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曾国藩那些事儿
26313600000058

第58章 另一段征程(3)

同治三年底,清军在河南鲁山连连失利,而且损失了恒龄、苏伦堡等几员清军大将,急得僧格林沁不知所措。之后,捻军乘胜攻克叶县,杀死了河南省“省长”张之万,并在汝宁得到了壮大,然后渡过黄河进入了山东西南部。

对于剿捻心切的僧格林沁来说,捻军的扩大再次激起了他对剿捻的热情。针对捻军打一仗换一个地方的做法,僧格林沁采取了紧追不放的作战策略。

而他的这一策略刚好让自己人陷入了被动。因为捻军向来都以主动性和机动性在战斗中占据优势,再加上捻军作战向来以快著称,如果一直追下去,恐怕清军更占不到便宜。

果然不出所料。进入同治四年以后,捻军抓住了僧格林沁建功心切的心理和穷追不舍的作战方针,采取了一系列投机取巧的作战策略。

同以前的主动攻击相反,捻军这次采取了诱而不打的方法,远远地同清军保持两三百里的距离,等他们要追上了的时候就加快速度,追不上时就停下来补充体力。

这样一来捻军还是牢牢地把握住了作战的主动权,而清军却一点便宜也占不到。他们为了不失去目标,只能没日没夜地追击,又要小心捻军是否会在周围埋伏,所以他们既要追,又不能放开了胆子去追,所以只好尽力去追。

同治四年四月在一次追击中,僧格林沁率1000多名骑兵同清军大部队脱节,进入了捻军事先布好的埋伏圈,在山东菏泽高楼寨被捻军伏击,结果,1000多名骑兵之中,只有一人顺利逃亡。僧格林沁在逃跑的过程中,被一个十几岁的捻军小家伙给杀死在了麦田里,结束了他峥嵘的一生。

如果僧格林沁泉下有知,他一定不能接受这样的一种死法。堂堂的一个高贵的蒙古亲王,最终却死在了一个乳臭未干的毛孩子手里,这对于他来说是怎样的一种耻辱!

或许会有人问,怎么死不都是一个死吗?死在一个毛孩子手里怎么就是一种耻辱呢?不错,死有很多种死法,而且无论怎么死都是一个死。可是,不同的人对死有不同的追求,不同的死法也有着不同的意义。

比如,守财奴,在死之前,他们是必须要看着自己家的灯芯被掐灭了以后才能闭眼的;风流成性的花花公子,必须要“死在花间”才能罢休;日本武士,只有死在自己的刀下,切腹而亡,他们才能死得安心;一个爱国志士,他只有为国而死,才能死得无怨无悔;一个将士只有死在将士手中,才能死得其所,死得心服口服;一个英雄只有死在英雄手里,才能死得没有遗憾……所以,死在一个小屁孩手里,僧格林沁会觉得窝囊、会觉得屈辱、会觉得不甘、会觉得遗憾。可是不管怎么说,死了就是死了,死了的人可以永远地安息了,可是活着的人还得继续努力活下去,他们不仅要为死者安葬,还要去完成死者未完成的事。

僧格林沁未完成的事情,这次会落到谁的肩膀上呢?是曾国藩吗?他能再次成功地剿灭捻军吗?

慈禧发威

僧格林沁兵败身亡的消息传到北京,引起了朝廷上下的一阵惊慌!朝廷可真是再也经不起大风大浪了,如果捻军再这么发展下去的话,恐怕大清真没几天安宁日子过了。所以,清廷需要尽快找出一个能够接任僧格林沁的将领出来。这个将领会是曾国藩吗?

之前,朝廷曾多次下令曾国藩出兵,但是曾国藩都以各种借口或是理由拒绝了,这次曾国藩是否还会拒绝呢?他还有拒绝的理由吗?

僧格林沁已经死了,如果曾国藩愿意带兵剿捻,那么就不会有人妨碍他的工作了,更不会有人和他抢功了。不过曾国藩如果为了避风头,他完全可以向朝廷推荐李鸿章前往剿捻,因为那时候,淮军已经成长为一支装备精良、战斗力很强的队伍了。

现在摆在曾国藩面前的有两条路,一条是自己带兵剿捻,一条是推荐李鸿章剿捻。为了休养生息,也为了给晚辈一个表现的机会,曾国藩完全可以选择第二条路。可是,最终曾国藩为什么会选择了前者呢?

