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心宽路就宽
26319500000021

第21章 控制情绪,就能掌控局势(3)

洛克菲勒在某案件中受审时,因为在面对对方的询问时持平和的态度和不动声色的答复,使他赢得了这场官司。那个提问的律师因为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因而很不冷静。如果洛克菲勒也发怒,也是人之常情,但是他在法庭上很冷静,很理智,最后打赢了官司。

“洛克菲勒先生,我要你把某日我写给你的那封信拿出来!”那位律师用一种很粗暴的态度说。这封信是质问关于美孚石油公司的许多事情,然而这些事那个律师在法庭上并无权质问。

“洛克菲勒先生,这封信你收到了吗?”法官问。

“我想是的,法官。”

“你回那封信了吗?”

“我想我没有。”

然后律师又拿了许多别的信出来。

“洛克菲勒先生,你说这些信你都收到了吗?”

“我想是的,法官。”

“你说你没有回复那些信吗?”

“我想我没有,法官。”

“你为何不回复那些信呢?你认识我,不是吗?”那律师问。

“啊,当然!我从前是认识你的!”

洛克菲勒所答复的这句话如此明显,以致那位律师气得差不多要发疯了。法庭静得毫无声息。而洛克菲勒坐在那里丝毫不移动一下。

不要因为别人发怒便怒不可遏,要知道那正是你应当平和的时候。因此,一个不能自制的人,常常不是被别人打败,而是被自己打败;保持平和之人,则能因冷静与和气而立于不败之地。

如果一个人失掉自制,就几乎失去了一切东西。没有自制就没有耐心,就没有管理自己的能力,他就无以自恃,也就没有力量和刚正不阿的胆识。

许多人对感情没有控制,他们放纵欲望,任性而无节制,悲哀与欢乐皆无度。有节制的人不为情绪左右;他不会失之过多,他坚定的意志战胜消沉,不为一时的高兴而使精神失去平衡,因为狂喜与绝望同样会使人陷入不幸。许多人都以性情急躁为借口,原谅自己做的错事或傻事。但能够主宰自己的人却能够控制脾气,变激情为作善而不是作恶的动力。被控制的脾气是一种重要的力量,对其加以明智的协调,它会成为推动工作的能量,就像蒸汽机的热力转化成推动车轮的力量一样。

不急不躁,随遇而安

古人曾说“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我们一生中不可能永远都是一帆风顺。有些挫折、失败等不是个人力量所能左右的,而在这些不如意的事情已经发生后,惟一能使我们的心灵保持平静的方法就是保持一颗平常心,不急不躁、不对人发难,让自己“随遇而安”。

一次,某人从农村搭公家运东西的车子回城里,车到中途,忽然抛锚,那时正是夏天,午后的天气闷热难当。在赤日炎炎的公路上无法前进,真是让人着急。可是,他当时一看情形,就知道急也没有用处,反正得慢慢等车子修好才可以走。于是,他问了问司机,知道要三四个小时才可以修好,就独自步行到附近的一条河里游泳去了。河边清静凉爽,风景宜人,在河水中畅游之后,暑气全消。等他游泳兴尽回来,车子已修好待发,趁着黄昏晚风,直驶城里。

经过这件事情后,他逢人便说:“真是一次愉快的旅行!”随遇而安的妙处由此可见一斑。假如换了别人,在这种情形之下,可能只好站在烈日之下,一面抱怨,一面着急,而那个车子也不会提早一分钟修好,那次旅行也一定是一次最痛苦、最烦恼的旅行。

在突然遭遇危难之时,随遇而安也能让人拥有一份平静的期待,这更胜过绝望的呐喊。

一条航行在南太平洋上的船,突然遭遇飓风。风如利刃,把船体劈得伤痕累累。飓风过后,船的功能差不多已损毁,它只能如一艘小艇般在茫茫无际的海洋中游荡。

船上的人在等了几天后见还没有救援的船来,开始变得慌乱、焦躁了,他们漫骂,他们哭喊,他们到处扔自己的东西,好像死亡即将来临。

这时,有一人对他们说,他近日拥有了一项特异功能:可以半年不吃任何东西而活着。所以他希望船员和乘客们把东西和写下的遗嘱交给他,他会带给他们的亲人。

这样的话语,居然没有人怀疑。所有的人都把希望寄托在那人身上,而他们因为没有了后顾之忧,变得冷静下来了,彼此倾诉着心事。

船终于被另一条船发现,船上人员得救了,因为最终那份随遇而安的冷静,他们避免了因疯狂而船毁人亡。

每个人的能力各不相同,因此不是每个人都有反抗命运的能力。如果无力反抗,那么,就安然地接受命运的安排,放松心情,快乐地度过每一天。这种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浮躁心理不可有

