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影响中国历史的100位历史名人
26321000000040

第40章 文化篇(10)

清兵入关后,顾炎武暂居语濂经,由昆山县令杨永言推荐,投入南明朝廷,任兵部司务,撰有《军制论》、《形势论》、《田功论》、《钱****》。清军攻陷南京后,炎武又转投王永祚义军,又与归庄联合吴志葵、鲁之屿军队,欲解昆山之围,最终功败垂成。其母王氏在兵乱中遭到清军断去右臂,绝食而亡,遗命顾炎武终身不得为清朝出力。

安葬王氏后,顾炎武弃家远游,曾受隆武帝封授官职,领导义军,屡屡失败。顺治十二年(1655年),因“怨家欲陷之”,更名换姓为商人蒋山佣,却被恶仆陆恩诬陷,叶方恒将之投狱,因友人路泽博相救,以“杀有罪奴”的罪名结案。后北上考察山川形势,联结反清人士,遍历山东、山西、河南、河北、陝西等地,“往来曲折二三万里,所览书又得万余卷”,顺治十六年(1659年),炎武到山海关,凭吊古战场,晚年,始定居陕西华阴。

康熙七年(1668年),又因莱州黄培诗案入狱,得友人李因笃等营救出狱。康熙十年(1671年),游京师,住在外甥徐乾学家中,熊赐履设宴款待炎武,邀修《明史》,炎武拒绝说:“果有此举,不为介之推逃,则为屈原之死矣!”。

学术思想

顾炎武致力于学术研究,留心于经世致用之学,他“精力绝人,无他嗜好,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废书”。对宋明所传心性之学,深感不满,主张“著书不如抄书”。晚年侧重经学的考证,考订古音,分古韵为10部,认为“读九经自考文始,考文自知音始”。着有《日知录》、《音学五书》等,他是清代古韵学的开山祖,成果累累。

1678年,康熙帝开博学鸿儒科,招明朝遗民,顾炎武三度致书叶方蔼,表示“耿耿此心,终始不变”,以死坚拒推荐,又说“七十老翁何所求?正欠一死!若必相逼,则以身殉职矣!”。

1679年清廷开明史馆,顾炎武以“愿以一死谢公,最下则逃之世外”回拒熊赐履。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正月初四,在山西曲沃韩姓友人家,上马时不慎失足,随后呕吐不止,初九丑刻卒,享年七十。

顾炎武学术的最大特色,是一反宋明理学的唯心主义的玄学,而强调客观的调查研究,提出以“实学”代替“理学”的主张。开一代之新风,提出“君子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凋虫篆刻,亦何益哉?”清代中期许多学者以此发端,崇尚研究历史典籍,对中国历史从天文地理到金石铭文无一不反复考证,被称为“乾嘉学派”。顾炎武则由于其经史考证的严谨学风,被普遍认为是学派思想的主要奠基人。

顾炎武强调做学问必须先立人格:“礼义廉耻,是谓四维”,提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日知录》卷十三:“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另著有、《肇域志》、《音学五书》、《亭林诗文集》等。

编者小语:

顾炎武是明清之际伟大的思想家、开一代之风的著名学者,同时又是伟大的民族志士。他“耿耿孤忠”,至死不向清统治者低头,平生“足迹半天下”,一面考察山川形势,同时结识豪杰,联络同志,希望能有机会恢复明室;他一生勤奋治学,尤其重视有关国计民生、能“经世致用”的知识,治学的态度谨严而慎重,特别强调实地考察取证,所以能够“博学于文”,在很多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对清代学术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梁启超称为“清学开山之祖”。

【被历史遗忘的学术大家——王夫之】

船山先生

王夫之(1619年—1692年)汉族,字而农,号涢斋,又号夕堂,或署一壶道人、双髻外史,湖南衡阳人,晚年隐居于形状如顽石的石船山,自署船山病叟,学者遂称船山先生。明末清初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

