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曾国藩那些事儿
26313600000046

第46章 前线的战事(4)

李秀成前后的变化为何如此之大呢?从最初的不发一兵,到后来几乎倾师而出,实在让人不解。他不想放弃上海,力守天京他又不赞同,他为什么不给自己留条后路呢?为什么不多留些兵在上海继续作战呢?

看来,李秀成对上海的战事也不抱太大的希望,而在他眼中,湘军虽然不可轻视,但是,而今围攻天京的湘军不过两万多人,再加上一场疾病的袭击,湘军至多也就不足两万。

所以他觉得,回援天京,赶走湘军,志在必得!

曾国荃

当李秀成率领20万大军意气风发地来到湘军雨花台大营外的时候,李秀成一定在心里偷笑,湘军这次是在劫难逃,区区两万人,想要和我太平军20万大军抗衡简直是笑话!更何况,湘军的后援部队走的走,不愿来的不来,想来的又来不了,看来湘军主力的末日就要到了!

然而就在此时,从湘军大营中走出了一个人,他就是曾国藩的九弟曾国荃。孤军奋战对他来说已经不是一次两次了,而且以少胜多的战役他打过太多了,虽然他也怕输、也怕死,但是,不到断了最后一口气他从来不服输。虽然刚出道的时候,他也想像自己的大哥一样,通过考取功名为曾家增光添彩。但是,很快他就认识到了他所处的时代并不像他想象的那么简单,他再也不可能找到考取功名的机会了。他很痛恨朝廷藐视汉臣,他厌恶清政府既要利用湘军又不愿犒赏湘军的态度。在他看来,功名很重要、建功立业很重要,但是金银财宝更重要,他的爱恨情仇早已把他打造成了一个酷爱烧杀抢掠的混世魔王。

在他眼中没有心慈手软、没有仁义道德,他只信仰活着、只信仰金银财宝。所以在战场上,他杀人从来不手软,一刀砍下去,不是死一个就是死俩。所以,他素来以骁勇善战被人称为九爷。

他手中的刀剑不只是杀人的武器,更是他抢夺财富的工具。所以,参加湘军以后,每打下一个城池,他都要在全城搜刮钱财,或是大肆抢掠。对于天京城的财富,他更是垂涎三尺。现在,天京近在咫尺,他死都不会放过这么一个攻破天京城大肆烧杀抢掠的好机会。

所以,远远地看着李秀成红(太平军的统一服装是棕红色的)得像一片汪洋似的20万太平军,他怕过,但是从来没有想过退缩,因为这不是他的风格。

可是情况在另外一个人看来却差出了十万八千里,这个人就是本书的主人公曾国藩。因为他向来都是一个做事谨小慎微的人,更何况刚刚结束了安庆之战,曾国藩早就被曾国荃冒生命危险奋力夺得胜利的方式吓怕了。

而且此时的曾国藩已经是50多岁的人了,虽然他还一心向往功名利禄,但是他已经过了血气方刚的年龄,他不愿意看到湘军的一兵一卒拿自己的生命开玩笑,他也最不愿意看到曾国荃拿自己的生命开玩笑。

所以,在李秀成大军压进之前,他就曾派出三支求援小分队,分别赶往鲍超、李续宜和李鸿章的所在地寻求支援。

第一支小分队无功而返,鲍超部东路军攻下宁国府以后,遇到了由陈得才、赖文光等率领的回援天京的太平军,双方在鄂、豫、皖三省交界处展开了持久战。第二支小分队差不多无功而返。因为同年七月初六,李续宜因为父亲去世,早在回家奔丧之前将自己的所有可调动的军队都交给曾国藩调度了。所以曾国藩的这支小分队根本就似有实无。

第三支小分队象征性地取得了一点成绩。原来,李鸿章到达上海以后,一边听从曾国藩的安排例行公务,一边在打自己的小算盘。

李鸿章很清楚,曾国藩现在急需用兵,但是他刚刚脱离了曾国藩的束缚,好不容易忍气吞声这么多年才换来了苏州“省长”助理一职,他现在要做的不是顾及别人过得怎么样,而是抓紧时间壮大自己,发展自己的势力范围。所以收到曾国藩点名索要程学启等4000湘军的命令后,他并没有直接答应曾国藩,也没有直接拒绝。程学启是什么人?为何让曾国藩这么“牵挂”,让李鸿章这么“依依不舍”呢?程学启,男,生于1829年,出身贫寒,从小他就学会了用武力保护自己,他同曾国荃一样都是信仰生存主义的人,所以在战场上也是一员虎将。咸丰三年,他加入了太平军,后经清军诱降,背叛太平军加入了湘军。由于他向来作战勇猛又同曾国荃志同道合,所以一直在曾国荃手下做事。后因曾国藩想趁上海危机,派李鸿章前去上海占据长江下游的富庶之地时,程学启随同李鸿章一起前往上海镇压太平军。

