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历史大搏杀
26316800000017

第17章 三国:当军阀遇到门阀(3)

但是,如果我们抛开是否称帝这个名义上的东东不算,单就政治权力归属的情况来分析,结果就大不一样了。我的看法是:曹魏政权从207年基本统一北方算起,到254年司马师废掉皇帝曹芳改立曹髦为帝为止(此后应是司马氏的晋政权了),总共四十七年;蜀汉政权,从214年刘备夺取益州开始,到263年后主刘禅投降为止,总计四十九年;东吴政权,从199年孙策平定江南算起,到280年西晋吞吴为止,总共八十一年。可见,实际上存在时间最短、灭亡最早的,不是蜀汉政权,而是曹操建立的曹魏政权。

第二,蜀汉后期人才凋零了吗?

很多人都是这么看的。我认为,这样的观念主要是来源于《三国演义》。有人就说:“刘备在世的时候,各种人才闻名而来,文有诸葛亮庞统,武有关张赵马黄‘五虎将’,可谓人才济济;刘备死后诸葛亮主政以来,蜀国的人才就越来越少了,原先的五虎将死的死老的老,偶尔有个姜维也是独木难支,以致后来出现‘军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这样一个人才短缺的局面。”

这绝对不是事实。蜀汉政权在诸葛亮死后同样是人才济济,蒋琬、费祎、董允等文官不说,武将同样很优秀。除了大家熟知的姜维以外,还有王平、邓芝、马忠、张翼、宗预、张嶷等人都是很有能力的将领。举两个例子。第一个,244年,魏国十万大军突袭汉中,前锋已到了骆谷。当时汉中驻军不满三万。守将王平、刘敏临危不惧,迅速地筑起两道防线,支持到援军到来,最终大破魏军。第二个,张嶷随马忠讨叛羌时,恩威并施,不断分化瓦解敌人,结果大获全胜,史称“辄有筹画战克之功”。可惜这些人在《三国演义》里戏份不足,都是跑龙套的角色,所以不为大伙熟知。

第三个问题,诸葛亮的北伐造成蜀汉国力衰竭了吗?

有不少人是这样认为的,他们提出的证据主要有三个。第一个,谯周的《仇国论》。在这篇文章中谯周指出,现在不是秦末群雄逐鹿,倒像是战国初期。如果穷兵黩武,那就会土崩瓦解。第二个,吴国使者薛珝说的话。他回国对吴帝孙休说:“入其朝不闻正言,经其野民皆菜色。”说明国力耗尽。第三个,蜀国灭亡时有二十八万户,人口九十四万,军队十万二千,官吏四万人,平均每九个人就要养活一个士兵,每七户就要养活一个官吏。

这些证据都是史实,但是,都不能用来控告诸葛亮。请注意,谯周的《仇国论》是什么时候写的?是在诸葛亮在世时或是死后不久写的吗?不是。《三国志》里写得清楚,“于时军旅数出,百姓凋瘁,周与尚书令陈祇论其利害,退而书之,谓之《仇国论》”。也就是说,《仇国论》应该写于254年至258年之间。而这个时候,诸葛亮已去世二十多年了。那个所谓“平均九个人就要养活一个士兵”更是蜀亡时的事。二十多年后蜀汉国力的耗尽能怪到诸葛亮头上吗?或许有人会说,这是执行诸葛亮北伐中原总体战略的结果。要知道,政策要依时而变,哪有一条道走到黑的道理?诸葛亮也没有定下规矩说要“一百年不变”嘛。

那么蜀汉政权为什么会灭亡呢?是由于蜀汉政权失去士族门阀们的支持吗?不是。从蜀汉建立起,士族地方豪强势力一直就被压制,为什么诸葛亮在世时,非常兴旺,蒋琬、费祎执政期间也是国泰民安,魏国拿蜀国一点儿办法都没有?比如魏国十万大军突袭汉中,结果灰头土脸地回去。能不能得到士族门阀的支持,并非一个政权强大或者兴盛的原因。我们不能因为后来的两晋是士族门阀统治时期,就得出结论说:三国时谁依靠士族门阀谁就能取胜。而恰恰相反,正因为三国时期士族门阀集团在政权争夺中取得了胜利,所以两晋才成为士族门阀的时代。