浮躁是一种负面情绪,乃轻浮急躁之意。一个人如果有轻浮急躁的缺点,是什么事情也干不成的。在现实生活中,也常有人犯浮躁的毛病。他们做事情往往既无准备,又无计划,只凭脑子一热、兴头一来就动手去干。他们不是循序渐进地稳步向前,而是恨不得一锹挖成一眼井,一口吃成胖子。结果呢,必然是事与愿违,欲速不达。

《孟子·公孙丑上》有则寓言,说的是宋国有个种田人,为了让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一些,就下到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地往上拔。拔完回到家,他对家人说:“今天累坏了,我帮助田里的禾苗长高了。”他的儿子听后,忙到田里去看,只见田里的禾苗全都枯萎了。今天用来比喻强求速成反而坏事的成语“揠苗助长”就源于这个故事。

植物生长必须依赖一系列条件,比如:要有适宜的温度,要有适量的水肥,还要有足够的生长时间等。那个浮躁的宋国人急于求成,违反了植物的生长规律,费了半天力气,却把事情办坏了。

在现代社会里,也有这样的人,他们看到一部文学作品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就想学习文学创作;看到电脑专业在科研中应用广泛,就想学习电脑技术;看到外语在对外交往中起重要作用,又想学习外语……由于他们对学习的长期性、艰巨性缺乏应有的认识和思想准备,只想“速成”,一旦遇到困难,便失去信心,打退堂鼓,最后哪一门也没学成。这种情况与明代边贡《曾尚子》一诗里的描述非常相似:“少年学书复学剑,老大蹉跎双鬓白。”是讲有的年轻人刚要坐下学习书本知识,又要去学习击剑。如此浮躁,时光匆匆溜掉,到头来只落得个白发苍苍。

浮躁的人自我控制力差,容易发火,不但影响学习和事业,还影响人际关系和身心健康,其害处可谓大矣,故应该力戒浮躁。

可是,说来容易做来难,我们怎样才能戒除浮躁呢?大家都知道,轻浮急躁和稳重冷静是相对的。因此,要戒掉浮躁之心就必须培养稳重的气质和精神。

稳重冷静是一个人思想修养、精神状态美好的标记。一个人只有保持冷静的心态才能思考问题,才能在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中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使自己的思维闪烁出智慧的光辉。诸葛亮讲的“非宁静无以致远”就是这个意思。我们如能把“宁静以致远”作为自己的座右铭,那定会有助于克服浮躁的缺点。

另外,稳重冷静,还是事业上成功的一个重要条件。据《左传》记载,鲁庄公十年,弱小的鲁国在长勺打败了强大的齐国。两军对阵时,齐军战鼓刚响,鲁庄公就要迎战,被曹刿阻止。直到齐军擂第三通战鼓,曹刿才同意出击。齐败退后,鲁庄公急忙要率军追击,又被曹刿阻止,曹刿在战场做了一番观察,才说:“可矣。”事后,曹刿对鲁庄公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辄乱,望其旗靡,故逐之。”由于曹刿稳重冷静,善于思考,鲁军才能在齐军士气丧失而自己士气正旺的情况下发起攻击,才能在齐军确是溃逃而没有埋伏的情况下乘胜追歼,从而创造了历史上以弱胜强的一个典型战例。

在《荀子·劝学》中有一段发人深省的话:“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蟹有六条腿(实际上是八条腿)和两蟹钳,自身条件比蚯蚓强得多,但由于浮躁,如果没有蛇和鳝的洞穴就无处寄身。可见,只要心恒志专,即使自身条件差,也能有所成就;反之,自身条件再好,性情浮躁,也将一事无成。

“涓流积至沧溟水,拳石垒成泰华岑。”这一出自宋代陆九渊《鹅湖教授兄韵》的诗句劝喻人们:涓涓细流汇聚起来,就能形成苍茫大海;拳头大的石头垒积起来,就能形成泰山和华山那样的巍巍高山。只要我们勤勉努力,脚踏实地,持之以恒,不论自身条件与客观条件如何,都能走上成才建业之路。

克服浮躁的心理,对我们做事,处世、修身都有益处。一个心浮气躁的人,是不受人欢迎的人,而且他浮躁的心理还会影响他的健康。所以,在生活中注意克服浮躁心理是很有必要的,不然,我们就会深受其害。

不要被内疚的情绪包围

生活中经常有这样的人,他们在犯了某种错误或是对某个人造成伤害后,会产生一种强烈的内疚心理,并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走不出这个情绪的怪圈,结果弄得自己身心疲惫。其实,在犯了错误或是伤害了他人之后,有内疚情绪是很正常的,因为这说明他明白是非的标准。但是,如果一个人长久地沉浸在内疚中,则不是一件明智的事情。

心理学家认为,当一个人有了内疚情绪,而又不用积极的心态去消除它,其结果往往是最有害的。

汤姆斯·根住在俄亥俄州克利夫兰城。他6岁的孙子每天傍晚都要跑到街道拐角去迎接他下班回家,这使他很愉快。当孙子迎到他时,他总是给孙子一小包糖果。

一天,这个小孩迎接到祖父后,充满期望地问道:“我的糖果呢?”这位上了年纪的先生力图隐藏自己的哀伤情绪。“你每天都来迎接我,”他犹豫了一下,然后接着说,“仅仅是为了一包糖果吗?”

