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一本书掌握世界地理
26320500000009

第9章 气候系列(2)

地中海式气候

地中海式气候位于副热带纬度的大陆西岸,在纬度30°~40°之间,它处在热带半干旱气候与温带海洋性气候之间的过渡地带。包括地中海沿岸、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沿海、南美智利中部沿海、南非的南端和澳大利亚的南端。这些地区冬季在来自海上的温带西风的控制下,潮湿的气团带来了较多的雨水,而夏季则受副热带高压控制,气流由陆地散向四周,不容易降雨,所以气候十分炎热、干燥,气温为21℃~27℃。全年的降水量一般在300~1000毫米之间,夏季的降水量只占全年的10%左右。冬季受西风影响,温和湿润,气温为5℃~10℃。年降水量主要集中在冬季。这些地区降水补给的河流冬涨夏枯;植被以耐旱灌丛为主,典型植物是油橄榄。

干燥气候

干燥气候多形成在远离海洋的内陆地区。位于赤道两边纬度15°~35°之间,一般多出现在沙漠和半沙漠地区。处于这种气候下的天气降水稀少,没有水源。由于缺少水分,干燥气候区的上空总出现蔚蓝的天空和炎热的太阳。沙漠上温差变化很大,白天由于沙子吸收了大量来自太阳的辐射能,气温非常的高,晚上太阳落下,沙子散射又快,气温变得很低。有的沙漠寸草不生,有的沙漠上只有少数的草和带刺的灌木这些抗旱的植物。

山地气候

山地气候是受高度和山地地形影响形成的气候,在这种气候下,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几乎每上升100米,夏季气温下降0.5℃~0.7℃,冬季下降0.3℃~0.5℃。气温日变化和年变化在山顶和山坡较缓和,秋季温度高于春季,类似海洋气候,在山谷、盆地中变化剧烈,且春季温度高于秋季,类似大陆性气候。降水量随山地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增加。在一定高度以上的山地,由于气流中水汽含量减少,降水量又随高度增加而减少。一般降雨量是迎风坡多于背风坡。山上的风速随山地海拔升高而增大。一般山顶、山脊和峡谷风口处风速大,多出现山谷风。山底和背风处风速小。由于水气压随海拔高度增加而降低,山地上部的湿度高于下部。

极地气候

极地气候包括极地苔原气候和极地冰原气候,极地苔原气候主要分布在北美大陆和亚欧大陆的北部边缘,在南半球则分布在马尔维纳斯群岛、南设得兰群岛和南奥克尼群岛等地。全年都是冬季,年平均气温在0℃~10℃之间,冬季异常寒冷而且漫长,年降水量200~300毫米,主要以雪的形式降落。植物稀少,只有地衣、苔藓等低等植物。

极地冰原气候主要分布在极地及其附近地区,北冰洋、南极洲和格陵兰岛的大部分地区。这里是冰洋气团和南极气团的发源地,冬季是极昼,夏季是极夜,太阳光斜照。所得热量微弱,全年气候严寒,各月温度都在0℃以下;南极大陆的年平均气温为-25℃,是世界上最寒冷的大陆,地面多被巨厚冰雪覆盖,寒风凛冽,寸草不生。

草原气候

草原气候是沙漠气候和湿润气候之间的过渡性气候。主要分布在欧亚大陆和北美大陆的温带地区、南美大陆的亚热带地区,不同地区的草原气候特征都有差异。这种气候下,朝向赤道一侧的热带草原,降雨量偏少,夏季多阵雨,气候比较干燥。朝向中纬一侧的热带草原地区冬季寒冷而漫长,夏季时间比较短促,气温不很高。全年的日照时间较长,拥有较好的热量条件,适于牧草的生长。最冷月平均温度在0℃以下。由于全年降水量分配不均匀,冬季和春季常发生干旱现象,这对生物的生长有很不利的影响。但是到了夏季,雨量集中,日照充分,有植物生长所必需的水分和热量,这时草木繁茂,形成了辽阔的大草原。冬天,气温低,风比较大,常常造成风雪灾害,影响畜牧业。

荒漠气候

荒漠气候是指降水稀少的地区极其干燥的气候,主要分布在南、北纬15°~50°的地带内。在纬度15°~35°间,由于副热带高压及由此发源的偏东信风影响,空气下沉增温,偏东信风由高纬向低纬也逐渐增温,空气中水汽远离饱和点,很难成云致雨,因此形成炎热干燥的热带、亚热带荒漠气候,空气干燥,终年少雨或无雨。这种气候下,气温、地温日较差和年较差大。在强烈日照下,白天急剧升温,夜间因强烈辐射冷却而急剧降温。年降水量一般少于250毫米,多有风暴,很少有植被。这种气候在欧亚大陆和北美大陆腹地的荒漠和南美洲的秘鲁沿岸最为典型。荒漠中虽然几乎没有植物,但是在荒漠中,水源充足的地方也会形成少见的“绿洲”。

森林气候

森林气候一般来说指的是森林地区的局部气候,属于中小气候范围。由于大片森林的地理位置、环境条件、面积大小、地形特点、林木种类、林形结构等形成了这种气候。这种气候下,冬暖夏凉,湿润多雨。林内温度变化和缓,年变化和日变化较小,白天林内温度较林外低,夜晚则林内温度较高。不论是人工森林还是原始森林,夏季的平均气温总比周围没有森林的地区月平均气温低2℃左右,日平均气温低3℃左右。冬季的时候,林区的平均气温又比周围没有森林的地区月平均气温高1℃~5℃,日平均气温约高2℃。由于森林有挡风作用,所以森林内风速小,相对湿度和绝对湿度比林外大,易产生雾、露、霜等水汽凝结物。

