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影响中国历史的100位历史名人
26321000000037

第37章 文化篇(7)

在天文学方面,沈括也取得了很大成就,他曾经制造过我国古代观测天文的主要仪器——浑天仪;表示太阳影子的景表等。为了测得北极星准确位置,他连续三个月,每天用浑天仪观测北极星位置,把初夜、中夜、后夜所见到的北极星方位,分别画于图上,经过精心研究,最后得出北极星与北极距三度。这一科学根据在《梦溪笔谈》中有详细的记载。他精研天文,所提倡的新历法,与今天的阳历相似。在物理学方面,他记录了指南针原理及多种制作法;发现地磁偏角的存在,比欧洲早了四百多年;又曾阐述凹面镜成像的原理;还对共振等规律加以研究。

《梦溪笔谈》中还记载了沈括在数学方面的贡献,他发展了《九章算术》以来的等差级数,创造了新的高等级数求和法——隙级数。几何学中,他发明了会圆术,即从已知圆的直径和弓形高度来求弓形底和弓形弧的方法。为此日本数学家三上义夫曾给予沈括以极高的评价。

在地质学方面,他对冲积平原形成、水的侵蚀作用等,都有研究,并首先提出石油的命名。医学方面,对于有效的药方,多有记录,并有多部医学著作。此外,他对当时科学发展和生产技术的情况,如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金属冶炼的方法等,皆详细记录。

沈括很有环保观念,很早就指出我们不能随便砍伐树木。有一次,沈括在书中读到“高奴县有洧水,可燃”这句话。后来,他特地对书中所讲的内容实地考察。考察中,沈括发现了一种褐色液体,当地人叫他“石漆”,“石脂”,用他烧火做饭,点灯和取暖。沈括给这种液体取了一个新名字,叫石油。这个名字一直被沿用到今天。他当时就想用石油代替松木来做燃料。他说不到必要的时候决不能随意砍伐树木,尤其是古林,更不能破坏!在今看来其观点是绝对正确的,可当时并未得到重视。

编者小语:

沈括是我国历史上最卓越的科学家之一。他所著的《梦溪笔谈》不仅是我国古代的学术宝库,而且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有重要的地位。英国科学家李约瑟曾经高度评价他为“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可见,沈括不但是文武兼备的政治家、军事活动家、多才多艺的艺术家,更是一位世界一流的科学家,他的杰出成就理应受到后人的景仰。

【南宋女词人——李清照】

才女李清照

李清照(1084年—1155年)号易安居士,南宋杰出女文学家,章丘明水(今属济南)人。以词著名,兼工诗文,并著有词论,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

李清照出生于一个爱好文学艺术的士大夫家庭,父亲李格非是济南历下人,进士出身,苏轼的学生,官至提点刑狱、礼部员外郎。藏书甚丰,善属文,工于辞章。母亲是状元王拱宸的孙女,很有文学修养。李清照幼时过目不忘,出语惊人。齐鲁壮丽的山川孕育了她的创作灵性,少女时代即名噪一时,崭露峥嵘。18岁时与太学生赵明诚结婚后一同研究金石书画,过着幸福美好的生活。

1100年(元符三年)正月,哲宗驾崩,赵佶嗣位,是为徽宗。这个在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昏君,一上台,便倒行逆施起来。1102年(崇宁元年)夏五月,将司马光、文彦博、苏轼等,籍为“元奸党”。七月,李清照之父李格非,“以文章受知于苏轼”,为苏门后四学士之一,顺藤摸瓜,在劫难逃。七月乙酉,定案“元奸党”十七人,李格非名列第五,被罢官。九月,充军广西象郡。

公元1127年,北方女真族(金)攻破了汴京,徽宗、钦宗父子被俘,高宗南逃。李清照夫妇也随难民流落江南,这一年李清照四十三岁,仅过了三年在李清照四十六岁时,她的丈夫赵明诚去世,年仅四十九岁。又过了三年,李清照再嫁张汝舟,这一次婚姻仅维持了一百天,便生变故,即告离异。短短六、七年时间里,李清照从宗室贵夫人一下子遭受亡国、丧夫、离异三大变故,其精神上所受到的打击是一般人所以承受的,多年的背井离乡,她那颗已经残碎的心,又因她的改嫁问题遭到士大夫阶层的污诟渲染,受到了更严重的残害。她无依无靠,呼告无门,贫困忧苦,流徙漂泊,最后寂寞地死在江南。

