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影响中国历史的100位历史名人
26321000000044

第44章 科技篇(1)

【巧夺天工的发明家——鲁班】

土木工匠的始祖

鲁班,姓公输,名般。因是鲁国人(今滕州人),故人们常称他为鲁班。大约生于周敬王十三年(公元前507年),卒于周贞定王二十五年(公元前444年)以后,生活在春秋末期到战国初期,出身于世代工匠的家庭,从小就跟随家里人参加土木建筑工程劳动,逐渐掌握了生产劳动的技能,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鲁班的发明创造很多,《事物绀珠》、《物原》、《古史考》等不少古籍记载,木工使用的不少工具器械都是他创造的,如曲尺(也叫矩或鲁班尺),墨斗、刨子、钻子,以及凿子、铲子等工具,传说都是鲁班发明的,这些木工工具的发明使当时工匠们从原始、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劳动效率成倍提高,土木工艺出现了崭新的面貌。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位名师巨匠,把他尊为我国土木工匠的始祖。

鲁班的发明创造

有一年夏天,鲁国国王要鲁班监工营造一座宫殿,期限为3年,但问题是这座宫殿所需的木料,鲁班等工匠们到山上砍上3年也完不成任务,这可急坏了鲁班,因为国王的话就是圣旨,是不允许随便更改的,如果真的耽误了工期,杀头是不可避免的,鲁班愁得连觉也睡不踏实。

为了加快砍伐木料的进度,鲁班每天都要提前上山选择好要砍的树木。这天,天色刚蒙蒙亮,鲁班便迎着晨曦,踏着夜露,提前出发了,为了节省时间,鲁班便抄小路走,小路上山近,可是坡陡路滑,而且横七竖八地长满了小树、杂草,行走非常不便,他只好搀着树木、拽着茅草往上爬,忽然,脚底一滑,身体便顺着山坡往下滚去,鲁班急中生智,急忙抓住一把茅草,由于没有抓牢,反而感到手掌心疼痛无比,滑到山脚,鲁班狼狈地爬了起来,伸开手掌一看,掌心已是鲜血淋漓。鲁班非常惊奇,为何一把茅草能够划破人的手掌?

鲁班顾不得疼痛,沿着滑下来的山坡,爬上去一看,这丛茅草与别的草没有两样,鲁班不甘心,便揪下一根茅草仔细地观察起来。这茅草的叶子很怪,叶子两边都长着锋利的小细齿,人手握紧他一拽,手掌就会被划破。鲁班又试着用茅草在他的手指上拉了一下,果然又划开一道血口。鲁班正想俯身探究其中的道理,忽然看到近处有一只大蝗虫,两枚大板牙一开一合,很快吃着草叶,他把蝗虫捉住细看,发现蝗虫的大板牙上也排列着许多小细齿。鲁班从这两件事中得到启发,心想:如果仿照茅草和蝗虫的细齿,来做一件边缘带有细齿的工具,用他来锯树,岂不比斧砍更快、更好吗?

鲁班急忙下山,做起试验来。在金属工匠的帮助下,鲁班做了一把带有许多细齿的铁条,他将这件工具拿去锯树,果然又快又省力。锯子就这样发明了。从那以后,鲁班又相继发明创造了刨子、凿子、钻、墨斗和曲尺等木工工具,为后人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条件。

传说,鲁班的发明创造还不仅仅局限于木工方面。当时,还没有碾子和石墨。把麦子磨成面粉主要靠人用石头砸,由于麦粒很小,不好砸,用力小,砸不碎;用力太大,麦粒从石槽里外迸,造成浪费。他苦思冥想了很久,突然有一天,他偶然看见一个老妇人用石杵在一个石凹上捣麦子,心里豁然开朗,他想如果把两块厚重的圆滚的石头上都凿成锯齿状,再把他们叠放在一起,把下面的石头固定住,滚动上面的石头,一定可以把麦子磨成面粉。石磨凿成后,一试果然不错,既省力又快捷便利,磨出的面粉又细又匀。

据《韩非子》中记载:鲁班用竹木制作了一只木鸟,而鸟“成而飞之,三日不下”,也就是说这只木鸟在空中飞了三天三夜没有落下来。可见,鲁班的技艺高超过人。

正是因为鲁班具有勇于实践、刻意钻研、锲而不舍的精神,才能获得如此多的发明创造。他的创造力,他的精神永远值得后人学习和褒赞。

编者小语:

有一句成语“班门弄斧”,意思是指在木匠祖师鲁班家门前挥动斧头,在行家眼前卖弄本领,不自量力。从这句成语可以看出,古代人民对巧夺天工的发明家、能工巧匠的祖师鲁班的无比敬仰之情。