现如今,程学启到达上海以后,很快就成了李鸿章手下的干将。因为李鸿章所率领的淮军大多都是新招募的新兵,没有什么战斗力,所以,李鸿章必须握住程学启这张王牌,他不能轻易放弃这个以后可以为自己建功立业的虎将。

但是,既然恩师已经派人过来要人了,李鸿章也不能跟曾国藩撕破脸皮,所以只好默不做声地派了一支守城的部队过去支援湘军。

曾国藩受到李鸿章这样的待遇,真是后悔万分,想起当年因为处理李元度时二人意见不合,李鸿章就曾愤然离去。曾国藩当时就应该预测到李鸿章不可能心甘情愿地做自己的师爷,他的志向远不止寻求一个安稳的去处,他还有更大的野心,只是当时他的力量还不足以跟曾国藩抗衡罢了。

一旦李鸿章的势力强大了,那么曾国藩在他那里还能得到恩师的待遇吗?然而现在曾国藩就能得到答案,只是他不愿意相信李鸿章真的会这么做,毕竟大家师生一场,何必因为功名利禄而搞得都不愉快呢?

有句话说得很好,天下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或许这就是政治家眼中的所谓的友谊和感情。大家都处身政治,曾国藩也怨不得别人。

只是曾国藩很快就明白了,别人是靠不住的,只能靠自己。所以他立即下令曾国荃在李秀成未动手之前赶快撤离雨花台,以追击太平军余部为借口,退至金柱关,同驻军芜湖的鲍超部遥相呼应,两军联合,再求突破。

可是,曾国荃认定了的事,从来没有不去做的道理。所以,在曾国藩几次三番地劝他退军之时,曾国荃依然没有动摇自己最初的决定。

或许曾国荃不能算是一个英雄,但是,他确实也有让人佩服的地方。既然一个要打过来,一个又不愿撤走,谈判是不可能的事情。那么,谁走谁留,谁生谁死,谁胜谁输,大家只能在战场上见分晓了!

天京外围攻守战

两军对垒,一军拥兵二十万,一军了了两万人,10个打一个的战争无异于欺负人。但是,当李秀成走近了这区区两万人的湘军大营时,他才发现这支湘军并不像看上去那么好欺负。

所以,李秀成绝对不能掉以轻心、麻痹大意,此次天京解围不是儿戏,如果这一仗战败了,那么天京城很可能保不住。所以,在分析了湘军目前的分布状况以后,李秀成作出了天京外围的攻守战的初步计划。

兵分三路,一路由杨辅清、黄文金率领,负责攻打宁国,牵制鲍超;一路由陈坤书率领进攻芜湖、金柱关,以求切断湘军的粮饷供给;一路由李秀成亲自率领直捣曾国荃雨花台驻军大营。

乍一看,这场由李秀成一手导演的攻击战,各方面考虑都很周全。

但是经过一番仔细考虑我们就可以发现其中的许多问题,李秀成这么布兵就使得这场原本太平军占有绝对优势的战役变得相对公平了。因为此时鲍超还没有赶到天京,而且天京外围的攻守战以太平军的绝对优势,不可能是一场持久战。所以,分兵去牵制鲍超和截断湘军粮饷都是不太必要的部署。试想,如果李秀成率20万大军,直逼湘军雨花台大营,以10∶1的绝对优势,我不敢说很容易就能取得曾国荃的人头,但是,至少不会落到他们后来的下场。而如今,李秀成兵分三路,而鲍超部湘军和曾国荃部湘军再加上一些零零散散前来救援的湘军,大概也有10万人,如此以来,同李秀成率领的20万大军相比,二者只是1∶2的对垒,如果这样,那么太平军的优势就大大减弱了。而进驻雨花台的湘军早已将他们的大营里三层外三层地围得严严实实了。首先,曾国荃最擅长挖壕沟,在李秀成大军未赶到之前,曾国荃挖的数不清的条条深沟早已经张开了魔爪等着他们了。其次,湘军雨花台大营,各营帐之间连接紧密。湘军也早已在大营外侧筑了两道坚实的高墙。虽然,这些临时建起来的高墙比不上天京城的城墙那么刀枪不入,但是,同样也能起到抵挡外敌进攻的目的。

所以,当战争打响以后,李秀成率大军意气风发地来到湘军雨花台大营外的时候,还是吃了一惊。首先他们要考虑的问题就是先跨过壕沟,那么先试问太平军中,有多少牛人能够一边在沟里爬上爬下,一边又可以顺利地躲过湘军射过来的箭炮?