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在他的选择背后又有哪些不为人知的内幕呢?原来,在咸丰帝去世之前,为了处理与洋人之间的纠纷,朝廷设置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相当于现在的外交部)专门处理各国事务,这个衙门的总负责人就是恭亲王。

辛酉政变以后,恭亲王又被两宫太后加封为议政王总理朝廷政务,因此恭亲王很快掌握了清政府的内政和外交大权。

恭亲王的崛起让慈禧感到十分不安,毕竟大清朝是爱新觉罗家的,小皇帝当时才10岁,根本没有处理朝政的能力,恭亲王完全拥有不安分的理由和实力。

既然恭亲王当年有胆量联合两宫太后废掉8位顾命大臣,那么,将来他就有胆量联合其他的势力,再次发动政变废掉自己的亲侄子,自己坐上皇帝的宝座。到那时不仅载淳没有好下场,就连慈禧都会死得很难看。所以,在恭亲王还没有行动之前,慈禧就要首先消除这个隐患。

于是,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三月初五,借助翰林院编修蔡寿祺对恭亲王的弹劾,慈禧下令严办恭亲王。两天后,以“目无君上”的罪名,免去了恭亲王的所有职务,后经大臣们求情,慈禧才不情愿地保留了恭亲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的职务。

至此,恭亲王的政治生涯基本上已经走到了尽头。不过恭亲王的下课跟曾国藩有什么关系呢?它为什么能够决定得了曾国藩的选择呢?

因为,恭亲王同洋人打的交道比较多,他对洋人的侵华意图非常了解,虽然清廷借助外国势力最终剿灭了太平军,但是,作为大清国的亲王,恭亲王还是希望能够摆脱外侵的骚扰的。所以,他非常赞同以曾国藩为首的大臣们提出的洋务运动的思想,他很希望能够通过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来实现大清的自强。

可是这一自强的想法却遭到了以大学士倭仁为首的顽固派的反对,同样外国列强也不会赞同恭亲王的这种做法。于是,在多种势力的联合下,就上演了一个完全没有实权的编修弹劾议政王的闹剧。

三月初八,曾国藩得到恭亲王被削职的消息后非常震惊,他没有想到慈禧一个老娘们这么有“魄力”,堂堂一个议政王说废了就给废了,这手段也忒狠了吧。

4天后,彭玉麟从北京来到了江宁,俩人一见面赶紧找了一个秘密的地方私聊了起来。连恭亲王都敢办,看来慈禧这老娘们不好惹,以后咱们兄弟在她手下当差可得小心点了。

话虽是这么说,可是,有很多事不是小心一点就能避免的。想到这儿,曾国藩再次陷入了深深的忧虑之中。

由于恭亲王非常重视汉臣,所以曾国藩一直以来跟他走得比较近。慈禧这么急着除掉恭亲王难道只是因为担心恭亲王不安分吗?

不可能,她肯定还有许多其他的目的,只是不能明说罢了,曾国藩再次真切地感受到了慈禧对他的敌意,再加上曾国藩为了安抚众臣对曾氏兄弟的不满作出的努力并不奏效。看来,曾国藩还得做点什么事情讨好一下慈禧,不求立功只求无过。

当下剿捻就是最合适的事情。于是曾国藩怀着复杂的心情,低调地带着湘军走上了剿捻的道路。

这将是一条什么样的道路呢?在这条路上,曾国藩和他的湘军将会遇到什么样的状况呢?

北上剿捻

同治四年五月五日,僧格林沁兵败以后,朝廷再次向曾国藩下达了北上剿捻的命令,这次曾国藩没有拒绝。可是由于之前曾国藩根本没有去作北上的准备,所以湘军迟迟不能按时发兵。

而当时,捻军在山东菏泽打败清军,杀死僧格林沁以后,士气大振。清政府十分担心他们会趁机渡过黄河,北上骚扰北京,所以才十万火急地催着湘军迅速北上。可是湘军不仅人力不够,而且粮草还没备齐,总不能扛着一杆枪就跑到山东去吧。

可是,清政府很清楚,捻军最大的特点就是速度快,要是他们赶在了湘军前面,成功渡过了黄河,就算他们打不到北京,也一定会闹得大半个北方人心惶惶呀。所以,朝廷除了加紧催促曾国藩以外,还急召直隶总督刘长佑、山东“省长”阎敬铭迅速做好黄河沿岸的防护工作,要坚决把捻军堵在黄河以南。

谁都知道这个愿望和打算是好的,不过捻军能否渡过黄河可不是靠一些人用嘴说说就能决定了的事情,这就要看谁的拳头硬,谁的兵力强了。万一捻军突破防线渡过了黄河怎么办?曾国藩的动作又这么慢,难道清政府就只能这么等着捻军北上而无计可施吗?

为了稳定清廷众人的情绪,也为了给慈禧太后吃一颗定心丸,李鸿章在十分合适的时候(看来李鸿章的确很会做人),从上海派出了一支淮军走水路北上,在天津驻防,以确保把捻军堵在天津以外。

李鸿章的这一招不仅安抚了清廷,而且为曾国藩赢得了充分的备军时间。但是即使如此,曾国藩这次剿捻还是没有逃脱多灾多难的命运。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裁撤湘军以后,曾国藩剿捻的军队从哪里来。毋庸置疑,从感情上来说,曾国藩还是最希望自己能够靠湘军剿捻。可是,经过多次的裁撤之后,原本十几万的湘军现在只剩下了两万多人。虽然他们可以说是湘军的精华部队,但是,湘军就是湘军,不是鲁军,不是豫军,他们不仅不习惯北方的生活方式、饮食习惯,而且不愿意为外地效力。