【中国传统医学的鼻祖——扁鹊】

扁鹊拜师

扁鹊,战国时医学家。姓秦,名越人,齐国渤海莫(今河北任丘)人。扁鹊少年时期在故里做过舍长,即旅店的主人。当时在他的旅舍里有一位长住的旅客长桑君,他俩交往甚密,感情融洽。长期交往以后,长桑君终于对扁鹊说:“我掌握着一些秘方验方,现在我已年老,想把这些医术及秘方传授予你,你要保守秘密,不可外传。”扁鹊当即拜长桑君为师,并继承其医术,终于成为一代名医。

扁鹊有丰富的医疗实践经验,反对巫术治病,总结前人经验,创立望、闻、问、切的四诊法。他遍游各地行医,擅长各科,在赵国为“带下医”(妇科),至周国为“耳目痹医”(五官科),入秦国则为“小儿医”(儿科),医名甚著。后因医治秦武王病,被秦国太医令李醯妨忌杀害。在《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战国策》里载有他的传记和病案,并推崇为脉学的倡导者。据《汉书·艺文志》载,扁鹊有著作《内经》和《外经》,但均已失佚。

扁鹊十分重视疾病的预防。他认为对疾病只要预先采取措施,把疾病消灭在初起阶段,是完全可以治好的。他曾颇有感触地指出:客观存在的疾病种类很多,但医生却苦于治疗疾病的方法太少。因此,他很注重疾病的预防。扁鹊还无私地把自己的医术传授给门徒,他的徒弟子阳、子豹、子越等人都是有所成就的人。

扁鹊遇害

一天,晋国的大夫赵简子病了。五日五夜不省人事,大家十分害怕,扁鹊看了以后说,他血脉正常,没什么可怕的,不超过三天一定会醒。果然过了两天半,他苏醒了。

有一次,扁鹊路过虢国,见到那里的百姓都在进行祈福消灾的仪式,就问是谁病了,宫中术士说,太子死了已有半日了。扁鹊问明了详细情况,认为太子患的只是一种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的“尸厥”症(休克),鼻息微弱,像死去一样,便亲去察看诊治。他让弟子磨研针石,刺百会穴,又做了药力能入体五分的熨药,用八减方的药混合使用之后,太子竟然坐了起来,和常人无异。继续调补阴阳,两天以后,太子完全恢复了健康。众人见此光景,无不目瞪口呆。从此,天下人传言扁鹊能“起死回生”,但扁鹊却否认说,他并不能救活死人,只不过能把应当活的人的病治愈罢了。

还有一次,扁鹊来到了蔡国,桓公知道他声望很大,便宴请扁鹊,拜见恒公时,发现他脸上气色很不好,知道是因病所致,便直言不讳地对他说:“君王有病,就在肌肤之间,如果不治会加重的。”桓公不相信,还很不高兴,就对扁鹊说道:“我什么病也没有。”

十天之后,扁鹊再去见他,说道:“大王的病已到了血脉,不治会加深的。”桓公仍不信,而且更加不悦了。扁鹊也不好再说什么,就离开了。

又过了十天,扁鹊又见到桓公时说,“病已到肠胃,再不治恐怕就会……”,桓公十分生气,他并不喜欢别人说他有病,见到恒公无动于衷,扁鹊只好无奈离开了。

十天又过去了,这次,扁鹊巧遇到桓公,恒公刚要开口和扁鹊说话,只见扁鹊佯装看不见他,扭头就跑了。桓公十分纳闷,就派人去问,扁鹊说:“你家军侯已经生病了,病在肌肤之间时,可用熨药治愈;在血脉,可用针刺、砭石的方法达到治疗效果;在肠胃里时,借助酒的力量也能达到;可病到了骨髓,就无法治疗了,现在恒公的病已在骨髓,我无能为力了。”果然,五天之后,桓侯果然觉得浑身疼痛难忍,急忙派人去找扁鹊,但扁鹊早就逃往秦国去了。不久,桓公就这样死了。

在上古,神权高于一切。巫术占统治地位。到了扁鹊的战国时代,医巫已经开始分业。扁鹊在医学研究道路上完全抛弃巫医那条死胡同。扁鹊曾明确宣告:“信巫不信医”是“六不治”之一。为了捍卫祖国的医药学,他不惜豁出自己的生命。当时,秦武王有病,召请名闻天下的扁鹊来治。一天,太医令李醯和一班文武大臣赶忙出来劝阻,说什么大王的病处于耳朵之前,眼睛之下,扁鹊未必能除。万一出了差错,将使耳不聪,目不明。扁鹊听了气得把治病用的砭石一摔,对秦武王说:“大王同我商量好了除病,却又允许一班蠢人从中捣乱;假使你也这样来治理国政,那你一举就会亡国!”秦武王听了只好让扁鹊治病。结果太医令李醯治不好的病,到了扁鹊手里,却化险为夷。在这场技术高低的较量上,扁鹊彻底战胜了李醯。李醯自知“不如扁鹊”,就产生忌妬之心,使人暗下毒手,杀害了扁鹊。

