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影响中国历史的100位历史名人
26321000000026

第26章 军事篇(15)

宦海浮沉

宋恭帝德佑元年(1275)正月,因元军大举进攻,宋军的长江防线全线崩溃,朝廷下诏让各地组织兵马勤王。文天祥立即捐献家资充当军费,招募当地豪杰,组建了一支万余人的义军,开赴临安。宋朝廷委任文天祥知平江府,命令他发兵援救常州,旋即又命令他驰援独松关。由于元军攻势猛烈,江西义军虽英勇作战,但最终也未能挡住元军兵锋。

次年正月,元军兵临临安,文武官员都纷纷出逃。谢太后任命文天祥为右丞相兼枢密使,派他出城与伯颜谈判,企图与元军讲和。文天祥到了元军大营,却被伯颜扣留。谢太后见大势已去,只好献城纳土,向元军投降。

元军占领了临安,但两淮、江南、闽广等地还未被元军完全控制和占领。于是,伯颜企图诱降文天祥,利用他的声望来尽快收拾残局。文天祥宁死不屈,伯颜只好将他押解北方。行至镇江,文天祥冒险出逃,经过许多艰难险阻,于景炎元年(1276)五月二十六日辗转到达福州,被宋端宗赵昺任命为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出使议和。谈判中,文天祥不畏元军武力,痛斥伯颜,慨然表示要抗战到底遂被扣留,又被押乘船北上,文天祥初以绝食抗议,后在镇江虎口脱险。由于元军施反间计,诬说文天祥已降元,南返是为元军赚城取地,文天祥屡遭猜疑戒备,颠沛流离,历尽千难万险两个月,辗转抵温州。这时,朝廷已奉表投降,恭帝被押往大都(今北京),陆秀夫等拥立7岁的赵端宗在福卅即位。文天祥又奉诏入福州,任枢密使,同时都督诸路军马,往南剑州(今福建南平)建立督府,派人赴各地募兵筹饷,号召各地起兵杀敌。秋天,元军攻入福建,端宗被拥逃海上,在广东一带乘船漂泊。

1277年,文天祥率军移驻龙岩、梅州(广东梅县),挺进江西。在雩都(今江西南部)大败元军,攻取兴国,收复赣州10县、吉州4县,人心大振,江西各地响应,全国抗元斗争复起,文天祥号令可达江淮一带,这是他坚持抗元以来最有利的形势。元军主力开始进攻文天祥兴国大营,文天祥寡不敌众率军北撤,败退庐陵、河州(今福建长汀),损失惨重,妻子儿女也被元军掳走。

1278年春末,端宗病死,陆秀夫等再拥立6岁的小皇帝,朝廷迁至距广东新会县50多里的海中弹丸之地,加封文天祥信国公。冬天,文天祥率军进驻潮州潮阳县,欲凭山海之险屯粮招兵,寻机再起。然而元军水陆猛进,发起猛攻。

年底,文天祥在海丰北五坡岭遭元军突然袭击,兵败被俘,立即服冰片自杀,未果。降元的张弘范劝降,遭严词拒绝。文天祥曾写《过零丁洋》以明志:“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被迫目睹陆秀夫负主投海,张世杰被台风恶浪吞没,悲痛欲绝。苟延残喘的南宋******灭亡了。元将张弘范在庆功宴上向文天祥敬酒说:“宋朝已亡,你的忠孝也尽到了。丞相如能为元朝做事,元朝宰相岂不非你莫属吗?”文天祥说;“国亡而不能救,做大臣的死有余辜。难道还能贪生怕死,背叛祖国吗?”在他被拘囚的四年中,每日面南而坐。统治者施尽伎俩对其百般折磨,在生死存亡间他坚贞不屈,矢志不移,四十七岁时慨然赴难。

编者小语:

文天祥以忠烈名传后世,受俘期间,元世祖以高官厚禄劝降,文天祥宁死不屈,从容赴义,生平事迹被后世称许,与陆秀夫、张世杰被称为“宋末三杰”。文天祥的忠贞报国,为真理而战的“以身殉道不苟生,道在光明照千古”的民族气节,对后人起到潜移默化的教化用,从而振奋民族精神,使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得以加强。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

草原雄鹰

元太祖,又称成吉思可汗,(1162年5月31日—1227年8月25日),蒙古族,蒙古帝国奠基者、政治家。名铁木真,孛儿只斤氏,奇渥温姓,乞颜(起延)部人。而按照蒙古起名传统,铁木真全名应为奇渥温·孛儿只斤·铁木真。至元二年(1265年)十月,元世祖忽必烈追尊成吉思汗庙号为太祖,至元三年(1266年)十月,太庙建成,制尊谥庙号,元世祖追尊成吉思汗谥号为圣武皇帝。至大二年(1309年)十二月,元武宗海山加上尊谥法天启运,庙号太祖。从此之后,成吉思汗的谥号变为法天启运圣武皇帝。

