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清朝这些人儿:努尔哈赤
26317700000026

第26章 东北不是汉家地(3)

而且,如果袁应泰放弃援救沈阳,而是率领驻扎在抚顺的大军直扑后金的核心地带,如界藩、赫图阿拉以及刚刚成为后金都城的萨尔浒,那么即使努尔哈赤攻下沈阳,也会发现自己的老家都被人占领了。

现在的问题是,努尔哈赤是不是够快,以及袁应泰够不够狠。

事实证明,努尔哈赤的确够快,而袁应泰却不够狠。

守卫沈阳的明朝军队数量只有3万,当然,还有数量不少的蒙古难民。

三月十二日,守城将军贺世贤、尤世功率军与八旗军于沈阳城外发生大战,但是明军在宽阔的城外空地上不是八旗骑兵的对手,大败而回。

贺世贤立刻转为防守,熊廷弼的功劳立刻展示得淋漓尽致,八旗野战出色,但是攻城就不是有火器依托的明军的对手。八旗伤亡巨大。

努尔哈赤使出惯用手段,派李永芳前去劝降,被贺世贤大骂,无功而返。

这个时候,原先收留的蒙古人开始发挥作用,不过他们的作用不是守城,而是攻城,这些蒙古人褪下难民的伪装,拿出马刀,杀向好心收留他们的明军。

第二天,沈阳被攻破,贺世贤、尤世功战死,三万军队被杀。前往救援的总兵官陈策、童仲揆被击败,战死。

沈阳陷落。

辽阳

袁应泰来不及后悔,也来不及反思,他要赶紧守住辽阳。

他生命的全部就是辽东,辽东就是辽阳和沈阳。沈阳已经被攻陷,可以说,袁应泰二分之一的生命已经失去,他不想连剩下的二分之一也丢掉。所以他赶紧布置起辽阳的防守。

辽阳是明政府在辽东的首府,经济意义上来说,这里最富裕;政治意义上来说,它代表明朝政府。所以不论哪个意义上,袁应泰都必须死战。

而且辽阳防守的厚度给了袁应泰足够的信心。

所以他决定不死守,而是迎战。

迎战也是有原因的。

辽阳位于沈阳的南部,辽阳的北面就是太子河,努尔哈赤想进攻辽阳,必须渡过太子河。于是坐在城内等敌人过来,还不如沿河岸列阵,阻止敌人过河。

袁应泰难得在军事上聪明了一回,可是已经晚了。

十九日,努尔哈赤率军队来到太子河北岸,准备渡河攻城。

我找不到努尔哈赤过河的详细记录,也不清楚袁应泰是怎么布置的防守,反正结果是:袁应泰战败了。

《明史》说:应泰……出城五里迎战,军败多死。

战败以后,袁应泰只有一条路可以走了:回到辽阳城内死守。

你袁应泰怀抱必死的决心,不是所有人都愿意陪你死,十多个官员商议好,带着不少军队,逃了。

大战当前,有人逃跑,而且是当官的,这对城内的军民士气是极大的打击。

二十日,努尔哈赤全力攻城,明朝军队逐渐瓦解。城内的间谍乘机造谣,人心浮动。傍晚,辽阳城西门被攻破,后金军队涌入城中。

袁应泰知道无力回天,对身边的巡按御史张铨说道:守城不是你的职责,你赶快逃命吧,我要和辽阳共存亡。

他穿好官府,挂上宝剑和官印,面朝大明朝北京城的方向,上吊自尽。

张铨没有跑,而是回到官署,上吊自杀。

他的小舅子姚居秀随后自杀。

他的仆人唐世明放火烧毁了阁楼,也烧毁了自己。

分守道何廷魁携带妻子投井而死。

监军崔儒秀自缢身亡。

看历史看到这里,我不禁想起鲁迅先生的一段话。

亡国一次,即添加几个殉难的忠臣,后来每不想光复旧物,而只去赞美那几个忠臣;遭劫一次,即造成一群不辱的烈女,事过之后,也每每不思惩凶,自卫,却只顾歌咏那一群烈女。——鲁迅《论睁了眼睛看》

袁应泰不是一个合格的将军,但是他是一个合格的官员,也是一个合格的汉人。在今天,就是一个优秀的中华民族的子民。

辽阳城就这样被攻破,辽东,已经没有哪一块地方属于大明朝。

情况,已经严重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但是,还是要有人来收拾。

这个人是谁?