蜀汉迅速灭亡的原因,还得从蜀汉的政权结构中去寻找。

我们前面说过了,蜀汉政权是以复兴汉室这个政治理想为依靠力量的政权。这种情况到诸葛亮死后发生了变化。随着以诸葛亮为代表的这批拥汉派知识分子和军事将领的逝世,复兴汉室这个政治理想的号召力越来越弱。蜀汉政权的领导层里有很多人已经没有心思复兴汉室,而是要保国安民了。比如费祎就说:“且不如保国治民,敬守社稷,如其功业,以俟能者。”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蜀汉政权的依靠力量是什么呢?是民,也就是中小地主和自耕农。把“保国治民”这件事做好,蜀汉就能长存下去。至于士族大地主,或许有些不满,但由于蜀汉政权依法治国、处事公平而且吏治清明,他们也是支持至少不反对蜀汉政权的。

然而,自从姜维主持军政大权以后,情况就为之一变。

原先蜀汉的权力架构是作为精神领袖的皇帝在上,下面是知识分子集团和军事将领集团。而这两个集团有交集,就是诸葛亮、蒋琬和费祎。他们既是知识分子,又是军事将领。费祎死后,情况发生了变化。这个时候,皇帝依然是在上面处于虚位,但军事将领中没有知识分子,知识分子里也没有军事将领,变成了知识分子主内政,军事将领主外事。一旦这两个集团没有了交集,整个蜀汉政府就变成了两套班子,各干各的。蜀汉的对外政策完全掌握在姜维的手里。而就是这个姜维,从费祎去世当年开始,连续五年兴兵伐魏,耗尽了国力。窃以为,《仇国论》应该就是反对姜维的。

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说蜀汉之亡,责任在姜维呢?也不能这么说。作为军事将领,好战是很正常的。比如说魏延,诸葛亮死时,他是怎么说的?他说:“丞相虽亡,吾自见在,云何以一人死废天下之事邪?”作为军事将领,他们只考虑战争因素,而对于内政,他们既不关心,也不懂。结果,盲目发动的战争耗尽了国力。

蜀汉灭亡的根源在于对帝国制度的背叛,蜀汉帝国的政权架构弱化了皇权。其权力架构存在一个致命缺陷:在知识分子集团和军功集团之间缺少一个稳定的结合点。在帝国时代,一般这个结合点是皇帝,而后主刘禅又基本是个摆设,所以只能依靠那些既是知识分子又属于军功集团的人或者两边都支持、都服从的人作为领袖,而一旦找不到这个人,政权就分裂了。这种缺陷有没有办法解决呢?有。一种办法就是加强皇权,皇帝是两边都服的人;再一种就是民主选举,选一个大家都服的人出来。可是蜀汉政权,哪一条都做不到。

易中天先生说:诸葛亮要建立一种新的国家制度,概括为八个字,“虚君实相,依法治国”,并且还称之为“当时最好的制度”。诸葛亮是否有这样一种想法我表示怀疑。不过,虚君实相确是蜀汉的一大特色。但是蜀汉政权的现实告诉我们,“虚君实相”绝不是一个什么好的制度。其核心问题在于,没有民主作为基础,这个实的“相”如何产生?如何服众?当大家都想争当这个“相”时,在蜀汉就表现为陈祇的媚上、黄皓的弄权和姜维的好战。

蜀汉之亡当然还有一些偶然因素,但是其政权内部分裂所造成的混乱已经决定了其灭亡的命运。

五、四颗定时炸弹

蜀汉的灭亡从表面上来看,是被曹魏所灭的。但是,曹魏政权事实上早就不姓曹了。姓什么呢?姓司马。曹魏政权怎么会落到司马氏的手里呢?