扁鹊在自己的医疗生涯中,不仅表现出高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还表现出高尚的医德。他谦虚谨慎,从不居功自傲。如他治好虢太子的尸蹶证后,虢君十分感激,大家也都称赞他有起死回生之术,扁鹊却实事求是地说,这是患者并没有死,我只不过能使他重病消除、回复他原来的状态而已,并没有“起死回生”的本领。

中医学的一部经典之作《难经》相传为秦越人所作,但从内容上看应该是《黄帝内经》成书以后问世的作品,成书于汉代。其内容深奥,是中医学不可多得的理论著作之一。因此,古人将该书托名秦越人所著,也表示扁鹊在人们心目中占有很高的地位,借其名以示书的重要性,也表达了人们对他的尊敬与怀念。

编者小语:

扁鹊具有高明的医术。他的行医事迹及医学成就,可以反映出先秦时期的医药水平和医药特点。扁鹊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鼻祖,对中医药学的发展有着特殊的贡献。

【著名的水利专家——李冰】

修都江堰的起因

公元前280年的秋天,秦灭蜀三十多年后,大将司马错在蜀国的首府成都齐集十万人马,以数千艘战船的浩荡之势,从岷江上游出发,顺水进入长江,南下东攻楚国,实践自己借岷江之势攻楚的军事战略。

然而在夺取了楚国的商喻(重庆涪陵)之后,军队却因为粮草和兵马不能及时补充,在商喻陷入了瘫痪境地,无法继续深入楚国。这次战争的失败,暴露了秦国利用蜀国作为攻楚跳板的缺陷。因为当时训练士兵、打造兵器、征集军需物资,主要是在蜀国的中心成都进行。可是造船和起运却要在岷江上游的汶山进行,兵马从成都到岷江运输码头,至少要经过五十多公里的陆路行进。粮草从成都出发,也需要数以百万计的劳工,经过沿途的装卸艰难才能到达码头。这样一来,就很难在作战中及时地补充兵援和物资。因此,把岷江改道使其经过成都的想法,在司马错伐楚之后开始酝酿。

一项注定将成为人类历史上旷古未有的宏大工程,就这样在公元前三世纪群雄对峙、军事利益高于一切的中国大地上开始了运筹帷幄。

世界水利史上的惊世之作

李冰,四川巴东人,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水利专家,少年时,在父母的精心培养教育下,读了很多书。李冰聪明机智,尤其喜爱天文地理知识,具有很强的悟性。李冰少年时代的学习,对于后来修建都江堰具有很大的帮助。

李冰奉秦昭王之命,来到蜀郡担任郡守。这位青年郡守要把蜀地建成秦国统一天下的战略基地,而当时秦楚两国也已形成了剑拔弩张的对立局面,所以,把岷江改道,引水经过成都,使其真正成为一条战争补给线的计划的实施,最终历史性地落在了他身上。

他开始对岷江两岸进行实地考察,他和儿子二郎一起,行程数百里,沿岷江逆流而上,亲自勘察岷江的水情、地势等情况。他发现岷江上游两岸山高谷深,水流顺势而下,非常急速;到了灌县附近,岷江则逐渐开阔,进入一马平川的水道,这时由于上游积累而下的江水声势浩大,一泻千里,经常冲垮堤岸,造成洪涝灾害,而且从上游夹带的大量泥沙也因这里水面开阔而大量淤积,结果使河床升高,水位上涨,造成更大的水灾。

他特别注意到在灌县城西南面,有一座玉垒山正好挡住江水东流的去路,使得两边的江水在这里积聚,流路不畅。每年洪水季节,玉垒山的东边和西边形成鲜明对比,西边江水滔滔,冲击堤岸,造成水患,而东边却常常缺水,发生旱灾。因此,治理岷江水患,打通玉垒山是一个重要环节,但过去人们开凿的水利工程却忽视了这一点,其渠道的选择不太合理,离玉垒山较远。为此李冰觉得应当首先废除前人开凿的引水口,将引水口移至玉垒山处。

怎样才能让岷江水持续而又稳定地经过成都,使航道畅通,同时又要在洪水季节控制水,不危害平原上的百姓,修建一个引水和控水的工程,成为李冰思考的重点。经过了长达三年的时间,在公元前270年,一部精妙的治水方案终于出炉,方案中提出,如果在蜀郡首府成都建立航道,必须先在岷江河道上建起一个既能引水又能防洪的水利工程。

发源于甘肃与四川交界处雪山的岷江,是长江最大最长的支流,千百条涓涓细流穿过峡谷,千回百转汇成江河,在千山万壑间奔腾而下,呼啸而出,一入平原就像脱缰野马、四处奔泻,任意塑造出了宽阔而不稳定的河床和时分时合的岔道,不仅水势凶猛,而且全年水量不稳定。那么,在岷江河道中哪一个位置设置工程,才能最好地控制水的流量呢?这将会关系到工程的成败,经过考察,李冰选择了在山丘和平原的分界点上建造都江堰,以锁住岷江的咽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