熊廷弼!

当熊廷弼再次接到任命书的时候,他一定很痛苦。

但是没有时间给他痛苦,他需要赶快赶往辽东,那里有比他第一次去还要烂的烂摊子等着他收拾。

在袁应泰死和熊廷弼来的这段时间里,有一个人临危受命,成为辽东的最高长官,这个人叫做“薛国用”。

他在历史上没怎么出现过,但是,在这段时间里,他却完美地完成了朝廷给他的任务,日夜加强防守,女真也没有来进攻。而且他一直待在辽东,直到自然去世(非战死),也算是一个奇人。

辽阳的失陷成为了多米诺骨牌的第一张,随后辽河以东相继倒下七十多座城堡。

这下,不但辽河以东的地方明朝全部丢失,辽河以西的地方,明朝也快要保不住了。

辽河以西是宽阔的辽河平原,这里无险可守。越过辽河平原,沿着今天辽宁省西部的奴鲁尔虎山一路往南,就会进入一条狭窄的地带——后世称为辽西走廊,这里东南是渤海,西北是燕山,大海和山脉之间的狭长地带就是东北进入中原的必经之地,这条地带的最东部是锦州,最西部就是举世闻名的山海关。

辽西虽然难守,但是必须要守住。

国难思良将!

辽沈安然无恙的时候,大家都铆足了劲攻击熊廷弼,等到辽沈丢掉了,大家才回过神来,又纷纷给皇帝出主意,说,这个东北,没有熊大人不行啊。

其实,当沈阳被攻破的时候,明朝就有人说,还是让熊廷弼去吧。可是还是有人反对,给事中郭巩坚决反对,这事也就不了了之。

后来辽阳紧接着被攻破,这下大家都傻眼了,赶快让熊廷弼去吧,再不去,说不定女真过几天就打到北京城了。

朝廷决定,重新起用熊廷弼。

这不是自己扇自己耳光吗?

皇帝心里那个丢人啊。大臣心里那个丢人啊。

三个月前大家都说这个熊廷弼多么多么无能,犯了多少多少错误,把那个辽东折磨得惨不忍睹。

那就撤了他的官吧。

可是人家至少没有把辽东给玩丢了啊。

你们选的袁应泰倒是也很不错,可是去了一个月就把辽东送给努尔哈赤了。

没办法,谁让这些只会骂人的官,不敢上战场呢,还是把熊大人请回来吧,丢人总比丢命好。而且这些大臣在朝廷里今天骂骂这个,明天骂骂那个,何为羞耻早就不记得了。

否决前一个决定,自然连人也要否定,前面几个给熊廷弼小鞋穿的官,都被皇帝严厉地惩罚:撤职的撤职,罚款的罚款。

这是一个信号,表示我们这次是真的信任你了。

熊廷弼不会在乎谁被开除,谁被罚款。他不关心这个,他关心的是东北的局势。

真正为国为民之人,不会在意别人给他的冤屈,只要他有机会,不管是什么环境,什么背景,他都会一往无前,不会放弃。

熊廷弼接到朝廷的通知:赶快赶往东北,祖国需要你。

广宁

1621年7月(天启元年),熊廷弼时隔半年,再次回到东北。不过这一次,他没有前往辽阳驻扎,去沈阳慰问,也没有巡视抚顺,到前线祭奠死者。

不是他不想去,是他去不成,上面的那些地方,已经不是他明朝的地盘了。

不仅如此,他还发现,这一次来到东北,他的任务比上一次要艰巨得多。

第一,自然是因为辽东失守,明军退到了辽河平原上,要在平原上防御后金的骑兵,困难可想而知。况且留给他布置防线的时间已经很少。

第二,上一次他来到辽东,是绝对的领导,绝对的老大,可是这一次来,虽然名义上他还是绝对的领导,但是权力上却不能算是老大。

他遇到了一个不能称为下属的下属——王化贞。

王化贞,文人,大学本科学历,后来被派往广宁守城。

广宁这个地方距离辽东前线很远,但是北边紧挨着蒙古。辽东战事吃紧的时候,蒙古人也想趁机捞一把,就打算从广宁下手。

王化贞这个人,历史记载说他刚愎自用,不懂军事,还喜欢夸海口。不过,这只是写历史常有的偏见。说他刚愎自用,喜欢夸海口,我承认,后来他就是因为这种性格死掉的。可是,说王化贞不懂军事,我不同意。

