,与大清、太平天国,三分天下,分庭抗礼。
第四条路:原地踏步,效忠大清,镇压太平军。我们来逐一分析一下这四条路,并假设一下这四条路将把曾国藩带入什么样的处境。
第一条路:这是一条最难走通的路。选择这条路就意味着,曾国藩将当时一面倒的局面变成了“夹心饼干”,而他自己和湘军则是被“夹心”的那部分。
他将同时面对两个敌人,一个是和自己作战多年的太平军,一个是自己效忠多年的清政府。如果真的走上这条路,那么,最大的可能性就是太平军和清政府先罢兵,共同收拾这个背信弃义的家伙。很显然,以曾国藩的智商和见识,他一定不会选择这条路。
第二条路:这是一条比第一条安全一点的道路。联合太平军的难度虽然大,但是了解历史的人都知道,当一方势力被逼到墙角的时候,就没有选择的余地了。而太平军当时正面临着这样的局面,一个把自己逼到墙角的人如果说,我们不打了,咱们先联合把想干掉你的人收拾了,结果肯定会获得首肯。不过这只是理论上的联合,实际操作中的难度却非常的大。
首先,曾国藩不一定会选择和太平军联合,即使他同意,两军将士也不一定能接受这个决定!经过多年征战,对方阵营里都有杀死自己父亲、兄弟、战友的刽子手,这样的联合,比吃了苍蝇还让人难受!其次,清政府也不会让这样的如意算盘达成,联合作战,只是一个幻想。而类似幻想的方案,一定也会被曾国藩排除!第三条路:这是一条最容易成功,也最符合当时局面的选择之一。当然,前提是曾国藩从心里想造反。之所以说最容易成功是因为中国版图甚大,又战略纵深,三方又都控制一部分军队和底盘,容易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另外,三足鼎立在历史上也曾出现,有可以参照的蓝本。除了这些因素之外,还有一些人希望看到这样的局面,那就是洋人、列强。三足鼎立,便于更多的列强在中国找到自己的代言人,以便获取自己在中国的利益。对于这三方来说,也可以找到支持自己的后台,让三足之势稳固。但是曾国藩没有选择这条路。为什么?因为他觉得自己不忍造反,不敢造反、不想造反、也不愿造反!
为什么有这“四不”呢?因为有四个因素牵制他作出这样的选择。
正因为这四个因素,曾国藩决定暂时不反,注意,我用了“暂时”这个词,在他的心里,并没有完全接受不造反这件事,而真正让他下定不反决心的并不是他自己,而是慈禧。
并且他决定不反也是被逼的。这是后话,我们先来看看哪四个因素牵制着他的“造反”步伐:
因素一:我们纵观当时的局面,清政府能直接对抗太平军的只有湘军,但凡稍有政治头脑的人都很清楚,如果一支军队成了独一无二,到了缺它不可的时候,最容易产生的事情就是造反!清政府早就开始预防这样的事情发生,早在湘军攻取武昌的时候,清政府就已经很明显地表现出了对湘军的芥蒂之心。而且在湘军攻下安庆以后,清政府虽然嘉奖了湘军的主要作战将领,但是,也早已秘密采取了一种行之有效的分化湘军的办法,那就是提拔湘军的师爷们,特别是像左宗棠、李鸿章这样的“牛”角儿。
历史上有个奇怪的现象,提拔分真提拔和假提拔,有的提拔并不是提拔,而是削弱,官职高了,权力小了。当然,这次提拔并不是这种情况,而是真心提拔,提拔的目的是什么?
既显得赏罚分明,又能收拢湘军部分高级将领的心。这一举动对于一方来说是收拢,而对于另外一方来说是分化。对于清政府来说,收买了人心,对于曾国藩来说,自己的嫡系被分化。曾国藩决定是否造反的牌就是手里这支湘军,如果湘军被分化,将会出现湘军打湘军的局面,到那个时候,他拿什么来支持自己的造反!所以,曾国藩不忍造反。
因素二:假如曾国藩真的造反了,他首先要考虑的就是该和哪些人为敌,和哪些人为友的问题。简单地说就是他该打出什么样的旗号呢?出师无名对于一支造反部队来说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反清复明”,说得通,但是似乎牵强了些,恢复汉人河山?那为什么湘军又要和太平军鏖战这么些年呢?
一支出师无名的军队造反,老百姓首先不会支持。
中小地主阶级会不会支持呢?
显然也不会支持,这些人的利益是和清政府绑在一起的,你造清政府的反,就等于造他们的反!
洋人会不会支持呢?提出这个问题,是想解决一些不太了解洋人的朋友的疑惑,洋人是一群喜欢看戏的人群,特别喜欢看中国人打中国人的戏,并且在没有分出胜负之前,他谁也不支持,谁也不反对,因为这和他没有关系。
清政府的其他军队就不用考虑了!肯定不会支持。所以,曾国藩不能造反!曾国藩是一个深受儒家教育影响的人,虽然他的实权是靠湘军赢得的,但是他骨子里流淌的却是读书人的血。
曾国藩6岁开始读小学,接受儒家学术的教育,而后的10多年他一直都在研究儒学,所以,儒家思想中的仁义道德必然会在曾国藩的心里留下深深的痕迹,而且从曾国藩的思想里也必定能够找到儒家仁义道德的影子。
更何况,曾国藩做官后,曾在翰林院待过10年。他的主要工作就是研究文化,修改、编撰国史。试问,哪一任国君会允许造反的言论出现在国家的文献里呢?
