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性格决定你的人脉圈
26320200000043

第43章 完全性格之“儿童”(3)

四、顺藤摸瓜——李煜

南唐后主李煜,是艺术型人的典型代表,他传奇而富有悲剧的一生,让多少人为之嗟叹。从古至今,政治家与艺术家都属于两种不同的性格,他们是两条道上的人,前者需要的是理智客观、刚毅坚韧、冷静果断,而后者需要的是感情丰富、细腻浪漫、想象丰富。当然,后者的性格中也多有懦弱、书生意气,往往好对现实或历史抒发感慨。

尽管南唐后主李煜是艺术型性格的人,命运却偏偏又让他当了皇帝,这种矛盾使他对自己的一生做了一个贴切的注解,那就是,他必定在大悲痛、大悲凉中发挥极致的艺术天赋。换句话说,这位皇帝的艺术才能已经达到了一个让人仰止的高峰,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但他却不是一位称职的皇帝,正是由于他艺术型性格中的优柔懦弱,让他最终沦为亡国之君,客死他乡。

据说李煜从小就与众不同,长得丰额骈齿,很有富贵相。作为典型艺术型人,他多才多艺,不仅文章出众,而且擅长书法和绘画,造诣都很深。他有仁厚的一面,心怀慈爱,所以备受大家喜爱。按照一般的规则,他这样的性格是没有机会做皇帝的,但偏偏他的五个哥哥死得都很早,所以他才被封为吴王,做了太子,成了皇位的继承人。

北宋建立后,李煜之父将南唐的都城迁到了南昌,建立了南都,他和文武大臣都搬到那里,留下太子李煜守在金陵。父亲病逝以后,李煜正式继位,年仅25岁,当时正值乱世,南唐国势已经走上了衰落。

李煜从本质上说是一个文人,一个很有才华的词人,他很有情趣,也注重豪华的排场,书法、绘画和文章都很出色,是一个典型的艺术型的人。他本人非常信佛,结果被北宋的皇帝利用。北宋皇帝听说他痴迷佛事之后,就精选了一名口齿伶俐聪明善辩的少年,南渡去见李后主,和他讨论人生和性命之说,李后主信以为真,以为是难得的真佛出世,从此就很少注重治国安邦以及边防守卫等正事了,反而是整天念佛。这之前他曾用宫中的钱财广招众人为僧,而当时金陵的僧人多达万人。李煜每日退朝后,就和皇后换上僧人的衣服,诵读经书。僧人犯了罪,可不依法制裁,而是让他诵佛,然后赦免。

这样的性情使他在皇帝的位子上,缺少了豪气和统一天下的壮志,他对军事从来不感兴趣,即使有将领提出来,他也是极力压制。据载南都留守林仁肇说,他愿意领兵几万人北上,收复曾经割让的失地,还为李煜拟好了开脱的理由,即他起兵的时候,李煜向外发消息说林仁肇叛变,让宋朝廷知道,假如事成得利自是国家,如果失败就杀他全家,李煜不必承担任何责任。就是这样已经为李煜想好托词的计划,他也没有同意。他消极的心态使他失去了一次又一次振兴国家的机会,文武大臣们也只好随他一起,等着北宋军队来收拾南唐了。

作为一国的君主,李煜的懦弱和多愁善感让他不思进取,以致束手待毙,不积极备战迎敌,听任国家的衰亡,即使后来北宋发兵进攻时,他还是借酒浇愁。酒虽然可以暂时将忧愁浇走,但北宋的军队是不可能用几壶酒浇走的,噩运最终会来临。在北宋灭掉南汉后,李煜艺术气质中的忧虑充分显现,他异常恐惧,上表给宋太祖,要求改唐国主为江南国主,又自己把政权降格,他下的书不称诏,改称为教,中央的行政机构也改变了称呼,如尚书省改称司会府。

艺术型人不适合从政,这一点在李煜身上得到了充分体现。然而他虽然在政治上十分窝囊,其诗词的成就却很大。他的父亲李景也非常有才华,词也填得很好。在他父亲以及当时浓郁的文化环境的熏陶下,李煜的词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加上他喜欢的大臣冯延巳也擅长填词,君臣之间经常切磋诗句,最后终究将疆土切磋完了。不过国破家亡,笼罩在悲伤情感之下的李煜写出的词水平却非常高,有代表性的比如《相见欢》。

开宝七年(公元974年)的冬天赵匡胤的军队渡过长江,将金陵包围。在前线将士拼死抵抗的时候,李煜在宫中填了一首词《临江仙》:樱桃落尽春归去,蝶翻轻粉双飞,子规啼月小楼西,玉钩罗幕烟垂。别巷寂寥人散后,望残烟草低迷。炉香闲袅凤凰儿,空持罗带,回首恨依依。据说这首词还没有填完,宋军就攻陷了金陵,最后的三句是后来补上的。

当年腊月,李煜做了北宋的俘虏,后来被押送到开封,因为李煜曾经对宋称臣,所以赵匡胤没有杀他,而是封了他一个违命侯,实际上是幽禁,李煜成了名副其实的亡国奴。

后世的大文学家苏轼曾尖锐地评论说,国破家亡之后,李煜首先想到的应该是自己丢掉了祖宗创下的基业,到宗庙前痛哭,并向百姓谢罪。但是事实相反,他不仅没这么做,反而去倾听教坊乐手演奏《别离歌》,惋惜自己再没机会与宫娥彩女寻欢作乐了,这样的懦弱之君,不亡国才怪呢!其实李煜何尝不想国力昌盛,只是艺术型性格的他,其各个侧面都让他在皇帝的位子上勉为其难。

李煜虽然吃喝不愁,但身份已然不同,不能随心所欲地生活,再加上亡国之痛,可谓幽怨深深。所有这些切身的体会,李煜都融进了词中,也正是在这种境况下,诞生了宋词史上最为感人,成就也是最高的词作品,最具代表性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尤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艺术型性格李煜天赋奇才,词成就了他词宗的英名,但这首千古传唱的《虞美人》也将他送上了不归之路。

李煜在七夕的晚上,因为心情烦闷,让歌伎奏乐,声音传到宋太宗那里,太宗听后非常恼怒,又听说李煜的词中有“小楼昨夜又东风”和“一江春水向东流”等句,更是生气,当晚就让人给李煜送去了毒药,亡国之君和一代艺术大师李煜就此离开了人世,死时年仅42岁。

《虞美人》充满悲恨凄楚的感情色彩,其感情之深厚、强烈,真如滔滔江水,有不顾一切,冲冲而出之势。王国维曾如此评价李煜:“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一位处于刀俎之上的亡国之君,竟敢如此大胆地抒发亡国之恨,是史所罕见的。李煜词这种纯真深挚的感情的全心倾注,大概就是王国维说的出于“赤子之心”的“天真之词”吧,这个特色在这首《虞美人》中表现得最为突出,致使李煜为此付出了生命。而他那充满大悲大怨的一生,也就此伴随着他无与伦比的艺术魅力流传给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