词风迥异

李清照词,人称“易安词”、“漱玉词”,以其号与集而得名。《易安集》、《漱玉集》。从总的情况看,她的创作内容因她在北宋和南宋时期生活的变化而呈现出前后期不同的特点。

李清照前期的词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她的闺中生活和思想感情,题材集中于写自然风光和离别相思。如《如梦令》二首,活泼秀丽,语新意隽。《凤凰台上忆吹箫》、《一翦梅》、《醉花阴》等词,通过描绘孤独的生活和抒发相思之情,表达了对丈夫的深厚感情,宛转曲折,清俊疏朗。《晚止昌乐馆寄姊妹》写对女伴们的留恋,感情也极其真挚。她的词虽多是描写寂寞的生活,抒发忧郁的感情,但从中往往可以看到她对大自然的热爱,也坦率地表露出她对美好爱情生活的追求。

李清照南渡后的词和前期相比迥然不同。国破家亡后政治上的风险和个人生活的种种悲惨遭遇,使她的精神很痛苦,因而她的词作一变早年的清丽、明快,而充满了凄凉、低沉之音,主要是抒发伤时念旧和怀乡悼亡的情感。她的《乌江》“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早已广为流传,为人所熟知。其他如《题八咏楼》“千古风流八咏楼,江山留与后人愁。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这两首绝句列入晚唐人诗集中,可谓风格相近。其他如《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二首)咏史感时,笔力雄健。还有如〈钓台〉,残句“南渡衣冠少王导,北来消息欠刘琨。”等无不反映李清照忧国忧民的胸怀,毫无个人哀怨,与她的词风形成鲜明的对照。

编者小语:

李清照文词绝妙,鬼斧神工,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被尊为婉约宗主,是中华精神文明史上的一座丰碑。公元1155年,李清照病逝在临安。她的词作和其他作品,都被收集在《漱玉集》中。李清照以她女人特有的敏感和才情,对婉约词的表现手法和风格加以变化,既继承了前人的含蓄,又形成了自己的独有的风格,完全无愧于南宋女词人的称号。

【勤奋好学的诗人——陆游】

爱情、仕途坎坷路

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著名爱国诗人。陆游的祖父陆佃官至尚书左丞,很有文学修养。陆游的父亲陆宰官至朝请大夫,是一位名望很高的学者。陆家的藏书达1.3万余卷之多,经、史、子、集,应有尽有。陆游生长在这样一个有文化教养的官僚家庭,使他从小受到良好的文学熏陶。他凭借这得天独厚的条件,潜心读书治学。他在诗里曾写道:“我生学语即耽书,万郑纵横眼欲枯”,“少小喜读书,经夜守短檠”,生动地记述了他少年时代的刻苦精神。他读书范围很广,先秦两汉以来的各种重要事,无不披览钻研。那时,和他父亲来往的,有许多是当时知名的文人学士,他们常在一起谈论诗文的系统派别辞韵律的得失。陆游总是在一旁洗耳恭听,不管夜里谈得多晚,他也要倾听到底。陆游在学习中遇到难题,就主动向他们请教。由于他聪颖好学,到十二三岁时,他的诗文已经相当可观了。

这个封建家庭曾给幼年的陆游提供了很好的教育,但是后来也给他带来了婚姻上的悲剧。他20岁便和舅父的女儿唐琬结婚。他们婚后感情很好,但陆游的母亲对唐琬不满,硬将他们拆散了。10年后,两人在当地的沈园相逢,陆游曾在粉墙上题了一首悲痛异常的《钗头凤》词。唐婉看到这首词后,百感交集,回去后也和了一首,从此郁郁成疾,不久便去世了。

唐婉之死,给诗人陆游留下了刻骨铭心的创伤。四十四年后,当七十五岁高龄的陆游重游沈园,想起唐婉时,还禁不住潸然泪下:“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此生行作稽山土,尤吊遗踪一泫然。”这场著名的爱情悲剧,曾被编成多种戏剧广为演出,剧名为《钗头凤》。