祖父就从衣袋里掏出一包糖果,递给孩子。他们向房子走去,谁也没有说话。这孩子伤心了,显得很不高兴,他知道他伤害了自己所爱的祖父的心。从那以后,孙子再也没有去接过祖父,他小小的心灵中装满了对祖父的内疚。但祖父并不知道这一切,时间一长,一个原本活泼可爱的孩子就变得沉默寡言了。

可见,适度的内疚是必要的,但过分的内疚却会伤害一个人的心灵,也会影响一个人的生活质量。

心理学家认为,内疚感成为个人情感的一部分有两条基本的途径:第一条途径便是,内疚是在人们非常小的时候经常感受到的,然后便被作为一种残留的孩子气式的反应而一直被保留到他成人后;第二条途径则是,内疚是成人在违背了他自己认为必须遵守的规则的情况下,自己强加给自己的。

心理学家进一步指出:所谓残留下来的内疚是源自于孩提时代记忆中的情感反应。这些内疚有许许多多的制造者,那些制造内疚的人循序渐进地制造小孩内心的内疚感,人们长大成人后仍然喜欢搬出这些句子来。一些残留下来的句子包括这样的规劝:

“如果你再那样做,妈妈就不喜欢你了。”

“你应该为自己感到羞耻。”

“噢,没关系,我只是你的衣食父母。”

如果一个成人使得他的上司或他的衣食父母失望的话,那这些话背后的含义仍然会导致伤感。人们一直不懈地努力寻求他人的支持,因此如果这种努力不成功,那么人们就会产生内疚感。

自我强加的内疚分析起来更加复杂。处于这种内疚情感中的个人被他最近所做的一些事情弄得毫无心思去采取行动,他最近所做的这些事情并不一定就是不成熟的孩子干的那些欠考虑的事情。这是一种成人在自己违背了做人的原则或道德规则的时候自己强加给自己的内疚。即使伤感并不能改变已经发生的事情,个人仍然会长时间地感到难过。

典型的自我强加的内疚包括自我责备和自我憎恨,或者说,也包括由于过去的一些行为,诸如混在顾客群中扒窃过顾客的钱包、没有去公司或说了一些错误的话等,而弄得自己现在无精打采。

所以,你可以把你所有的内疚视作是对强加给自己的、残留下来的标准的反应,或者视作是你试图遵守你自我强加的标准,但却并没有真的去遵守这一标准的反应。因为,由于某一原因,你只是口头上说说而已,而并没有真的努力去遵守。

在任何一种情形下,过分的内疚都是一种愚蠢的,说得更严重些,则是一种毫无益处的行为。你可以永远坐在那儿一动不动,对你过去不好的行为悲号不已;你可以一直内疚,但并不能纠正你的行为,哪怕是一丝一毫。

既然长久的内疚无济于事,那么,我们就应该改变对那些使自己内疚不已的事情的态度。从现在开始,你应将过去之事视为已经无法挽回的结局。往事已成为历史,不管你怎样内疚也不会有丝毫改变。你应该铭刻在脑海里的一句话是:“内疚既不能改变往事,也无法使我有所长进。”根据这一认识,你便可以将内疚与吸取经验教训区别开来。

问问自己:通过内疚,你应在现实中避免什么?只要努力解决你所要避免的问题,你便可以摆脱内疚情绪的包围。

找到移去痛苦的杠杆

作家罗曼·罗兰曾说:“生命是建筑在痛苦之上的,整个生活贯穿着痛苦。”这句话深刻地说明了痛苦在每个人生命的过程中,都或多或少地存在。但是,痛苦的存在并不是一件好事,它能残酷地剥夺走我们生活中一切快乐、欢愉的事情。所以,当有痛苦情绪缠身时,我们要想办法消灭它,不能让它影响我们的情绪,更不能让它影响我们的生活。卡夫卡曾写过这样一个寓言故事:

一只兀鹰猛烈地啄着村夫的双脚,将他的靴子和袜子撕成碎片后,便狠狠地啃起村夫的双脚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