所以,“忠君”的思想在曾国藩的思想里根深蒂固,而且多年以来,他都在为这两个字奔波劳碌。如果他选择造反,那么这就是不忠,如果他这么做了,他下半辈子都将背负不忠的骂名,他下半辈子就会一直活在伦理道德的煎熬里。
所以,曾国藩不想造反。
因素四:曾国藩素来非常精通相面术,而且,他也曾写了一本名为《冰鉴》的相术书。
所以,曾国藩很有自知之明,或许他早就看透了自己根本没有帝王之相。虽然曾国藩常被人们传说为癞龙投胎,但是,癞龙不是真龙,只是蟒蛇的俗称,癞龙要想成为真龙,除非基因突变,否则就是痴人说梦!
因此,曾国藩不愿造反。曾国藩最后的选择是第四条路,原地踏步,效忠大清,镇压太平军!当他想明白这一切的时候,心中释然了许多。但是,意外总是在人意想不到的时候发生,宫中出现了政变,而这次政变,会不会改变曾国藩之前的决定呢?会,还是不会?政变以后,曾国藩又该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胜利的一方呢?
曾国藩真想找胡林翼好好聊聊,为什么要找胡林翼,他在曾国藩的心中占据着什么样的位置?现在,他又在哪里呢?
大将胡林翼
咸丰十一年八月二十六日(1861年9月30日),让我们记住这一天吧!一个埋下了近代军事思想的明星陨落了。
就在湘军打下安庆还不到一个月,胡林翼探望曾国藩之后,回到湖北武昌,因病呕血而死。曾国藩接到噩耗,痛惜得不知所措。
曾国藩不仅为自己失去一位好友而痛苦,也为湘军失去一个得力的干将而惋惜。没有他,曾国藩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应付接下来将要发生的一切难以预料的事情。
胡林翼是谁,为什么他对曾国藩、对湘军、对朝廷局势这么重要呢?让我们先来认真地了解一下胡林翼。
胡林翼,男,字贶生,湖南益阳县泉交河人。生于1812,死于1861年,享年50岁。或许看过这么简单的一段墓志铭似的介绍,我们还看不出这位英年早逝的将领有什么过人之处,但是,如果听到他的号润之,或许大家都会记起咱们伟大的主席******。
******小时候因为反复通读《胡文忠公全集》而对胡林翼产生敬佩之情,才把自己的字也改成了润之。而且,作为******的死对头,******也十分钦佩胡林翼,他的很多军事思想都是从胡林翼生前所著的《胡氏兵法》中学来的。
民国时期著名的爱国将领蔡锷,也十分欣赏胡林翼的军事才能和用兵思想,他把曾国藩、胡林翼的治军用兵之道编成《曾胡治兵语录》,分发给部下,用于指导他们的思想和培养他们的军事才能。后来这本书被增编为《曾胡兵法十三篇》。
后来,******将《曾胡兵法十三篇》指定为黄埔军校学生的必读教材。由此看来,胡林翼的军事天赋绝非常人可及。然而在当时,胡林翼在时局中又起着什么样的作用呢?胡林翼死后,历史学者们称他为晚清中兴名臣之一,然而,晚清中兴,并不是他愿意看到的局面,他所期待的是一个全新的政府,是一个全新的时代。生前,他曾经郑重地暗示过曾国藩,让他造反,推翻已经腐朽不化的清政府,取而代之。但是,由于曾国藩做事向来谨小慎微,慎言慎行,选择了继续为大清效命,也好保全一个忠臣的名节。
虽然,胡林翼的建议被曾国藩否定了,但是,曾国藩却从来没有否定过胡林翼对湘军的重大作用。在湘军练成之后,刚刚起兵之时,各地官员为了顾及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都对湘军忽冷忽热,用得着他们的时候就热情似火,用不着的他们时候就冷若冰霜,唯有胡林翼始终不变地与湘军同进退共荣辱。
他曾为了给困在江西的湘军筹集粮饷,带头以湖北省长的身份讨好湖广总督官文,大肆为官文的小妾祝寿。这绝对违背了胡林翼的初衷,而且超出了他的道德底线,但是为了湘军他这么做了。正是得到了胡林翼这样舍己为人的帮助,湘军才度过了最艰苦的日子。
所以,湘军后来攻下天京,功劳也应该有胡林翼的一份,但胡林翼永远也得不到这份功劳了,不过如果他还在的话,他也不屑去争这份功。他可能还会对曾国藩进行说服,让他造反。
因为胡林翼向来不是一个喜欢计较个人得失的人,他更应该说是一个顾大局识大体的人,他更看重的是整个中华大地上的安定繁荣。如果胡林翼没有那么早去世,那么,曾国藩是否会听从他的强烈建议去造反,曾国藩取代大清政府以后会建立一种什么样的政权,这些都成了未知数。
就在清政府权力交接之时,湘军前途扑朔迷离之际,胡林翼悄然谢幕了。他的离开让曾国藩深感孤独悲凉。他知道,从此以后,他将一个人带领整个湘军集团继续征战,只是在这个征战过程中,他少了一个有力的“战友”!
人生就是一次有去无回的“征程”,在这次征程之中,我们可能会一个又一个地失去曾经和我们并肩而行的亲人或朋友。但是,我们没有太多的时间用来悲痛,因为在掩埋了亲人或朋友的尸体之后,我们只能怀揣着伤痛,含着眼泪继续前行。好在此刻我们还活着,我们还必须在我们的人生征途中继续赶路。曾国藩也一样,没有了胡林翼并肩而行,他只能一个人走向正在前面不远处等待他的变数。
争权闹剧上演
好友的去世让曾国藩更加趋向于选择一条稳妥的道路,所以,造反的念头也就暂时消除了。
好了,既然现在不去造反了,那么曾国藩就必须继续低下头,小心地瞄着大清国的脸色过日子。因为在这个人压迫人的社会里,不在人上,就要学会在人之下的生存法则。我们还是先来分析一下当时的大清局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