或许这种人不少,但是,掉进沟里永远都爬不上来的人也一定不少,所以,两军开战,第一回合,太平军就吃了一大亏。

第二回合,太平军惊魂未定好不容易死里逃生,终于要攻打湘军大营了,爬起来一抬头才发现,人家湘军都躲在高墙后面,自己不要命地爬过壕沟,难道就是为了成为人家案板上的鱼肉吗?

那就直接开着大炮狂轰滥炸吧!不好意思,大炮开不过壕沟,不开过壕沟,炮弹的射程又不够,打不倒湘军大营外的高墙。

直接进攻更不行,这样做无异于自杀!怎么着都不行,难道湘军大营外的高墙真就成了“金钟罩”了不成?

想到此,李秀成脑海里突然闪出了一个主意,这个主意让李秀成欣喜不已,那就是从地下挖地道,从地下杀进湘军大营。

看来,抗日战争时让小鬼子们吃了不少苦的地道战并不是平原人民的首创。于是,太平军一边用狂轰滥炸作为掩护,一边进行地下活动。由于当一个人的生命严重受到威胁的时候,他的爆发力是超乎想象的。因此当时身处湘军大营中的每一个湘军战士都相当机警,所以,他们很快就察觉到了地下的异动。

这个发现简直让曾国荃兴奋万分,你们想通过挖开地下钻进湘军大营?痴情妄想!你挖,那我就跟你对着挖,看我不把你从地下挖出来!

后来再想想,把太平军都挖出来了,那么湘军大营这么有限的空间岂不让他们占了大半。更何况挖地道可是个力气活,这样挖下去什么时候才是个头呀?

算了,还是把他们堵在外边好了,于是太平军从外往里挖。湘军开始从里往外挖,挖开了一处,湘军不出去,太平军要进来。于是,湘军就用臭水往沟里灌,或是用毒烟往地道里熏,或者直接用木桩把地道口封死,让太平军徒劳无功。

费了几天工夫,看着属下们一个个灰头土脸地无功而返,有的还丢了性命,李秀成真为自己的这个“馊主意”感到脸红。

算了,还是转到地上作战好了,虽然用大炮不一定能够轰倒湘军营墙,但是也不至于丧失那么多生力军呀,无奈之下,李秀成下令,用炮轰!给我往死里轰!就在太平军这样日夜不断地轮番轰炸下,湘军坚守了46天。46天之后,湘军依然健在,气得李秀成愤然离去。然而,太平军其他两路的战况又如何呢?

在鲍超部的誓死抵抗下,杨辅清、黄文金部太平军虽然最终没能完成攻下宁国府的任务,但是,却起到了相同的作用,成功地牵制住了鲍超部援军。

另外一路,陈坤书部倒霉地碰到了强大的湘军水师彭玉麟部,再加上,太平军早就没有水师可用了,所以他的失败也是必然。

泱泱20万人竟然赶不走两万驻军雨花台的湘军,李秀成真是郁闷,就此撤走吧,肯定会遭人笑话;不撤走吧,你又能把他们怎么样呢?不走看着他们就来气,还不如先回天京大本营再说。

已经决定了先回天京大本营,但是,李秀成还是不服气,他想在走之前解解气,于是集中全部兵力对长江北岸游散湘军进行了一次“扫荡”。

不扫还好,一扫又出事了,就在李秀成刚刚杀了一小批湘军,寻求到了一点心理平衡之后,在撤回长江南岸的时候,碰到了强大的湘军水师。20万太平军死伤了十几万,真是倒霉透顶!这下李秀成可真是哭都不知道该怎么哭了。

丢了这么一支庞大的军队,他有什么脸回天京大本营向洪秀全复命,怎么向天京城内的军民交代?李秀成不敢想!但是他没有选择,必须回去!

可是回城以后等待他的又会是什么呢?天京城外的湘军又要怎么对付呢?这些都必定是李秀成在回城之前曾经考虑过的事情,也将是他回城后要面临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