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世界未解之谜全记录
26322700000072

第72章 流传千年的国宝之谜(2)

后来王莽用黄金镶补,但任你巧夺天工,精镂细琢,一块完整的宝璧终究还是留下了缺痕。短命的王莽政权灭亡以后,传国玺复归汉光武帝刘秀,史称东汉。东汉末期,十常侍作乱。汉少帝夜出北宫避难,仓促间未带传国玺。回宫之后,传国玺竟不知去向。不久,十八路诸侯讨董卓,长河太守孙坚攻入洛阳。夜间,孙坚忽见城南有五色亮光直冲斗牛。近前一看,亮光来自一口水井,井栏上刻有“甄官井”3字。井口闪闪发光,井内蒸气氤氲。孙坚命军士汲干井水,从井中捞出一个宫装打扮的妇人尸体。尸体仍未腐烂,妇人项下有一个锦囊,内有一个金锁扣着的朱红小区。孙坚从中取出一方玉玺。该玺方圆四寸,上镌五龙交扭,旁缺一角,用黄金镶补,下有篆文“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相传此8个篆字是秦宰相李斯亲笔所书,刻在玺上的。

孙坚得到传国玺,心生异念,也想靠“天命”尝尝做皇帝的滋味,下令撤兵回鲁阳另做打算。谁料传国玺并未给孙坚带来什么“天命”、“吉祥”,不久他就阵亡了。

袁术乘孙坚妻吴氏扶梓归里之机,派兵半路拦截,抢去传国玺。

后来袁木死后,玺又流落到了曹操手里。

三国鼎峙,传国玺属魏。

三国归晋,玺归晋。西晋末年,是中国历史上最混乱的年代。传国玺就像被猎犬追逐的猎物,被不停地传来传去。每一次传国玺的交替易手,就伴随着一场血腥的厮杀。围绕着传国玺,闪电般的追逐战愈演愈烈。

公元311年,前赵刘聪虏晋怀帝司马炽,玺归前赵。

公元329年,后赵石勒灭前赵,得玺,在右侧加刻“天命石氏”。

公元350年,再传冉魏,后冉魏乞求东晋军救援,传国玺为晋将领骗走,并以三百精骑连夜送至首都建康(南京),这样,传国玺重归晋朝司马家。

在南朝,传国玺历经了宋,齐,梁,陈的更迭。隋朝一统中国,传国玺入了隋宫。

公元618年三月,隋炀帝杨广被杀于扬州江都,隋亡。萧后携太子元德带传国玺遁入漠北突厥。唐朝初,太宗李世民因没有传国玺,遂刻了几方“受命宝”“定命宝”之类的玉玺聊以自慰。贞观四年,李靖率军讨伐突厥,同年,萧后突然与元德太子返归中原,传国玺归于李唐。唐末,天下大乱,公元907年,朱全忠废唐哀帝,夺传国玺,建后梁。

公元923年,李存勗灭后梁,建后唐,传国玺也随着到了后唐。最后一个掌握“和氏璧”的皇帝是五代后唐末帝李从珂,公元936年后晋石敬瑭攻陷洛阳前,他和后妃在宫里自焚,所有御用之物也同时投入火中。从此,“和氏璧”神秘失踪,关于它的下落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后周太祖郭威称帝后,四处寻找传国玉玺,但终不能如愿以偿,无奈之下,只好镌“皇帝神宝”等印玺两方,一直传到了北宋。北宋哲宗时,有个名叫段义的农夫在耕田时挖出了传国玉玺,送至朝廷。经13位大学士依据前朝记载多方考证,认定这就是始皇帝所制的传国玉玺,然而许多朝野的有识之士都怀疑这块玺其实是假的。

后来,金俘徽宗、钦宗二帝,宝玺也被金人掳去。元世祖至元年间,太师国王之孙、通政院使硕得死后,妻子病重,儿子只有九岁,家境艰难,遂以家藏的一块宝玉托御史台通事阔阔术拿到市上出售,因非寻常物制,无人敢买,后为权相伯颜命人购得。只见“乃黝玉宝符,其方四寸,螭纽交蟠,四可边际,中洞横窍,其篆画作虫鸟鱼龙之状”,经监察御史杨桓辩认,刻文为“受命于天,既寿永昌”。于是又被确认为秦玺。但伯颜曾将元朝收缴各国之历代印玺统统磨平,分发给王公大臣刻制私人印章。传国玉玺亦恐在其中而遭不测。?明初朱元璋以布衣而得天下,他听说元朝得到过传国玺,并已被元顺帝携逃大漠以北时,便不惜出兵数十万远征沙漠,以期夺回此宝。大臣解缙还为此上表请罢兵戎,以利百姓生息。