幼年落难后,铁木真结识了扎答兰部首领札木合,并三次结拜为安达(兄弟),同时拜克烈部王汗为义父。通过军事联盟得到了发展,并发动了蔑儿乞之战,一举打败当时实力很强的蔑儿乞部,夺回了被蔑儿乞人掠去的妻子孛儿帖。

铁木真的实力强大后,引起了札木合的注意,尤其是铁木真称汗以后,便结合其他三个部落对铁木真发动了著名的十三翼之战。铁木真大败。但札木合残忍处死俘虏的行为引起很多人的反感,所以札木合与泰赤乌贵族虽然在军事上取得了胜利,但在道义上和政治上却遭到了失败。铁木真比他们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善于笼络,甚至能够把敌人吸引到自己的一方。兀鲁兀部的术赤台、忙兀部的畏答儿、晃豁坛部的蒙力克等纷纷率族人归附铁木真,铁木真虽然在军事上遭到了一时的挫败,但结果是使他的威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势力更加壮大了。

统一蒙古

在铁木真努力下,其部族再次强大。塔塔儿部首领蔑兀真笑里徒反抗金朝,金朝大将军完颜襄约克烈部王汗和铁木真联合出兵进攻塔塔儿,塔塔儿部大败,蔑兀真笑里徒被杀。铁木真遂被金朝封为“札兀忽里”,即部落官。1201年,铁木真联合王罕,击败札木合部。并于次年全歼残余的塔塔儿人,忆起少年时几遭塔塔儿所害,遂将多名塔塔儿士兵下锅油炸,手法残忍震惊蒙古诸部族。

1203年,王汗将铁木真收为义子,导致桑昆跟铁木真仇恨,札木合鼓动桑昆联合王汗夹击铁木真,发动了战争,这是铁木真经历的最为惨烈的一仗,他的军队只剩下4千6百余人。他逃到贝尔湖以东才避过一劫。1203年,成吉思汗发动合兰真沙陀之战,一举消灭克烈部。王汗逃到鄂尔浑河畔之后被乃蛮人杀死,而其子桑昆则逃到库车,被当地人杀死。1206年,札木合被叛变的将领送到铁木真之手,札木合请死,铁木真杀了他。尔后,铁木真统一蒙古草原的众部族。在斡难河(今鄂嫩河)源头召开大会,并得到了“成吉思可汗”((蒙古语意为四海之内的大汗)的封号,这是蒙古帝国的开始。成吉思汗遂颁布了《成吉思汗法典》,是世界上第一套应用范围最广泛的成文法典,建立了一套以贵族民主为基础的蒙古贵族共和政体制度。

蒙古人开始扩张版图,三次入侵西夏,逼使西夏向蒙古求和,然后进攻金国,在1211年的野狐岭会战大破四十万金军,1214年金迁都汴京,蒙古军在次年攻陷中都,金国在黄河以北之地陆续失守。正当金国危在旦夕时,中亚的花剌子模与蒙古结怨,成吉思汗急于报仇,在1219年亲率蒙古主力西征,金得以苟安一时。成吉思汗在西征时,先后消灭了西辽、花剌子模及许多国家,又派速不台率领蒙古军向钦察草原扩张。

成吉思汗回师后,再攻西夏。 1227年七月,在蒙古军围困西夏首都时,成吉思汗病逝于今宁夏南部六盘山(一说灵州),终年66岁。

编者小语:

成吉思汗一生共进行了60多次战争,除十三翼之战因实力悬殊主动撤退外,没有一次失败过。因此中国学者刘乐土先生在其《成吉思汗》一书中说:“成吉思汗是后人难以比肩的战争奇才。他逢敌必战、战必胜的神奇,将人类的军事天赋穷尽到了极点。”“他麾下的铁骑,势如破竹,硝烟漫卷到了俄罗斯、阿富汗及印度北部。在广袤的欧亚大陆,成吉思汗已经成了战无不胜的神,对手无不闻风丧胆,屈服于脚下”。

【七下西洋——郑和】

“三宝太监”

郑和,本姓马,小字三保,云南昆阳(今昆明市晋宁县)人,郑和约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出生。由于信仰******教的原因,幼年时的郑和已开始学习******教的教义和教规。郑和父亲与祖父均曾朝拜过******教的圣地麦加,熟悉远方异域、海外各国的情况。从父亲与祖父的言谈中,年少的郑和已对外界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

1381年,明太祖朱元璋命傅友德、沐英、兰玉等将领率军攻取西南,击败了盘踞在云南的元朝残余力量元梁王。就在这次战役中,十二岁的郑和被带到南京,受阉,作了宦官后被分到北平,在燕王府服役。

