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一本书掌握中国地理
26320700000002

第2章 历法日历(1)

历法简介

这是一本浓缩中国地理知识精粹的储备手册。此书不但开阔视野,又可以丰富人的生活情趣。所以说,它既是一本知识储备辞典,又是生活之余的实用佳品。作者根据丰富的地理知识和史料,编撰成这本集知识性、趣味性、科学性为一体的地理书籍。其内容涵盖历法日历、名山秀岳、高原盆地、平原丘陵、岛屿半岛、河流湖泊、瀑布泉地、沙漠森林、草原湿地、峡谷洞穴、地址公园、自然保护区、特色地貌、考古发现、中华奇景、历史文化名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简介等方方面面。让你轻松阅读浩博地理,从而丰富知识,开拓视野。

所谓历法,就是依据天象不同演变的自然规律,计量比较长的时间间隔,以此判断气候的变化,来预示季节到来的法则。它是一种推算年、月、日的时间长度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制订时间的序列的方法。就是为人们为了社会生产时间的需要而创立的长时间的记时系统。历法能使人类确定每一日在无限的时间中的确切位置并记录历史。

创建历法的目的是方便人们记时,按一定法则,科学地安排年月日。日以上的时间系统计量与安排属于历法范畴。历法是在人类生产与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年、月、日都直接与天体运行周期相关。很早以来,人们就把四季更迭的周期定为年,把月亮盈亏变化的周期定为月。一回归年365.24219日,一朔望月为29.5306日,它们既不是月的整数倍,也不是日的整数倍,使用起来很不方便。因此在人为规定历法中的年和月都是整数日,这种整数日的年和月,称为历年和历月。

我们知道,计算时间有三个基本单位:年、月、日。年指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月指月亮绕地球公转一周,日指地球自转一周。但事实并不那么简单。准确地计算时间是一件十分复杂的事,复杂的原因在于太阳、地球、月亮这三个天体运转周期的比例都不是整数,谁对谁都无法除尽。我们通常说一年12个月、360日,这只是一个概数。假如真的一个月是30整日,一年是12整月或360整日,那么历法就不成其为一门学问了。实际情况却是:地球绕太阳一周是地球自转一周的365倍多一点,相当于月亮绕地球一周的12次再加11日多一点;月亮绕地球一周是地球自转一周的29倍多一点。它们相互间的比例都有一个除不尽的尾数,这就需要进行很复杂的计算,使年、月、日的周期能够相互配合起来,并且都能用整数进位,便于人们计算、使用,这就是历法。所以又可以说历法是计算太阳、地球、月亮运转周期的比例的学问,是以这三个天体的运转比例为研究对象的。用不同的方法来计算这种比例关系,就是不同的历法。

中国历法的产生

在我国的历法中,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被称为“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做“十二地支”。两者按固有的顺序互相搭配,组成了天干地支互相配合的纪年法,简称“干支纪法”,标志着我国历法的产生。

“六十甲子”依次是:

甲子 甲申 甲辰

乙丑 乙酉 乙巳

丙寅 丙戌 丙午

丁卯 丁亥 丁未

戊辰 戊子 戊申

己巳 己丑 己酉

庚午 庚寅 庚戌

辛未 辛卯 辛亥

壬申 壬辰 壬子

癸酉 癸巳 癸丑

甲戌 甲午 甲寅

乙亥 乙未 乙卯

丙子 丙申 丙辰

丁丑 丁酉 丁巳

戊寅 戊戌 戊午

己卯 己亥 己未

庚辰 庚子 庚申

辛巳 辛丑 辛酉

壬午 壬寅 壬戌

癸未 癸卯 癸亥

历法的分类

1.阳历——阳历也称“太阳历”,以太阳的周年运动作为天文的依据,采用回归年为基本周期。它与月亮运动没有任何关系。为调整历法年(即历法规定一年的长度)与回归年之间的差额,通常要设“闰日”。制定历法的基本数据——回归年=365.24219日,朔望月=29.5306日。这是两个准确数值。

2.阴历——也称“太阴历”,以月亮的运动为天文的依据,基本周期为朔望月。它与太阳运动没有任何关系。此历在文明古国的上古时期大都采用过。现伊斯兰历中有一种“太阴年”即为此历。不同历法产生的原因——由于回归年、朔望月、太阳日三者之间没有公约数,而且各个时代年、月的长度也各取不同的近似值,因而就产生了各种不同的历法。

3.阴阳历——这种历法同时考虑太阳和月亮的运动,把回归年和朔望月并列作为制历的基本周期。由于这两个周期没有公约数,故采用增设闰月的方法来调节两者关系。我国早从殷代起就使用阴阳历,因与农事息息相关,又称为“农历”。目前我国通用的日历牌,上半部印的是公历,下半部印的就是农历。

公历和农历都有一定的循环规律。公历规律性强:公历每年365日或366日,大小月顺序固定,节气日期基本不动。农历似乎没有什么规律性:农历历年平年为353~355日,闰年则长达383~385日,大小月顺序、节气日期和闰月设置等均杂乱无章,捉摸不定。然而,实际上农历也有比较严格的规律性,只不过这个循环周期较长,一时看不出来,需要过19年才能比较。《十九年七闰法》中已经比较过:19年235个朔望月与19个回归年的总日数基本相等(19年相差0.0892日),这就意味着经过19个回归年后,由朔望月确定的规律就要循环一次。因此,农历经过19个回归年后,也要循环一次。如果研究一下19年前后的农历,就会发现:无论每月初一的日期还是节气日期和闰月的设置,都基本相同。但由于太阳和月亮运动的复杂性,这个规律也就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因而19年的循环规律也不是非常严格的。

