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胡雪岩那些事儿
26315800000066

第66章 附录三(7)

正月初三,是胡庆余堂复工的日子。胡庆余堂要大宴员工,感谢职工对药店做出的成绩,也预祝来年更加兴旺发达。这是胡庆余堂第一次请员工吃饭。大家在高高兴兴等着开饭的时候,胡老板来了,穿着年前慈禧老太婆给他发的衣服。胡雪岩对这件黄马褂颇为看重。这次胡雪岩穿着这件黄马褂向胡庆余堂全体职工庄重敬酒,职工们个个受宠若惊,坐立不安,宴席也没吃好。不过胡雪岩后面又说了一句话,让所有的员工惊呼起来,年长的员工有几个当场落泪。

“生老病死”乃人之常情,但对年龄稍长的伙计来说,却是后顾之忧重重。在旧社会,所谓“伙计做到老,不及一根草”。这次胡雪岩在胡庆余堂立下了老年职工身后优抚措施,实行“阳俸和阴俸”。“阳俸”是对那些对药店有一定贡献,后因年老或生病已无法为店继续工作的,依旧可以发给原薪,一直到死亡为止。“阴俸”则是对药店有一定贡献的职工死后按贡献大小分别发给“阴俸”,主要用于遗属抚恤,至多可领取10年“阴俸”。

这一下,大家一致拍手称好。

两个月之后,丸散部的头儿毛祖恩逝世了。这个毛祖恩对制药和柜台管理都有突出贡献,工作多年,也算是积劳成疾而亡。同事们都感到痛惜,胡雪岩知道后除发给“阴俸”10年外,还由店里出钱买棺成殓。沿街出殡,当棺材抬过胡庆余堂门口时便停了下来,这时经理和高级职员代表老板出来跪拜、祭奠。门口设有祭桌,店中宣布停业片刻,以示吊念之意。这在市民中影响极大,要知道,这种被称为“路祭”的追悼仪式,在商店中是极为罕见的。胡雪岩这种对死亡职工无微不至关怀的手腕是十分高明的,它激励全店职工忠心耿耿,尽职尽责为药店作出一切贡献。

经过胡雪岩、余修初的努力奔走,秘制药方、管理改革等种种措施,胡庆余堂实力逐渐上升。到光绪年间,胡庆余堂生意、名誉到达顶峰。名气已经赶上广州的“陈李济”、北京的“同仁堂”等老字号药店。后来居然在全国成为当时名噪一时的名牌老字号。

胡庆余堂,非一般的感觉

胡庆余堂的发展历程主要就是这些了。但是,我们需要特别提醒的一点是,胡庆余堂不仅仅是个药店,它还是一个极具建筑美感的艺术品。无论当时还是现在。

同治十三年(1874年)胡雪岩特邀京杭两地著名建筑匠师尹芝、魏实甫等人,共同商讨要建造一座别具一格的徽派古建筑药铺。地点择在商业繁华的河坊街,以及上吴山进香必经之路的大井巷。样式要求是:大,漂亮,牛。

胡雪岩决定出资18万两银子建造店屋。按照我们前面的汇算法则,18万两银子相当于今天的1亿4000万元人民币!他认为:要打响牌子,除了货真价实、服务优良外,建造一座气派、有号召性的大药铺十分重要。够牛不?还有谁家的药店,光建筑成本就要18万两白银?

重金之下,加上很牛的设计师,图样很快就拟定好了。胡雪岩十分满意。但是胡雪岩决定药店内部装饰由自己来作设计。不是说胡雪岩有专业的装修设计、施工本事,而是胡雪岩说出构想,装修公司负责落实到图纸,施工队伍负责落实到地面。

下面,就由我们的导游小姐,带领大家游览一下130年后的胡庆余堂:

大家好,接下来,我们要参观的是著名的胡庆余堂古建筑群。胡庆余堂古建筑群位于美丽的西子湖畔、吴山脚下,是晚清“红顶商人”胡雪岩(安徽绩溪人)为“济世于民”于1874年建造的药堂。整个建筑群设计古朴雅致,富有江南亭园特色,布局别具一格,高墙大门,气象凝重。古建筑群占地面积3000多平米,是目前晚清工商业古建筑中保留最为完整的一座,1988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胡庆余堂由三进院落组成。门厅位于大井巷北口,坐西向东,主体建筑南北向布置。从门厅经转折长廊,进入营业大厅,二、三进建筑分别为管理用房、药材加工场和库房。头进与二、三进由防火墙相隔,中为长生弄。整个建筑按营业需要,吸取了江南住宅园林的特点,布局合理,雕刻华丽,是国内难得的、集江南建筑之长的清代前店后作坊式建筑,也是杭州百年老店中仅有的古建筑。

喏,现在我们就站在胡庆余堂的大门口前面了。打开大门,我们看到的是一堵高墙。按照常规,店铺营业店堂应与顾客直接见面,但精明干练的胡雪岩却不这样想,而是独辟蹊径。大门筑起“神农式”青砖高墙,一进门,跃然入目是四个金光灿灿的镏金大字“进内交易”,近看字字凹进,远看个个凸出,颇具艺术之美感。