郑和在燕王府期间,因为学习刻苦、聪明伶俐、才智过人、勤劳谨慎,取得了燕王的信任,被朱棣选在身边作为贴身侍卫。此时的郑和本身所具有的优秀光荣传统和领袖才能开始逐渐显露,在长达四年之久的“靖难之役”中,郑和跟随朱棣出生入死,南征北战,参加了多次战斗,建立了许多战功,成为朱棣夺取政权即位称帝的主要功臣之一,明成祖朱棣登上皇位之后,对跟随自己多年的武将文臣大都提升重用。其中也包括身为宦官的郑和,朱棣赐“郑”姓与郑和,又将其升迁为内官监太监,管理营造宫室、陵墓、器具和冰窖等事。1404年,郑和在著名的和尚道衍的影响下接受菩萨戒,成了佛门弟子,法名福善、佛教以佛、法、僧为三宝,所以人们也叫“三宝太监”。

郑和下西洋

1405年,明成祖朱棣任命郑和为钦差总兵太监出使西洋,由此揭开了世界航海史上最伟大的篇章。

郑和能成就一番辉煌的事业是有其独特的机会和良好的条件的。作为燕王的亲信与随从,郑和有机会广泛接触统治阶级的上层人物,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又由于他为人正直,能与燕王推心置腹,共同商量国家大事,并随时向燕王学习政治、军事及处理各类事物的谋略。跟随燕王之后,耳濡目染,郑和受教育程度又加深了一层。这一切都促使朱棣在寻找下西洋的最佳人选时,首先想到的是郑和。郑和姿貌才智,在内侍当中无人可比,是领航远洋的最佳人选。

从永乐初年起,郑和按照明成祖朱棣的安排转向航海事业。在郑和早期的航海活动中,郑和已在研究和分析航海图、通晓牵星过洋航海术、熟通各式东西洋针路簿、天文地理、海洋科学、船舶驾驶与修理的知识技能。从明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至宣德八年(公元1433年),郑和先后率领庞大船队七下西洋,经东南亚、印度洋远航亚非地区,最远到达红海和非洲东海岸,航海足迹遍及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这七次航行的规模之大,人数之多,组织之严密,航海技术之先进,航程之长,不仅显示了明朝国家的强大,也充分证明了郑和统率千军的才能。

郑和下西洋所率领的船只,按其用途分别叫宝船、马船、粮船、坐船、战船五种。最大的宝船长四十四丈、宽十八丈,可载货千吨,乘数百人。最小战船长也有十八丈、宽六点八丈,体现了明代时我国发达的造船技术。

郑和七下西洋,航海只是手段,外交才是目的。对亚非各国进行友好访问,把明朝对海外各国的外交政策和方针付诸实践,是他的政治使命。

在通讯落后的明代,前去和一些遥远国度进行外交,就像现代社会去敲陌生人家的门一样困难,并且那时东南亚各国野蛮落后,他们之间矛盾重重,形势复杂,纷争不断。可是郑和不但打开了东南亚与西亚诸多国家的国门,还让他们和平相处、互通有无。

郑和来到南洋后,以强大的武装作后盾,告诫那些喜战好斗的岛国,要安分守己,不可以欺寡凌弱,同时铲平危害海上交通的海盗。郑和第一次下西洋时,便遭遇到以陈祖义为主的一伙穷凶极恶的海盗。陈祖义本是广东人,洪武年间因杀人潜逃出国,跑到现在的南洋,召集一伙人训练武装船队,常常打劫路经此地的商船,为非作歹,无恶不作。郑和虽然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但还是想以和平的方式争取陈祖义改邪归正,派人对陈祖义等人诏谕。陈祖义表面上显示出对祖国政府的恭顺态度,表示愿意受招,实际上却暗地里准备袭劫船队。但郑和还是识破了陈祖义的阴谋,沉着勇敢、从容自若地指挥全体探险队员奋力回击,一举歼灭了这群出没无常的海盗5000多人,并且还活捉头领陈祖义,将其押解南京,斩首示众。

那些素来发动战争的国家,畏于郑和船队强大的军事实力,不得不停止了相互之间的战争。另一方面,郑和十分注意各国人民的宗教信仰问题,在他们中间传播******教和佛教,来联络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和不同民族人民之间的感情。并赠送给他们中国珍稀瓷器、丝绸绢缎,金银珠宝、铜铁器具、茶叶粮食等各类物资,带回象牙、胡椒、香料和药材等异域宝物。

郑和赢得了东南亚和西亚各地人民的拥护,他每到一处,都受到热烈的欢迎,郑和下西洋途经岛国时,那里的首领和人们夹道欢迎他,而郑和则笑容满面地行双手作揖礼。郑和下西洋不仅是明代对外关系史上的一件大事,在世界航海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意大利航海家哥伦布和葡萄牙航海家达伽马开辟新航线是在十五世纪和十六世纪初,而郑和下西洋、横渡印度洋直抵东非海岸则是十五世纪初。郑和下西洋比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早八十七年。可以说郑和是历史上最早、最伟大、最有成就的航海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