日历

据史料的记载,早在唐朝,皇宫中已经在使用日历了。当时的日历又称皇历,不仅记录着日期,而且是编修国史的重要资料。那时候的日历与现在的有点儿相似。把一年分为12册,按每月的天数来确定每册的页数,并将月份和日期写在每一页上,然后交给服侍皇帝的太监暂时保管。太监在每日的空页上记下皇帝的言行并在每月月终交皇帝过目,批准后,送史官存档。史官再将日历的内容与朝廷、国内各地区的大事结合起来,经提炼,润色后,记录下来,便成为国史。以后,由于日历给生活带来许多方便,就逐渐地进入了不少在朝大官的家庭,经过一番变动,编制成自家的日历。再往后,随着日历向大众化、家庭化的发展,人们也就把历书上的干支月令,节气及黄道吉日都印在日历上,并留下供记事用的大片空白。

公历

公历现在是国际上一直通用的历法,又叫格列历,通称阳历。“阳历”又名“太阳历”,系以地球绕行太阳一周为一年,为西方各国所通用,故又名“西历”。我国从辛亥革命后即自民国元年采用阳历,故又名曰“国历”,为与我国旧有之历相对称,故又名曰“新历”。1949年正式规定公元纪年。

公历的前身是儒略历,由于儒略历与回归年误差太大,在公元1582年被废止。1582年罗马天主教教宗格列高利十三世把全面儒略历1582年10月4日的下一天定为格列历10月15日,中间销去10天,同时修改了儒略历置闰法则。

地球绕太阳一周实际为365.24219天(太阳年),按一年365天计算,每年少0.24219天,每隔4年少0.96876天,每隔400年则少96.876天,因此,400年中需置97个闰年。闰年在2月末加上1天,全年366天。这样经过3333年才有一天的误差。

年有三种分类:地球绕日一周,历365日6小时9分9秒,称之“恒星年”;太阳过近地点循黄道东行一周,复过近地点,历365日6时13分48秒,称之“近点年”;太阳过春分点,循黄道东行一周,复过春分点,历365日5小时48分46秒,称之“回归年”,亦称“岁实”。

因二分点(春分点秋分点)每年沿黄道向西逆行约50秒,故回归年较恒星年之时间为短,相差20分23秒,谓之“岁差”。此三种年之时间不同,欲使每年之节气寒暑不变,故取回归年为制历之年。

对于回归年的时间,有记住的必要,为便于记忆,编一歌诀:地球绕日一周年,要知时间有多少?365日加5小,48分46秒。

由1月1日至次年1月1日谓之一年,年长本应与岁实相等,然而一年之日数,必须是整数,不便将奇零之时数计入,故以365日为一年,每年余5小时48分46秒至4年约满1日,故每4年增加1日,为闰日,谓之“闰年”。

无闰日这年,称之“平年”,平年365日,闰年366日。但4年之闰余,仅23时15分4秒,今闰1日,未免过多,超过之44分56秒,积至二十五闰,为17时58分24秒,约合1日之3/4,故每满百年废一闰,至第400年又不废。如是每4年置一闰,每400年减三闰,计超过2小时53分20秒,须8个400年后,即3200百年后,始补足此一日之差。

农历

农历也是我国的特有的一种历法,是阴阳历的一种,通常也称“阴历”。平年12个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全年354天或355天(一年中哪一月大,哪一月小,年年不同)。由于平均每年的天数比太阳年约差11天,所以在19年里设置7个闰月,有闰月的年份全年383天或384天。又根据太阳的位置,把一个太阳年分成二十四个节气,便于农事。纪年用天干地支搭配,60年周而复始。这种历法相传创始于夏代,所以又称为夏历,也叫旧历。

所谓“农历”,是指它有指导农业生产的意义,但事实上农历月日与季节变化相差明显,指导农时的效果并不好,我国古代真正指导农时的是“二十四气”,它实际是一种特殊的“阳历”。

农历的历月长度是以朔望月为准的,大月30天,小月29天,大月和小月相互弥补,使历月的平均长度接近朔望月。

农历固定地把朔的时刻所在日子作为月的第一天。所谓“朔”,从天文学上讲,它有一个确定的时刻,也就是月亮黄经和太阳黄经相同的那一瞬间。

关于定农历日历中月份名称的根据,则是由“中气”来决定的。即以含“雨水”的月份为一月;以含“春分”的月份为二月;以含“谷雨”的月份为三月;以含“小满”的月份为四月;以含“夏至”的月份为五月;以含“大暑”的月份为六月;以含“处暑”的月份为七月;以含“秋分”的月份为八月;以含“霜降”的月份为九月;以含“小雪”的月份为十月;以含“冬至”的月份为十一月;以含“大寒”的月份为十二月。(没有包含中气的月份作为上月的闰月)

农历的历年长度是以回归年为准的,但由于一个回归年比12个朔望月日数多,而比13个朔望月的日数又短,因此古代天文学家在编制农历时,为使一个月中任何一天都含有月相的意义,即初一是无月的夜晚,十五左右都是圆月,就以朔望月为主,同时兼顾季节时令,采用19年7闰的方法:在农历19年中,有12个平年,每一平年12个月;有7个闰年,每一闰年13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