不少人认为是曹操出身不好,又是以“唯才是举”的人才政策而兴起的,因此归根到底还是一个非士族的法家寒族政权。这样的政权一旦改变性质,变成士族地主阶级的,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所以以司马家族为首的士族推翻曹魏这个非士族家族建立的曹魏,也就是“为士族的政权再次加冕”。按这种说法,法家寒族政权就不能得到士族的支持,一旦得到士族的支持,它就得灭亡。这些人的思路也真有意思,蜀汉得不到士族的支持,所以灭亡;曹魏争取到了士族的支持,还是得灭亡。继续推论下去就是,非士族政权就一定得灭亡。还是我前面讲的,这是把结果当成原因。就好比说,2006年世界杯意大利队之所以能在决赛中战胜法国队,是因为他们拿了冠军。

那么,曹魏政权究竟为什么会灭亡呢?一言以蔽之,自找的。他们从一开始就在自己的皇帝宝座下面埋定时炸弹,而且一埋就是四颗。

这事儿得从头说起,从曹操那儿说起。对于曹操是否有心篡汉,历来就有两种观点。很多人都说曹操是一心要篡汉的。也有一部分人不这么看,比如吕思勉先生就专门写文章为曹操平反。在我看来,曹操对于篡不篡汉这个问题上,曹操的内心是极其矛盾的。一方面,他想当皇帝,这个诱惑太大,一般人难以抗拒;另一方面,他又不敢,因为篡汉有莫大的政治风险。

什么政治风险呢?我们得从曹魏集团的权力架构说起。前面说过,曹操集团的权力架构是皇帝在上,曹操在中处核心,汝颍集团在左下,谯沛集团在右下的三岔形结构。这个权力结构的问题在于,拥护汉献帝必然拥护曹操,反过来拥护曹操也会拥护汉献帝。

这样一来,对于曹操而言就有个大麻烦:他不知道手下的这些人是因为拥护自己而拥护汉献帝,还是因为拥护汉献帝而拥护自己。大家都知道,政治斗争最重要的是分清敌、我、友三方面,而当曹操想要拿掉头上的这个汉献帝的时候,他突然发现自己分不清敌、我、友了。

面对这个问题,曹操贯彻他“宁可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的方针,凡是他觉得有可能是敌的都毫不留情地杀掉或者清洗掉。结果是除了公开发动政变的耿纪、韦晃、魏讽等人被杀之外,并未谋反的首席谋士荀彧被逼死,孔融、崔琰被杀,毛玠被废。这些人都有一个特点,他们都有理由被认为是因为忠于汉献帝而拥护曹操的人。荀彧和毛玠,他们都主张“奉天子”而非“挟天子”,而孔融、崔琰则是有名的正人君子、耿直之士,自然是忠君的,所以曹操对他们就很有些疑神疑鬼。

由于曹操不知道手下的这些因为忠于汉献帝而拥护人中还有多少,所以他篡汉的步伐绝对不能快,他得慢慢地把这些人给清除掉。而这个过程,就为曹魏政权的灭亡埋下了第一颗定时炸弹:他把忠君之士排除出了政府。换句话说,从曹操迈向皇帝宝座的那一刻起,他就在宣称:“我的政府官员不必忠于皇帝。”那么,既然不必忠于皇帝,又何必忠于你曹操呢?这就是一个巨大的政治风险。曹操意识到了吗?以曹操的智慧,应该不会不知道。

还有另一个风险,那就是没有篡位成功的范例。中国历史上,在曹操之前没有人能够成功篡位,唯一一个试了一把的人就是王莽,其结果是身首异处、留下千古骂名。春秋战国时期虽然齐国有田氏代姜氏为王,有三家分晋,但要记住那是一个诸侯国,并非天下之主,他们是得到了周天子承认的。这个问题曹操不能不考虑。由于这两大风险的存在,所以终曹操一生,他也没敢跨出这最后一步。曹丕显然没考虑这么多,他没想到自己可以篡汉,别人也可以学呀。他篡汉这一步走出,就为所有有实力当皇帝的人打开了一条星光大道。不说刘备、孙权,曹魏政权内部这些大臣也看到了称帝的希望。这就是又一枚定时炸弹。

这还没算完呢。曹丕一上台,就又给自己的政权埋了两枚定时炸弹。一个是九品官人法,一个是削弱曹氏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