王夫之的父亲王朝聘就读于北京国子监,是当地有名的学者。王夫之幼年勤奋好学,智力过人,4岁便进入私塾读书,7岁读完了五经。明末求学于岳麓书院,并师从吴道行,吴教之以湖湘家学,“以朱(熹)张(栻)为宗”,与旷鹏升等订“行社,聚首论文,相得甚欢”。崇祯十二年秋,王夫之赴武昌参加乡试,落第。是年十月,和郭风蹮、管嗣裘、文之勇等设“匡社”,意指互相匡正。崇祯十五年(1642年)中乡举第五名,以《春秋》试卷列第一。在父亲的督促下,王夫之进京考进士。十二月到南昌等候会试。当时李自成的农民军已进入承天(今湖北钟祥),张献忠取黄梅,时局紧张,上京之路已经不通,会试被迫延期,王夫之由南昌返衡阳。清兵南下时,王夫之上书明朝湖北巡抚,力主联合农民军共同抗清,其二兄、叔父、父亲均死于战火,崇祯十六年张献忠在衡州。招贤纳士,王夫之隐匿衡山,拒不受聘,大顺军攻入北京时,王作《悲愤诗》一百韵,吟已辄哭。顺治二年(1645年),弘光帝在芜湖被俘,他又续写了《悲愤诗》一百韵。顺治三年,王夫之开始研读《周易》,后来编为《周易稗疏》。曾经和管嗣裘、管嗣箕、夏汝弼和南岳僧人性翰、造纸工人、农民等近百人在衡山方广寺参加抗清活动,被湘潭人尹长明击败,方广寺被焚,管嗣裘家中老小全部遇难,性翰受重伤,王夫之事败逃亡肇庆,投奔南明永历政权,堵胤锡荐为翰林院庶吉士。又结识瞿式耜、金堡、蒙正发、方以智等人,顺治六年春,离开肇庆,赴桂林暂居。顺治七年二月十八日,任南明永历政权行人司行人。

顺治七年朝廷深陷党争,吴党得势,为营救楚党,王夫之和董云骧上书,谓“大臣进退有礼,请权允辅臣之去,勿使再中奸毒,重辱国而灰天下之心”。永历帝以王夫之“职非言官”而奏事,严词加以指责,鲁可藻又奏请逮治王夫之,以致夫之“愤激咯血”,幸好焦琏、马进忠、赵印选、曹志建等上疏反对大兴党狱,由于焦琏等人握有兵柄,永历帝只得将金堡、蒙正发、丁时魁等人除罪,改为削职远戍。七月,王夫之前往桂林依瞿式耜。不久与襄阳郑仪珂之女结婚。兵败后潜回广东、广西。李定国收复衡阳时,派人招请王夫之,“进退萦回”,始终未去成。

王夫之著作与思想

十一年因清军搜捕,被迫流亡零陵、郴州一带,变姓名为瑶人,授徒著书,“为常人说《周易》《春秋》…常宁文士来者益众”,这期间著有《周易外传》,《老子衍》。

遗民著有《周易外传》、《黄书》、《尚书引义》、《永历实录》、《春秋世论》、《噩梦》、《读通鉴论》、《宋论》等等。

其作品在生前皆未刊行。道光十九年(1839年),其裔孙王世全与邓显鹤开始搜集散佚,刻成《船山遗书》一百五十卷,称邓显鹤刻本。同治年间,曾国藩、曾国荃重刻,有一百七十二卷。民国后,刘人熙搜辑散佚,又有补刻本。1930年,谭延闓、胡汉民、于右任等重刊船山遗书,分经史子集四都,凡七十种,共三百五十八卷。1971年,台北船山学会重印《船山遗书全集》,为二十二册。

王夫之的哲学论断富有批判精神。他别开生面地注释经学,以发挥自己的思想。他把以往的学术明确地划分为“贞邪相竟而互为畸胜”的对立阵营,自觉地继承、发扬《易》学系统中的朴素辩证法和从王充到张载的唯物主义气一元论。同时,大体把各种宗教神学和唯心唯识之说都归入“异端”阵营,主张对它们“伸斧钺于定论”,给以严厉批判。另一方面,他又主张采取“入其垒,袭其辎,暴其恃而见其瑕”的批判方法,对老庄哲学、佛教理论深入研讨,在批判中注意吸取其中合理内容,从而积累了大量先世的思想资料,创立了具有总结历史意义的博大哲学体系。

编者小语:

作为一个封建时代的学者,王夫之的学术思想和理论体系不可避免地存在许多缺陷,有的甚至是严重的缺陷,他毕竟不可能彻底干净地扔掉传统的枷锁,他“只是个儒教异端,而不是彻底的叛逆者”(任继愈语),我们不能、也不必苛求于古人。而且,瑕不掩瑜,船山先生留给后人的仍然是“一座宝贵的矿藏”,有待于我们的进一步发掘和批判继承。

【中国古典小说家——曹雪芹】

落魄贵公子

曹雪芹(1724年—1764年),清代小说家。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祖籍河北省丰润县。清初,入满洲正白旗籍,生于南京。

曹雪芹生活在一个大官僚地主家庭,从曾祖父起三代世袭江宁织造达60年之久。祖父曹寅当过康熙的“侍读”,曾祖母又是康熙的乳母,曹家与皇室的关系非常密切。少年时代,他“锦衣纨绔”、“饫甘餍肥”,过了一段豪门公子的奢侈生活。

