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庄子全书
26322100000043

第43章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原文】

庄周游于雕陵之樊①,睹一异鹊自南方来者,翼广七尺,目大运寸②,感周之颡而集于栗林③。庄周曰:“此何鸟哉,翼殷不逝④,目大不睹?”蹇裳躩步⑤,执弹而留之⑥。睹一蝉,方得美荫而忘其身,螳蜋执翳而搏之⑦,见得而忘其形;异鹊从而利之⑧,见利而忘其真⑨。庄周怵然曰⑩:“噫!物固相累(11),二类相召也!”捐弹而反走,虞人逐而谇之(12)。

庄周反入,三月不庭(13),蔺且从而问之(14):“夫子何为顷间甚不庭乎(15)?”庄周曰:“吾守形而忘身,观于浊水而迷于清渊。且吾闻诸夫子曰:‘入其俗,从其令(16)’。今吾游于雕陵而忘吾身,异鹊感吾颡,游于栗林而忘真,栗林虞人以吾为戮(17),吾所以不庭也。”

【注释】

①游:游玩。樊:篱笆。

②目大运寸:眼睛大若一寸。

③感:碰着。颡:额头。集:群鸟栖止于树上。栗林:栗树林里。

④翼:翅膀。殷:盛,大大。不逝:飞不远。

⑤蹇(jiǎn)裳:把衣服提起来。躩(jué)步:快步疾走。蹇裳躩步,提着衣服小心地快步疾走。形容谨慎而匆忙的样子。

⑥执弹:拿着弹弓。留之:静静地等待着时机。

⑦执翳(yì):用树叶作隐蔽。翳,遮蔽,障蔽。搏:捕捉。

⑧从:紧随其后。

⑨忘其真:丧失了自身的真性。

⑩怵然:惊恐而警惕。

(11)固:原本。相累:相互牵累、相互争夺。

(12)虞人:看守栗园的人。逐:追着。谇(suì):问。

(13)不庭:不出门庭。一说,庭当读为“逞”。不逞,不快,心情不好。

(14)从而问:跟随一旁问道。

(15)顷间:近来。甚:非常。不庭:不高兴。

(16)从:服从。

(17)戮:羞辱,侮辱。

【译文】

庄子在雕陵栗树林里游玩,看见一只奇异的怪鹊从南方飞来,翅膀宽达七尺,眼睛大若一寸,碰着庄子的额头而停歇在果树林里。庄子说:“这是什么鸟呀,翅膀大却飞不远,眼睛大视力却不敏锐?”于是提起衣裳快步上前,拿着弹弓静静地等候着时机。这时突然看见一只蝉,正在浓密的树荫里美美地休息而忘记了自身的安危;一只螳螂用树叶作隐蔽打算见机扑上去捕捉蝉,螳螂眼看即将得手而忘掉了自己形体的存在;那只怪鹊紧随其后认为那是最好的时机,眼看即将捕到螳螂而又丧失了自身的真性。庄子惊恐而警惕地说:“啊,世上的物类原本就是这样相互牵累、相互争夺的,两种物类之间也总是以利相召引!”庄子于是扔掉弹弓转身快步而去,看守栗园的人大惑不解地在后面追着责问。

庄子返回家中,整整三天心情都很不好。弟子蔺且跟随一旁问道:“先生为什么近来一直很不高兴呢?”庄子说:“我留意外物的形体却忘记了自身的安危,观赏于混浊的流水却迷惑于清澈的水潭。而且我从老聃老师那里听说:‘每到一个地方,就要遵从那里的习惯与禁忌。’如今我来到雕陵栗园便忘却了自身的安危,奇异的怪鹊碰上了我的额头,游玩于果林时又丧失了自身的真性,管园的人不理解我又进而侮辱我,因此我感到很不愉快。”

【寓意】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比喻目光短浅,只顾眼前利益,而不知后患会随之而来。

【延伸阅读】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告诉我们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而不考虑后果,它源自于春秋时期的一个历史典故。

春秋时期,吴国国王阖闾准备攻打荆地(楚国),但遭到大臣的反对。吴王非常恼火,在召见群臣的会上警告说:“谁敢再劝阻就处死谁!”尽管如此,但还是有人想阻止吴王出兵。王宫中有一个青年侍卫官想出一个好办法:每天早晨,他拿着弹弓、弹丸在王宫后花园转来转去,露水湿透他的衣鞋,连续三天都是如此。吴王对此非常好奇,问道:“你这是为什么啊?衣服都被露水打湿了。”侍卫道:“园子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它停在高高的树上不停地歌唱,饮着露水,不知道有只螳螂就在自己的身后想吃掉它;螳螂屈着身子靠近蝉,想捕捉它,却没想到黄雀就在自己身旁;黄雀伸长脖子想要啄食螳螂,却不知道有人在树下举着弹弓瞄准自己。这三个小动物,都力求得到它们眼前的利益,却没有考虑到他们身后隐伏的祸患。”吴王想了想说:“你说得很好!”于是放弃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忧患意识对于当今企业的输赢成败或生死存亡具有重大意义。

前几年,天津市某肉类制品有限公司在开业时打出了一则“今日开业,何时倒闭,开业大愁”的独特口号。这则口号挂出后,很多人认为这是不吉利的兆头,纷纷为企业的命运捏把汗,然而出乎意料的是,几年过后,这家企业在肉类制品市场普遍疲软的情势下,不但没有“倒闭”,而且取得了很好的发展。