因此,接到北上山东剿捻的命令后,各营湘军纷纷表示宁愿被裁也不愿北上,甚至有些士兵竟采取了暴力行为,企图通过闹事犯错而被裁撤。无奈,最终湘军将领刘松山只好连砍了几个带头闹事的士兵,才算平息了湘军内部的骚动。湘军大营虽然最终恢复了平静,但是他们厌战的情绪已经表现了出来。试想,带着这样一群无心应战的士兵北上,曾国藩怎么可能打胜仗?军心不稳这可是兵家大忌呀!不过还好受曾国藩调遣的军队除了湘军,还有僧格林沁的余部和部分淮军。

可是,两军作战是人越多越好吗?我们暂时先放一放这个问题,先来看看当时僧格林沁余部的情况。

上文我们讲到僧格林沁兵败时,有一个人成功逃亡了,这个人就是陈国瑞。陈国瑞?他是一个什么角色,在1000多人全部被歼的情况下,怎么偏偏就他一个人逃了出来呢?他到底有什么能耐呢?让我们一同来认识一下这个人。陈国瑞,性别:男;籍贯:湖北应城人;职业:流氓;主要经历:十几岁开始跟着太平军造反,兵败之后投降清军(看来很没骨气,连做流氓最起码的义气都不讲),因在清军中表现出色,被清将领黄开榜收为干儿子。后来一直在袁甲三、吴棠手下混饭吃。后又几经周折投到了僧格林沁手下。

僧格林沁见他打架够猛,够流氓,于是就特别器重他,并把他留在了自己身边。后来,因为在与太平军作战中多次小立战功,还当上了浙江处州镇总兵(看来他这个流氓的确当得很不错,都合法化了)。这样看来,这个人也的确有两把刷子,不仅会混,而且拳脚也挺好使,怪不得他能在捻军的包围下胜利逃脱。

老人们常说,大难不死,必有后福。那就让我们看看逃出来以后,陈国瑞会有哪些后福吧。

僧格林沁死了,他以前的部下只能跟着陈国瑞混了。小混混突然当上了大哥,这种机遇对陈国瑞来说的确难得,山东兵败以后,朝廷命他带兵驻守济宁。

由于担心济宁可能会再次遭到捻军的袭击,于是,曾国藩就派刘铭传带一支淮军前往济宁助守。曾国藩不派刘铭传还好,一派又派出了事。

刘铭传是谁?或许有人会说,刘铭传不就是那个台湾省第一任“省长”吗?不错,就是他,怎么曾国藩派他助守济宁就会出事呢?还是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刘铭传吧。

刘铭传,性别:男;籍贯:安徽;职业:游侠;主要经历:从小闯荡江湖,专门打抱不平、劫富济贫,常常被朝廷追捕。后来接受朝廷招安,奉命在老家办团练。公元1862年,率兵勇投入李鸿章名下,被编入淮军,号称“铭字营”。

从这一份简历当中,我们不难发现,刘铭传虽然是一个富有正义感的人,但是他也不是一个好惹的主儿,谁要是把他给惹急了,他可是不怕丢了饭碗从新落草为寇的。

试想,这两个人要是到了一起,肯定会闹得天翻地覆。果然不出所料,刘铭传刚到济宁不久,捻军倒是没有打来,他们双方反倒先火并了起来。

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原来,陈国瑞瞄上了淮军的洋枪,于是就按捺不住自己流氓的本色,起了歹意,想要偷袭淮军济宁大营,抢劫淮军的装备。这是多么搞笑的想法?就算你害怕别人不知道你是流氓非要显摆一下,也不能出这样的馊主意呀,再怎么说你现在也是合法的朝廷命官呀,怎么能一点法律意识都没有呢?抢,是多么愚蠢的办法。

陈国瑞拿定注意以后,带了500弟兄拎起大刀,直接闯入了淮军营帐,见人就砍。刘铭传向来都不是一个喜欢忍气吞声的人,怎能受得了这样的欺负,于是命兄弟们抄起洋枪,生擒了陈国瑞,杀死了他手下所有的弟兄。

可是刘铭传还是不解恨,你陈国瑞有什么了不起。以前你可以靠着僧格林沁撑腰,现在你大哥翘辫子了,你不老老实实地夹着尾巴做人,还敢跑出来耍横,你可真是活腻了,现在我让你来时容易,回去难。于是就把陈国瑞关在了一个屋子里连饿了三天,直到他求爷爷告奶奶地求饶以后才把他放回大营。

陈大流氓哪吃得起这亏?回去以后,陈国瑞立即修书一封,致电曾国藩狠狠地告了刘铭传一状。这无疑就是人们常说的恶人先告状,自己去抢别人的东西被人痛扁了一顿,竟然还敢告人家对你下手太狠了。看来,陈国瑞真是没有什么逻辑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