雍正初年,由于封建统治阶级内部政治斗争的牵连,曹家遭受一系列打击。曹頫以“行为不端”、“骚扰驿站”和“亏空”罪名革职,家产抄没。曹頫下狱治罪,“枷号”一年有余。这时,曹雪芹随着全家迁回北京居住。曹家从此一蹶不振,日渐衰微。

经历了生活中的重大转折,曹雪芹深感世态炎凉,对封建社会有了更清醒、更深刻的认识。他蔑视权贵,远离官场,过着贫困如洗的艰难日子。

晚年,曹雪芹移居北京西郊。生活更加穷苦,“满径蓬蒿”,“举家食粥”。他以坚忍不拔的毅力,专心致志地从事《红楼梦》的写作和修订。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幼子夭亡,他陷于过度的忧伤和悲痛,卧床不起。到了这一年的除夕(1763年),终于因贫病无医而逝世。

曹雪芹从小受到文学、艺术的熏陶,他的祖父曹寅工诗词、善书法,是当时著名的藏书家。他深受其祖父的影响,工诗善画,具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他的诗,立意新奇,风格近于唐代诗人李贺。他的友人敦诚曾称赞说:“爱君诗笔有奇气,直追昌谷破篱樊。”又说:“知君诗胆昔如铁,堪与刀颖交寒光。”但他的诗仅存题敦诚《琵琶行传奇》两句:“白傅诗灵应喜甚,定教蛮素鬼排场。”

曹雪芹还是一位画家,喜绘突兀奇峭的石头。敦敏《题芹圃画石》说:“傲骨如君世已奇,嶙峋更见此支离。醉余奋扫如椽笔。写出胸中块垒时。”可见他画石头时寄托了胸中郁积着的不平之气。

呕心沥血著红楼

曹雪芹的最大的贡献还是小说的创作。他在艰难困苦的境遇中,呕心沥血,“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创作了不朽的现实主义巨著《红楼梦》。令人遗憾的人是《红楼梦》一书尚未完成,他便与世长辞。

曹雪芹死后,他的小说稿本经过朋友们传抄,渐渐流传开来。许多人读了这本小说又是赞赏,又是感动。这样一部杰出的著作没有全部完成,是一件十分可惜的事情。后来,又有一个文学家高鹗续写了四十回,使《红楼梦》成了一部结构完整的小说。

《红楼梦》以贵族封建家庭生活素材为基础,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及贾宝玉与薛宝钗的婚姻悲剧为经线,纵向剖析了造成悲剧的深刻社会根源;同时,以贾府的兴衰为纬线,通过贾、史、王、薛四大家族间卫道者与叛逆者之间的矛盾冲突,横向展示了由众多人物构成的广阔的社会生活环境,由此揭露了封建社会的种种罪恶及其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当时中国的社会现实,有力抨击了封建家庭的荒淫、腐败,展示出封建制度濒于崩溃和必然灭亡的历史趋势。

小说《红楼梦》经过一再传抄、翻印,越传越广。大家公认他是我国古代最杰出的长篇小说。人们不但欣赏他的高超的艺术成就,而且还从那里了解到了我国封建社会快要没落的历史和社会状况。直到现在,从国内到世界各国,都有许多学者研究、考证这部伟大著作,人们把这门学问称作“红学”。

《红楼梦》的影响更远及国外,在1842年就有一部分被译成英文。此后,英文、俄文、德文、法文、意文、日文、越南文、荷兰文等外文译本陆续出现,不下一、二十种。并且出现了俄文、日文等全译文。《红楼梦》正在世界范围内产生越来越广泛的影响,享有着世界文学名作的崇高声誉,被称为“中国封建社会百科全书”。

编者小语:

曹雪芹的一生,是不寻常的,坎坷困顿而又光辉灿烂。他讨人喜欢,受人爱恭倾赏,也大遭世俗的误解诽谤、排挤不容。他一身兼有贵贱、荣辱、兴衰、离合、悲欢的人生阅历,又具备满族与汉族、江南与江北各种文化特色的融会综合之奇辉异彩。

【画坛宗师——齐白石】

由雕花木匠到画坛宗师

齐白石于1864年元旦(同治三年十一月廿二日)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府湘潭县(今湖南省湘潭县)白石铺杏子坞农民家庭,原名齐纯芝,自幼体弱多病。由于家族以务农为生,祖父齐万秉认为农耕不能赚钱,在齐白石2岁时时就教授写字,在6岁时送去蒙馆学习,半年后辍学,辍学后,协助家中务农。14岁起作木匠,学习雕花木工,后来兼习绘画,并拜萧芗陔为师。25岁时起拜名士胡沁园、陈少蕃等为师,由胡沁园替之取名为璜,号濒生,因家中靠近白石铺,故取别号白石山人,学习诗、书、画、篆刻,并开始兼以卖画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