整个店铺宛如一只仙鹤匍匐在吴山脚下,进大门经过“鹤首”门庭拐角拾级而上,转入“鹤颈”长廊,抬头仰望,八角石洞门上青砖雕出“高入云”三字,犹如登入仙境,右侧壁挂上了38块药品介绍,使人顿感这是一家豪华药铺。长廊末端有座四角亭,四周挂着古色古香的宫灯,梁上浮雕众多人物花卉,神态栩栩如生。亭子下面安有“美人靠”供顾客小憩。走进右侧二大门,豁然开朗,一座金碧辉煌的营业店堂呈现眼前。门上高悬“药局”横匾。这意味着继承了南宋时的官方制药机构——太平惠民和剂药局。凭着红顶商人胡雪岩的特殊地位,经过清政府默许,才挂上这块全国仅有的“药局”匾额。也可称作“胡庆余堂药局”。太平惠民和剂药局所载的许多传统药品,由胡庆余堂继续生产。如紫雪丹、牛黄至宝丹、牛黄清心丸、黑锡丹、苏合香丸等。

二大门背面,上刻“是乃仁术”四字,这是他的开店宗旨,意思是药业是普济众生的事业。

在店堂正中挂有“庆云在霄甘露被野”、“余粮访禹本草师农”及“益寿延年长生集庆”、“兼收并蓄待用有余”对联。对联字体刚劲有力,还把“庆余”两字妙用在两幅对联的首尾。旁则又有“七闽奇珍古称天宝”、“元霜捣臼玉杵奇功”对联,说明名药的艰辛采集和精细加工的过程。

店堂内外各种招牌、楹联、匾额50多块都挂向外面,是给顾客看的。唯有一块“戒欺”匾是朝向里面账房间挂的。胡雪岩亲自跋文:“凡百贸易,均着不得欺字,药业关系性命,尤为万不可欺。余存心济世,誓不以劣品弋取厚利,惟愿诸君心余之心。采办务真,修制务精,不至欺余以欺世人,是则造福冥冥。谓诸君之善为余谋也可。谓诸君之善为自谋也亦可。”

“采办务真”,就是原料要精选地道药材。胡雪岩规定要到全国各地坐庄办货。如到陕西办当归、党参、黄芪;到四川办杜仲、川贝、黄连;到东北去办人参、虎骨、鹿茸等。

“修制务精”。胡雪岩不惜工本,花巨资铸成金铲银锅。一只金铲用了黄金133克,一只银锅用了白银1835克。目的是要求员工制造一切药品必须精工细作,讲究质量。如制辟瘟丹要斋戒沐浴;炮制大黄要九蒸九晒。在开店之初,店堂内就设有一只大香炉,平时供顾客点吸旱烟,如顾客发现不满意药品,可随手丢入香炉焚毁,另配满意的药品回去,在这种“质量第一”、“顾客至上”的经营思想影响下,胡庆余堂树立了良好的经营作风。如生产人参必甲煎丸,制造部门早一天就办来数百斤甲鱼放入缸内,次日一早动手宰杀,每次总有好几只甲鱼在缸底被压死,头儿指出要把死甲鱼一一挑出,绝不能投料,这是胡大先生规定的。

光绪四年(1878年),胡庆余堂雪记药号在吴山脚下正式开张。在高大的石库墙门上,题上“庆余堂”金光熠熠的三个大字,远近百姓闻讯纷至沓来,盛况非凡。

顾客买好药后,又可进内看鹿。当时杭城还没有动物园,药铺里面有一鹿园,养鹿50余只,很值得一观。

走出药铺在出口处八角门上,刻有“乃眷”两字。“乃”是虚字,“眷”者恋也。意思是走进药铺买药或游览的顾客,出门之后有流连忘返之感。

当你跨入高高的门槛,那黑底金字的“进内交易”四个大字就一下子映入眼帘。这清代末期中药坊兼门市部的店堂中,不仅吸收了江南传统民居建筑,以院落为空间单位的特点,而且恰到好处地满足了问诊、经营、生产及管理的需要。

沿着曲折的鹤颈长廊,缓步进入这溢满药香的中药殿堂,我的脚步声悠悠地回荡在这寂寞的老屋中,一次又一次地叩响了那流传千年的国粹——中药之门。

由左侧长廊北折为其第一进建筑,其后为第二进,两进之间有防火墙相隔,每进相互又用廊屋连接,环绕通达。虽然结构看上去十分简单,但外观装饰得十分讲究:曲廊厅作成船篷顶,两进的建筑都是重檐,且出檐较深,向院内倾斜,一来可防止雨水飘进,二来又意喻“肥水不流外人田”。上檐都有一列垂莲柱,雕刻华丽的额枋,精镂细刻的牛腿,雕龙刻凤的梁枋和吉祥博古的格扇裙板雕,向我们展示着古建筑独特的魅力。当你轻拂因岁月的磨砺而变得愈加光滑的窗棂,一百多年来未霉烂的进口银杏木、香樟木的梁柱;当你小心翼翼地翻动用黄铜定制而成的门窗的摇梗、梗臼、插拴;当你隔着玻璃,大叹刻着有“胡庆余堂制,丁丑信源叶子”字样的金铲和银锅;当你轻诵“庆云在霄甘露被野,余粮访禹本草师农”、“益寿延年长生集庆,兼收并蓄持用有余”之时,当日门庭若市之景象就会浮现在你眼前,一切的一切都向我们折射出当年的景象。

胡庆余堂高悬的“真不二价”匾也同样引人注目。“真不二价”作为成语,来源于韩康卖药的故事。相传我国古代有个叫韩康的人,深谙医道,以采药卖药为生。当时卖药者常常以次充好,以假乱真,顾客因此也讨价还价,争执不休。而韩康所卖货真价实的药材,却不许顾客讨价还价。说来也怪,病人吃了韩康的药,往往药到病除,于是“真不二价”也就传开了。同样地,胡庆余堂坚守“真不二价”也自有其道理。

宫灯挑着常年的荣耀,雕栏透出经久的神韵。我们站在这里,追忆往昔。胡庆余堂见证了多少的荣枯胜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