我们常说的懂军事,不仅仅是指那些百战百胜的人,也不仅仅是指像努尔哈赤这种打了一辈子仗,有输有赢,却始终没有垮掉的人。

懂军事,是泛指那些有眼光,有智谋,而且有勇气的人。这种人很多。没有人说懂军事是专门指从来不输的人。

打仗输了就叫做不懂军事,那这个世界上就没有人懂军事了。

王化贞就是一个懂军事的人。蒙古人来打广宁,王化贞手下只有几千老弱残兵,可是他却让蒙古人灰溜溜地回了老家。

而且王化贞还建议明政府和蒙古人合作来牵制女真,从战略上来说,这条建议是完全正确的,只不过手段上要有所变化。

如果上述两个理由还不能证明王化贞的军事才能,那么当辽沈失守、民心大乱的时候,他积极招募流亡民众,组织军队上万人,固守河西,就完全能够证明他的确懂军事。

但是才能不决定命运,性格才决定命运。

我们从事实出发,证明王化贞懂军事,我们也将从事实出发,证明一个人的性格才会决定一个人的命运。

本来王化贞因为守卫广宁有功劳,被皇帝表扬,正高兴地做着山大王。这时,熊廷弼来到了辽西,来到了广宁。

王化贞发现这个熊大人脾气熊得很。熊廷弼发现这个王弟弟不听指挥。

王化贞心里不高兴,熊廷弼也很郁闷。

王化贞为什么不听指挥?

首先,王化贞的官位和级别不低于熊廷弼。王化贞是巡抚,熊廷弼是经略,也不过是个巡抚的头衔。

其次,也是很关键的一点,王化贞手里有军队,而熊廷弼除了皇帝派的几千人马之外手里没有一个人,熊大人原本想故技重施,招募逃亡的人当兵,可是他来得晚,人都被王化贞抓走了。

最后,王化贞上面有人,熊廷弼没有。王化贞的上面是重新掌握大权的叶向高,这个人和本书联系不大,只是提一下,他是内阁大臣。王化贞和******总理拉上了关系,自然很有底气。

而且,这两人对付努尔哈赤的计划完全不一样。于是两个人的矛盾扩大,历史记载说,中外举知经、抚不和,必误疆事。

熊廷弼一直是防守主义者,他强调要修防御,建城堡。他上一次来到辽东,就一直是坚持加强防守,然后等待时机。他的计划是放弃辽河以西的防御设施,把军队全部集中到广宁城,在辽阳和广宁之间构造缓冲地带,建立预警系统,以逸待劳。

可王化贞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冒进主义者。他表示,只要他带领一支部队渡过辽河,八月十五中秋节以前就可以击败努尔哈赤。

王化贞的狂妄,可以用一句诗来描写:与我六万虎狼兵,提刀跃马入东京。

东京,努尔哈赤新建的都城,位于当时辽阳城外,现在的沈阳。

王化贞的气势,可以用一个人来描写:南宋将军宗泽,他临死前高呼三声,渡河、渡河、渡河,以表达收复失地的愿望。

他的全部计划都建立在进攻的基础之上。他打算沿辽河西岸修建防御阵地,一是能够保住肥沃的辽河平原,为持久战进行物质准备;二是以辽河为依托,进攻时能够突然而快速。

一开始,王化贞为了防止熊廷弼夺军权,就假装把军队指挥权交给熊大人,可是军队是王化贞的,军队的工资也是王化贞给的,会听熊大人的话?

于是,全面接管军权的王化贞大人彻底地甩开了熊廷弼大人,自己光着膀子干起来,带领军队来到辽河岸边,准备进攻后金。

我有军队我怕谁?

王化贞的准备井然有序——准备粮草,训练士兵,寻找叛徒(李永芳表示要回归),寻找伙伴(蒙古人表示要帮忙)。

不仅如此,王化贞早在辽阳失守的时候,就已经有了进攻的打算(如此看来,王化贞也很有远见),他派部将毛文龙率领两百多人潜入镇江(不是现在的江苏镇江,而是靠近朝鲜的九连城),并一举攻占镇江。此事使得王化贞在朝廷中的地位大大加强,熊廷弼的主守计划因此而被搁置。

就在王化贞的进攻计划准备得不亦乐乎的时候,努尔哈赤却率先进攻了广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