湖泊气候

湖泊气候多以大型湖泊或水库地区最为明显。由于湖泊水面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小,水体比热大,蒸发耗热多,使得湖面上的气温变化比周围地面其他部分缓和,因此湖泊周围的气候冬天温暖夏天凉爽,夜间温暖晚上凉爽。例如:贝加尔湖中大乌西根岛1月份平均气温比湖东的巴尔古津高13℃,而7月份低7℃。由于湖面上湿度大,白天湖面上的温度比周围低,空气对流比较弱,所以雷暴多发生于夜间。湖泊和陆地之间存在的温差会形成以一昼夜为周期的湖陆风,这种风夜间从陆地吹向湖泊,白天风从湖泊吹向陆地。由于湖陆风的调节,湖滨地区夏季白天气温偏低,冬季偏高。湖泊对周围地区的气候影响取决于湖泊的面积和湖水深度。并且湖泊面积越大,湖水越深对周围气候的影响越大。

高山气候

由于高山地区地理位置、地势高低、坡谷方位、山峰分布以及其他地域条件的不同导致了气温的不同,这种气候被称为“高山气候”。高山上的气候较平地要显得极端不稳定,变化急剧。这是因为高山上的气温变化迅速,温差比较大。气温随高度的升高而降低,自海平面起,每升高1000米,温度则下降大约6℃。例如:在温度热达30℃,高度达到4000米的高山,却只有10℃左右。但是气压与高度则成反比。高度越高,气压越低。在高山地区,气候差异明显,气候和植被都呈现垂直变化的特征。由于地形起伏和坡度不同,同一山地的气候也会有较大的差异。例如:亚洲的青藏高原、非洲的埃塞俄比亚高原、南美洲的安第斯山等山区都有高山气候。这些地区一般冬季多降霜雪,夏季多热雷雨。降雨时常夹杂着冰雹。

高原气候

高原气候指的是在地势高、地面宽广、起伏平缓的高原面上形成的气候。不同的高原由于地理位置、海拔高度、面积大小和形态等的差异,气候特征也不相同,例如:青藏高原平均海拔高度在3000米以上的地方面积比较大,高原气候特点较为突出。这种气候下,太阳辐射比较强,年总辐射量大。由于高原的海拔高度大,大气层厚度、空气密度、水汽含量和大气气溶胶含量相应减少,其中紫外线辐射强度尤为显著;受海拔高度的影响,高原上的气温可比同纬度的平原地区高出许多;一般迎湿润气流的高原边缘是一个多雨带,而背湿润气流一面,雨量较少。由于高原地势较高,所以一般多大风,雷雨天气,并夹杂有冰雹。高原上气压较低,一般生活在平原的人初进高原,有时会产生头晕、恶心等现象。

苔原气候

苔原气候属于寒带地区的气候,多分布在欧亚大陆和北美大陆北极圈附近的地区。这种气候下,全年气候寒冷,最热月气温在0℃~10℃之间,一般不会超过12℃,年降水量都在200~300毫米,大部分是以雪的形式降落的,部分冰雪夏季能短期融化。夏季有时日最高气温可升至15℃~18℃,但每月都有霜冻。冬季漫长,白昼短,极端最低温度可达-40℃~45℃。年降水量一般都不到350毫米,主要为气旋性风暴,相对温度大,蒸发量很小,不利于树木的生长。拥有这些气候的地区树木几乎已经绝迹,只有苔藓、地衣类植物可以生长,只有2~3个月的生长期,所以被称为“苔原气候”。

冰原气候

冰原气候也是极地气候的一种,主要分布在极地及其附近地区,北冰洋、南极洲和格陵兰岛的大部分地区。冰洋气团和南极气团就在这里发源。这里阳光斜射,光照微弱,得到的热量特别少。所以全年气候严寒,各月温度都在0℃以下,气流下沉,降水量稀少,年降水量100毫米左右,都是以雪的形式降落,风速常常在25米/秒以上,最大风速超过100米/秒,常把吹雪称为雪暴。常年冰雪覆盖,植物难以生存。1967年挪威人曾测得这里的绝对最低气温为-94.5℃的,可以和“世界寒极”相提并论。

天气和气候的关系

天气和气候是密切相关的,天气是气候的基础,气候是对天气的概括。天气指的是影响人类活动瞬间气象特点的综合状况,即一个地方在短时间内气温、气压、温度等气象要素及其所引起的风、云、雨等大气现象的综合状况。天气的变化有一定的规律,不同的气团可以形成不同的天气系统,每种天气系统都具有一定的天气特点,所以,掌握天气系统的演变和移动规律就能分析未来天气的变化,就可以得出天气预报。气候是指整个地球或其中某一个地区一年或一段时期的气象状况的多年特点。一个地方的气候特征是通过该地区各气象要素(气温、湿度、降水、风等)的多年平均值及特殊年份的极端值反映出来的。气候是一种最复杂的自然现象,可以供人类利用,突然的天气变化有时候会给人类造成巨大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