为了效力国家,陆游和其他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一样,也走上了科举的道路。1154年,他到当时的京都临安科考,名列第一。因为他的名次排在奸相秦桧的孙子秦埙前面,再加上他又学谈抗金,秦桧非常恨他,到复试时便把他的名字勾去了。从此,陆游失去了由科举取得功名的机会。直到秦桧死后,陆游34岁时方才到福州宁德县做主簿。后来,又在朝廷担任枢密院编修官,起草法令、文件。他一有机会就上书朝廷,苦谏北伐。后来由于北伐失利,加之他又揭发了皇帝亲信大臣结党营私的罪恶,引起了孝宗的不满,便把他调到建康、镇江任通判。

1164年,主战派张浚举兵北伐,陆游积极参与谋划,提出很多建议。不料初战失利,投降派又重新上台,腐败的朝廷,为向金人表示议和的“诚心”,罢免了张浚。陆游愤然上书,那些卖国贼乘机给他加上了一个“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被撤职。

陆游在家闲居了4年后,才又调到四川夔州府任通判,接着又到四川宣抚使王炎部下任干办公事。王炎是一个抗战派的领袖,对陆游十分器重。他们的驻地南郑,同金人占据的关中地区仅一岭之隔。陆游来到前线,精神抖擞,意气风发;他苦读兵书,演兵习武,不辞劳苦,不畏艰险,亲临前线,视察军情。他曾身披铁甲,提刀跃马,横渡渭河,去奇袭敌人。但是,正当他们积极准备抗战的时候,朝廷却把王炎调回了临安,陆游也被调到成都参议官。陆游离开前线后,心里非常难过,只好饮酒做诗,解除愁闷。同僚们讥笑他颓放,他就索性自号“放翁”。以后他又回到东南,在福建、江西、浙江等地做过地方官,但最后又被罢官了。南宋政府腐败的统治,注定了他的远大抱负无法施展。他的愤愤不平,他的奔走呼号,只能淹没在那一片歌舞升平的唱和声中。

诗歌成就

陆游的诗,内容丰富,爱国情切,触及到南宋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有的表达了杀敌报国的豪情壮志;有的诗倾泻了他“报国欲死无战场”的悲愤;有的诗叙述了劳动人民盼望朝廷出师北伐的殷切希望;有的诗是对投降派的血泪控诉、无情揭露和谴责。

陆游的诗词,不仅包含着崇高的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同时通过优美的形式,表现了巨大的艺术力量。他的诗在体裁方面应有尽有,真是“无体不备,无体不工。”各种诗体都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有人称他“小李白”。在语言方面,陆游的诗晓畅平易,精练自然,“无语不天成”。他才气豪迈,议论精辟;意在笔先,力透纸背;有丽语而无险语,有艳词而无淫词;看似花藻,实则雅洁;看似奔放,实则谨严。他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一直被人们颂为佳句。陆游的艺术手法写满现实主义,他的绝大多数篇章,都是南宋时社会现实的真切反映。因此有人把他的诗誉为“史诗”。他在总结自己的创作经验时也曾说过“功夫在诗外”,“道向虚中得,文从实处工”;又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就是强调社会实践的意思。他重视写实,也富于浪漫主义色彩。在他的诗词中,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奇特的夸张。他幻想抗金战争的胜利,就写道:“三军甲马不知数,但见动地银山来!”他写自己武艺超群,竟作了这样的夸张:“十年学剑勇战成癖,腾身一上三千尺。”他常借助梦境描述在现实中无法实现的理想,抒发对现实的不满。

1210年,这位85岁的老诗人抱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与世长辞了。他在临终时,还写下了千古传诵的《示儿》诗:“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表示了渴望统一的强烈意愿。他那充满爱国主义的泣血绝唱,和那百折不挠的执着精神,却激励着数不尽的爱国者前赴后继。

他给文学宝库留下的浩瀚遗产:50卷《渭南文集》、85卷《剑南诗稿》、3卷《放翁逸稿》、18卷《南唐书》、10卷《老学庵笔记》和8则《家世旧闻》、36则《斋居纪理》,向人们展示着诗人烈火般的爱国热忱和辛勤不朽的伟大生平。《宋史》卷395有传。

编者小语:

陆游在文学上取得巨大的成就,与他一生勤奋好学是分不开的,这种精神一直保持到晚年。他一生写过近3万首诗,其中流传下来的就有9300多首,是中华民族5000年历史上留下诗篇最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