从表面上看,这家企业的兴衰与它的开业口号并没有什么直接关系,但透过现象看本质,我们不难发现,企业的稳定快速发展与企业经营者这种“开业大愁”的忧患意识有着密切关系,可以说,正是这种忧患意识促成了这家企业的发展。

这件事不禁使人联想到时下的一些企业,尤其是一些国有、集体企业开业时,大都是鞭炮、鼓乐齐鸣,彩旗招展,车水马龙,好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而企业负责人在台上也总是慷慨激昂地大谈上任后将如何如何大展拳脚,要将企业建得如何如何强。甚少有人想到今后关门,有人甚至连“关门”、“倒闭”等类似的词眼也十分忌讳,很少有忧患意识。据《生活文摘报》记载,最近的一项研究表明,中国企业面对突如其来的危机往往是措手不及。绝大多数企业的组织结构中专门有负责财务的、负责研究的、负责人力资源的,但很少有专门预防和处理意外事件的部门。

古人说得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忧患最能发现危机,它能促使人变得不安和更加勤奋、谨慎,从而对自己进行不断的否定和修正。因此可以说,谁具有忧患意识,谁的生命力就更强大,谁发展得就更快。

缺乏忧患意识,忽视长远利益,目前在子女教育方面显得尤为突出和严峻。现在农村普遍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家长们大都出外打工,不出门的也是成天忙于生计而无暇管理自己的孩子,对孩子的学习听之任之,孩子一般到初二就不上学了,家长也不管,心想反正也不算小了,不上学就出去打工,不但不花钱还给家里挣不少钱,和乐而不为呢?正是由于这个原因而引发了下面这则故事:

朱利锦和王宏宇两家住对门,朱利锦今年16岁,是家里的独生子,父母靠种地和耕地为生,家里人口少,生活还算过得去;王宏宇18岁,下面有一个妹妹,父母以种地和收破烂为生,虽然收入不算多,但是生活精打细算,日子也算可以,刚刚把新房子装修好。虽然这两家条件并不是很优越,但是农村人根深缔固喜欢男孩的思想使这两个孩子从小就生活在蜜罐里。两个孩子平时学习成绩很一般,家长因为忙于生计也顾不上管。两个孩子勉勉强强上到初二就死活不去上学了,家长也没有深究,认为孩子已经长大了,不去上学就出去打工吧,正好挣几年钱娶个媳妇。

上星期,两个孩子经人介绍,到县城一家涮肉馆当服务生,由于这家饭店没有住宿的地方,所以晚上和一个厨师到县城里一家商厦三楼买服装的柜台住宿,就在住宿的第二天晚上,在这个厨师的怂恿下,两人偷了这家柜台里的衣服,转过天来商厦开门后就发现衣服少了几件,经查看监视器的录像里发现是这两个孩子干的,于是向派出所报了案,等警察到饭馆办案时看到两个孩子还穿着偷来的衣服呢,等饭店通知家长后,两家的大人可炸了锅,没想到孩子竟然会做出犯法的事儿,后来经过托亲烦友疏通关系,派出所最后决定,因为两个孩子年纪还小并且又是初犯,在交了一定数额的罚款和鉴下保证书后把让家长把孩子领回家去了,但是一定要好好教育,多学学法律知识。

通过这件事,反映出时下农村尤其是父母对孩子的教育重视程度远远不够,家长们不为孩子的将来考虑,只顾眼前利益,以至于酿成这样的后果。因此,家长朋友们务必转变思想和观念,让孩子们多上几年学,平时要多多注意孩子的思想教育。

具有忧患意识,并不是只顾长远利益而忽视眼前的困境或问题,而是要妥善处理好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既要以长远利益为导向,又要兼顾好眼前的利益,解决好眼下的困难,唯有如此,才能胜利在望,成功在握。

从前,有两个饥饿难耐的人得到了一位长者的恩赐:一根鱼竿和一篓活蹦乱跳的大鱼。其中,一个人要了一篓鱼,另一个人要了一根鱼竿,随后他们分道扬镳了。得到鱼的人原地就用干柴搭起篝火煮起了鱼,他狼吞虎咽,一转眼,连鱼带汤被他吃了个精光,没过多久,他便饿死在了空空的鱼篓旁。另一个人则提着鱼竿继续忍饥挨饿,一步步艰难地向海边走去,可他还未见到大海,便饿死在了半路上。

还有两个饥饿的人,他们同样得到了长者恩赐的一根鱼竿和一篓鱼。只是他们并没有各奔东西,而是商定共同去找寻大海,在饥饿的时候,每次只煮一条鱼。他们经过长途跋涉,最终来到了海边,从此,他们俩开始了捕鱼为生的日子,几年后,他们盖起了房子,有了各自的家庭、子女,有了自己建造的渔船,过上了快乐幸福的生活。

一个人如果只顾眼前的利益,得到的只能是短暂欲望的满足,势必不能长久;一个人若能只想着长远利益而不顾及眼前的困难则会遇到现实的窘迫和困难。只有把理想和现实结合起来,才有可能获得成功。

人生大智慧:注重眼前,谋及长远,既是一种策略,更是一种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