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世界未解之谜全记录
26322700000030

第30章 恐龙之谜(1)

太古洪荒年代,地球上曾居住着一群奇特生物——恐龙。它们称霸地球,生存了近一万五千年之久,最后确神奇地灭绝了。

今天我们所知有关恐龙的一切,都是由恐龙化石得来的。

那么“恐龙”的名字是怎么来的呢?又是谁最先发现了恐龙化石呢?在英国南部的苏塞克斯郡有一个叫做刘易斯的小地方,一位名叫曼特尔的乡村医生和他的妻子就生活在这里。

1822年3月的一天,天气非常的寒冷,可是曼特尔先生还是照常出门去给病人看病。夫人在家里等着丈夫回来,心理总是惦记着他会不会着凉。

后来,曼特尔夫人实在坐不住了,就带上一件丈夫的衣服出门向着他出诊的方向去迎接他。她走在一条正修建的公路上,公路两旁新开凿出的陡壁暴露出一层层的岩石。她边走边观察两边新裸露出来的岩层,忽然,一些亮晶晶的东西引起了她的注意。“这是什么东西呢?”她一面自言自语,一面走上前去仔细观看。哇!原来是一些样子奇特的动物牙齿化石。

这些化石牙齿太大了,曼特尔夫人从来没有见到过这么大的牙齿,就小心翼翼地把这些化石从岩层中取出来带回了家里。晚些时候,曼特尔先生回到了家中。

当夫人将新采集到的化石呈现在他眼前的时候,他惊呆了。

他见过许许多多远古动物的化石牙齿,可是没有一种能够与这么大、这么奇特的牙齿相似。为了弄清这些化石到底属于什么动物,曼特尔先生只要一有机会就到各地的博物馆去对比标本、查阅资料。两年后的一天,他偶然结识了一位博物学家,此人当时正在研究一种生活在中美洲的现代蜥蜴——鬣蜥。于是,曼特尔先生就带着那些化石与博物学家收集的鬣蜥的牙齿相对比,结果发现两者非常地相似。喜出望外的曼特尔先生就此得出结论,认为这些化石属于一种与鬣蜥同类、但是已经绝灭了的古代爬行动物,并把它命名为“鬣蜥的牙齿”。实际上,人类发现恐龙化石的历史肯定是由来已久。

早在曼特尔夫妇发现禽龙之前,欧洲人早就知道地下埋藏有许多奇形怪状的巨大骨骼化石。但是,当时人们并不知道它们的确切归属,因此一直误认为是“巨人的遗骸”。至于我们中国人,早在2000多年前就开始采集地下出土的大型古动物化石入药,并把这些化石叫做“龙骨”。谁能肯定,这“龙骨”之名与恐龙化石的发现就没有联系吗?但是,直到曼特尔夫妇发现了禽龙并与鬣蜥进行了对比,科学界才初步确定了这是一种类似于蜥蜴的、早已灭绝的爬行动物。因此,随后发现的新类型的恐龙以及其它一些古老的爬行动物,名称全都和蜥蜴有关,例如“像鲸鱼的蜥蜴”、“森林的蜥蜴”等等。

同时,由于最初引起人们注意的这些远古动物化石,往往个体巨大、奇形怪状,着实令人恐怖。随着这些令人恐怖而类似于蜥蜴的远古动物的化石不断被发现和发掘,它们的种类积累得越来越多,许多博物学家已经开始意识到它们在动物分类学上应该自成一体。到了1842年,英国古生物学家欧文爵士用拉丁文给它们创造了一个名称,这个拉丁文由两个词根组成,前面的词根意思就是“恐怖的”,后面的词根意思就是“蜥蜴”。从此,“恐怖的蜥蜴”就成了这一大类彼此有一定的亲缘关系、但是却表现得形形色色的爬行动物的统称。

我们中国人则既有想象力又有概括力,把这个拉丁名翻译成了“恐龙”。恐龙是蜥龙类和鸟龙类的通称,种类繁多,体型各异,大的体长数十米,重可达四五十吨,小的体长不到1米,有食肉的,也有食植物的,一般生活在陆地沼泽附近。到了中生代末期,即距今6500多万年前,一度成为地球主人的恐龙全部绝灭了。

与此同时,地球上动植物中大约70%物种也一起消失了。

这一生物史上的大灭绝在地层化石中留下了清晰可辨的痕迹,但却给人类留下了一个亘古未决的悬案,大自然中的何种现象使得恐龙遭受如此灭绝之灾呢?关于恐龙灭绝的原因,人们各执一词,分不清孰是孰非。其中,也有许多近似荒唐的理论和假说,如:传说中的诺亚方舟在地球蒙受灾难时,由于空间太小,而无法把恐龙救走;地球上所有的恐龙同时发生类似北极旅鼠的集体自杀事件;被石器时代的穴居人所灭(实际上,远在人类出现之前,恐龙就灭绝了);由于月球引力而从在太平洋带来的特大洪水的影响(多数科学家对此表示怀疑,因为假若这种现象确实发生过的话,只会是在地球上出现高级生命之前的数百万年,而不是六千多年前);有一位研究人员竟然提出恐龙厌世之说,认为恐龙是看破红尘,在极度无聊之中死去。