后来李文忠二次远征,俘虏了元后妃和诸王,得到了一些宋元玉玺,但却未见传国玺的踪影。又过二百多年,在漠北地带,有一位牧羊人见一只绵羊老用蹄子在地上刨。挖开一看,发现下面埋着一块晶莹碧透玉玺。他将它献给元顺帝的后人博硕克图汗,也鉴定为“传国玺”。消息传到漠南蒙古察哈尔部林丹汗耳中,他因是成吉思汗嫡系后裔,早怀恢复祖业之志,一闻此讯,即率二十万大军来攻,经过一场血战,果然夺得玉玺。天聪九年(1635年),后金皇太极派他的弟弟多尔衮西征察哈尔,林丹汗之子额哲献传国玺投降。

但皇太极得玺一看,才见上面刻的是“制诰之宝”四字。原来不是秦玺,而是汉元帝命昭君和番时送给匈奴王的一颗羊脂玉玺。可是,皇太极还是对外宣称他得了传国玺,并正式改国号为“清”。清朝乾隆年间,紫禁城内交泰殿一共贮有三十九颗玺,放在正中的一方即篆刻着“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宫中一直说它是传国玺。但公元1746年乾隆皇帝钦定二十五宝时,把它确定为赝品。

1924年11月,清廷末代皇帝溥仪被冯玉祥驱逐出宫,这方真伪尚未确定的传国玉玺也不见踪影。

当时冯玉祥的部将鹿钟麟等人曾向溥仪追索玉玺,但溥仪两手一摊,鹿钟麟一无所获。

虽然关于传国玉玺的下落至今还在搜索、研究之中,但仍未发现蛛丝马迹。真正的传国玺到底怎样失传?又流落在哪里?千百年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也许随着历史的发展,终有一天人们会解开这个千古疑案。传国玺从出现至唐末,传了1640多年。像这样被历朝传递了1000多年的历史文物,世界史上也属罕见。

那么这一为天下人争夺不休的稀世奇珍究竟是什么宝物呢?对此也是众说纷纭。

有的学者认为,根据传统观点及历史故事,其玉种应为白玉。白玉质地细腻,坚硬色雅,在各玉种当中自古最负盛名,被称为群玉之冠。白玉在矿物学上为透闪石和阳起石的隐晶质臻密块状集合体。

一位地质学家则认为和氏璧的学名为拉长石。

在矿物学上,拉长石的化学成分为一定比例的钠长石、钙长石,它具有玻璃和珍珠的光泽,硬度和翡翠相似。由于拉长石中钠长石分子在钙长石晶格中,呈细小包裹体,作定向排列,在光线照射下,从不同侧面就可能看到不同色彩了。

月光石则是这种拉长石的工艺名称。

那么,和氏璧是否确定无疑就是月光石呢?现在还难以下结论。因为,使人难以理解的是,为什么从卞和发现和氏璧以后的2000多年中,没有人在荆州地区拾到第二块和氏璧。

另外,为什么楚国的玉匠却不识楚地荆山所产的和氏璧。最重要的是,和氏璧原先是一块外表有层“皮”包裹着的“璞石”,它和月光石的特点不太相符。

据矿物学家称;月光石多见于伟晶岩及某些火成岩晶洞中,生成巨大的自然形晶体,是无“璞”之“玉”。而且,类似“侧而视之色碧,而正视之色白”的宝石,除月光石外,尚有天河石、玻璃蛋白石等宝石。而以玻璃蛋白石与和氏璧更为接近。

这块宝玉有什么特征呢?史书没有详细记载,只称它“侧而视之色碧,正而视之色白”。可见确有它的稀罕性。从此和氏璧成为各诸侯国争夺的对象。