在众多的理论和假说之中,也有对恐龙灭绝解释得合乎一些道理的,如:不计划生育:这是缘于曾被UFO击昏的中国凤凰山下的青年孟照国所提的说法。他的这一说法据说是外星人告诉他的,他认为恐龙灭绝是由于过剩繁殖,太多的恐龙吃光了当时的植被,使地球暴露在阳光之下,引起了地球的收缩,收缩之后的地球常发生地震与火山,草食恐龙先灭绝,随之食肉恐龙也被灭绝。饥饿:食肉的恐龙把食草的恐龙捕杀殆尽。最终,它们因缺少食物而死于饥饿。疾病和寄生虫:恐龙被某种流行的传染病袭击,或是受到某种寄生虫的侵害而死亡。但是恐龙种类繁多又分布在地球上各个地方,同时被某种疾病感染也不大可能。生理结构无法适应环境:该理论认为,就生存环境而言,恐龙过于庞大了。

从已发现的某些恐龙大脑骨化石的外形看,它们控制生长的脑垂体腺确实过于庞大了。

这使恐龙过于有活力,从而妨碍了新陈代谢,最终毁灭了恐龙本身。但是,难以解释的是:有些梭齿龙属的恐龙身长很小,为什么也会和大型的恐龙一道死去呢?大脑退化:能与该理论“对得上号”的只有一种恐龙,即“棱鳞爬行”的三角龙。它脖子上有一圈巨大的翕,它身长2.5米,体重约1.75吨,但脑子只有核桃么小。

其实,现代有些影片把恐龙描述成迟钝的巨兽,但是,近来古生物学家的研究表明,地球上原来也有疾走如飞的恐龙,它们并不比现存的爬行动物愚笨。蛋被哺乳动物吃掉:在恐龙时代,很可能存在某种吃恐龙蛋的动物,但是这也不可能造成恐龙的全部灭绝。因为在当今世界上,有几种动物爱吃鳄鱼的蛋,但鳄鱼依然继续存在。衰老:这类观点认为,恐龙是因种族衰老而灭绝的,但此说很难与已知的事实相符。

在过去的很多年里,有许许多多复杂的关于恐龙灭绝的理论被提出来,它们之间有些是互为关联的。

恐龙灭绝之谜也许永远不会被完全解开,但点点滴滴的资料汇集起来,互相联系也能形成一个较科学的新理论和说法。

1972年,来自波恩大学的一支考察队在法国比利牛斯山脉维雷斯附近的一处岩壁中发现了8只恐龙蛋,其中2只是完好的。

令人吃惊的是,这些蛋的蛋壳比正常的要薄。薄壳蛋要么尚未成熟就碰破了,要么无法供应胚胎发育所需的充足的钙。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现在我们已经知道,动物的蛋壳变薄往往是由环境压力引起内分泌失调的结果,这一现象在今天仍威胁着许多鸟类和爬行动物的生存。密度过高所造成的环境压力,会导致这种现象发生。而当恐龙活动范围缩小,造成密度过高的情况时,它们的生存环境就受到了巨大的威胁。恐龙灭绝发生的温暖的白垩纪,在此期间,巨大的地球山脉已经形成。由此,不仅造成温差加大,而且导致动植物成长方式和规律的变化。多变的气候无疑会造成许多恐龙的死亡,并且驱使幸存的恐龙涌到较温暖的、气候不常变动的地方去,恐龙聚在一起,越来越多,造成了生存密度的过高。

这也预示着它们死亡的即将到来。环境压力说之外,生物学家们又从恐龙的饮食习惯上来解释恐龙的死亡。

1974年,伦敦丘村植物园的生物化学家托尼.斯韦因博士提出了一种新的理论。托尼博士认为:恐龙像现存的多数爬行动物一样,味蕾极不发达。他指出,恐龙的食量非常大,吃的植物多是蕨类。例如,鸭嘴龙每天要吃的多达180~360公斤的草木。托尼博士说,大约1.3亿年以前,会开花的植物出现了,其中一些植物花的化学结构中含有生物碱,且生物碱的含量随着植物的进化而越来越大。由于恐龙的食量巨大,大量的生物碱会积存在它们体内引起中毒。托尼博士指出,人们发现的恐龙化石往往呈扭曲状,很像因马钱子碱而死的动物的样子。恐龙蛋的壳变薄,也许是生物碱中毒造成的,就像今天的农药给鸟类带来的危害一样。食草类动物的逐渐灭绝,使以其为食物的食肉类恐龙的日子也屈指可数。接着,哺乳动物——其中包括人类的远祖——登上了历史舞台,接管了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